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与气候不同.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温度与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风向与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降水量的测量:(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对照《雨量等级表》可以确定雨的等级.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2月15日白天雨夹雪;晚上阵雪.★风力等级表P10、降水量等级表P13;具体见书.●云的观察:①观察云: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②不同天气的划分: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③云的种类: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通常把云分为(层云)(积云)和(卷云)三类.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二单元《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与液体和气体.●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后;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和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搅拌)(加温)(切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食盐溶解在水中;可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和水分离.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即海水晒盐.●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温度外焰(最高);内焰其次;焰心(最低).●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为什么用热开水冲奶粉会结成块?因为水温过高会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影响消化吸收;降低奶粉营养价值.冲奶粉时用65℃左右的温开水即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科学道理:碳酸钠(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温度低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气温低可以使碳酸钠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在温度低时不会析出;所以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晒盐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使盐结晶出来.第三单元《声音》●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利用物质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的物质都在振动.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传播速度;一般固体﹥液体﹥气体.●振动物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的变化:①声音的强弱可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②声音的高低可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振动物体有长短;短的比长的音高.振动物体有粗细;细的比粗的音高.●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同一个音叉;用较大力敲时;振动幅度大;听到的声音的强;用较小力敲时;振动幅度小;听到的声音的弱.)●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钉子越短;声音越高;钉子越长;声音越低.拨弹橡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拨动尺子;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拨动琴弦;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人说话时是喉咙带动(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笛子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口琴利用(弦片)的振动发声;汽笛声、喷气式飞机排气时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发生轰鸣声.★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或者其他介质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人耳被人听见就是声音;所以把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叫(声源);如声带、音叉、敲响的鼓等都是声源.★振动有规律、悦耳的声音;如人声带发出的歌声;由琴弦发出的琴音等叫乐音.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又称噪声;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是当今社会四大环境公害.※声音的特性可用三个要素来描述;即响度、音调和音色.①响度(音量):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一般说来;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②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音调主要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高;声波的频率低;则音调低.③音色: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如:即使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在响度和音调方面都相同;但听起来却不一样;这就是因为这两个声音的音色不同.●(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我们这样听到声音: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一个振动的物体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中耳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所引起的液体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被(大脑)接受了;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结构:根据外观特征;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躯干还可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人体的外部特点可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借助一些工具观察;也可用看、听、闻、摸等方法感觉.●骨骼、关节和肌肉:工作或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婴儿有275块骨;成年人有206块骨.人约有600块肌肉.●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人的呼吸器官: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运动与呼吸的关系:人体运动呼吸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会发生流汗、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等变化;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运动与心跳的关系: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我们人体一般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向外排出多余水分;一般从喝水和吃食物等途径得到水分.水占我们人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60%-70%).●人体的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进一步(磨碎)和(分解);被小肠吸收.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咽)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消化系统.●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按形状分类;可分为8个(门齿)、4个(犬齿)、20个(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人体各器官的联系: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实验整理一、天气实验题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制作过程: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实验题二、制作雨量器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实验题三、请你画出几种天气符号二、溶解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并填写记录单.经过运用实验计划;最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实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材料:2个烧杯、玻璃棒、水、食盐、小苏打步骤:①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2克的小份.②两个烧杯内分别放入50毫升的水;温度相同.③先在两个烧杯内各放一份;等完全溶解后再放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④统计食盐和小苏打各放了多少份.实验结论:50毫升的水中;食盐能溶解7份左右;小苏打能溶解2份左右.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强.由此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验三: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不一样.要想证明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你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实验想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实验四: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实验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完成: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实验六:“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实验过程: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溶解过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怎样进入到水中沉入水底;蜷缩在底部直接与水混合直接与水混合浮在水面上;不进入水中在水中怎样扩散缓慢扩散快速扩散快速扩散无法扩散是否溶解溶解溶解溶解不溶解实验结论:胶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够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实验七: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材料准备:汽水、注射器、橡皮塞步骤:①轻轻地打开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取约三分之一管的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或者用手堵住注射器的管口.观察记录:慢慢地偶尔冒出气泡.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记录:冒出很多气泡;并且气泡变大.③再慢慢地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记录:气泡慢慢变小、变少;最后消失.实验结论:水中能溶解少量气体;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水中的气体是靠加压的方式溶解的;压力小气体就跑出来;压力大气体就溶解在水里.实验八:加快物质溶解的研究A.搅拌材料准备:2个烧杯、1根玻璃棒、食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温度、相同数量的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食盐.③一个烧杯静置不动;另一个烧杯内搅拌.实验结论:搅拌的那个烧杯内的食盐溶解的快;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B.温度材料准备:2个烧杯、食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数量的水;一个冷水;一个热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食盐.静置片刻.实验结论:热水的烧杯内食盐溶解的快;温度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温度高溶解快;温度低溶解慢.C.打碎材料准备:2个烧杯、粗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温度、相同数量的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粗盐;其中一份打碎.静置片刻.实验结论:打碎的那个烧杯内的实验溶解的快;物体越细越容易溶解.实验九:验证物质是否溶解方法:A.有没有沉淀 B.有没有均匀分布 C.过滤材料准备:烧杯、铁架台、玻璃棒、漏斗、滤纸注意事项:①过滤物质不能直接倒入漏斗;要用玻璃棒引流.②滤纸不能高出漏斗;液体不能高出滤纸③漏斗要紧靠下边的烧杯.实验结论:能把物质过滤出来留在滤纸上;说明该物质不能溶解.三、声音实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实验二:声音高低变化材料:相同的四个直筒杯子方法:1号杯子满杯、2号杯子四分之三杯、三号杯子二分之一杯、四号杯子一个底A.用同一个力道一次敲击水杯:实验结论:敲击水杯;水和杯子一起振动;但由于杯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是水在振动;水越少;振动越快;音高越高;相反;水越多;振动越慢;音高越低.A.朝杯口的水平方向吹气:实验结论:朝杯口的水平方向吹气;振动的是杯子里的空气;空气越少;振动越快;音高越高;反之;空气越多;振动越慢;音高越低.实验三:空气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材料:玻璃罩、闹钟、抽气管实验结论:慢慢抽掉玻璃罩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直到完全听不到;再慢慢地把空气注进玻璃罩;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四、我们的身体实验一:运动之后会怎样数据收集:平静状态运动后数据比较每分钟呼吸次数25 40 运动后;次数增加每分钟心跳次数70 100 运动后;次数增加实验结论:与平静状态下相比;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都增加了.因为;人体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运动所需的氧气需要靠呼吸从外界吸入体内;并靠呼吸将二氧化碳呼出体外;同时;吸入的氧气靠心脏将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需要增加.。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1)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让小车运动起来1、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2、车的类型和动力3、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有关重力的例子:树上的苹果掉下来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人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4、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使静止的小车运动,使运动的小车静止,都需要用力。
5、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6、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运动快或慢,使足球启动或停止。
7、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8、学生活动手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记录表我发现: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2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因为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3、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4、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5、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气球吹足气后再松开口部,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让小车运动起来1、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2、车的类型和动力3、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有关重力的例子:树上的苹果掉下来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人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4、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使静止的小车运动,使运动的小车静止,都需要用力。
5、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6、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快或慢,启动或停止)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运动快或慢,使足球启动或停止。
7、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8、学生活动手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记录表我发现: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中,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慢)。
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 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2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因为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3、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4、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5、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气球吹足气后再松开口部,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一、引言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植物的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1. 种子发芽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湿润和温暖,会发芽生长。
种子中的胚芽在发芽时会向外生长,同时根部也会向下生长,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2. 根的生长植物的根是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它会从种子底部延伸并向下生长。
根会分布在土壤中,并通过细小的毛状结构吸收水分和养分,供植物全身各部分生长所需。
3. 茎的生长植物的茎负责将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茎会向上生长,并在顶端不断分裂增长,形成新的枝条和叶子。
4. 叶的生长植物的叶子是负责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生成自身所需的养分。
当植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长出新的叶子来进行光合作用。
三、植物的繁殖除了生长,植物还通过繁殖来延续种群。
1. 花的结构和繁殖植物通过花朵进行有性繁殖。
花朵通常包括花瓣、花萼、花蕊和花柱等部分。
花瓣和花萼呈现出各种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
花粉是雄性生殖细胞,通过昆虫飞行或风的传播,落到花柱上,与雌性生殖器官结合,最终形成种子。
2. 种子的繁殖种子是植物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方式。
当花朵受精后,会形成果实,果实内部则包裹着种子。
种子外部的果皮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当有合适的条件时,种子可以萌发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风、动物、水等将种子传播到新的地方。
这样,每个种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发芽生长。
四、小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种子的发芽、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和叶的生长都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步骤。
而植物通过花朵和种子的繁殖来延续种群。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或(背阴处)},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即14时])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简化的风速为3个等级(即0—2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2020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按课)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的花纹)等,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有(旱冰鞋安装滚轮、自行车轴承)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2.小车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不走直线,橡皮筋动力不足,气球吹气时间太短、橡皮筋打滑)等。
下面赠送请忽略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第七课《设计制作小车(一)》
1.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小音叉的声音高,大音叉声音低。
2、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耳朵里的(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7、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9、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0、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真空),我们就只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所以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6、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
第三单元声音
声音
1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力就能产生声音吗?不能
2.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3.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5.有些乐器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
6.单簧管和萨克斯的声音是演奏者将一个叫哨头的薄片顶在嘴唇上发出的。
7.像一些哺乳动物也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
8.狗,猫和马可以不转动脑袋,只是根据声音来的方向转动耳朵就可以听见声音。
9. 鸣虫蟋蟀、蝈蝈的悦耳“歌声”是用两前翅的摩擦产生的。
音量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描述,它与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简答题
1.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音高
1.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描述,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3.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最满的发出的声音越高,水最少的杯子发出的声音最低
4.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长,声音越低,伸出越短声音越高。
简答题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小的音叉音高,大的音叉音低。
3.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4.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
答:短的。
5.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
答:细的。
6.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
答:小的。
7.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
答:快的。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
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2.铝箔木尺棉线和尼龙线传播声音的效果
(铝箔最好,木尺其次、尼龙线第三、棉线第四)
3.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它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5.月球上人们听得到声音吗?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6.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耳道传递声音到内耳,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7.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8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9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声音到耳朵里的。
噪音
1.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
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操作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 轻轻拨动钢尺 小 弱(小) 用力拨动钢尺 大
强(大)
实 验 记 录
5.实验次数 锯条伸出长度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第一次 伸出1/5 最快 最高 伸出桌子较短时,振动频率快,声音高;伸出卡子较长时,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第二次 伸出1/3 较快 较高 第三次
伸出1/2
最慢
最低
6.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氧 气— 316米/秒 空 气— 331米/秒 软 木— 500米/秒 酒 精—1275米/秒 水 —1450米/秒 硬橡胶—1570米/秒 松 木—3320米/秒 铜 —3800米/秒
钢 —5000米/秒 玻 璃—5000~6000米/秒
物体名称 使物体发生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发现 锣 敲击 锣面轻微振动,摸上去麻麻的 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
鼓 敲打
鼓面上下振动 钢尺 拨动、敲击 上下振动 橡皮筋 拨动、弹 来回振动
桌子 敲击
桌面上水杯里的水晃动 水
流动、滴落
水面出现波纹
杯子序号 1号 2号 3号 4号 预测 第一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第二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第三次实验 低
较低
较高
高
7.声音在耳中的路线图
耳朵的结构图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声波
1.物体的振动在空气、水、钢管、地面等介质中传播的一种波,叫作“声波”。
2.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从20 到2 万赫兹范围内的声波,超出这个范围的声波一般是听不到的。
3.分贝是声压级的大小单位(符号:db),声音压力每增加一倍,声压量级增加6分贝。
1分贝是人类耳朵刚刚能听到的声音,
20分贝以下的声音,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它是安静的,当然,一般来说15分贝以下的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属于"死寂"的了。
20-40分贝大约是耳边的细语。
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
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
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
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
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
1.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来听声音?
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收集到的音量要大,可听得更清楚。
2.用两只耳听可能跟辨别声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