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景物描写的作用
琵琶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及解题技巧

琵琶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及解题技巧琵琶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及解题技巧【—之琵琶行】,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总结: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初中语识文基础知识之自然环境描写【—初中语识文之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琵琶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琵琶行》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
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
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
同样,他在所谓“独善”时,也不会完全不关心封建统治。
虽然这两种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
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
这种平易自然的.诗,并不是摇笔便成的。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琵琶行并序(课文分析)

京官
而今:谪居卧病、送客惨别、 有酒无乐、其情凄凄
谪官
空有才华而无施展的舞台、 赏识的君王
恨
明确:诗人是一个才华横溢,誉满天下却被
贬江城、怀才不遇,孤独抑郁的正直知识分
子形象。
A
5
本是京城女 名满京都的艺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A
6
探究四:有人认为琵琶女是一个留恋灯红酒 绿渴望奢靡生活的女子,是不值得同情的; 但 还有人说,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受玩弄的弱 女子,应该同情。你同意哪种观点,说出你的
琵
琶
行白
居
易
A
1
基础知识复习
一:本诗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了萧瑟凄清的氛围
2、“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衬托音乐技艺高超
4、“绕船明月江水寒”: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诗人被贬后的苦楚悲凉 6、“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 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 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 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 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 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 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 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 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 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 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 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 和成长的标准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琵琶行》作者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写作特点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
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
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音乐与文学的碰撞 ——赏析《琵琶行》的精彩段落

音乐与文学的碰撞——赏析《琵琶行》的精彩段落廊坊市第一中学张美学同学们,当我们去聆听一次音乐会时,看着小提琴手用指尖轻轻的扳动琴弦,美妙的音乐就这样传入了我们的耳朵中,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扣人心弦”,扣的是琴弦打动的却是人心。
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经典之作《琵琶行》,几根普通的弦却弹奏出了人间绝唱,同时成就了千古佳篇《琵琶行》。
好。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
《琵琶行》一诗共描写了琵琶女几次弹奏音乐的场景呢?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三次。
好!那分别是哪三次呢?我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并简单分析白居易在听到音乐后的感受如何?这时候有很多学生举手,李文杰,你来概括一下。
李文杰说,第一次是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忽闻水上琵琶上,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在第一次听到琵琶曲的时候,作者很惊讶。
于是我趁机接着问,作者简单两笔就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略写。
李文杰反应很快。
于是我板书:第一次惊异(略写)好,同学们找到了第一次描绘音乐时的场景,接下来就有了第二次,谁来说?课代表举手想站起来,于是我给了他一个自信的眼神,接着我有叫了班里的陈宇凯,让他来黑板板书。
课代表开始了。
第二次的音乐描写出现在第二段,首先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恩,前奏曲的曲调如何?低沉抑郁的。
陈宇凯随手写下“低沉抑郁”四个漂亮的楷体字。
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
“每一弦都在叹息,好像在诉说自己不得志的一生。
”很好,那我们可以根据小序想象一下琵琶女现在的身世、处境如何呢?课代表有些答不出来,接着我又问同桌,让她补充。
她很流利的说,第四段中有介绍,琵琶女“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日浮梁买茶去。
”从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此时此刻处境悲惨,年老色衰,跟随丈夫沦落到九江这个地方,秋江月冷,独守空船,心境寂寞而悲凉。
台下响起了鼓掌声。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九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专题跟踪训练27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物衬托山势高险。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无限愁思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追击敌军要把握时机,要在士气敌竭我盈时追击,同时要注意观察敌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出击。
(2)《师说》在第三段开头先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与文章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遥相呼应,并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3)杜牧的《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秦宫中的妃嫔媵嫱每日梳洗打扮,使得河水都泛起了油脂。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通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要紧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秋夜江头送客的情形。
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刻──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差不多酒醉,这才惨然辞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形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惨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精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繁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不记得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不记得了开船动身。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异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形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纳闲闲起笔,慢慢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向往,因此乎“寻声”而往;然而乐调优美,不忍打断,因此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巩固培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 ,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一、学案预习
二、目标预设: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 用、特殊句式等。
2.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自我提升
1.听写文中字词 2.重点文言知识考察。
自我提升
3.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习题。
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乡心共醉,握手泪先流 。
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
3.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
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 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 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 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 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 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 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 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 人的耳畔,渲染了当时的寂静的环境气氛,说 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06.03.2020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高复2班
七、达标检测
根据下列提示,默写句子。
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 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06.03.2020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高复2班
7.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 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 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第 答了三:一联幅第描春三写联天了早通怎晨过样的雾雾环绕、境千千?山山有,、何春春作霖雨用?绵等请绵意简的象要图,分画描析。绘。 渲染了一种冷、清、迷茫、朦胧的离别氛
围。 表达了离别双方内心的绵绵哀愁。
四、合作交流:诗歌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
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 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 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 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 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 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 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 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 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 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 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06.03.2020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高复2班
达标检测
5.“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琵 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6.《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 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 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这些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同 江头送客闻琵琶 相
是 天
江上聆听琵琶曲
逢 何
涯 歌女倾诉身世苦 必
沦 落
同病相怜伤迁谪
曾 相
人 重闻琵琶青衫湿 识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 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 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 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 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 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 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 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 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 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 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 ,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 水”既渲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 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 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 ,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 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 境的恶劣苍凉, 渲 染 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 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