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合集下载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民居与气候的关系1、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我过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气候的影响气温越冷的地方墙壁厚度越大降雨雨量大的地方屋顶坡度较大(排水)湿度这个比较少多在热带的地方湿度高有时候会建高脚屋1.()是我国西北居民传统居住形式。

依山而建,。

2.()是我国牧民居住的一种3房子,建造和搬迁方便,适于生产和。

3.()是生活在我国福建西的建筑,防野兽、防盗,。

4.高脚楼()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地区,常能见到这种通风良好、又避免潮湿的民居。

很大的屋顶利于排水。

2、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居民的屋顶有什么特点与气候有关应该说古民居与气候都有着民情密切的关系,这是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如:降水来多的地方,人们要注重排水除湿,故屋顶都排水良好,室内通风条件好,通常是斜面或尖顶。

如:我国南方的瓦屋顶,以前的尖草屋顶,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因为湿润,还有防虫蚁的功效),现在热带雨林还有些树屋,都是此类情况。

而少雨,气温低的地方要注意的是保暖,所以屋顶一般的较平整,还可以晒物品。

如我国北方的蒙古包,黄土高原自的窑洞等等。

总之:气候因素主要两个:气温和降水。

房屋建筑自然就是围绕排水,降水或保暖等角度进行。

什么样的气候,降水和气温怎么样,房屋建筑自然就怎么样。

不过:现在都一样了,钢筋混凝土建设,不怕狂风暴雨,空调一装,冷热无关,所以与气候有关的特色民居基本没有了,世界大一统。

3、结合七上聚落的有关知识查询我国各地的民居照片,分析民居与当地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我的寒假作业,(*^__^*) 嘻嘻……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以不同层面来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1.1 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选址和设计。

例如,寒冷地区的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多雨地区的建筑则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设置,以避免水灾的发生。

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以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为人们提供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2 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性,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利用和建筑外墙垂直绿化等都是绿色建筑的典型特征。

绿色建筑的兴起为改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建筑与社会环境2.1 建筑的社会功能建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多样的社会功能。

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建筑还提供了办公、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种功能空间,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

因此,建筑的设计应该符合社会需求,充分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行为习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

2.2 建筑的社会影响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表达。

建筑的风格、形象和氛围都会对人们产生直接的审美和心理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例如,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体现了王朝的荣耀和威严,而现代建筑的简约、环保特点则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功能和可持续性的追求。

三、建筑与人的健康3.1 建筑与室内环境室内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核心空间,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室内空气质量、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控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室内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艺术学院11-07班宋士超 20115244 指导老师:韩学廷
摘要: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

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

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本文介绍了气候对建筑的影响,举例说明了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关键词:气候条件;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建筑特征;地域技术;节能。

引言: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

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
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

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
可谓一举数得。

3西南地区的建筑特征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4西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二不同气候特征的建筑构造设计
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构建一套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领域在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基本的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作品对该设计思想作了有利的注释。

为解决干热气候的建筑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前者体现了有影阴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于干热
地区公共活动的信念;后者把烟囱抽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底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的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问题,并直接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根据冬季与夏季太阳的不同高度角来制定有效的利用阳光和遮阳措施。

在住宅建筑中设置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冬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住宅提供一定的热量,
此时将遮阳百叶拉起,通风屋顶进风口和出风口封闭。

夏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的百叶都是开放的可以遮挡阳光,双层屋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百叶在夜间和白天某些时刻是开启的,以带走空气间层中受热的空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此外,利用地下风管系统,冷却室外空气,并将其导入中心庭院。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在气候环境设计上寻找到一种继承文脉的理念思路,因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还与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贯彻"形式追随气候的"思想。

尽可能的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追求与思考。

三、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物的风格是受当地的气候环境的影响。

人们无论在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还是在提高人居舒适度,创造新型的住宅建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建筑风格上形式美与自然美的协调,就是建筑风格本身特殊魅力的原因所在,也这是这种特殊魅力吸引着我们在建筑上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
3《建筑环境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5《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窦燕琪
6网络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