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30年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综合题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综合题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综合题(考试总分:24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综合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240 分)1、(12分)阅读材料回答图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海拔4093 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简要分析其原因。

(2)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3)P所在国家西南端的气候类型是,形成的原因。

(4)Q地为阿根廷,其有着世界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2、(12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到达南极大陆后于2014年2月8日建成了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 (东经76°58′,南纬73°51′),并于当地时间8点正式开站运行。

经过160天的高压工作,“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

材料二:我国先后于1985年、1989年和2009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乔治王岛上(62°13′ S,58°58′ W),中山站位于印度洋沿岸(69°22′24″ S,76°22′40″E),昆仑站位于冰穹(A)附近(80°25′S,77°7′E)。

材料三:下图为南极地区略图和地形剖面图(1)泰山站距昆仑站约_______千米,若一架直升机从长城站按最短距离飞往中山站,说明其沿途的飞行方向。

泰山站建成之日我国南极四个考察站昼夜状况如何?(2)根据南极周边海域及南极大陆自然环境的特点,推测“雪龙”号去南极考查在沿途和考查队员在陆上活动会遇到哪些困难?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

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该船耐寒,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夫人彭丽媛登上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并与南极科考站视频连线。

大家在关注∙new∙习近平登船考察∙参观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图片展∙2014-11-19∙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雪龙号科考船∙∙英文名∙CHINARE∙∙船舶性质∙极地破冰船、科学考察船∙∙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制造国∙乌克兰∙∙购入年份∙1993年∙∙现价∙7亿人民币左右∙∙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目录展开基本简介雪龙号是中国的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姐妹号是俄罗斯VasiliyGolovnin号。

除了可搭载直升机外,该船还配有北极级定期自主水下载具。

“雪龙号”由中国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命名,“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改造历程“雪龙”号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制造的,无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时中国海洋局投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约了3000万人民币;1994-1995年,、“雪龙”号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3000万人民币;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再次进行升级改造,耗资1亿多元人民币。

在白色沙漠书写中国传奇

在白色沙漠书写中国传奇

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首次担任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东道国中国南极科考大事记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落成1985年2月20日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胜利建成1999年1月8日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队10人)乘雪地车抵达冰穹A2008年1月18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顺利登上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开站2017年5月23日图①:中国南极泰山站全貌。

图②:南极科考队员正在进行样品分类。

图③:中国南极考察队开展冰上卸货作业。

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供图从自然资源部传来好消息:春节前曾碰撞冰山的第三十五次南极考察队成功脱险,顺利完成后续各项考察任务,队员们已搭乘“雪龙”号于3月12日顺利回到上海。

类似碰撞冰山这样意想不到的挑战,只是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一个小插曲。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5个春秋。

今年,还恰逢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昆仑站建站10周年,泰山站建站5周年……35年来,南极科考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取得了哪些成绩?面向未来,南极科考还要做什么?南极科考,始终贯穿“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铭刻在南极科考史上的,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南极故事。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首次建长城站的艰辛,长城站首任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颜其德依旧动情。

由座供小气候条的海水就上岸“海,车队常距离、海开车久上,眼前和高原吃饭睡终于建了激动备工作,漂浮的将设场地强紫外有利时50天的,15是“雪鹰601”飞机生病。

有一次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飞机无法按照恒定速度、高度和姿态飞行,迫使本该由机器自动控制的部分不得不改由人工操作。

“长达七八个小时的飞行,完全由机组人员手动操控,这种劳累和危险非常人能够想象。

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中国从1984年进行极地考察,到2023年已经进行了39次南极和7次北极考察。

以下为你介绍部分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 JF4《中国南极考察》纪念邮资封:1984年12月11日邮电部发行,发行量506213枚,面值8分,售价0.18元,黄里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 第39次南极考察返航纪念封:2023年4月3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4月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也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

至此,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南极考察纪念封感兴趣,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2024年南极洲开启新的科考探索

2024年南极洲开启新的科考探索
科考活动
重要科考事件
1909年,英国探险家罗伯 特 ·斯 科 特 首 次 到 达 南 极 点
1 9 11 年 , 挪 威 探 险 家 罗 尔 德 ·阿 蒙 森 首 次 到 达 南 极 点
1928年,英国探险家乔 治 ·马 洛 里 和 安 德 鲁 ·欧 文 在南极探险中失踪
1957年,苏联在南极建立 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科考装备与技术要求
装备:包括极 地服、雪橇、 帐篷、通讯设
备等
技术要求:具 备极地生存技 能、导航技术、
通讯技术等
应对挑战:应 对极地恶劣天 气、地形、生
物等挑战
科考成果:获 取南极洲地质、 气候、生物等 数据,为科学 研究提供支持
人员保障与安全措施
科考队员选拔:严格选拔具备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队员 培训与演练: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队员的应对能力 装备保障:配备先进的科考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队员的安全 医疗保障: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医疗设备,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 通讯保障: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确保科考队员与外界保持联系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考察站建设与设施
考察站选址:选择适宜的考察站位 置,考虑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
设施配备:配备必要的科研和生活 设施,如实验室、宿舍、食堂、医 疗室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考察站建设:建设考察站,包括生 活区、工作区、科研区等
考察站维护:定期对考察站进行维 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
考察路线与时间安排
考察路线:从北京 出发,经停澳大利 亚,最后抵达南极 洲
时间安排:2024 年1月1日-2024年 1月31日
考察内容:包括但 不限于冰川、海洋 、生物、气候等方 面的研究

翱翔在地球三极——我国测绘工作者近30年在南北极、珠峰地区奋战记

翱翔在地球三极——我国测绘工作者近30年在南北极、珠峰地区奋战记
本刊 记 者 喻贵银

46

已 有 1 7 个 国 家 分 别在 南极 建 立 了

括 用 卫 星 多普 勒 定 位 精 确 测 定 中 山 站
站址 坐 标

个考 察 站
而 中 国 科 学 家在 那 里 却

建 立 站 区 测绘基 准 系统


南极


北 极 和 珠 穆 朗 玛 峰被 称 为

没 有 自己 的立 足 点
同 时极 地 的气 候

航 海 保 证 部 派 出8 位 同 志 参 加 了 中 国
极 测 绘 研 究 中心
大利亚


同 时 与加 拿 大

环 境 的 变化 也 影 响 到 人 类 的地 球 家
首次 南 极 考 察 队
人员


参 加 考 察 队 的测 绘

新西 兰


德 国等 进 行 多项 南


神秘 的极 地
东 南极 大 地 测 量 原 点 整 的测 绘基 准

、 ,
高程 系统和 完
身 于 南 极 地 球 动 力学 研 究 国 际 先 进 行


开 展 南极地 球动 力

并 获 得 我 国 长 城 站 和 中 山 站地 壳

南 大 洋 海 平 面 变化 研 究 等
完成
动态过 程研 究 的国际 先进 水平成果


最 南端和 海 拔最 高 点
测 绘 部 门作 出 了 应 有 的
近50
人 类对极地探 险跨入 科学

国 家南 极 考 察委 员会 和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下册第7章第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下册第7章第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A

B. 极地干燥,缺乏淡水
C. 遇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
D. 找不到裸露地建立营地
4.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同的景色是
(D )
A. 都是一片冰雪高原
B. 到处是成群的企鹅
C. 到处是上千米厚的冰雪
D. 周围多冰山、浮冰
5.去南极地区探险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A. 12—2月
B. 3—4月Βιβλιοθήκη AC. 11—12月
2.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正式选址奠基,预计于2022年全面 建成。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在2月份,原因是 ( ) A.此时积雪最多,降水丰富 B.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 C.有极昼现象,草类茂盛 D.是南半球的冬季,风力较小
解析 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在2月份,原因是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2月份时,太 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是夏季,此时是南极洲一年中的暖季,有极昼现象,气温又较高, 适合科学考察,故选B。 答案 B
(4)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酷寒、干燥、烈风
B.纬度最高的大洲
C.长城站地处北温带
D.被称为“冰雪高原”
(5)关于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在南极地区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考察研究 B.在南极地区只可监测和探测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C.南极地区丰富的环境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 D.南极地区有少量的常住居民及各国科学考察人员
2.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因此被称为 ( C )
A.“风库”
B.“白色荒漠”
C.“冰雪高原” D.自然资源“大仓库”
3.南极洲气候极为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 A ) A.地处最高纬度,海拔很高 B.冰层很厚,周围多冰山 C.沿海寒流的影响 D.黑夜时间长,半年没有阳光

中国南极站 历史

中国南极站 历史

中国南极站的建立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奔赴南极,目的是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经过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队于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长城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也使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此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不断发展,1989年2月,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了第二个考察基地——中山站。

中山站不仅可以进行科学考察,还成为了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的重要支撑,探索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点——冰穹A。

2005年1月,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登顶冰穹A,为建立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奠定了基础。

四年后,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至此,昆仑站同长城站及中山站遥相呼应,成为记录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进步的标志。

此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继续发展,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成,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此外,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已经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计划于2022年建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前排右二)与协助中国建站的阿根廷朋友在一起(摄于1985 年5 月)去南极南极的神秘性,似乎正在被财富和科技所消解。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告诉我,现在到达南极大陆,“有四条航空路线”: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美国的大力神运输机直飞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南非开普敦乘坐伊尔-76 直飞俄罗斯的新拉扎列夫站;澳大利亚南部城市霍巴特乘坐空客A319 直飞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智利最南端的蓬塔乘坐智利空军的大力神飞机直飞乔治王岛的智利马尔什基地站。

这一航程最短,大约3个小时;从南非直飞,时间最长,大约六七个小时。

不管哪一条航线,都能免去海上航行的颠簸之苦。

不过,一支承担着建立首个南极考察站重任的科考队,要考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重达数百吨的建站物资和设备,要从中国运抵南极,如果全部依赖航空运输,成本难以估量,最可行的依旧是海路。

地图上的南极大陆,看起来就像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拳头,大拇指般向西南狭长延伸的部分,就是南设得兰群岛。

这是南极洲最大的一个群岛,也是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相距最近的地方,从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火地岛的首府乌斯怀亚出发,穿过德雷克海峡,经过约970 公里的海上航程,就能抵达。

这是探险者们的传统路线,也是一条相对成熟的航线,对于上世纪80 年代才刚触碰南极议题、连一条破冰船都没有的中国人来说,在这里选址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站,是相对稳妥和现实的选择。

西方最早的南极科考探险,始于18 世纪70 年代,比起来,中国晚了将近两个世纪。

虽然早在1957 年,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介入南极科学,并在全球掀起了南极热的时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就提出了极地研究的必要性,但这项研究真正得以启动,已经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关于南极科考的信件得到时任副总理方毅明确批示之后。

作为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第一任主任,郭琨完整地参与了早期南极考察策划和实施的全过程,他曾经7 次奔赴南极,中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他都是首任站长。

在约定的采访时间到达郭琨家中,老人已经等在书房里,今年9月就是他的八十大寿,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可避免,他的腿脚已经不太灵便,可是良好的记录习惯,帮助他依旧保持着清晰的记忆,时间、日期和各种数据信手拈来。

按照方毅的批示,“南极考察是一个大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研究实施”。

1978 年7 月,作为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的郭琨接到了关于南极科考的新任务。

听起来令人振奋,对应的却是“一片空白”的窘境。

“手头一片空白,脑子也是一片空白,找资料找不着,没有资料。

”郭琨回忆说,“当时想找一本南极地图都没有,后来天津的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印了一份南极地图,那是中国的第一版南极地图。

”郭琨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南极的书,叫《两极区域志》,还是他的朋友、科普作家金涛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30 年代翻译的老书,他看到就当宝贝一样买来了”。

找遍了书店和图书馆,只有国家图书馆里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报告和见闻。

这些仅有的资料让郭琨意识到巨大的差距:“西方的南极探险,已经搞了200 年,已经有18 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 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100 多个夏季站,比起来,我们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只能‘请进来,派出去’,把国外的南极专家请进来交流,把我们的科学家送出去学习。

”最早被“派出去”的科学家有两位,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

他们在1980 年1 月12 日跟随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队一起出发,从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大力神运输机先飞抵美国的麦克默多站,然后从陆路再抵达到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成为最早登上南极洲大陆的中国人。

这个“极地考察二人组”里,40 岁的董兆乾是组长,他专攻物理海洋学,从国家海洋局的2 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43 岁的张青松,多年从事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研究,他被一份神秘的加急电报催回北京,生平第一次出国,就到了遥远的南极。

董兆乾回忆说:“要说不怕,那是骗人的,极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想到我们的飞机要在一块浮冰上降落,心里总有点发怵。

但是真正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努力和冒险都是值得的。

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我当时就想,这辈子我是离不了极地考察了。

”为了能够留下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的素材,出发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人专门拉着董兆乾在长安街上学了三天的摄影,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主要素材就是董兆乾用相机和摄像机拍下来的镜头。

1989 年10 月9 日,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15 届《南极条约》国际协商会议开幕式作为统筹协调者,郭琨也曾带队前往南极考察,他印象里最深刻的“第一堂南极自然保护环境课”是在阿根廷的马兰比奥考察站。

那是1982 年,对方给他们安排的参观第一站是卫生间,派专人来讲述卫生间的使用方法,郭琨起初很不理解,等到进去了,才发现另有乾坤。

“他们的马桶,使用完之后,盖上盖子,内部就会自动焚烧排泄物,焚烧过后只留下灰色的残渣,然后再人工清理出来,放到焚烧炉里烧第二次,最后再深埋到1 米以下。

”这套设备是由加拿大设计的,思路和环保理念完全震撼了郭琨。

从1980 到1984 年,陆续有38 位科学家前往南极,在其他国家的科考站里学习体验,他们的考察成果,成为中国建立首个永久性南极考察站的第一手经验累积。

南极政治接手南极考察项目之后,郭琨和他的同事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国际间的协作和援助,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屈辱,是1983 年9 月在堪培拉举行的国际《南极条约》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

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会议,派出的三名代表是司马骏、郭琨和宋大巧。

参加会议的一共16 个协商国、9 个缔约国。

因为中国当时在南极并没有考察站,所以身份只能是缔约国。

差异无处不在,郭琨说:“座位的排次、文件的发放,跟协商国完全都不一样,协商国按英文排序在前头坐,前头有桌子,非协商国都在最后,有一个座位就不错了,随便坐。

”到了大会表决环节,缔约国不仅当场被“请”出会场去咖啡厅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晓。

这是一个事关国家荣辱的烙印,这么多年,依旧在郭琨的心中发烫,话题一转过来,他仍旧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们是一个国家代表团啊,就这么被赶出去,我出了会场就发誓,如果我们不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还是二等公民,我再也不要来参加这个屈辱的会议了!”从18 世纪70 年代人类开始南极探险以来,经历了帆船时代、英雄时代、机械化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四个时期,在这些探险活动的基础上,从1907 年到1947 年的40 年间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智利、阿根廷和新西兰七个国家,分别根据发现、先占、继承和扇形原则等先后对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和主权要求。

这种主权纷争,也就意味着南极政治拉开了序幕。

为什么要争抢这一片终年冰雪覆盖、杳无人迹的大陆?因为随着人类探索的深入,南极洲的价值已经日益呈现出来,这里虽然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大陆,但却是地球上冰雪和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大陆,在冰雪覆盖之下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上最丰饶的,蕴藏着富甲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隐匿着世界上最大的煤矿、足以供人类使用200 多年的铁矿和其他200 多种矿藏,还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探险或许始于好奇心,但最终的发展和指向却离不开国家利益。

这些南极探险先驱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的布局,本身就是一种跑马圈地的谋划。

苏联将它的8 个考察站点均匀分布在了南极大陆的边缘,而美国干脆在南极点建立了以两位探险家名字命名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就在领土主权纠纷硝烟弥漫的时候,1957 至1958 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却开创了一种良好的国际协作氛围。

在美国的召集之下,12 个在南极已经建立了考察站,有着直接利益的国家召开了预备性会议,最终在1959 年12 月签订了处理南极问题的长期协议,这就是《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管理南极事务的第一部法律文件。

以法律的形式冻结了南极主权,停止主权争议,确立了南极洲应致力于和平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科学研究和国际科学合作的南极事务新框架。

但是,《南极条约》的问题在于,它虽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欢迎所有国家加入,但是它硬性地把参与国分成了协商国和缔约国,只有协商国才拥有表决的权利。

成为协商国的条件,是需要在南极进行“实质性”的活动――建立南极科学考察站或者向南极派遣科考队,这些活动都要以巨大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在南极问题上,中国科学家们的觉悟和意志,始终是走在政府决策前面的。

就在这场烙印般的南极协商国会议之后,1984 年初,32 位获得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科学家们,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到南极洲建立考察站。

在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之后,中国的南极科考筹划,终于进入快节奏。

根据郭琨当时的日记,1984 年10月8 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成立。

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张青松。

科考力量的另一支队伍是南大洋考察队,队长是金庆明。

从上海奔赴南极洲西南极,没有现成的航线。

郭琨回忆说:“当时我们遵照安全、经济两条原则,制定了3条航线,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的航线是:从上海起航,经宫古水道、关岛、古伯特、社会群岛,由社会群岛海域按大圆法航行,直插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驶入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市港口,再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

”这是一条最近的航线。

上海与乌斯怀亚两地相隔19283 公里,再加上从火地岛到达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约970 公里,单次航程为2.0253 万公里,按海里算为1.09357 万海里。

在宝山锚地休整两天之后,“向阳红10 号”和“J121 号”正式进入计划航线是1984 年11 月22 日。

南极大陆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夏两个季节,每年11 月中旬到翌年的3 月中旬为夏季,其他月份为冬季。

南极的夏季,被称为南极的黄金季节,郭琨说:“只有这个季节才能建站施工,才能进行南大洋科考和捕捞磷虾。

”美国在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用了12 个南极夏天才竣工,这当然是因为南极点极其特殊的环境。

可是即便是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其他国家的常年考察站建设,最少也要两个南极夏天。

而中国南极考察队肩负的使命,是必须在一个南极夏天之内完成建站任务,1985 年2 月28 日之前必须返回,因为出海的这两艘万吨船都没有破冰功能。

11 月22 日,两船刚驶出吴淞口,就遇到当年第19、20 号台风,郭琨是气象和雷达专家,他回忆说,当时曾考虑到了要避开第19 号台风,根据气象预报,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影响,第19 号台风被压向菲律宾的东部,有可能减弱而消失,没有料到,它竟然由弱到强,风力达7 级,阵风12 级,又以10 节的速度朝向360°方向移动,而菲律宾东部又新生成了第20 号台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