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实验科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二年级实验科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二年级实验科学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二年级实验科学说课稿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初步学会做坡度与物体下滑速度、冲出间隔、爬升高度的比照实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情境:乐乐(玩偶)从陡滑梯(模型)上滑下,摔了个大跟头!问题:这个滑梯设计不合理,怎样改进?二、尝试解决问题学生想方法改进:把滑梯坡度变缓,乐乐平安滑下。

(学生初次调试,很可能把滑梯的坡度调得过小,乐乐滑不下来,或速度过慢,不好玩。

反复几次,就会调整适宜。

)三、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老师引导:看来,小小滑梯里还有些科学道理。

通过上述事件,你想理解滑梯的哪些方面的科学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记录。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滑梯加水后,玩起来有何不同?不同材料制作的滑梯有何不同?滑梯的坡度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滑梯的坡度与冲出间隔有什么关系?滑梯的坡度是否有限制?下滑物的大小、轻重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怎样可以使物体在下滑中途慢下来?物体下滑后能否上高坡?四、研究方法指导1、挑选问题:指导学生对问题进展整理归类,挑选出有研究价值又有才能研究的几个问题。

2、各组确定研究问题并对所选问题进展预测假设。

3、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并进展组内分工。

4、提示:①实验条件的控制,②实验现象的记录。

五、各组自主选取实验材料,自主实验探究,老师巡视指导。

六、初步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分组逐个宣读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演示实验方法。

七、交流评议1、组内评议2、各组互评八、扩展延伸考虑后答复1、骑自行车下陡坡应注意什么?2、楼梯为什么要安扶手?篇2:小学二年级实验科学说课稿教学目的1、学生学会做纸音盒。

2、进步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

3、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

教具准备纸盒橡皮筋铅笔学生也自备一份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教具2、检查学生自备学具情况。

2024年科学实验说课稿

2024年科学实验说课稿

2024年科学实验说课稿科学实验说课稿1一、活动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

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而这次的“做中学”实验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儿生活环节中,孩子将糖掉进了水里,老师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机,不仅引发了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糖的变化,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次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

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

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一研)执教:陈梦娇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吗?喜欢吃吗?2.请你说说糖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篇1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现象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知识讲解: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变化的月相说课稿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变化的月相说课稿

变化的月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变化的月相》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

通过前一课明亮的月光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二、实验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在地球上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经历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图文数据,归纳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月相模拟仪解释月相变化的成因。

探究实践:能通过长期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能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

态度责任: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

教学重点:利用月相变化模拟仪做模拟实验,进一步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亲历一段完整的月相观测,能正确完整的记录月相。

三、实验改进要点教材利用月相盒做模拟实验,该月相盒是一个圆柱体,内部均为黑色,侧面均匀分布着几个小孔,每个小孔旁标有日期和月相名称,在底座中央有一个白色小球当作月球,在其中一个小孔上装有一个灯泡当作太阳,学生从不同的小孔往里面看月球,把看见的月相画下来并标上对应的名称和日期。

原实验的不足之处:1、每次只能一位同学观察。

2、每次看到的月像是不连续的。

3、只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用。

4、不利于探究月相变化原因的学习。

自制月相模拟仪特点:1、1人操作全班都可同时参与观察。

2、直观且实验效果明显。

3、不仅能够看到每天对应的月相还能看出月亮升起的大致时间。

4、操作简便,既可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5结构简单、材料易得,方便拆卸。

四、实验器材底座:小颗粒积木搭的斜面、印有两个同心圆的kt板。

地球部分:电动转盘、手机支架、手机。

月球部分:黑黄小球。

其它:长条、塑料管、铁轴。

五、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在地球上看月相变化的周期约为30天,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约为24小时,因此设计了两个同心圆。

将内圈平均分为24份表示1至24时,将外圈平均分成30份表示农历一个月的初一至三十。

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

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南师大幼儿园渗透领域课程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重难点分析、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大部份进行我的课。

一、教材分析: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

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无非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神奇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匡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二、说目标制定:依据新《纲要》重视幼儿的兴趣、 1 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凡是有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要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

同时我还依据教材内容及本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运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预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三、重难点分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幼儿玩陀螺,看课件使幼儿事先回顾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

利用大量的材料匡助幼儿探索转动并给幼儿适时的匡助。

四、说活动准备:为了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1、不同样式的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

2、课件。

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4、记录表、白纸、哭笑脸标志、水彩笔、轻盈的音乐。

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示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2023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2023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2023实用的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

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四、教学过程(一)看画猜疑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

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

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

(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二)搜集指纹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

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

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可以解决哪个问题?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3.小组讨论,汇报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5.小组确定方案6.小组活动。

科学实验说课稿

科学实验说课稿

科学实验说课稿科学实验说课稿(通用6篇)科学实验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

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

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电磁铁的磁力”一课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由“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八课组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主题。

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电能产生磁。

因此“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是“电磁铁磁力(一)”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器材
铁钉三根(相同)、回形针若干、导线两条、开关一个、电池四节(一号)、电池盒一组
三、实验创新
课本上的实验是用一根铁钉做多次实验,需要不断改变线圈圈数,记录、统计得到结果,耗时较长,稍有误差,容易出错;而我的实验是将三根相同的铁钉固定后,绕上不同匝数的线圈,闭合开关同时吸引回形针(相同),比较三根铁钉上回形针个数直接得出结论。

改进后的实验节省时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对比性强,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课本上的实验没有开关不容易控制电流的通断,操作麻烦,我的实验引入了开关,这样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使实验比较严谨,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四、实验原理
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

电流相同时:通电导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吸引地回形针数目越多。

五、实验的教学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多磁力强,吸引的回形针越多;圈数少磁力弱,吸引的回形针少。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会开展合作的乐趣。

大胆想象,有根据地假设,能够以好奇的态度做检验假设实验。

六、实验的教学内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磁铁磁力”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

通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通电导线管产生磁,磁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强,圈数越少磁力越弱。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演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结合课本中电磁铁搬运重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同样是电磁铁,为什么有的磁力强,
有的磁力弱?学生大胆猜测:有的电流大、有的电流小、有的线圈圈数多等等。

通过学生的猜想进而引入本节课探索的内容。

2.提出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强,圈数少磁力弱。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在电流大小,铁钉粗细相同的条件下检验假设,对比所得到的数据。

4、得出结论在电流大小、铁钉粗细不变的条件下:线圈圈数多磁力大,圈数少磁力小。

八、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实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需求,并关注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