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整合2 岳麓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2 岳麓版选修1 [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 (2015·山东卷)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2 (2015·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1 第一次世界大战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某某、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外交上长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控制欧洲大陆B.保持欧洲“均势”C.打击法国 D.打击德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B项是手段,A项才是主要目的;C、D两项不全面。
答案:A2.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
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
”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 )A.三国协约B.三国同盟C.德奥同盟 D.德意同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可知该集团为三国同盟,B项正确。
答案:B3.下列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②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③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A.①④②③B.④②③①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不同利益集团开始形成,出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答案:D4.右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及识记能力。
漫画反映了一战前欧洲处于战争前夕。
结合题干中“1897年”的时间限定,可知②错误,三国协约形成于1907年,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高中历史综合检测卷(三)岳麓版选修1

综合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对下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C.辩论各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D.辩论结果:支持梭伦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2.称梭伦是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①“解负令”使平民获得了均分土地的权利②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③财产等级制使平民获得了参政资格④机构改革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关于上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人辅佐魏文侯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B.他创立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C.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D.在变法中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4.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B.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C.由分裂走向统一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8.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7c7cdee38bd63186bcebbce5.png)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B) A.上帝B.罗马教皇C.马丁·路德D.贵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B)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析:“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文艺之名来反对封建主义。
“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
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4.《书屋》杂志有文章说一个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并写出《基督教原理》的法国人(右图)是个“精神独裁者”,这个人是(C)A.马丁·路德B.马丁·路德·金C.加尔文D.达尔文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瑞士”、“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金是现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达尔文是英国近代的科学家,故可以排除B、C两项;在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故A项排除;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领袖,他写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故正确答案为C项。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
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
“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应该是()A.《九十五条论纲》B.《圣经》C.耶稣D.教皇、教会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A项“《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D项“教皇、教会”是马丁·路德反对的;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B项“《圣经》”。
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不可能得到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解析:选C。
材料重点突出了世俗权力是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的权力。
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高中历史 历史综合测试试卷(选修一) 岳麓版必修1

历史综合测试试卷(岳麓版选修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2、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是从哪一机构的产生开始的:A、战神山议事会B、四百人议事会C、五百人议事会D、公民大会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4、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图片不能..体现其影响的是:5、与现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相似的古代雅典的民主机构是:A、四百人会议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6、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这一措施:A、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D、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8、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A、实行连坐法B、重农抑商C、实行县制D、确立土地私有9、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受爵D、奖励耕战11、商鞅死后,“秦夫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提倡仁义B、非常彻底C、法令严酷D、深入人心12、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打击了贪官污吏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D、三长直属于中央13、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
(2016·保定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
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
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
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材料三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穷人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6分)(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三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根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3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贵族……控制着"“公民大会……权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会问题的表现即贵族专政;由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问由材料二中“除却欠债"“重获自由”等可知是颁布“解负令”,其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梭伦不偏不倚、处于二者之间可知其理念是中庸。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3模块综合检测 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材料: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原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原则”的实施严重受阻。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
第(2)题,结合“十四点原则”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 三)(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
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
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3 分 )(2 分 )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 (3) 问,围绕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搜刮巨额财富; 建立宗教裁判所, 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 迫害科学家伽利略,火烧布鲁诺。
(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 步人士, 阻碍科学发展; 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 是指一个基督徒 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 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 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 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 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 而且得救与否 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 万事 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⑴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解析】 第(1)问,从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从当时经 济及阶级状况分析。
第 (2) 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 析。
【答案】 (1)共同点: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 张因行得救。
原因: 西欧资产主义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建立适应 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 贯彻法家思想, 讲求国家利益至上, 礼法道德传统相对 受到忽视。
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宽容。
从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代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有 嫁,娶者勿罪”的规定。
(8 分)(2) 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7 分)夫死而妻自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全国儿童,无论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马丁•路德阐释了应该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三个原因……他主张每个女孩子每天都应该在学校学习1—2 个小时,期限1—2 年。
(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与路德的女性观相比,有些新教派别的女性观更为激进,他们认为男女是绝对平等的、女性可以参与教会的活动,可以公开布道和演讲……再洗礼派也基本消除了性别的差异, 女在各个方面坚持男的完全平等,包括传教和做教士的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自商鞅变法后妇女地位的改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变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总结新教的女性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教女性观改变的原因及马丁•路德阐释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原因的理论依据。
(9 分)解析】第(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内容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全国儿童,无论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他们认为男女是绝对平等的、女性可以参与教会的活动,可以公开布道和演讲”“坚持男女在各个方面的完全平等,包括传教和做教士的权利”等信息分析、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新教女性观改变的原因”从宗教改革的背景和需要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三小问,马丁•路德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原因应基于其宗教思想中体现“自由”与“平等”的内容作答。
答案】(1) 改变: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某些方面拥有男女平等的地位。
原因:长期战争状态冲击着传统的礼法道德规范;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奖励耕织和推行一夫妻小家庭政策的推动。
(2) 女性观:女性拥有接受教育和宗教信仰与传播的平等权利。
原因: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女性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异端”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教与天主教斗争的理论需求和争取教众的发展需要。
理论依据:信仰自由、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
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16世纪,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 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1)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3 分)(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
(12 分)解析】第(1) 问,材料主要从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朝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 “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 两方面阐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
第(2) 问,天主教强调因行称义,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会,而因信称义则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进步意义主要是动摇天主教会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答案】(1) 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作用。
(2) “针锋相对”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意义: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 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材料二1632 年,俄籍荷兰人维组斯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炼铁场,是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
随后,在莫斯科、土拉等地兴建了铸铜、玻璃、造纸、制革等手工工场。
材料三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
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
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仍很缓慢。
材料四18 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史资料选》(1) 根据材料,分析俄国17—18 世纪的社会性质。
(3 分)(2) 根据材料二,分析17世纪俄国社会生产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2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俄国商人的社会地位。
(6 分)(4)当时俄国的手工工场与西欧的手工工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4 分)解析】手工工场一般认为是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在17 世纪的俄国手工工场中大量使用农奴,不是雇佣剥削,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它只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属于封建剥削方式。
答案】(1) 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2) 手工工场的出现。
(3) 商人不仅经营国内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这说明商人和贵族一样,是俄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