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损失
环境问题导致生产力下降、农业 和渔业减产、经济损失等。
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 ,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03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提高环保意识
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举办生态环保活动等途径,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 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选择低碳、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 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 保护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生态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 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 企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与责任 • 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01
倡导绿色出行
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
的使用,降低交通污染。
02
推广低碳生活
倡导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办公等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负面影响。
03
加强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建筑、绿化
等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04
资源过度消耗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 资源逐渐枯竭。
环境破坏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砍伐、 湿地减少等。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区域认知)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
生态退化:(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2.生态退化的危害: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二、实施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判一判]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 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 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 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 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 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人口增加 草地变成旱地 草地缩小
干旱绿洲边缘
沙化进程
农垦区周围及 过度开垦 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及 次生盐渍化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是如何形成的?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活 动】
阅读“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 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 的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 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典题训练】
读图,回答(1)、(2)题。
(1) a、b、c、d人为因素的名称分别是( C )
A.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B.a—过度开垦
b—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过度放牧
d—过度樵采
C.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D.a—水资源利用不当 b—过度开垦
农田防护林网
缺
水
工程 措施
源 流沙地区
地
设置沙障工程
区
设置沙障——草方格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 灌草地带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荒漠化的防治(1)限时考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 荒漠化的防治(1)限时考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 荒漠化的防治(1)限时考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 荒漠化的防治(1)限时考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2。
1 荒漠化的防治(1)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75分)(限时考8)读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表,回答1~3题。
1.促使该合作工作方案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理位置②资源禀赋③产业基础④发展水平⑤劳动力数量⑥合作现状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2。
与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对接合作的是()A.东部地区装备制造能力B.东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C.东部地区广大的消费市场D.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3.与东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A.资源丰富 B.发展空间大 C.农业基础好 D.资金雄厚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第4题.4。
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⑥ D。
③⑥5.读“某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图中土地沙漠化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开垦 B. 过度干旱 C。
风力过大 D。
过度围垦湖泊6.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农业生产应()A。
大力开荒种田 B. 加强综合开发 C。
【高中地理教案】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教学课题】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教学重点】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教学难点】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用顺曾经是伐木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纪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
马永顺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000多棵树。
马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
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
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讲授新课】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板书)【老师】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
图上体现的是哪类生态环境问题?【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1.概述(板书)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板书)【老师】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乌干达的土地沙化,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幅图展示的是印尼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第三幅图展示的是湿地萎缩,湿地包含湖泊,沼泽,滩涂等,第四幅图展示的是石漠化问题,这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比较典型。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老师】生态退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结合这两幅图片来思考生态退化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哪项服务功能?3.生态退化的影响(板书)【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左侧的图展示出了土地的干涸,右侧的图展示发生了洪涝灾害,这说明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高中地理 第3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2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 中图版选修6(202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重点)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一、荒漠化的产生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
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件中图版选修6

【例题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各种人为因素所占比重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
和潜在的
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
过程,
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
,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
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 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 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 次)。
土地退化过程示意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 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 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干旱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是我国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利用土地退化的因果关系图, 把握其内在联系,先填写把握性最大的选项,其他选项再沿箭头指 向理顺一下即可。第(2)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知 识和图示内容,从破坏植被、水源等方面来思考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点拨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因为西北地区气候干 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天气。
知识点 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在人为因素中,水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是如何造成荒漠化的?
1.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潜 在的基础性条件。 (2)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荒漠化加剧。干旱 多风导致土地发生风蚀;农田因蒸发旺盛而加剧土地的盐渍化;暴 雨造成水蚀;另外古河改道、河水泛滥以及鼠类的破坏与不利的气 候条件叠加在一起,为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期末知识梳理

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总结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①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位置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②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重点)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重难点)一、荒漠化的产生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
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
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还导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5)其他人类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
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
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①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②荒漠化地区今后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③荒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加强草场建设①在中低产田地区,引入油(菜)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作、林草间作等草田合一机制,通过畜粪还田和豆科牧草固氮,实现“草多—畜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②固定草场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
③对掠夺经营草场造成草场退化者要给予处罚。
④还要加大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如封育自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引洪淤灌等。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①要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手段。
如畜牧业的发展,应该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以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增加圈养牲畜的数量,以充分利用作物剩余秸秆等。
③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4)开发新能源: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植被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提示】从两个方面认识植被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产出少;②珍稀动植物减少或灭绝;③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
二是草原退化: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荒漠化的产生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提示】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何谓沙漠化?其与荒漠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提示】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是荒漠化之一。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过程,荒漠化是沙漠化的结果。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风蚀沙化次生盐渍化图解石漠化的成因及危害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
其中,自然因素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则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过度放牧和城市交通建设。
第(2)题,干旱是导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是人为原因。
此题可根据图中因素并联系实际作答。
【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学生分组探究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农垦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提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
2.如何优化林业结构?【提示】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3.如何改善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提示】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
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地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定位和了解我国干旱地区划分的依据、界线及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区域生态建设的措施。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 mm、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
(2)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1)干旱、半干旱(2)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教材P50图3-2-12 xx年北京出现的一场沙尘暴—————————————————1.在气象学中,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三个等级。
浮尘:指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扬尘: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
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沙尘暴的瞬间风速大于25米/秒,风力10级以上,可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破坏力极大,俗称“黑风”。
2.产生沙尘暴天气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驱动力;二是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 000~2 500米,严重时可达3 200米。
—————————————————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解析】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大量沙尘,二是有大风天气系统。
我国北方近年一些大城市扬沙天气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北方春季多急行冷锋的活动,多大风天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建筑裸地扩大,以及郊区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大量裸露,加之春季蒸发旺盛,如果有急行冷锋的活动就容易引起扬沙天气。
【答案】 B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47页思考【答案】xx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教材第50页思考【答案】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首都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