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的发展期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黄河每年的泥沙淤积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为农民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适宜。
黄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这一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能够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和收获。
再次,黄河流域地形高差大,河谷平原宽阔。
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平坦,易于农田开垦和农业生产。
这使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耕作和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另外,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水文条件和交通运输有关。
黄河流域水文条件复杂多变,包括洪水、水库调水、灌溉等。
为了有效地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人们发明了灌溉技术,建造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例如引黄灌区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造不仅解决了黄河流域的干旱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
此外,黄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们主要通过水路进行交通运输。
黄河流域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天然水路网,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和物资的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黄河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社会已经形成。
到了商代晚期的夏、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已经成为一个有强大国家和稳定政权的地区。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中原文化兴起,中原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权形势发生了变化,黄河流域也发生了剧变。
中原地区分裂成多个互相对立的小国,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文明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其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中华母亲河”。
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形成和演变又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下面将就此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黄河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生活。
但是,黄河文明的真正形成要追溯到4千年前的齐家文化时代。
那时,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了繁荣而特殊的生活方式——农业,从而开始了黄河文明的形成。
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一早期的定居区就开始了发展。
在此期间,食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区域内的经济也得到了提升。
人们之间的贸易也因此展开,黄河文明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黄河文明的演变黄河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对文明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红山文化时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干旱状态,黄河文明也因此进入了衰退期。
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这次洪水被称为“夏朝大水”,它摧毁了大量的建筑,并对生产、生活和经济大规模地造成了影响,因此黄河文明再度进入衰退期。
在此期间,人们不得不进行迁移和重新定居,文化传承也因此出现了较大的中断。
重要的演变事件还有黄河流域气候的变化。
历史上,黄河流域区域的气候一直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
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黄河流域地区经历了一次降温和干旱,整个地区沙漠化严重,大量农作物死亡和人口迁移,黄河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而随后的东周时期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气候变暖,黄河的洪水频发,在这个时期黄河文明迎来第二个高峰。
总之,黄河文明经历了漫长、跌宕、复杂的演变历程,并且始终与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黄河文明的繁荣与衰弱,不仅受到历史时期的战事和政治的影响,更受到自然环境的遗传和演变。
这也启示着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期为今后的文明演变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基础。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中国境内约5,464千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地区。
五千年来,黄河文明一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堪称波澜壮阔。
本文将从黄河文明的起源、黄河文明的发展、黄河文明的辉煌和衰落几个方面来探讨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黄河文明的起源黄河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
当时,人们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
在后来的发展中,黄河文明经历了农业革命、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等重要的历程。
其中,农业革命对于黄河文明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黄河流域种植了水稻和小麦。
到了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十分发达。
按照传统的农业方式,农民们选择在河岸边上的肥沃土地上种植谷物、豆类和蔬菜等作物。
二、黄河文明的发展黄河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农业社会相继的历程。
到了商周时期,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并产生了代表这个时期文化的成就,如青铜文化、商代文化、周代文化等。
三、黄河文明的辉煌在黄河文明的辉煌阶段,不仅出现了青铜文化、商代文化、周代文化,还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等。
此时黄河文明的文艺创作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商代的玉作品、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演奏家乐等。
此外,还有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逐步进步,石雕、建筑、陶瓷、织布、造纸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黄河文明辉煌的特点。
四、黄河文明的衰落尽管黄河文明的发展曾达到顶峰,但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落。
紧接着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的建立,黄河文明便日渐式微。
与此同时,头号敌人的出现也加速了黄河文明的衰落。
而随着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化,黄河文明的影响逐渐减弱。
本文共探讨了黄河文明的起源、黄河文明的发展、黄河文明的辉煌和衰落几个方面。
可见,黄河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留下了丰富而多样的遗产,即使在今天,这些遗产仍然具有承载着中国文化、哲学、文学、科技和艺术等方方面面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探究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神话”。
黄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经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瑰丽的篇章。
黄河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说明了黄河流域的文明之路是历史的承续,是以人类经验为根基建立起来的。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黄河流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中安家落户,关爱自然、居住协作,逐步发展形成了原始文明。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和相互学习中逐渐发展。
当时的黄河文明主要以农业和陶瓷制造为主。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文化和艺术形态,如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在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期,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继续相互影响,召开了第一次形式上的“联合国”。
在这个时期,商朝统一全国,形成以商周文明为主的“世界文明”。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农业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社会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学问思想大为开展,实现了对古代文化的蓬勃发展。
随后,秦汉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中原地区实现了统一,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推动了黄河文明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黄河文明的文化内涵黄河文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明,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是团队协作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研究耕作方法和育种技术等文化传统,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体现了古代农民集体的智慧和毅力,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黄河文明中,人们也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观念和丰富的传说神话。
例如,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主要内容和亲民切希神话故事的传统文化电影,显然,这其中的讲述正是这片土壤上所提炼出来的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和天赋传说。
黄河文化知识

黄河文化知识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重镇。
它是由黄河中游地区原始社会的先民所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黄河文化的知识介绍。
一、历史背景黄河文化起源于中国东部的中原地区,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初的居民是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后来进化成了农民社会。
随着古代王朝的兴衰交替,黄河流域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黄河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包括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二、文化特点1、农业文明:由于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
文化源自农耕,社会发展始于农业。
农业带来了歌舞、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
2、青铜文化:古代黄河流域地区因繁盛的商贸活动而发展出了丰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作为一种象征权力与荣誉的尊贵物品,在黄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文字系统:黄河流域的先民也是最早创造文字的人们之一。
其中甲骨文是中国最早、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
4、传统艺术:黄河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文化。
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艺术形式都在历代各个王朝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5、诗歌文化:古代黄河文明的诗歌经典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汉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离骚》、《楚辞》等诗歌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卓越的贡献。
三、文化遗产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孔府、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等。
这些古建筑和文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可贵遗产。
四、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将黄河文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张家川文化旅游区、刘家峡水利工程遗址、巴山夜雨遗址等的保护和修复、形成“黄河文化大道”,以及创设黄河文化节等重大活动,都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

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最壮观的河流。
黄河的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黄河文明一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晚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黄河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们已经开始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利用黄河流域所提供的肥沃土地和水资源开始开垦耕种。
这时期的黄河人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他们以农业为主,同时也逐渐开始养殖牲畜和捕捞渔猎。
此外,他们还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展现了比较高水平的手工业和艺术创作。
公元前2千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开始兴起,王权制度逐渐取代了氏族和部落的社会形态。
商周时期的黄河文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器时期,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公元前221年左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拉开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黄河文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秦朝大规模修筑了灌溉和水利工程,进一步推动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黄河文明中的汉文化也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文明逐渐演变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等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古代,黄河文明一直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来源,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总之,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历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黄河文明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如今,黄河文明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黄河文明的创立与艺术成就

黄河文明的创立与艺术成就黄河,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黄河文明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艺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黄河文明的创立与艺术成就。
黄河文明的创立黄河文明是指黄河流域的文化成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前身。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半农业、半渔猎的氏族,这些氏族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出现也推动了黄河文明的迅速发展。
在黄河文明的初期,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生产、吃饭、睡觉为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黄河文明的创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
黄河文明的艺术成就黄河文明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彩陶彩陶是黄河文明的一项重要艺术形式。
彩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至商代时期达到巅峰,一直延续到了西周时期。
彩陶主要表现在人物、动物和日常场景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江流域的彩陶人像。
2. 铜器铜器是黄河文明的又一重要艺术形式。
铜器的制作始于商代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多人协同完成。
铜器大多用于祭祀、礼仪和宗教仪式等场合。
3. 书法书法是黄河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书法作品可以是甲骨文字、铭文、碑刻以及经典书稿等。
黄河文明时期的书法形式主要是甲骨文字和小篆。
其中甲骨文字是从龟骨和兽骨上拓印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最早形式。
4. 绣品黄河文明时期的绣品非常精美,在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形式。
绣品主要表现在衣服、帐幕和家具等方面,其内容主要以动物、人物和花鸟为主。
总之,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黄河文明已经不再存在于现代中国,但是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仍在照耀着人们的心灵,使我们更加珍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国历史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众多文化形态和社会制度构成一个独特的中国。
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角度来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一、黄河文化的初现和发展黄河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人们开始在黄河流域定居。
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在土地的利用和生产力的发展上。
人们开始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采用石制工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黄河流域的船夫、农民、牧民等聚居在一起,引发了交流和合作,使得区域的文化发展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各地区文化、民族、习俗有所不同。
东部地区的龙山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黄河文化,主要表现在青铜器和玉器的制造上。
向西的秦岭山区则出现了仰韶文化,这种文化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农业文化之一,表现在石器的制造和粮食的种植上。
黄河文化不断发掘和变化,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黄河文明的高峰期黄河文明的高峰期为商周时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标志着黄河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黄河流域文化达到全面的发展和统一的标准。
商朝政治体系呈现出世袭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城邦国家的形成也与此相关。
商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人逐渐崭露头角,出现了商人和士人并存的局面。
商朝工业陆续出现了铸造、织造、冶铸等行业,乘虚之机,利用水力开采铁矿,下设冶铁营和鼓风炉,为后世的冶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黄河文明的文学形式也进一步发展,神话传说在日常生活和宫廷政治中得到繁荣发展。
商朝的甲骨文为中华文明的书写提供了初始形式,而周朝以后的Oracle和其他书写形式也在黄河文明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三、黄河文明的走向和发展黄河文明在鼎盛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近代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然而黄河文明也有其历史走向和发展的限制。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文化和地域开始崛起,中国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变异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氏黄帝这面大旗。
于是,一朵朵绚丽的文明之花,便从黄帝这个人文始祖中先后开出。
黄帝植谷,黄帝造车,黄帝捕鱼,黄帝制镜,黄帝纺纱……在中国文化的曙光里,处处留下了黄帝的剪影。
同时,中华民族的另一远古英雄也出现在这黄土高原上。
他就是炎帝。
史传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而治百病,所以又称为神农氏。
在他率领下的原始部落,于黄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种植百谷百蔬,使这一带的黄土地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后来,炎、黄二帝联合起来,在涿鹿大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在孤泉大战中,黄帝又打败了炎帝。
黄河流域经历了大裂变和大融合,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也同化了其他一些民族部落,最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黄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
据说,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充满灵光的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
而进入阶段社会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也都是黄帝子孙。
他们自称为“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而把黄帝奉为始祖,又自称为“炎黄世胄”或“黄帝子孙”。
凝重的黄土地上,因此而开掘出了一个农业中国。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
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
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
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
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
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
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
冯夷喜出望外。
满口答应。
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在我们山西,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抗日女党员、女英雄,她就是雷德容。
雷德容(又名刘岩),1913年出生在平遥县城内的一个没落地主兼资本家家庭。
兄弟姐妹较多,她是最小的一个。
童年时,她身材瘦小,眉目清秀,聪明好学。
她三哥雷任民当时在北平上学,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雷任民特别喜欢他这个小妹妹,每逢回家就给她灌输进步思想。
有一次,哥哥给她讲清末杰出的女革命家、女诗人秋瑾从容就义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
她向哥哥当即表示:一定要做一个杰出的女性。
雷德容小学毕业以后,渴望读中学。
但当时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允许妇女再入学。
为了读书和谋求妇女的平等权利,她率领女友到县衙说理,要求开放县中。
由于她们的坚决要求和平遥县广大群众的支持,县政府不得不开放县中学。
这一次斗争的胜利,使小德容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黑暗的社会里,只有斗争才能取得妇女平等的权利。
雷德容十七八岁时,由家庭包办把她许配给本县的一个吴姓地主家。
婆婆怂恿丈夫经常凌辱她。
她因不能忍受而决计逃出虎穴同家庭决裂。
可是第一次出逃遭到了挫折,被家人跟踪抓回,又陷囹圄。
几个月以后,她再次逃出,辗转流浪在北平、天津、塘沽、河南,在各地小学、中学服务。
民国24年(1935)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奔走于女师大、中国大学、协和医院等处。
在知识界、教会及劳动妇女中宣传救国救民道理。
以唤醒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她立场坚定,态度明确,能联系群众,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于同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自觉奋斗的无产阶级战士。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党为了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组织了晋绥代表团,雷德容参加了这个团体,并在其中积极工作。
在太原,她们同阎锡山的“守土抗战”…进行了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并要求阎锡山出兵绥远,增援傅作义,力求促成绥东抗战的新局面。
她们的这个行动,对后来形成的抗战空气,以及与阎锡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过一定的影响。
民国28年(1939),雷德容又入四川在重庆参加了邓颖超等人领导的新生活妇女运动指导委员会,任战时乡村服务队指导员。
在她的领导下,大家深入工厂、农村,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妇女抗日,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的革命运动,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妇女干部。
民国30年(1941年7月),雷德容又奉命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参家华俄抗日宣传工作,与在马来西亚任大使的著名文学家巴人(王任叔)结婚。
从此,这一对患难夫妻在异国的土地上同命运,共战斗,直到回国前夕。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转移到印度尼西亚积极筹组苏东妇女总会,棉兰华侨妇女联合会等抗日妇女组织,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积极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苏东支部筹委会”活动。
在“妇总”成立时,雷德容不顾医生和同志们的真诚劝阻,以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在代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
会后,她又不停地奔波各地,组织领导“妇总”的同志们学习,并亲自创办了一个图书馆,购买了许多进步的书刊,作为提高妇女文化水平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