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的论证(详细)

合集下载

优秀议论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优秀议论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优秀议论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优秀议论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也许不是轰轰烈烈,爱得天崩地裂,死去活来。

也许它是细水长流,平平淡淡。

我和老公是相亲认识的,当初觉得他人不错就嫁给他了。

婚后的日子有过吵闹,有过平静,有过欢乐,也有过苦涩,反正是五味俱全。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和他租了一辆双人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一路狂奔去我堂姐的店里玩。

我说我骑不动了,他就一边蹬,一边喊着号子,还说一些奇奇怪怪的笑话给我听。

终于让我们撑到了最后。

回到家我们都累得趴下了。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去游泳。

我虽不会游,可挺来劲儿的,不多说就把他拽出门陪我,他也二话不说载着我顶着烈日和三十八度的高温陪我去了。

我带着游泳圈在水里东晃西晃的,游得可欢了。

他也游得挺快乐的。

之后有一次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去五华山玩。

那地势可险峻了,不过还好我们一路平安。

在那里有一段山路是需要爬上去的,我爬了一段后体力跟不上了,就停在半山腰,准备原路返回,这时他却对我说:“加油,就快到了,不要半途而废。

”说罢一边示意我把手给他,一边给我加油鼓劲。

顿时我的劲儿就来了,我一边牵着他的手,一边努力地向上爬,不知道是那双手给了我力量,还是他对我的鼓励起了作用,总之我爬到了终点,心中就像一个奋斗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得到金牌,获得胜利的喜悦一般愉悦。

还记得有一次他惹我生气了,我很不高兴,他怕影响我的情绪,突然对我说:“走,古镇去。

”这一句话可是猛得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赶走了我心中的不快。

一句简单的话却胜过千言万语。

以前我睡不好觉时,他会用那温柔的声音唱歌给我听,我听着听着就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而且会睡得很好。

他的歌声也许不是最好听的,但却是最有爱的。

在温暖的春天,我们也喜欢骑着脚踏车在公园里转,和煦的春风吹拂在我们的脸上,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心里也暖和了。

我就坐在他的身后抱紧他悠哉游哉的在路上晃荡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们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人生的成年阶段。

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个能与我们相携而行的人,和他一起步入婚姻殿堂,与他一同度过余生。

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伴侣,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挚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古谚,道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看似匆忙而忙碌的时代,我们渴望找到一个人,能与我们共同面对各种人生的坎坷和挑战,能相互传递关怀和温暖,在彼此的执手中寻找到安全感和幸福。

与子偕老,并不只是指年老时的相伴,而更是一种承诺和责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困难,但是,当我们与伴侣一同奋斗,共同面对,我们将能够携手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的梦想、目标,不再是个体的目标,而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我们相信,与伴侣一同执手,我们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相互激励,相互扶持,一起创造出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然而,与子偕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学会沟通和理解,懂得让步和原谅。

婚姻是一条双行道,需要我们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忍耐,并且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我们共同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一对伴侣,我们需要相互扶持和给予力量,决策我们未来的方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爱情的承诺,也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我们需要同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并为我们的家庭培养正直和善良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将爱意传递给我们的子女,教导他们如何去关爱他人、相互尊重和珍惜。

我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延续爱和幸福的火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诠释了一种理想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我们都将紧握彼此的手,共度人生的旅程。

无论风雨如何变幻,我们都将坚守初心,守护彼此的爱情。

愿我们能够一直走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直到白首不离,与子偕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中的几个常见典故,即“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以及“与子偕老原意”。

这些典故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深入解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爱情关系与婚姻中。

1.2 主题介绍:本文的主题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关系和婚姻的理解与看法。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典故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实践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诗词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于承诺、责任、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我们可以拓宽自己对于爱情关系和婚姻的认知,并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以及与子偕老原意这几个典故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婚姻观念和情感理念。

我们不仅会探讨这些典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还将着重分析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些对于爱情与婚姻关系有益的思考和指导,并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2. 死生契阔2.1 意义解析死生契阔是指在生死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纽带和合作关系。

其中,“死”代表一切困境,苦难以及逆境,而“生”则象征着幸福、顺利和成功。

契阔即建立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互相扶持的盟约。

这个词组让人们意识到,在面临挑战与困难时,朋友、伴侣或者亲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守护是至关重要的。

它传递出一种承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双方都能携手共渡难关,并深深地信任彼此。

2.2 古典诗词中应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死生契阔经常出现于詩詞中,被视为勉励与赞美友情或爱情关系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我生长于贫寒之家,从小就有着与兄弟间执子之手、与兄弟共度艰难岁月等死生契阔之情。

”另外,在宋代陆游的《秋夕》中,他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歌词表达出了夫妻间相伴到老的愿望和决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婚恋观辩论500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婚恋观辩论500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婚恋观辩论500字在这里谈一谈我的爱情观。

本身爱情这个词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因为人的多变性。

最终走到一起的叫缘分。

一见钟情,这个可以有,能够走到尽头,长相厮守的又有几个。

没结婚的小伙伴每年都会被父母催婚。

老一辈人考虑的是门当户对也不见得,就不幸福,因为还有一个词叫日久生情。

我的爱情出现在还没有微信的年代,那个时候叫网恋,可能是一个人时间长了,总想找一个作伴的人,经历了恋爱的5年,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恋情,恋爱的过程中都是家庭琐事,她喜欢外出游玩,我那个时候就是个宅男,每次都因为这些事情吵架,我们的爱情里基本上就是这样吵吵闹闹的过来,那时候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辛,没有相匹配的收入,可能在别人眼里这种生活是不幸福的,因为生活物质和爱情是相结合的,但我们结婚了。

爱情其实很微妙,如果在他回娘家的日子里,我会感觉很孤独,没有人在我耳边嚷我吵我,总感觉缺点什么,我说不清这种感觉,我也没有发现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我也不是帅哥,他也不是美女,但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么多年很少说我爱你,还是依旧吵闹,因为一些琐事总是要分个高低,现在我们都有两个孩子了,为人父母的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好像从来都没有变一样,像足了我恋爱的那几年。

我感觉爱情就是不要分得那么明确,就是一种感觉,你的感觉对了,证明这就是你爱的人,可以长相厮守,但这是建立在不是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谁又能说得懂爱情?谁又能看透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白头偕老呢?爱情是一个矛盾体,他给你带来了浪漫与美好,也掺杂着遗憾与伤痛,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并不无道理,美好的东西一定有缺陷,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在你接受他好的一面的时候,你也要接受他另一面不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所以我们也不要期望另一半变得完美,接受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一切,否则这种爱情是走不长远的,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管是遗憾的还是伤痛的,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不要因此而消沉,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他只是你脚下走的路的一个脚印,时间短呢,你可能还会看见,时间长了你只能记得脚印在那里依稀出现过,爱情不代表着美满的婚姻,然而美满的婚姻一定注定有一份美满的爱情,可能感觉有些绕口,我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人生没有回头路,好好的对待你的另一半吧,什么事情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珍惜,两个人时间长了,形成了一种习惯,缺了谁都感觉到孤单,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_写作技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_写作技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

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城:修城。

国:指都城。

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

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执孑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执孑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该文的白话释义是: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原文如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

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

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

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的越真,心越清纯;爱的越深,情越质朴。

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生死两忘!曾经以为所有的爱情故事都一定要惊天地,泣鬼神才算完美,曾经以为只有留有残缺的爱情才是最美的,曾经以为每个人的爱情都一定要轰轰烈烈才能称得上爱情,曾经以为所有的爱情都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然而这些爱情都只是在小说里才会出现的场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没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梁祝式爱情故事。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意思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意思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意思
1. 啥叫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两个人手牵手一直走下去嘛!就像我爷爷奶奶,一辈子相互扶持,爷爷去哪都带着奶奶,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呀!
2.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离不弃嘛!你看那对在公园里相互依偎的老夫妻,他们的眼神里满满的都是爱意和坚定。

3.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难道不是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还依然相爱相守吗?就像爸爸妈妈,吵吵闹闹却始终在一起,这就是爱情的模样啊!
4. 嘿,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承诺一生相伴嘛!想想那些一起走过几十年的夫妻,他们的故事多让人感动啊!
5.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嘛!就像隔壁的叔叔阿姨,他们总是能为对方着想,多甜呀!
6. 哎呀,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就是要在对方生病时细心照顾呀!你瞧那对老夫妻,一个病了,另一个忙前忙后的,多暖心!
7.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这不是说要一起创造美好回忆嘛!像那对每年都去旅行的夫妻,他们的生活多精彩!
8. 哟,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老了还能一起晒太阳聊天嘛!看到那些恩爱的老人,真让人羡慕呢!
9.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不管啥时候都把对方放在心里嘛!就像那对即使吵架了也很快和好的夫妻,爱就是这么简单!
10.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不就是一辈子相互陪伴嘛!这多美好呀,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直闪耀着!
我的观点结论: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就是一种简单而又深刻的爱情,需要两个人用心去经营和守护。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如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大意是我要拉着你的手与你一起到老,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在成语多用于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出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子:此处为“你”的意思。

死生契阔:在《诗经》的注解里,“契”为合,“阔”为离,“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

“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这是一个征战在外不能归的士兵,对妻子分别时誓言的怀念,两情缱绻,海誓山盟,痛彻心扉。

从此,“执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多少语汇老去,这个词却依然焕发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与执手,期以偕老
——对于《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解释的论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出自《诗经·邶风》,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句素来有争议。

中华书局版的《诗经》把子作“妻子”解,《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把子作“战友”解,也是代表历来争议的两派:“战友”和“爱情”。

《毛序》言:怨州吁也。

“州吁”者,卫州吁也,卫庄公之子。

州吁弑君篡位,好战争。

一般认为此诗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但实际上毛诗序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究竟是战友还是爱情。

汉末郑玄在他的《毛诗笺》中说:“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执其手,与之约,示信也。

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故郑玄认为是指战友情,他的结论也在当时广泛流传。

三国时期魏国王肃是第一个对此提出异议的人。

王肃,王朗(电视剧中被诸葛亮骂“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之子,字子雍。

他认为,“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

”故此处“子”作“妻子”解。

从名气上来看,王肃并不是比不上郑玄,故两者均可备一说。

《毛诗故训传》:契阔,勤苦也。

说,数也。

偕,俱也。

所以《毛诗》解“说”为“数”,即现代文中“说”之义。

在上古,“说”多假“悦”,作“快乐”解,此处《毛诗》特地说明作“数”解,说明其独特之处。

还有就是《毛诗》把“契阔”作为“勤苦”解,若查询单字,得《说文解字》中有契“大约也”的意思,显然此处非其本义,《康熙字典》有“又合也”的解释,说明可作“合”解;又有“又忧苦也”的解释,说明可作“忧苦”解。

《说文解字》对“阔”的解释是“疏、通也”,显然不合,《康熙字典》有“又勤苦也”,也有“一曰远也”两条,从“一曰”可见此义没有考证,但是出现即表明可用,所以不排除契阔作“合离”解。

综上,我们得出:“契”的意思有:合,忧苦;“阔”的意思有:远,勤苦。

所以“契阔”既可作“合,离”也可为“勤苦忧苦”。

联系上下文,“死生契阔”,若按照文言习惯一字一义,死为死亡,生为存活,那么“契”“阔”应该也是相对的,故“合,离”更合适,故现代大多采用这个解释。

而郑玄《毛诗笺》中的“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执其手,与之约,示信也。

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此处“说”非“数”而“悦”,即与《毛诗》不同。

若为“悦”,那么整句的意思是和战友愉快地
生活下去,显得有些牵强,所以此处认为郑玄解失之。

唐《毛诗正义》即《孔筏》言:言国人世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引王肃言)。

故王肃认为“契阔”为“勤苦”,子为“妻”。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一句(平作“调停”解),《春秋》《左传》《史记》均没有记载邶国,邶国在西周建国初期因为叛乱就被取消了,首都邯郸被划给卫国,则此“邶风”可能是卫国境内的邶国遗民所做。

因为西周初期诸侯安定,没有相互征讨,所以这应该是春秋后期邶地的人所写的诗,作者是卫国人。

《春秋》有“鲁隐公四年……夏,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左传》有:“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之。

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结合《毛序》言“怨州吁也”,我们就可以推断诗讲到的“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大概就是这件事。

文中写到,“五日乃还”,又知,州吁弑君而立,攻打郑是为了“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但是鲁国大夫仲众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

阻兵,无众;安忍,无亲。

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这是后话。

再回到“五日乃还”,五日乃还说明郑根本没有迎战,卫也没有动一兵一卒,自然没有生死之事,那么为什么偏偏要以这件事为背景写战友呢?难道理解为士兵厌恶州吁让他们常年征战而抒发怀念妻子之情不是更合理吗?
北宋的欧阳修《诗本义》:《击鼓》五章,自“爰处”而下三章,王肃以为卫人从军者与其室家诀别之辞,而毛氏无说,郑氏以为军中士伍相约誓之言。

今以义考之,当时王肃之说为是,则郑于此诗,一篇之失太半矣。

可见欧阳修是支持王肃的。

欧阳修也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得出结论。

朱熹《诗集传》说,“契阔,隔远之义”“从后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世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__,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__代一字,原书繁体,未知其字,以空代之,不影响文义),可见朱熹认为是爱情,此书一出,则明清以后均以之为正统,流传至今。

至于赵缺通过“子”来论证,其实“子”有“夫妻之间的互相称呼”一义,并非只有男性才为子,如“内子”便指妻子。

这无法成为论证依据。

综上所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应该是指作者和爱人之间的情感,立下誓言不论“死生契阔”,依旧是“执手偕老”,非山水阻隔和时光流逝能使之消逝的,我们应该向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爱情致敬。

说到这里,这句话究竟指什么也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诗是前人的思想,我们不在那个时代,每个人可以有不一样的见解,只是网上以一家为尊,斥爱情说“断章取义”“贻笑大方”的做法实在是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爱情也好,战友也罢,持续千年的争辩恰恰映照出诗经的光芒,朴素平凡,但是不耽误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