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

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物体,了解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是本册的STEAM综合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和制作简单的产品。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

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科学课的兴趣,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课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体验为手段,以形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为目的的非常有趣的学科。

第一课“走进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感官观察世界;

“放大镜”一课则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科技产品等。

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的理念。本单元包括“1、走进科学”“2、我的感官”“3、放大镜”3课,建议安排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的作用。

3、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提出关于科学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吹纸片的结果进行假设。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4、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5、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科学课学习的内容、用感官观察事物和使用广大镜观察事物等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伯感官和工具都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2、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帮助。

五、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1-2年级: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工具是一种物体的技术。

1-2年级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描述用肉眼观察和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第1课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提出关于科学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吹纸片的结果进行假设

3、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4、能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科学课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视频课件A4纸,剪刀一把,直尺一把。

与本课有关的科学现象、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领域的资料,如地球宇宙领域,生命领域、物质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科学。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A4纸一张,纸片两张,剪刀一把,直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

“同学们中,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科学课,我们要一起走进科学”。“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

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聆听学生发言。

看课本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提问: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雨是怎样形成的?气球为什么会飘在空中?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看课本图片。让学生明白科学包罗万象,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课学习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

二、向两张纸片间吹气

1、情境导入刚才同学们提到学习科学会做各种有趣的实验。下面就开启我们的科学之旅,一起走进科学的大门,动手研究,体验科学的奥妙与神奇。

2、提出问题: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出现什么情况?

3、做出假设。

4、实验验证。两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记录。变换角色,重复实验。实验方法指导:先将两片纸垂直放下,静止。旁边同学最好不要走动,不要有电风扇等因素干扰。先观察静止时的纸片状态,然后向纸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纸片变化。

5、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纸片会向中间靠拢的结论。

6、表达与交流。与同学们交流。简要讲述实验过程。

7、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谈谈实验感受。

三、折纸飞机。

1、作品引领。老师先出示做好的飞机,激发学生兴趣。告诉学生我们要作一个纸飞机。

2、掌握方法。打开活动手册观察纸飞机的折法,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折纸飞机。

3、技术实践。让学生动物折纸飞机。教师巡视。

4、交流评价。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自我评价,并对他人作出评价。

5、技术改进。如何飞得远,飞得更高?

教学反思:

第2课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眼、鼻、舌、皮肤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官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用感官观察表达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的感官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水果、盒子、闹钟、黄瓜、铃铛、玩具小熊、皮球等物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先猜谜语。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是什么?东一片,西一片,猜不着,听听看。

2、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苹果

1、制订计划,你想用什么感官观察?怎么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启发,一看二闻三尝。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注意安全卫生。2、搜集证据学生开始利用感官观察。给足学生观察的时间。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让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

5、得出结论:得出各种感官的作用。

活动二、盒子里有什么?

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

(三)、应用与拓展

1、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跟本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启发。

3、如何正确使用感觉器官

学生可以从眼、耳、鼻、舌、皮肤各个方面进行交流。

总结:

正确用眼:时间不要太长,要休息,不要总看近处的物体。

正确用耳:不要长时间用耳机,打电话时左右耳轮换。遇到大的声响要捂耳朵。正确用鼻: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闻,远离刺激性物体。

正确用舌: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尝,太热或太冷的东西不要尝。

正确用肤:不要用手摸太热或太冷的物体。

教学反思:

第3课放大镜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能说出放大镜的用途。

二、科学探究:

1、能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放大镜的用途。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放大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工具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2、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帮助。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等。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小花、布条、报纸、书、指纹等要观察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东西吗出示放大镜。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与发现。

1、观察构造。大家看,你们面前的盘子里都有一个放大镜,大家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学生分组观察,然后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

2、掌握方法

如何使用放大镜呢?看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你知道了什么,然后老师再强调。不可死记。A、观察物体时,手拿镜柄,使镜面对着要看的物体;自下而上或自上而

上慢慢调整镜面与物体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楚的时候为止;拿稳放大镜,仔细观察。B、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放大镜,直至图像大而清楚。C、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D、不要将放大镜放在地上易碎。不要用手摸镜片,不要接触硬东西。

3、观察物体。

让学生分组看书上的字。看指纹。学会使用。

4、交流评价。你观察了什么物体,你看到了什么?

(三)、应用与拓展。

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按照上面的步骤自制放大镜。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和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第4课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二、科学探究

1、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师准备

1、教师要提前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校园内植物茂盛的场地,以便让学生进行活动观察。

2、除了课本以外的相关植物图片与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出示校园情境园。

这是我们的校园的一角,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都发现了哪些植物?

“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去寻找。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老师引领,我们去哪里寻找呢,需要带些什么呢,怎样观察呢?小组成员怎么分工呢,注意什么呢?大家一起商量。

准备好活动手册,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方式是用感官或工具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不了解的植物不要用手摸,以免划伤自己,更不要随便尝。要爱护植物,不拔起植物,不采摘植物,不伤害植物。观察中要记住自己找到的植物名称。

2、搜集证据。活动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记下来,

3、处理信息,科学活动手册第六页给出了记录表格,植物的名称可以写字,也可以贴画,贴照片。然后打对勾。

4、表达与交流。观察活动结束后,全班汇报交流和研讨活动。

5、得出结论。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草、树等都是植物。

6、反思评价。大家说一说,你表现怎么样,也可以说一说别的同学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植物,那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大家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然后记录到活动手册中。

教学反思:

第5课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仙人掌、白萝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银杏叶,牵牛花,水稻,洋葱、橘子,葱,芹菜、月季。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2、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二、闻气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

小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用手帮着拿植物,一名同学用鼻子闻,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活动。

三、应用与拓展

1、出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比较花生、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老师适时提示。

教学反思:

第6课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蒲公英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认真观察蒲公英,且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蒲公英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放大镜、蒲公英。(本校可以观察月季花)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学生猜出是蒲公英,那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交流你见过蒲公英,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说这么多到底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制订计划。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小组如何分工。

3、搜集证据。从花、叶、种子等特征明显的方面去观察。

4、处理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表格中。

5、表达交流。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引导。

6、得出结论: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它有绿色的叶,它一般生长在田野里,草地上。

7、反思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反思,今天我的表现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看课件,做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动物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动物的观察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第7课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动物的观察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教学视频

二、学生准备:放大镜、《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观看视频,提醒仔细看,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动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动物。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我们怎样研究,都要准备什么东西呀,我们要注意什么呀,小组内的小朋友怎么分工呀。

2、搜集证据。看谁找得动物最多。可以画下来,或是让老师拍下来。

3、处理信息。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上。

4、表达与交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流,可以文字,可以画图片,可以手机拍照。

5、反思评价。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应用与拓展

1、动物与我们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交流讨论,记录在手册第10页的方框内。

2、画出你感兴趣的动物。

教学反思:

第8课认识动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动物、会呼吸。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2、能简单归纳出动物的某些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视频。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寻找到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它们吗?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动物,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2、比较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

3、他们有这么多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1、课前观察。课前布置任务,观察家中小动物。

2、课堂观察。看视频。

3、获取信息。

4、分析信息:汇报看视频结果,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5、得出结论。动物需要食物,能动物,会呼吸。

6、交流评价。你在活动中表现怎么样其他同学呢?

三、应用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都需要食物,它们吃的食物一样吗/

2、全班讨论,分组讨论。

3、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兔子以植物为食物,鸭子植物和动物都吃。鲨鱼以动物为食物,你也试着说说。

教学反思:

第9课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鱼的特征:需要食物、会呼吸、能运动。

2、能说出金鱼是怎样吃食、呼吸和运动的。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金鱼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磁铁》。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磁铁的形状、性质及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知识,必须以两个活动展开。第一个活动是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事情。先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整理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对于第三个方面,磁铁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一般不含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存在分歧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二、说教法: 在本课中教师主要起梳理知识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因此,教师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法、谈话法、提问法讲述来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交流、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表演法、动手实验法、谈话法一一展开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乐于表达和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说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说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说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课件、摄影仪、塑料小车、纸蝴蝶、纸船;清明采集盒、新年祝福盒、绣花针、刺绣布、手抄报。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情景剧导入 学生表演情景剧《奶奶的绣花针》,采用的道具有绣花针、刺绣布、磁铁和棉线。通过学生看表演,帮奶奶找到绣花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磁铁,体验找到磁铁的快乐,从而愉快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说学习新课 1.交流活动:我知道⑴教师提问法:关于磁铁,你们知道什么? ⑵学生分组拿出采集盒讨论交流自己知道的和搜集到的磁铁知识,并请代表汇报,再把磁铁手抄报投影后张贴于黑板上。 ⑶教师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采用讲述法)。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全班同学对磁铁知识获得清晰印象,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了解学生对磁铁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理活动:磁铁知识磁铁的形状 ⑴游戏活动:给磁铁取名字每个小组拿出新年祝福盒,与里面的磁铁交朋友,给每一个磁铁朋友取名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最快)。 ⑵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各种磁铁图片,让学生喊出它的名字。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取名进行小结并板书。 ⑷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许多形状?(因为磁铁的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严格实验教学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了实验教学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科学。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都要做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防范意识,对易损、易坏仪器要特别小心,注意轻拿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耗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账册表册资料的整理 对新购入的实验教学仪器及时进行入账,各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提前两天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用后及时归还,然后进行整理归档,装入档案备查。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科学到级实验考核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考查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小学科学安排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做探究性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就需要有较高的实验能力。所以我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考查。 一、考查的总体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全体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此,《科学》课的考核必须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服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发展,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有利于整理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独立能力的养成,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二、考查的方向 1.认识常见的实验器材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1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上册 动物怎样过冬 淅川四小 杨静 20XX年11月

《动物怎样过冬》说课稿 淅川四小杨静 尊敬的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怎样过冬》。我想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念、说过程、说板书等来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教材简析 《动物怎样过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有趣的动物”这一单元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它是在第一课《寻访蚂蚁》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密切关系”。本课教学分为“小蚂蚁找朋友。”为线索分为“趣味阅读”、“观察与提问”“汇报与交流”、“分类、游戏、角色扮演”等七项活动,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通过探究,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课标》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意识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是为了保存自己,适应季节的变化。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意识到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三年级科学重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学生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学生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动物的过冬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点散乱不系统,缺乏探究学习的体验经历。 根据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比较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这一课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学生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自主合作、探

科学实验说课稿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电磁铁的磁力”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由“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八课组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主题。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电能产生磁。因此“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是“电磁铁磁力(一)”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器材 铁钉三根(相同)、回形针若干、导线两条、开关一个、电池四节(一号)、电池盒一组 三、实验创新 课本上的实验是用一根铁钉做多次实验,需要不断改变线圈圈数,记录、统计得到结果,耗时较长,稍有误差,容易出错;而我的实验是将三根相同的铁钉固定后,绕上不同匝数的线圈,闭合开关同时吸引回形针(相同),比较三根铁钉上回形针个数直接得出结论。

改进后的实验节省时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对比性强,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课本上的实验没有开关不容易控制电流的通断,操作麻烦,我的实验引入了开关,这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使实验比较严谨,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四、实验原理 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电流相同时:通电导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引地回形针数目越多。 五、实验的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多磁力强,吸引的回形针越多;圈数少磁力弱,吸引的回形针少。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会开展合作的乐趣。大胆想象,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好奇的态度做检验假设实验。 六、实验的教学内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磁铁磁力”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通电导线管产生磁,磁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强,圈数越少磁力越弱。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结合课本中电磁铁搬运重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磁力强,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

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五、说教学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案 篇一:小学科学评价测试方案 科学评价测试方案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科学学科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四、具体评价测试方案如下: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50% (1)、课堂表现(30%)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期末根据各自的表现确定该生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2)、书面作业(10%)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3)、其它学习态度(10%)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 科学课上的 - 2 - / 6

(完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我们关心天气》。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讨论各种各样的天气,回顾不同的天气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今天天气怎么样?”的讨论直接聚焦话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接着,通过图片介绍,明确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了解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最后,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成为单元学习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进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天气预报或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对天气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情况来调整生活。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不断提升,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生活安排。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比较与测量》单元,知道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在三年级的《空气》单元还学习了风的成因。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小学科学实验考核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考核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小学科学安排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做探究性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就需要有较高的实验能力。根据有关文件要求,我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 一、考核的总体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即通过科学教育使全体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此,《科学》课的考核必须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服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技能和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发展,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小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增强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二、考核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应注重的方面一、明确实验目的,有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动手做实验是小学生的最喜爱的活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爱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把实验做好。教学中常常出现这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候与季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气候与季节》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首课,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首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另一方面,以学生关心天气变化的活动为核心,引入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最后阐明天气变化与人们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力求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使学生对天气现象以及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育理念: 本课利用播放歌曲,激发兴趣导入以及谁来关心天气,天气与我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天气符号的设计、引入、天气预报的由来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新颖而独特的画面、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却很高,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家长的指点,他们

或多或少都对天气有所认识和了解,可是这些认识又是零散的、不全面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发展创新个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最新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3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篇二】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蜗牛说课稿

《蜗牛》说课稿 单位:克利镇中心小学学科:科学 说课教师:薄春刚

《蜗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材的处理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说学生

小学科学课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凝结》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面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