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和中国科学考察站

合集下载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1. 引言1.1 概述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帮助是一个重要而值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南极地区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区域备受关注。

同时,南极还蕴藏着大量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拥有雄厚科技实力和资源优势的国家,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参与南极事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起到的帮助,分析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即引言、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与合作情况、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结论。

通过全面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深入展示中国对南极科学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1.3 目的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对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提供的帮助,并探讨其在全球气候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成果与突破进行分析,揭示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并总结出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此外,文章还将就未来挑战和国际角色定位提出一些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参与南极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2. 南极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南极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和影响力。

以下是南极科学研究在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2.1 对全球气候研究的贡献南极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区域之一,被誉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净土”。

通过对南极气候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可以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

南极冰芯记录了过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气候信息,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气候变化并预测未来走向。

此外,南极还是全球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其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在南极的成就

我国在南极的成就

我国在南极的成就
我国在南极的成就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南极科学考察
1.建立南极考察站:中国在南极相继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
站、泰山站。

除南极之外,中国在北极也建立了考察站,即黄河站。

2.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中国在南极的科研活动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南极
大气科学、南极海洋科学、南极地质和地理科学、南极生物科学等。

二、南极资源开发利用
1.生物资源:中国在南极捕获了大量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等
生物,丰富了食材供应。

2.矿产资源:南极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锰、铜、铅、锌、
石油等。

尽管多数地区尚未进行勘探,但未来这些资源将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3.海洋资源:南极海洋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国的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海域捕捞了大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如鳕鱼、对虾等。

三、南极的旅游和探险
1.旅游活动:随着南极旅游的发展,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游客提供
了多种形式的南极旅游服务。

2.探险活动:中国在南极的探险活动包括组织登山、划艇、徒步、冰川
探险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探险文化,也为南极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

总之,我国在南极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南极科学考察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我国在南极的科考实力不断增强,未来将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4个极地科考站1、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2、中国南极中山站: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南极昆仑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

中国和南极洲的科学研究有哪些合作项目?

中国和南极洲的科学研究有哪些合作项目?

中国和南极洲的科学研究有哪些合作项目?在人类探索南极洲的征程中,中国科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和南极洲合作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层出不穷。

本文将介绍中国和南极洲的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一、南极考察站建设与装备的科学研究作为南极洲常驻研究站的建设者之一,中国在南极洲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洲的实验室里,开展了许多研究。

1.南极考察站建设中国在南极洲设有长城站、昆仑站、中山站三个考察站点。

其中,中山站建设可能是中国南极考察站建设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设想到建设,期间历时不过五年。

在中山站建设过程中,中国科学家遭遇了种种困难。

比如缺少建设经验、天气不佳、资源缺乏等等。

但中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最终圆满完成了中山站建设这个巨大工程。

2.南极考察站装备南极洲的恶劣天气对人类体能和精神素质的考验极大。

中国科技厂商采用的主要是再造纤维材料,以确保装备耐用性和质量。

其中,人造纤维等材料的使用率一直名列前茅。

例如,寒冷环境下的成像测距仪、全球定位系统、高能粒子相对论加速器等装备都是经过中国科技厂商加强改造和研究后制造出来的高科技产品。

二、南极冰川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对南极冰川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是中国和南极洲在海洋地理领域的合作重点。

1.南极冰川南极洲是地球上冰盖最大的地区之一。

南极洲冰川和冰盖的变化一直是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中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例如,中国科学家对南极洲的海冰质量明显提高,这将影响到全球的海平面水平。

2.南极海洋生态环境南极洲海洋生态环境是南极洲与其他洲域的区别之一。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洲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南极洲海洋表面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区域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三、南极环境监测南极洲的环境海拔、气温、大气压力、空气和水中的化学成分及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特点,使得南极洲成为了地球环境监测的重要区域。

1.南极大气环境监测中国科学家利用南极站,长城站和昆仑站建立了完善的天气和气候监测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气候变化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初中地理知识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初中地理知识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长城站
【知识点的认识】
1985 年 2 月 15 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为常年越冬站,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南极中山站或中山站),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9 年 1 月 26 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地理坐标是南纬69°22′24〃,东径 76°22′40〃,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 12553 公里,与北京的方位角为 32°30′50〃.中山站站区南北长 2000 米,东西宽 2200 米,占地面积约 4.4 平方千米.
我国现有(截至 2014 年)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命题的方向】
例: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于 1985 年和 1989 年,分别在乔治王岛和南极大陆上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分析: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 11 月至次年的 3 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解答:目前,已有 18 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 140 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于 1985 年和 1989 年,分别在乔治王岛和南极大陆上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其中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因外,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18;140;长城;中山.
点评: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牢记即可.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概况.现有四个科学考察站.
1/ 1。

中国南极考察及其社会意义

中国南极考察及其社会意义

中国南极考察及其社会意义作者:孙文沛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

自十九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

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进入二十世纪后,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

中国政府也积极加入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至今已组织了20多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固定科学考察站。

回顾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历史,中国进行南极考察不仅具有强烈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而且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南极考察的历史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相当于一个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由于四周被海洋包围,南极在被人类发现之前一直是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

自法国的杜蒙·杜维尔在1840年首次发现南极大陆以来,各国探险家纷至沓来,探索南极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南极的地缘政治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

自南极大陆被发现直到1908年之前,从未有任何国家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

1908年以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智利和阿根廷根据先占原则和扇形原则相继提出主权要求,但这些主权要求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苏等大国的承认,美苏均声明保留其在南极的权利。

到二十世纪40年代,南极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甚至一度发生国家间的武装冲突。

在美国的倡议下,各国不得不走向妥协,1959年12月1日,上述七国加上美国、苏联、比利时、南非、日本共12国签署了《南极条约》,规定冻结南极主权要求、南极非军事化非核化以及南极只用于科学目的的原则,至此南极纷争告一段落。

各国对南极的主权和领土要求暂时被搁置,科学考察成为国际南极活动的主导。

从以上历史可以看出,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一些西方和南半球国家在南极考察活动中已经占有了先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 面。


2、大气的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3、大气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较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气,空气中会有许 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 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 时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很 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 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 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当大雨过后,你是否注意过 天会更蓝,越是晴朗的天气, 天越蓝,这是因为这样的天 气里,空气中的尘粒、水滴、 冰晶的数量会很多。
小结
(根本原因)
太 阳 辐 射
地 区 间 冷 热 差 异
空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同 一 水 平 面 的 气 压 差 异 热力环流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昼夜温差最大的是哪一幅图?
A C

晚上气温较高的是哪一幅图?
A
把下列内容填到相应位置: 1太阳辐射 2地面吸收 3地面辐射 4射向地面 5地面辐射 6大气吸收
1、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 2、太阳辐射由紫外线、 可见光、红外线三部 分组成。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 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4、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 辐射
A B C
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可删)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 100%,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 太阳辐射却只有47%,这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
小结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可删)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有选
吸收 臭氧
水汽、二氧化碳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反射 散射
云层、尘埃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蓝色光最 易被散射
月球表面无大气作用,温差达300度以上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哪些影响?
(一)太阳辐射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包括: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 (波长0.4—0.7um)和红外光(波长大于 0.76um),其中最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短波辐射
绪论: 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可删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气削弱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吸 收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地面增温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
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的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 收作用,可知大气吸 收具有什么特性?
月球表面由于没有 大气,白天温度高, 夜晚温度低,昼夜 温差大。
地球表面由于有大 气,白天温度低, 夜晚温度高,昼夜 温差小。
地球白天极端最高 气温达58.80C
昼夜温差一般在 500C左右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 面,因而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Hale Waihona Puke 学以致用说一说,为什么?
1、白天天空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2、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
贾思勰
人造烟幕能增强 大气逆辐射,减 少夜晚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 地面起到保温作 用,所以可防御 霜冻。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 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 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地面
低气压
高气压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原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海陆风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提示:陆地和海洋的热容量(比热)不同。陆地比热小,白天 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海洋比热大,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
射向宇宙空 间
B
大气削弱
C
F
大气上界
D
地面增温 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