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装配式建筑介绍

我国南极长城站装配式建筑介绍1. 前言我国南极长城站,作为我国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国际科考评台之一。
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南极长城站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深入介绍我国南极长城站的装配式建筑,探讨其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意义。
2. 我国南极长城站简介我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大陆东南部冰盖上,海拔2900米,是我国在南极洲的第一个综合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建立于1985年2月26日,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科学考察评台。
长城站的建设和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气候变化、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成果。
3.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和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内将建筑构件进行加工、制造、组装和调试,然后再由运输工具将构件整体或部分运送到现场,进行现场拼装、安装和调试的一种建筑形式。
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加工精度高、施工速度快、建筑质量可控等优点,尤其适合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施工。
4. 我国南极长城站中的装配式建筑我国南极长城站中,装配式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南极地区的特殊环境,传统的施工方式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而装配式建筑则突破了这些限制,快速、高效地完成了长城站的建设任务。
5. 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的意义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装配式建筑能够快速搭建,适应南极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为科考人员提供稳定、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装配式建筑在南极科考中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6.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不仅在南极科考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而且在其他特殊环境下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对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应用表示赞赏,并期待这种新型建筑形式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7. 总结我国南极长城站的装配式建筑,作为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1. 引言1.1 概述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是一个重要而值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南极地区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区域备受关注。
同时,南极还蕴藏着大量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拥有雄厚科技实力和资源优势的国家,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参与南极事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起到的帮助,分析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即引言、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与合作情况、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结论。
通过全面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深入展示中国对南极科学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提供的帮助,并探讨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成果与突破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并总结出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此外,文章还将就未来挑战和国际角色定位提出一些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参与南极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2. 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南极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和影响力。
以下是南极科学研究在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2.1 对全球气候研究的贡献南极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区域之一,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净土”。
通过对南极气候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可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
南极冰芯记录了过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气候信息,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走向。
此外,南极还是全球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其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复习题(及答案)50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1.(文山县)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 长城站B. 东方站C. 中山站D. 黄河站【答案】A【解析】【分析】长城站是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山站是1989年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黄河站是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昆仑站是2009年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
故选:A【点评】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2.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主要原因是()A. 暖季,浮冰消融,载重船舶能靠岸B. 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C. 极昼,热量充足,河流解冻有淡水D. 极夜,常见极光,建站施工人照明【答案】 C【解析】【分析】解: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是一年中的暖季,白昼时间长,气温是一年中最高的季节。
故答案为:C【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以及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其中长城站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出现。
南极科学考察在12到2月最合适,南极属于暖季。
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主要是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冰川广布,多大风天。
代表性动物是企鹅。
3.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8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罗斯海新站的地理坐标是()A. 75°N,164°EB. 75°S,164°EC. 75°N,164°WD. 75°S,164°W (2)下列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中山站B. 长城站C. 昆仑站D. 罗斯海新站(3)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淡水资源缺乏B. 酷寒、风力小、降水多C. 代表动物是北极熊D. 此时为暖季,白昼时间长【答案】(1)B(2)B(3)D【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罗期海新站是位于南极洲,纬度是75°S,经度是位于向东增大上的164°E,故选B。
初二地理极地地区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极地地区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仅考虑海拔的影响,当和平站的气温为-10℃时,文森山顶的气温约为A.-10℃B.-20.8℃C.-30.8℃D.-40.8℃【答案】D【解析】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读图可知,图中和平站的海拔是0米,文森山顶的海拔是5140米,因此当和平站的气温为-10℃时,文森山顶的气温约为:-10℃-(5140米-0米)÷100米×0.6℃=-40.8℃.故D正确。
【2】到南极洲考察,最可能看到的动物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读图可得,①图所示的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②图所示的是南极地区的企鹅,③图所示的是北极地区的北极熊,④图所示的是小鹿。
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B所示的是企鹅,故B正确。
【考点】地势对气温的影响、不同动物的分布。
2.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南极洲D.大洋洲【答案】C【解析】南极洲降水稀少,但因温度太低所降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不会蒸发,仅靠升华减少的水量极微小,所以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成为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水资源分布图.3.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发现太阳终日挂在天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冰洋冰层厚度显著增加B.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为极夜C.北冰洋冰冻线向较低纬度扩张D.北半球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答案】D【解析】由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们发现太阳终日挂在天边,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冰洋比较温暖,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厚度显著减小,冻线向较高纬度扩张;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此时为极昼现象,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极地地区。
4.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于2014年1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图中D处)。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1、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2、中国南极中山站: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南极昆仑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中国的四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四个极地科考站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一、长城站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快、南美洲板快和太平洋板快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二、中山站中山站是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三、黄河站黄河站建于2004年7月28日,是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的新奥尔松,地理坐标为78°55′N,11°56′E,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南极各国考察站

南极各国考察站1南极设立科考站的意义科学考察站是人类在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支撑平台,也正是随着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相继建立,科学家们才能够不间断地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与监测工作,并且逐渐认识到南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
1.1科学意义: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
1.2经济意义: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以及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
1.3社会意义: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
极地科考是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国争光的事业。
2各国考察站简介【1】2.1中国2.1.1长城站建成干1985年2月1O日,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62°12'59"S,58°57'52"W),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O米,距北京17501.949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OO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7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善的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
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O名,度夏考察人员8O名。
2.1.2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
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是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该站目前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总计约2700平方米,包括办公栋、科研栋、生活栋、文体栋、发电栋等,并设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该站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2.1.3昆仑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名称公布于2008年10月18日,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冰穹A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海拔4087米,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15日,坐 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长城 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 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 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 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 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 科考观测南极科考站图项目有:气象、 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 层观测。
泰山站位于中国中山站与昆仑站 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是一座南极 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今后不仅将成为 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 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 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 域和范围。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 日,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 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 上,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 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 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 初步分析研究。中国南极考察队 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 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 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昆仑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 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该站可开展深冰 芯钻探、天文学观测、冰下山脉地质钻探等科学 观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