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科考项目表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 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 1 架“雪鹰”号直升机、1 艘黄河艇以及 1 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建造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 雪世界。 二、船舶性能参数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雪龙”号总长 167.0 米,型宽 22.6 米,型深 13.5 米,满载吃水 9.0 米,自重 11400 吨,总吨位 14997 吨, 满载排水量 21025 吨,最大航速 17.9 节,续航力 19000 海里。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主机 13200 千瓦*1 台,副机 880 千瓦*3 台、载重量 10225 吨。“雪龙”船属 B1*级破冰船,能以 1.5 节航速连 续破冰 1.2 米(含 0.2 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 2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580 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 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 Ka-32 直升飞机的机库和 1 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
4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 年 3 月 30 日至 1987 年 1 月 2 日,由 12 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 观测。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 月 26 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 20 人的越冬队首次 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搭载着 124 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 71 天,航行 14180 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 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 75 度 02 分; 2002 年,中国第 19 次南极考察历时 121 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 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 年 7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 109 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 挺进北纬 80 度,全程历时 74 天,航行 12600 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 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 80 度; 2005 年 3 月 24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 天中,南极考察队完 成了 27 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 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 4000 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 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10 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 第 24 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 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 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 A 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 A 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 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 A 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冰穹 A 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 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 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 2008 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 85 度 25 分。随着“雪龙”号航 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 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 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 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 度(北纬 80 度),前进到北纬 82 度至 85 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南极中山站时间 2009 年 3 月 9 日 15 时 30 分,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 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 后,第 25 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 扩建。 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 26 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 182 天考验,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由 249 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59 项、后勤保障工程 21 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 32000 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 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 海拔 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 探的新纪录。 2010 年 06 月 25 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25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中国地理高考试题8

题组二(山东省临沂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第26次南极科考船“雪龙号”于2009年10月11日10时30分从上海出发。
这次科考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69°22′S,76°22′E)的常规科考外,重点进行昆仑站(80°25′S,77°06′E;南极冰盖最高点附近)的内陆科考。
读右图,回答1—3题。
1.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所在的地点()A.年降雪量较大 B.气压较高C.年太阳辐射较强 D.年均风力较小2.昆仑站分别位于长城站及中山站的()A.西北方向、东南方向 B.东南方向、东南方向C.东北方向、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西南方向3.雪龙号出发时()A.昆仑站的区时为11日13时30分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C.北京昼短夜长 D.长城站有极昼现象答案 1.D 2.B 3.C(辽宁省沈阳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四校协作体联考)图6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该地海拔200-2100米。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7题。
图64. 该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平方千米) 大约是 ( )A 176B 284C 568D 1136 5. 图7所示4幅图与图6中O-P 地形剖面基本相符的是 ( )图7A aB bC cD d 6.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 闽西北B 吉东部C 滇南部D 晋北部7.如果要在图6中E 、F 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图中四个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 4.B 5.B 6.A 7.C(山东省单县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2009年1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都经历了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省份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暴雪。
据此回答8-10题。
8.当雪灾发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南极长城站出现极夜现象B .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C .法国马赛港阴雨天气较多D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9.形成本次雪灾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山地针叶林 高山草甸①④③②A B C D10.有关上题中天气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暖气团在甲乙两处均主动上升B.甲天气系统存在于高压脊C.甲较乙天气系统倾斜一定是因为甲处风力更强D.甲和乙天气系统大气均呈逆时针方向运动答案 8.C 9.B 10.D(哈尔滨第九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11月月考)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遭受严重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于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次峰会评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共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与第26次南极科考成果

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与第26次南极科考成果
吴荣荣;何剑锋;王建国
【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0(031)003
【摘要】我国极地科考事业走过了26年光辉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极地考察与研究成果,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争取和维护了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自2009年10月11日启程,于2010年4月10日凯旋回沪,"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载249名队员,历时182天,圆满完成了59项科学调查与21项后勤保障任务,为国际极地年和中国行动计划提交了出色答卷.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吴荣荣;何剑锋;王建国
【作者单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6;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136;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北京,1008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28.2
【相关文献】
1.我国极地科考机器人南极科考中初试成功 [J],
2.天文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打破我国南极天文科考受制于人尴尬
局面 [J], 陈瑜
3.我国将在南极内陆建立科考站开展南极地区资源潜力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J],
4.南极科考队伍中的特殊队员一我国南极科考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J],
5.我国极地科考机器人在南极科考中初试成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南极科考历史

中国的南极科考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中国开始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其他国家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和越冬考察。
在1983年,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之一。
1984年,中国首次自行组队前往南极进行科考活动,并在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的结束。
1989年,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此后,中山站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成为中国在南极重要的科研和后勤支撑基地。
同时,长城站和中山站也成为了中国的常年科学考察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南极科考活动逐渐扩展和深入。
1997年,中国开启了前往南极内陆冰盖的考察序幕,并在2005年成功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2009年,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了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
虽然目前昆仑站只是度夏科学考察站,但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活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至今,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其中,泰山站是在2014年建成的,主要在南极夏天使用。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再建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南极科考已经形成了“一船四站”的硬件支撑体系,即一艘破冰船“雪龙”号和四个科考站。
这使得中国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二地理极地地区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极地地区试题答案及解析1.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发现太阳终日挂在天边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冰洋冰层厚度显著增加B.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为极夜C.北冰洋冰冻线向较低纬度扩张D.北半球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答案】D【解析】由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们发现太阳终日挂在天边,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冰洋比较温暖,导致冰层融化,冰层厚度显著减小,冻线向较高纬度扩张;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此时为极昼现象,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极地地区。
2.某摄影队到南极拍摄企鹅在最寒冷月份的生活状态,图(下图),该摄影队几月份到达南极最合适( )A.1月B.3月C.8月D.12月【答案】C【解析】从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该地8月份气温最低,能拍摄到企鹅在最寒冷月份的生活状态。
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气候。
3.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于2014年1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图中D处)。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9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洋或大洲名称:E 、F(2)在图中G处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据此判断泰山站位于C站的方向。
(3)四科考站中,无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是,纬度最高的是。
(均填字母)(4)如果说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象征,那么最有资格代表南极地区的动物是。
(5)南极泰山站建立时,正是我国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科考站选择在这个时候建立的原因是①、②。
【答案】(1)南美洲印度洋(2)略(顺时针)东南(3)C A(4)企鹅(5)此时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处于极昼期,白昼时间长【解析】(1)图中F为南美洲,E为印度洋。
(2)图中是南极点为中心,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3)图中D处为泰山站,从纬度位置看,位于C站的南面;从经度位置看,位于C站东面,综合可知,泰山站位于C站的东南方向。
《航天航空概论》答案

单项选择题:1.氢气球载人飞行的日期是1783年12月1日,升空的人是()布朗夏尔2.1985年1月7日,法国人()和美国人杰弗利斯乘氢气球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布朗夏尔3.1870年()战争中,巴黎守军曾用气球向城外运送信件和撤退人员普法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气球主要用于()和拦截飞机侦察5.飞艇诞生的年份是()年,发明人是法国的吉法尔18526.第一个将气油机安装上飞艇并发明实用飞艇的是()杜蒙7.硬式飞艇的发明人是()齐伯林8.1926年,齐伯林公司制造了Lz-127号硬式飞艇,名称是()齐伯林伯爵号9.载人热气球的发明者是()国人()兄弟法,蒙哥尔费10.气球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利用了物理学的()定律浮力11.热气球载人自由飞行的日期是()年10月15日,升空的人是罗齐尔和达兰德斯178312.热气球载人自由飞行的日期是()年10月15日,升空的人是罗齐尔和达兰德斯178313.1936年,齐伯林公司建造的Lz-129号飞艇,总气囊容积达到()万立方米2014.定翼思想是19世纪初,英国航空之父()提出来的凯利15.第一个飞机设计专利是英国人汉森于()年获得的184316.世界第一个航空研究团体不列颠航空学会是()年成立的186617.航空研究的重要工具——风洞是由英国人()于1871发明的维纳姆18.1891年到1896年,李林塔尔共进行了()多次滑翔飞行,最远的可达300米250019.美国人()是莱特兄弟之前最接近发明成功飞机的人兰利20.定翼思想的核心是将鸟翅膀的()功能和()功能分开,分别加以实现推进、升举21.唐纳德·道格拉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年创办了道格拉斯公司192022.在无人机上可以安装()空对地导弹23.现代的空中加油方法已经不再是“抛绳”的办法了。
在空中进行加油主要有()软管加油和硬管加油24.加油的程序分为的第3个阶段是()加油阶段25.空中加油机的缺点是十分明显的,它的最大问题是()毫无自卫能力26.1913年的一个冬天,为了协助部队打击入侵的外蒙古军队,北洋政府派出了“高德隆”式飞机一架,由南苑航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和飞行学员吴经文驾驶,飞到呼和浩特(旧称多伦)一带()侦查蒙军的驻防和兵力部署等情况,轰炸蒙军27.一战时期的军用侦察机主要采用()目视侦察28.现代战略侦察机的发展有3种情况()一是使用战略轰炸机改装而成,二是使用运输机改装,三是专门研制的29.“驼峰空运”的难点之一是持续的时间长,3年多的时间,具体时间是()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30.随着飞机的发明,最方便、快捷、安全的世界()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登上三维空间第5种31.1910年11月7日,()飞行员菲利普·帕马利驾驶莱特型双翼机进行了第一次航空货运飞行美国32.1915年12月12日,()设计的世界第一架无支柱悬臂式全金属单座飞机J1首次试飞。
中国南极科考成就列举

中国南极科考成就列举
1. 中科考站的建设:中国在南极拥有三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这些科考站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提供了基础设施。
2. 南极科学考察项目:中国在南极开展了多种科学考察项目,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考察项目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3. 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中国有自己的南极考察船队,其中最知名的是雪龙号。
这些考察船队通过远航任务,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前往南极科考站的交通工具,并支持他们在南极进行科学研究。
4. 重要科学发现:中国南极科考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例如,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南极地区的一种新型冷适应蛋白,这对研究生物适应极寒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中国科学家还在南极进行了第一个南极环境综合调查,为南极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5. 参与南极管理与保护:中国积极参与南极国际管理与保护事务。
中国作为南极环境保护协议缔约方,致力于保护南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并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南极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南极科考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考察项目、科学发现以及南极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南极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南极陨石搜集
缪秉魁
桂林工学院
09/10IN02
4.
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现场布放实施
09/10GW04
5.
南极乔治王岛近岸海域营养盐动力学研究
金海燕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09/10GW05
6.
特殊生物标志物及其单体δ13C、δD沉积记录——ENSO对西南极地区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和碳循环的影响
张海生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பைடு நூலகம்09/10GW06
7.
中国第
序号
题目
负责人
承担单位
项目批准号
考察地点
1.
乔治王岛地区低温微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调查与功能评价
陈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GW01
长城站
2.
长城站GPS跟踪站更新维护及GPS国际联测
鄂栋臣
武汉大学
09/10GW02
3.
南极长城站法尔兹半岛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
何剑锋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GW03
陈立奇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09/10SO03
29.
雪龙船航迹表层海水N2O夏季纬度分布特征
09/10SO04
30.
普里兹湾冰下海洋剖面观测
史久新
中国海洋大学
09/10SO05
31.
埃默里冰间湖空投XCTD和航拍观测
09/10SO06
32.
南极普利兹湾冰间湖长期锚系潜标观测
陈红霞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孙立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9/10GW10
11.
南极乔治王岛及周边地区典型新型污染物调查研究
那广水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09/10GW11
12.
极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质研究
王维贤
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
09/10GW12
13.
南极海岸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及粪土层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年代变化趋势
王维贤
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
大气本底监测仪器更新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9/10ZS12
26.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碳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扈传昱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09/10SO01
南大洋考察
27.
南大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
何剑锋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SO02
28.
南大洋重要界面碳通量研究
生态地质学考察
孙立广
中国科技大学
09/10GRV06
43.
冰川学考察
李院生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KL01
昆仑站
44.
天文学考察
严峻
国家天文台
09/10KL02
45.
测绘学考察
吴文会
黑龙江测绘局
09/10KL03
46.
东南极美国麦克黙多站区无冰区生态地质考察
孙立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9/10IN01
09/10ZS08
22.
南极普里兹湾海冰样品采集与现场分析处理
李会荣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ZS09
23.
南极大气中C、N的监测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
孙立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9/10ZS10
24.
南极冰穹A考察和中山站越冬对队员生理心理的影响
徐成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09/10ZS11
25.
09/10SO07
33.
普里兹湾表层环流的漂流浮标观测
09/10SO08
34.
同位素海洋化学
陈敏
厦门大学
09/10SO09
35.
南大洋磷虾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孙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09/10SO10
36.
现场数据协调与管理共享
张洁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SO11
37.
沉积岩古环境、古气候研究
刘小汉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09/10GRV01
格罗夫山考察
38.
基础地质调查
赵越
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09/10GRV02
39.
陨石回收
林杨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09/10GRV03
40.
测绘调查
鄂栋臣
武汉大学
09/10GRV04
41.
冰下古沉积盆地地球物理勘探
方广有
中科院电子研究所
09/10GRV05
42.
09/10GW13
14.
南极洲主要地表覆盖光谱测量和环南极海冰走航连续观测
程晓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09/10ZS01
中山站
15.
南极普里兹湾海冰综合调查
孙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ZS02
16.
南极中山站大气铅污染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陈立奇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09/10ZS03
17.
Amanda湾特别保护区生态考察
长城站生态环境基线调查
潘增弟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09/10GW07
8.
南极地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距离迁移和来源初探
江桂斌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09/10GW08
9.
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周边陆地地衣群落调查和用于重金属元素检测的样品采集
刘华杰
河北大学
09/10GW09
10.
全新世南极长城站无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对比研究
杨继红
浙江万里学院
09/10ZS04
18.
中山站验潮站建设
鄂栋臣
武汉大学
09/10ZS05
19.
极地机器人系统现场考察与应用研究
秦为稼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ZS06
20.
中山站达尔克冰川动力学和拉斯曼丘陵典型湖泊观测研究
李院生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09/10ZS07
21.
埃默里冰架野外考察计划
李院生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