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部圈层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由多层圈层组成,每一层圈层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蓝色星球。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大气层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它由氧气、氮气、水蒸气等组成。

而地表层则包括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大气层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大气层的紫外线过滤、大气热量的传递和空气的循环等都对地表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地表层也会影响大气层,陆地和海洋的大气交换,地表层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对大气层的原始气体和二氧化碳含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海洋与地表层的相互作用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以上,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与地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循环。

首先,海洋通过水循环将淡水输送到陆地上,为陆地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水分;其次,由于海洋的循环,大量的太阳能被储存起来,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提供稳定的能量;最后,海洋生态环境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作用不可忽视,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保持了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地幔与地壳的相互作用地球的地幔和地壳组成了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幔和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

地幔中的熔岩在地壳中形成了火山,而板块运动则是因为地幔中的热量造成的对地壳的推动。

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总结: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未来,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1.3水圈7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3章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4)水的溶解能力
CO2的含量。 水中的CO2浓度越大,水的溶蚀力越强;
地下CO2分压一般比地上的高,水中溶解 的CO2更多,水的溶蚀能力更强。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O2 + H2O ⇋ H2CO3 ⇋ H+ + H CO¯3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 CaCO3 ↓ + CO2 ↑ + H2O
峰林
广西——翠屏
峰林
孤峰是岩溶平原和溶蚀谷地上面的孤立山峰。相 对高度数十米以上,是地壳相对稳定,喀斯特发 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油菜田壮观景象似金色海洋)
峰丛与峰林
峰林、孤峰、岩溶平原
孤峰
峰丛、峰林与孤峰是喀斯特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 分布在不同的地段。通常: 峰丛:位于山地的中心部分 峰林:位于山地的边缘 孤峰:则位于比较大的溶蚀谷地中和喀斯特平原上。
峰 丛
洼地
溶蚀谷底

峰林
平原

孤峰
喀斯特丘陵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 陵。其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 坡度没有峰林陡,小于45度,已不具备峰 林形态。
喀斯特丘陵与喀斯特平原
喀斯特漏斗
是地面上的一种口 大底小的圆形碗碟 状或倒锥状的洼地, 由地表水的溶蚀和 冲刷并伴随塌陷作 用形成的,主要分 布在喀斯特化的高 原面上。
有机质的作用
1. 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2. 代换能力,保持土壤养分 3. 土壤有机酸氨基酸是络合物,提高无机盐溶解
性 4. 活化微量元素 5. 两性胶体,缓冲作用 6. 胶结剂,形成成良好的结构 7. 色暗,吸热

生物圈与地球表部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与地球表部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与地球表部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整个生物圈都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

这里仅简要列举几个方面。

(一)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环境对生物圈发展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大气圈、水圈及岩石圈构成了生物圈中各种生物最基本的无机生存环境,它们供给生物所必需的水分、各种营养物质及矿物质等。

这些无机环境的差异对生物圈的繁盛、发展具有很强的限制性或促进性作用;而生物对其生存环境则具有很强的依存性和适应性。

一般来说,生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等与它所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是相适应的;有利或不利的环境条件会对生物的繁盛与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不同作用。

大气圈、水圈在太阳能的驱动下而发生运动、循环,形成风、雨、流水、潮汐、气温变化、干湿变化等;它们与岩石圈表面的自然地理相结合,使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地理环境。

因此,生物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在地理与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往往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而在地理与气候条件相似的环境一般都具有相似的生物群落。

例如,在不同地区的沙漠生物群落中,虽然生物种类并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种类和数量较少、耐干旱、具有防止或减少水分蒸发的能力或行为等。

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印度、南美等地也有,它们的地理、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相似,生物特征也很相似(生物繁茂、种类多、数量较多、喜湿性等)。

根据地理与气候环境不同,生物群落可分为陆生和水生两大类。

陆生生物群落又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寒温带针叶林、寒带苔原等群落;水生生物群落包括海洋生物群落(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等)和淡水生物群落(河流、湖泊、沼泽等)。

(二)生物圈对大气圈、水圈的改造与影响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最显著不同是地球上有繁茂的生命。

正是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才使大气圈能有今天这样适合于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这其中主要是得益于绿色植物的作用。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浅谈地表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摘要:本文先对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关键词: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Abstract: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rfa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 Keywords: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目录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5)1.1岩石圈 (5)1.2大气圈 (6)1.3水圈 (6)1.4生物圈 (7)2.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学 (9)2.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 (9)2.2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迁移、循环与圈层相互作用 (12)3.圈层相互作用的例证 (13)3.1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灾难(两两关系) (16)3.2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貌塑造(三三关系,四圈关系) (17)3.3圈层相互作用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形成(四圈关系) (18)前言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和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都有悠久的历史。

第七章 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 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

③、地质因素:主要有岩石的矿物成分、
岩石结构构造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球形风化发育过程
(a) 岩石被裂隙切割; (b)球形风化初稳定或相对下降的地区, 因长期剥蚀作用的结果,地形平坦完整,各种 风化产物易于保留原地,形成巨厚的松散堆积 物,化学风化作用可以不断进行,风化程度深。 但母岩被风化产物覆盖,限制了物理风化作用。 在构造运动上升地区,剥蚀作用强烈,地 面切割程度高,地形陡峭,风化剥蚀产物,特 别是颗粒较细的产物,在形成后容易转移它处, 风化层一般较薄,颗粒较粗,甚至基岩裸露, 给继续进行物理风化创造了条件,而化学作用 则不显著。
②、地形因素:
在相对高程很大的中低纬度山区,可以 看到不同高程上有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有不同类 型的风化作用。 地形陡缓的不同,风化作用也不同。陡坡 地下水位低,植被稀少,物理风化相对强烈, 产物不易保留,未风化岩石不断暴露接收风化; 缓坡平地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相对强烈,矿物 分解彻底,风化产物残留原地,母岩被覆盖, 不利于物理风化,最后形成大量粘土和残余矿 床。
温差风化的强弱主要决 定于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 度,特别是昼夜温差越大, 风化越强烈。在沙漠地区, 盛夏的昼夜温差可达50-60 度。因此,在干旱气候 区, 温差风化最强烈。
b 盐分结晶:低降水量地区,地表或
近地表岩石空隙 中含盐分较多。 白天,气温升高蒸发剧烈,地下水通 过毛细管向上迁移,使其中盐分增多,达 到过饱和状态时盐分结晶,体积膨胀,对 围岩产生压力,形成新的空隙。 夜晚,气温降低,盐分从大气中吸收水 分变成盐溶液,运移过程中将沿途所遇的 盐溶解,体积缩小,并渗透到结晶时所产 生的新裂隙中,如此反复,岩石裂隙不断
各种风化作用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它们往往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 进,是一个复杂的统一过程。 一方面,物理风化加大、加深岩石 裂隙,利于水、气体和生物的进入,为 化学风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化学风化在带进、带出 物质对岩石化学成分改变的同时,也改 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圈。

每个圈层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和作用。

1. 大气圈:
范围: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从地面到大约1000公里
的高度。

作用:大气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等。

大气圈的主要作用包括:
- 提供氧气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气体。

- 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伤害。

- 参与气候和天气的形成与循环。

2. 水圈:
范围:水圈是地球上的水体系统,包括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作用:水圈的主要作用包括:
- 提供生物的水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 影响地球的气候,通过蒸发和降水,调节温度和水分循环。

- 提供水资源供人类使用,包括饮用水、灌溉以及能源的生产。

3. 陆地圈:
范围:陆地圈是地球上的陆地表面,包括大陆、岛屿和冰川等。

作用:陆地圈的主要作用包括:
- 提供生物栖息地,供动植物生存和繁衍。

- 影响气候和水循环,植被覆盖能够吸收太阳能和释放水分,
影响温度和降水模式。

- 提供资源,包括农田用地、矿产资源和建筑材料。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酸盐阶段 湖水进一步咸化,深度变浅,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
类沉淀下来,形成CaSO4·2H2O(石膏)、Na2SO4·10H2O(芒硝)、 Na2SO4(无水芒硝)等矿物,这类盐湖又称为苦湖。
氯化物阶段 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
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湖水继续蒸发,食盐(NaCl)、光卤石 (KCl·MgCl2·6H2O)和钾盐(KCl)开始析出,此类湖泊称为盐湖。
至盐湖。 ➢ 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
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 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
碳酸盐阶段 湖水在咸化过程中,溶解度较低的碳酸盐先达到饱
和而结晶沉淀。钙的碳酸盐沉淀最早,镁、钠碳酸盐次之,形成 CaCO3(方解石)、MgCa(CO3)2(白云石)、Na 2 CO3·10H2O (苏打),Na2CO3·NaHCO3·2H2O(天然碱)。若湖水中含硼酸盐, 则可出现硼砂(Na2B4O7·10H2O),此类湖泊称碱湖或苏打湖。
风蚀作用:风对地表的破坏作用
—— 吹蚀与磨蚀
形成各种风蚀地形:风蚀蘑菇石、 风蚀谷、风蚀城、风蚀穴、风蚀柱等 (雅丹地貌)。
风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形成各种地貌:岩漠、戈壁、 沙漠、黄土
新月形沙丘 横向沙丘
纵向沙丘 抛物线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链
蜂窝状沙丘或金字塔沙丘
戈壁滩
黄土高原
二、生物圈对其他圈层的作用
(4)形成矿产
形成煤、石油、天然气。 生物骨骼、贝壳等堆积形成石灰石矿。 形成铜、铁、磷、钒、钼等矿产。
三、水圈对其他圈层的作用
1. 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2. 水圈对大气圈的作用 3. 水圈对生物圈的作用
1. 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1) 地面流水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2) 地下水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3) 冰川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4) 海水对岩石圈的作用 (5) 沉积岩的形成与沉积矿床
1、对大气圈的作用
(1)增氧、减二氧化碳
初始的大气是缺氧,二氧化碳大量 富积的环境。由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 使大气中的氧逐渐富积起来。
大气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随时间的变化
(2)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是大气污染的根源,大 量排放二氧化碳(60亿吨/年)、二氧 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
(3)清洁大气
灌木和乔木具有减尘的作用。 植物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海蚀柱
海蚀柱
海蚀拱桥(海蚀穹)
海蚀地貌: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
穴、波切台、海蚀柱等
结果:在波浪的作用下,海岸线不断向
陆地方向后退。海岸线变得平直,海湾 和海岬消失。
海洋的搬运、沉积作用
机械搬运、沉积:以滨海和浅海带为主要沉
积场所。
沉积物:砾石、砂、泥。
化学及生物化学搬运、沉积:在浅海带最发
➢ 这些物质沉积后,常形成湖相的铁、锰、铝矿床,其中最常见的 是铁矿床,矿物成分以褐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为主;
➢ 湖水中的钙质可以CaCO3的形式沉淀出来,并与湖底淤泥混在一 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有时钙质沉淀较少,则形 成钙质结核。
湖泊的沉积作用
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
➢ 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 ➢ 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
成岩作用 ➢ 压实作用 ➢ 胶结作用 ➢ 重结晶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 程。作用方式:
压实作用: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本身重量的压力下,沉积 物水分排出、孔隙减小、体积缩小的过程。
胶结作用:充填在沉积物孔隙中的溶液沉淀出来的矿物质 (称胶结物),将沉积物粘结成整体的过程。 胶结物:钙质、铁质、硅质、泥质。
2、生物圈对水圈的作用
(1)影响元素在水中的迁移、沉淀过程
放射虫、硅藻等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 硅,沉淀51011kg/a(5亿吨)的二氧化 硅。
浮游生物使2105kg/a(20万吨)铅沉淀。
使大量的碳酸钙沉淀。
(2)浓缩水中的微量元素
一些微生物吸收锰、铜、钴、镍等元素, 死亡后沉淀到海底形成锰结核。
土壤层 残积层 半风化层
基岩层
(2)风对地表的作用 (wind action)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 中,是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 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运动介质 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过程
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由于 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沙下湖阶段 当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全年都不存在天然卤水,
盐层常被碎屑物覆盖成为埋藏的盐矿床,盐湖的发展结束。
上述盐湖发展过程是个理想的过程,只有在气候长 期不变,湖水化学成分沉积作用多的情况下才能达 到。
柴达木查卡盐湖
水圈对岩石圈表层 改造的基本规律
削高填低
(5) 沉积岩的形成与沉积矿床
沉积岩的形成
上表中为河流机械搬运,“载移”为冰川的搬运方式。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水将携带的物质沉淀、堆积下来的过 程。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叫沉积 物—冲积物。
主要的沉积场所:河床坡度变缓的部位
河床变宽的部位 河床的凸岸 河流的出口处
沉积物:河床沉积物, 河漫滩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冲积物)的特点
分选性好 常发育层理 砾石的磨圆度好 发育二元结构 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逐渐变细
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水对河床岩石破坏,河道变弯曲,使 河谷拓宽的过程。
动力:河水的横向环流,砂石的磨蚀。
牛轭湖
河流的搬运作用
是指河水将剥蚀的物质随水流从一个 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被搬运的物质:化学溶解物质和非溶解的 碎屑物质。
搬运方式:化学搬运和机械搬运。
在机械搬运过程,碎屑的搬运作用方式可分为: 推移 、 跃移 、 悬移 、 载移(冰川) 。
重结晶作用: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沉积物中的矿物组 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晶质,细粒晶体 变为粗粒晶体的过程。
沉积岩的类型
碎屑沉积岩:砾岩(>2mm)、砂岩(2-0.05mm, 0.05-0.005mm)、泥岩、页岩等。 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岩:灰岩、硅质岩、磷质 岩等。 生物沉积岩:生物碎屑灰岩、煤等。 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
分选性: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 大小趋于均一的程度
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 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河流沉积物发育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物(冲积物)的特点 沉积物分选性好 常发育层理 砾石的磨圆好 发育二元结构 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逐渐变细
河流的侵蚀、沉积与阶地
河流的侵蚀、沉积与阶地
(2) 地下水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边缘珊瑚礁
堤礁
环礁
礁湖
湖泊的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主要是机械沉积,如砂、泥等。
潮湿气候区降水充沛,湖泊多为泄水湖。
➢ 溶解度大的组分如K、Na、Mg、Ca等沉积作用的卤化物、硫酸 盐很少发生沉淀;
➢ 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的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 水质变化的影响,成为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
砾岩
砂岩
火山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凝灰岩
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砂金矿、砂锡矿、金刚石 矿等。
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石膏、钾盐、 钠盐、赤铁矿、铝土矿、水锰矿、石灰石 矿等。
生物沉积矿床:煤、石油、硅藻土矿床、 珊瑚礁等。
2. 水圈对大气圈的作用
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起到温床作用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洋流运输太阳能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进行破坏,使河 谷加深、增长的过程。
动力:重力的垂直分量,水的冲击,
砂石的磨蚀。
结果:河谷加深,横剖面为V字形,河
谷增长。
下蚀作用的极限: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蚀的极限面。
瀑布与向源侵蚀
向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 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 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溯源侵蚀。
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育,其次在半深海和深海带。
沉积物:浅海的碳酸钙沉积,硅质沉积,铝、
铁、锰沉积,磷质沉积;半深海和深海的金属 软泥和锰结核沉积。
机械搬运、沉积
发生场所:滨海、浅海 形成的地貌:波筑台、沙滩、砂坝 沉积物:碎屑
生物碎屑沉积:在滨海、浅海较发育 沉积物:最常见的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
生物碎屑灰岩
此外,在地下暗河和地下暗湖中可发育一 些泥、砂等沉积物。
桂林芦笛岩
钟乳石
桂林芦笛岩
钟乳石
石笋
桂林芦笛岩
石笋
层层叠叠分布的钙华台地,形如梯田,被喻为“仙人遗田”。台地 高一般在20~50cm,斜坡坡度多在10°~20°之间。
钙华台地
(3) 冰川对陆地表面的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
是以纯机械的方式(刨蚀、磨蚀) 对冰床岩石的破坏过程。
剥蚀作用: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
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 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运动介质
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过程
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由于
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沉积作用的产物称为沉积物
海洋的侵蚀作用(海蚀)
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
海蚀凹槽
波切台
波切台:在基岩海岸,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平缓的、向
一些藻类,如海带、紫菜等,吸收碘元 素,使其富积上万倍。
净化污水,一些微生物能吸收有害元素。
(3)调节水的运动
植物吸收水的99.9%都要蒸腾到大气中, 只有0.1%的水用于植物的建造上。因 此,具有调节大气湿度和气温之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