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合集下载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五)院内感染的现状 平均感染率 5﹪-10﹪ 中国:8.5﹪-9.7﹪; 美国:2.7﹪。 中国:10多亿人民币;美国:约5亿美圆。
(六)院内感染的预防 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 加强卫生管理; 3. 加强对重点科室和人群的监管; 4.合理治疗。
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四、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特点
种特异性 宿主特异性
细菌致病性
毒力 细菌侵入途径 细菌侵入数量
细菌的毒力 概念:毒力(virulence):细菌侵入 宿主并致病的能力强弱程度。
包含:细菌侵袭力和毒素。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细菌对抗宿主抗感染免疫力、黏附宿主细胞
及侵入宿调(dysbacteriosis)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产 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 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由于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病症。
三、 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概念 指病人在住院48h后发生的感 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通 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b.有害代谢物;
(4)抗衰老作用;
c.营养竞争。
(5)抑瘤作用。
二、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
生态平衡被破坏,包括菌群失调和异位寄生 两类。
机会性感染;条件按致病性感染;条件致病 菌或机会致病菌。
致病条件 1. 异位寄生; 2.菌群失调; 3.免疫功能的低下。
1. 黏附因子 (黏附素) (1) 菌毛 主要位于G- 菌,又称定居因子; (2) 非菌毛黏附素 主要位于G+ 菌。

细菌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机制
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

细菌的致病机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入侵、生长和产生毒素。

首先,细菌通过各种途径入侵人体,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一旦进入人体,细菌会定位到某个部位并开始生长繁殖。

其次,细菌的生长过程也会引起疾病。

细菌通过分泌酶和其他分子来破坏宿主组织,这可能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分泌蛋白酶来破坏宿主组织,导致疼痛和红肿。

最后,许多细菌还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可以引起广泛的疾病。

例如,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可以引起腹泻和呕吐。

某些细菌也可以产生神经毒素,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

细菌致病机制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对于理解和预防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预防细菌感染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患病人接触和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食物。

- 1 -。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产生
以革兰氏阳性菌或少量革兰氏阴 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结
性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毒性作用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 全身性,各种细菌内素的毒
神经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
发挥特定作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1.概念: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 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5.特性:(1)有菌种特异性。 (2)毒性强。(3)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4)良好的抗原性。(5) 不耐热。 (6)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 脱毒成类毒素。
6.组成 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结合单位,使毒素分子结合宿主细胞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重要概念:
1.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感染 发病:
2.病原菌:凡能引起宿主发病的细菌叫病原菌。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概念
1.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 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2.毒力:病原菌致病力强弱程度。
二、毒力的测定
细菌毒力大小的表示方法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表示法。最为实用的是半数致 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法。
Em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3.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 是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能改变溶原性细菌 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白喉棒状杆菌、肉 毒梭菌等的外毒素就是由转座噬菌体的有 关基因所编码的。另外,转座噬菌体从细 菌染色体分离脱落时,可能连带有细菌的 DNA片段,故它还可能在遗传物质转移过 程中起载体作用。

细菌和病毒感染及致病机制

细菌和病毒感染及致病机制

⒌抑癌作用
⑴ 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产生 产生的多种酶可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 物分解,转变成无害物质。 ⑵ 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作用而抑 制肿瘤。
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不致病 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而成为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bacterium)。 条件致病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寄居部位改变 2.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 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正常菌群中各菌种 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引起疾病。包 括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机会性致病菌
1. 来源 人体皮肤和黏膜寄居的正常菌群
2. 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克雷 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肠 杆菌属、沙雷菌属、葡萄球菌属等。
3.侵袭性物质
1 侵袭素 由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介 导细菌侵入黏膜上皮细胞内及向周围组织 扩散。如侵袭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产生的 侵袭性蛋白。
2 侵袭性酶 抗吞噬、利于细菌扩散、分解抗 体等。如透明质酸酶、IgA1酶等
4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 后,由细菌和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 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利于黏附、定植在 支持物表面;抵抗机体的免疫清除和抗菌 药物的作用;增强毒力基因或耐药基因传 递;容易引起慢性感染。
黏附机制 黏附素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 结合是黏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菌毛的黏附具 有组织选择性。
细菌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细菌载铁蛋白基因表 达、加速生长繁殖、分泌侵袭物质;宿主细胞 形态改变、细胞凋亡、分泌细胞因子、黏附分 子的表达等。
2.荚膜与微荚膜
具有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抵抗体 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体内 大量繁殖,如肺炎球菌荚膜、链球菌的M 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伤寒杆菌的vi 抗原等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环境中。

虽然绝大多数细菌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没有危害,但部分细菌却能引发疾病。

细菌的致病机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附着、侵入和蔓延等步骤。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的致病机制,旨在增进我们对于这些微生物的理解。

一、致病性细菌的附着机制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附着。

细菌通常通过表面的特殊结构,如纤毛、菌毛或胞外多糖等,与宿主细胞表面物质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宿主细胞的附着。

此外,一些细菌还能通过分泌黏附分子,将宿主细胞和细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附着使得细菌能够稳定地寄居在宿主体内,并进一步进行侵入。

二、细菌的侵入机制附着成功后,细菌需要能够侵入宿主细胞,以在宿主体内蔓延。

细菌侵入的途径主要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是指细菌在宿主细胞内部进行繁殖和扩散,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内部,细菌会通过操纵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打开宿主细胞的束缚,从而实现进一步侵入。

外源性途径是指细菌通过注射外毒素或胞内分裂等方式,在宿主细胞外部进行繁殖和扩散。

三、细菌的蔓延机制细菌成功侵入宿主细胞后,需要通过蔓延在宿主体内,以继续感染和产生疾病症状。

蔓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细菌的繁殖和生长以及细菌的感染信号。

细菌的繁殖和生长依赖于它们获取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同时,细菌还会通过分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对宿主细胞产生伤害,进一步破坏宿主免疫系统,减弱宿主细胞的抵抗力。

细菌的感染信号则能够促进细菌侵入和扩散。

四、细菌免疫逃避机制细菌在感染过程中,为了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蔓延,会发展出一系列免疫逃避机制。

这些机制使得细菌能够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减少被清除的风险。

免疫逃避机制主要包括:改变菌体表面抗原,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别细菌;产生抑制性分子,阻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模仿宿主细胞的信号,以躲避免疫细胞的攻击;以及针对宿主免疫细胞进行直接破坏等等。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败血症: 致病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其中大
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 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
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力强,病原体致病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当)。
隐性感染: 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
状(亚临床感染)(体内可测到特异性抗体)。
显性感染: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时,其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伤 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
显性感染依发病缓急、病程时期分:
急性感染: 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
(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 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 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显性感染依发病部位性质分:
局部感染: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
部位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 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
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 细菌不侵入血流,只在局部繁殖,
菌体裂解后释放
来源: 多见G+菌及某些G-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多见G-菌 多糖
结构 : 多数为A与B两亚单位 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
稳定性: 不稳定,60~80 ℃30min 耐热,160℃干烤2-4hr
毒性作用: 强,表现不一 抗原性: 强,可形成类毒素
弱,表现相似 弱,不可形成类毒素
二、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细菌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潜伏状态存在的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总结:
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和策略引起疾病,包括细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产生,病毒的直接细胞损伤和免疫介导的致病机制,以及真菌的外毒素分泌、机械性破坏和激活免疫系统等。对于这些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和探索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期能够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
三、真菌的致病机制
真菌是一类可以引起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它们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和机械性破坏等机制来引起疾病。
真菌分泌的外毒素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真菌还可以通过机械性破坏组织来引起疾病。一些真菌会产生分泌物和菌丝,它们可以侵蚀宿主组织,形成损伤病灶。此外,真菌感染还可以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直接细胞损伤是指病毒感染的细胞受到破坏和损伤的过程。病毒会进入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和核酸,最终导致宿主细胞死亡。免疫介导的致病机制则是指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对宿主组织的损伤。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引发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类疾病的主要元凶,它们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策略来感染宿主并引发疾病。这些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是引起各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它们通过多种机制来侵袭宿主。其中一种常见的机制是通过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产生来损害宿主组织。外毒素是一种由细菌分泌的有毒物质,它们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内毒素则是一种由细菌的细胞壁释放出来的毒素,它们可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炎症反应和休克。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易感动物中,由于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不 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是有差异的。 3、侵入门户
病原微生物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即传染途径。各 种病原微生物有其特定侵入途径,并达到一定部位才 能生长、繁殖,引起传染,否则病原微生物即使有一 定的毒力和足够的数量也不致引起传染的发生。
28
4、外界环境条件
22
3.毒素化学性质:
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通 性,可为蛋白酶所分解,不耐热,60~80℃ 经10~30min破坏,可溶于水,但不溶于酒精。
4.毒素的毒力:
外毒素毒力强,少量外毒素可引起动物 死亡。对易感动物表现为高度特异性,常对 一定组织细胞显示出毒性作用,引起特定症 状。
23
三. 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的同菌株或者毒株是有差异的,在各 种试验研究中,或在药物治疗中,都须对微生 物的毒力进行测定。 (一)最小致死量(MLD)
能使特定的试验动物于感染后,在一定时限 内发生死亡的最小微生物量和毒素量。 (二)半数致死量(LD50)
在一定时限内能使半数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 亡所用之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10
(4)在体内增殖 细菌在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 殖越快越易在体内生存。
(5)在体内的扩散 细菌分泌多种酶作用于组织和细胞,造 成它们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有利于细 菌在体内的扩散。这些酶包括:
11
①透明质酸酶:也叫扩散因子,透明质酸是动物组 织细胞具有胶合作用的多糖物质,细菌产生该酶水 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通透性升高,有利 于细菌的扩散。
17
C.白喉毒素:由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杆菌在鼻咽部粘膜、皮 肤的表面繁殖,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液,但毒素可从局部吸收入 血,引起严重的毒血症中毒症状,尤其是心脏和末梢神经的损伤。 白喉毒素属于细胞毒素,分A、B两个片段。B片段为结合片段, 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片段是毒素的毒性部位,可抑制细胞 的蛋白质合成,使易感细胞坏死,造成咽喉部假膜的形成、心肌 炎、神经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1.什么是柯赫法则?如何从分子水平解释柯赫法则?
答: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是,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试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应运而生。

取得共识的有一下几点: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

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该法则也适用于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如病毒。

2.如何确定某种细菌具有致病性?
答: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主要从细菌所具有的毒力来考虑。

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具实用的是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

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解中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4.什么样的细菌能内化入胞?意义何在?
答: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内化作用对细胞的意义在于,细胞通过这种移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液循环,细菌借以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全身或较远的靶器官。

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杀灭。

5.胞外蛋白酶有何致病作用?举例说明.
答:胞外蛋白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例如:
(1)血浆凝固酶:大多数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血浆凝固酶(游离血浆凝固酶),能加速人或兔血浆的凝固,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免受抗体等的作用。

凝固酶是一种类似凝血酶原的物质,通过血浆中的激活因子变成凝血样物质后,才能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因而血浆凝固。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第二种血浆凝固酶(凝聚因子),结合在菌细胞上,在血浆中将球菌凝集成堆,无需血浆激活因子,而是直接作用于敏感的纤维蛋白质。

在抗吞噬作用方
面,凝聚因子比游离血浆凝固酶更为重要。

(2)链激酶:或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大多数引起人类感染的链球菌能产生链激酶。

其作用是能激活溶纤维蛋白酶原或胞浆素原成为溶纤维蛋白酶或胞浆毒,而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因此,链球菌感染由于容易溶解感染局部的纤维蛋白屏障而促使细菌和毒素扩散。

致病性葡萄球菌也有溶纤维蛋白酶,称为葡激酶,其作用不如链激酶强,在致病性上意义不大。

(3)透明质酸酶:或称扩散因子是一种酶,可溶解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

如化脓性链球菌具有透明质酸酶,可使病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易造成全身性感染。

此外,产气荚膜杆菌可产生胶原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在气性坏疽中起致病作用。

许多细菌有神经氨酸酶,是一种粘液酶,能分解细胞表面的粘蛋白,使之易于感染。

A族链球菌产生的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脓液中的DNA,因此,该菌感染的脓液,稀薄而不粘稠。

6.什么是细菌外毒素?其基本特性及组成如何?
答: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

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故名“外毒素”
特性有:1.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极强。

2.外毒素的毒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4.具有酶的催化作用。

5.外毒素是蛋白质,易被热、酸及蛋白质水解素灭活。

组成:大多数外毒素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有多种合成和排列形式。

A亚单位为毒素的活性中心,称活性亚单位,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

B亚单位称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感染组织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 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A、B亚单位均无毒性,A亚单位必须在B亚单位的协助下,结合至受体释放到细胞内,才能发挥毒性的作用。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阻断完整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阻断完整毒素结合细胞,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

7.什么是类毒素?有何用途?
答: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以脱毒而成。

类毒素对人体无毒,注射后可剌激身体产生抵抗毒素的免疫力,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8.试述内毒素的来源、组成、致病意义及检测方法。

答:内毒素是细菌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产生的。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脂磷壁酸具有LPS的绝大多数活性,但无致热功能。

组成及致病:LPS由O特异多糖侧链、非特异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个部分组成。

具有毒性的部分是类脂A,由一个磷酸化的N乙酰葡萄糖胺双体和6~7
个饱和脂肪酸组成,它将LPS固定在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上。

类脂A高度保守,肠杆菌科细菌的类脂A结构完全一样,因此所有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引致发热、血循环中白细胞聚减,休克等,严重时亦可致死。

检测方法目前通常用limulus assay 方法实验。

9.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异同点。

特性外毒素内毒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致多糖
产生由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
阴性菌分泌由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裂解产生极为耐热
耐热通常不耐热极为耐热
毒性作用特异性。

为细胞毒素、肠
毒素和神经毒素,对特定
的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
作用全身性。

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程度高、往往致死弱、很少致死
致热性对宿主不致热致热性,常致宿主发热
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
体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能否产生类毒素能,用甲醛处理不能
10.举例说明细菌毒力因子重要的分泌系统的主要特点。

答:Ⅲ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p大小的基因组编码,以毒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胞的大质粒或染色体中。

该分泌系统的基因可能是可转移的外源插入成分,通过水平传递获得。

如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例,置37℃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EPEC 与宿主细胞接触后,Ⅲ型分泌系统大量分泌蛋白质并进入宿主细胞。

EPEC 的4型菌毛对激活此分泌系统起关键作用,BEP缺失突变株的此种激活为减弱。

Ⅲ型分泌系统的这种接触激活作用可被氯霉素抑制。

除Ⅲ型分泌系统之外,革兰氏阴性菌尚有Ⅰ型、Ⅱ型与Ⅳ型分泌系统。

11.细菌致病性的现代概念的精髓何在?
答: 细菌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指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类有致病性,有的只对某些动物有致病性,有的则对人类和动物都有致病性。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和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人类伤寒,而结核分枝杆菌则引起结核病,这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

通常把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virulence)。

各种病原菌的
毒力不尽一致,即使同种细菌也因菌型或菌株的不同而有差异,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因此,致病性是质的概念;毒力是量的概念。

12.环境因子如何影响细菌毒力因子的调节?举例说明。

答:许多细菌的毒力因子受环境因素的调节,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表达,对细菌毒力有调节作用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铁离子及钙离子浓度、渗透压、PH、氧含量等。

温度是许多细菌重要的调解信号,特别是对那些自然生存环境的温度低于宿主体温的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的毒素、菌毛等在25℃左右表达量最高。

铁不仅是细菌必需的生长因子,而且对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也起调节作用,它不仅可诱导载铁体、载铁体受体及其它铁结合蛋白受体等与铁代谢有关成分的表达,而且还对某些细菌毒素有调节作用,类志贺毒素、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菌毛、鞭毛、蛋白酶等。

钙对耶尔森菌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在无钙、37℃培养时,耶尔森菌生长停滞,但产生大量的YOPS。

渗透压对霍乱弧菌的毒力及菌毛的表达有调节作用。

在宿主组织相近的生理范围内表达量最高。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某些菌株的荚膜以及渗透压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