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PPT课件

8
2、不平衡性:
• ①不同发展阶段,不平衡: • 思考:有几大发展阶段?(P 3 ) 其中有两大加速期: • 学前期:1岁左右,也称生理上的断乳,第一次反抗期; • 青春期:也称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反抗期。 • ②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平衡: • 思考:心理有哪些方面? (见前言里的补充内容) • 感知觉发展快; 思维发展慢………. • ③不同儿童的发展,不平衡: • 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间会存在个别差异。
25
C、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 人既是自然实体,更是社会实体,发展主要不是靠遗传和 生理成熟,发展依靠学习和经验。
• ( P 30 表2—4;表2---5 ) • 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加大; • 异卵双生子在相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减小。 • (P 26 表2—1 )
(二)关键期 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
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两大表现:语言方面、感知觉方面。
17
(三)敏感期或最佳期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 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关键期错过了难以弥补;敏感期错过了发展缓慢。
•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期的两大表现:
16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 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我们把可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的对成人的反 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称为危机期 。
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 如:毕业找工作,是人生一大转折,但不一定出现危机。
2、不平衡性:
• ①不同发展阶段,不平衡: • 思考:有几大发展阶段?(P 3 ) 其中有两大加速期: • 学前期:1岁左右,也称生理上的断乳,第一次反抗期; • 青春期:也称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反抗期。 • ②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平衡: • 思考:心理有哪些方面? (见前言里的补充内容) • 感知觉发展快; 思维发展慢………. • ③不同儿童的发展,不平衡: • 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间会存在个别差异。
25
C、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 人既是自然实体,更是社会实体,发展主要不是靠遗传和 生理成熟,发展依靠学习和经验。
• ( P 30 表2—4;表2---5 ) • 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加大; • 异卵双生子在相同环境里长大,个别差异可能会减小。 • (P 26 表2—1 )
(二)关键期 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
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两大表现:语言方面、感知觉方面。
17
(三)敏感期或最佳期 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 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
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关键期错过了难以弥补;敏感期错过了发展缓慢。
•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期的两大表现:
16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 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我们把可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的对成人的反 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称为危机期 。
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 如:毕业找工作,是人生一大转折,但不一定出现危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01
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02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
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03
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帮助教师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
理原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4
研究对象与任务
10
思维发展
思维概述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定义、分类及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 用。
包括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等。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
如知识经验、语言能力、教育环境等。
2024/1/26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策 略
提供丰富的知识经验、鼓励儿童提问和探 究、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期望和评价,这导致了一些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这些刻 板印象可能限制了儿童的发展潜力和选择范围,因此应该被打破和消除。
22
0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干预策 略
2024/1/26
23心理健康Βιβλιοθήκη 述1 2心理健康定义
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健康状态,能 够适应环境、积极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2024/1/26
社会技能
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如合作、分享、轮流等。
社会情感
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关心 和爱心,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
14
道德发展
道德认知
理解道德规范和原则,知道什么 是对和错。
2024/1/26
道德情感
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如对不 公正行为的愤怒和谴责。
学前儿童的思维 ppt课件

分析与综合
系统化 具体化
比较与归类
抽 象 与 概 括
学前儿童的思维
鸟的外部特征、鸟的内部结构、鸟的生活习性 鸟与鱼的比较、鸟与哺乳动物的比较 两足、卵生、恒温、有脊椎 属于脊椎动物的鸟纲 游禽、涉禽、路禽、鸣禽、攀禽、猛禽
学前儿童的思维
概念: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判断:反映两类事物的关系。 推理:反映多类事物的关系,从已知的事
学3前.思维儿的童深刻的性思维
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 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 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独立地提 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 他人暗示。
5.思维的敏捷性
学6前.思维儿的童逻辑的性思维
【自我分析】一个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 走的速度不均匀,但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 路程完全相同。试证明: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 他必定有一个时间,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
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不能将本质特征 和非本质特征加以区分。 (4)在正确教育下,大班幼儿可能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 质特征。
2、幼儿判断推理的发展趋势
(1)判断的形式从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 断发展。
(2)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开 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3)判断推理的根据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 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 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 痛,甚至难以忍受。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前儿童的思维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 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 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 预见动作的效果。
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PT课件完整版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 联系的思维形式。 比如,老鼠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鱼会游水等。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 思维形式。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
橙子:橘子
A.土豆:马铃薯
B.桃子:水蜜桃
(一)直觉行动思维
2.特点
(1)直观性与行动性
感知 动作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幼儿期典型的思维形式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表面性)
比如,爷爷总是长着花白胡子,杵着拐杖,戴着老花眼镜的人; 穿着军装的就是“解放军”;兔子总是“小小的兔,且是白色的兔 子”等。
GRADUATE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结论。
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把握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而不仅限于个别事物的给别特征
(二)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
已知
未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世纪初创立的,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可以从沃森、斯金纳和班杜 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单元1 绪论
1.沃森的心理发展观 沃森,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如图1-3 所示。其理论观点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点:否认遗传的作 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原始情绪(怕、怒、 爱)的研究。
单元1 绪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被公认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认知发展是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 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单元1 绪论
主要 理论 观点
①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单元1 绪论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
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奠 基者,如图1-4所示。斯金 纳斯金纳继承了沃森行为 主义的基本信条,认为行 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两类。
单元1 绪论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
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如图1-5所示。班杜 拉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 社会中学习,从而形成和 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可能性
单元1 绪论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 上实现的,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 于准备状态。
单元1 绪论
【资料卡】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研究 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格塞尔根据试验断定,儿童的学 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 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一旦在生理达到准备状 态(即成熟)时,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元1 绪论
1.沃森的心理发展观 沃森,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如图1-3 所示。其理论观点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点:否认遗传的作 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原始情绪(怕、怒、 爱)的研究。
单元1 绪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被公认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认知发展是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 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单元1 绪论
主要 理论 观点
①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单元1 绪论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
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奠 基者,如图1-4所示。斯金 纳斯金纳继承了沃森行为 主义的基本信条,认为行 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两类。
单元1 绪论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
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如图1-5所示。班杜 拉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 社会中学习,从而形成和 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可能性
单元1 绪论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 上实现的,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 于准备状态。
单元1 绪论
【资料卡】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研究 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格塞尔根据试验断定,儿童的学 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 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一旦在生理达到准备状 态(即成熟)时,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PPT课件

都有一定影响。
能力发展
基本能力
学前儿童在感知、运动、语言和社交等方面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如走、跑、跳、抓握、语言表达能力等。
能力发展的阶段
学前儿童的能力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操作 阶段和符号阶段等。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环境刺激、教育训 练等。
情绪调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 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 情绪的表达和反应,以适应环境
和社交需求。
情绪表达
学前儿童开始能够通过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
绪,与他人分享情感体验。
社会性发展
社交技能
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同龄人和成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愿意分享 自己的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
道德观念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 简单的规则和指令。
性别角色
学前儿童逐渐开始理解并接受性别角色的差异,模仿和学习与自己 性别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自尊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心
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 的价值,希望得到他人的 认可和赞扬,对批评和拒 绝也变得敏感。
自我评价
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评价自 己的能力和表现,对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有初步的认 识。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学前 儿童建立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游戏疗法
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前儿童表达情感、 宣泄情绪,解决心理问题。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的 互动模式,解决学前儿童心理问题。
团体疗法
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社 交技能和同伴关系。
家庭教育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ppt课 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 条件抑制:也叫内抑制,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只能产 生于大脑皮层。
• 三种形式: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a.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受到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 行为。
例如:出生后严格按照作息制度生活的婴儿对喂奶时间 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一到喂奶时间,便会产生食欲, 如果换个环境,每到吃奶时间,儿童吃不到奶,那么原
儿童就自动摆手。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4、言语强化的方式。 言语强化的方式总是和成人的表情、动作等其他因素 共同起作用。
例如,当儿童摇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 夸他“好宝宝”、“真聪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新刺激(如大的声音和鲜艳的物体)出 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抓握反射
例如,用手指或小棍碰触新生儿的手心,儿 童的手就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 可以将身体吊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陈凯莉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龄期
第二节 关键期
• 三种形式: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a.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受到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 行为。
例如:出生后严格按照作息制度生活的婴儿对喂奶时间 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一到喂奶时间,便会产生食欲, 如果换个环境,每到吃奶时间,儿童吃不到奶,那么原
儿童就自动摆手。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4、言语强化的方式。 言语强化的方式总是和成人的表情、动作等其他因素 共同起作用。
例如,当儿童摇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 夸他“好宝宝”、“真聪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新刺激(如大的声音和鲜艳的物体)出 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抓握反射
例如,用手指或小棍碰触新生儿的手心,儿 童的手就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 可以将身体吊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陈凯莉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龄期
第二节 关键期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噪音、光 照等)和化学因素(如污染物等)都 可能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 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也 会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内容
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教 育内容可以促进其心理发展,反
之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调查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要点一
调查法的定义及作用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 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学前 教育中,调查法有助于收集大量、真 实的数据和信息,了解幼儿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发展现状等,为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要点二
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确定调查目标、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 提纲、选择调查对象、实施调查、整 理和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个案研究法在学前教育 中的具体应用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深 入具体研究的方法。在学前教育中, 个案研究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个别幼儿 的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 教育措施提供支持。
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分析 个案问题、制定个案教育计划、实施 个案教育措施、评估个案教育效果。
针对具有特殊发展需求或面临特定问 题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其 发展特点和问题所在;结合个案研究 结果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幼儿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发展目标;通过持 续的跟踪和评估,确保个案教育措施 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0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逐渐敏锐,能够辨别颜色、形状、大小等基本属性,同时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
运动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从最初的翻身、爬行到后来的走路、跑步,再到精细动作如握笔、搭积木等,不 断展现出新的运动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 许永刚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思维)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
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 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 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 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 候复现。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
指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 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其后,边行动边言语,动作和言语紧密 联系,似乎是用语言总结每一步动作,同时 又计划下一步动作。
最后,言语在前,动作在后,思维主要 依靠语言进行,言语计划行动,而动作实现 计划。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着重介绍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 论,因为皮亚杰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 研究。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 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瑞士人。他一生致力于儿 童思维的研究。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简介:
西方学者公认他是与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齐 名的当代心理学三大巨人之一。事实上,皮亚杰 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其次才是心理学 家。但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和影 响却是最引人注目的。英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彼特布莱安特说过:“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将是微不足道的”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中班儿童在开始行动之前,只能笼统地 说出想要拼什么,拼的过程中常常有言语活 动伴随,边拼边说。拼成之后,能比较完整 地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但却不能详细地说 明拼的过程。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大班儿童在动手之前,已经能完全用语 言说出自己想要拼什么和怎样拼,并能按照 自己的言语讲述去行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和语言在其 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总之,在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思维 对动作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性 逐渐增加。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起初,动作在前,言语在后,思维依靠 动作进行,而言语只是行动的总结。
huì);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二)幼儿思维发生的时间 1.★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
发生; 2.两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
准备时期。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三)幼儿思维发生的标志
1、发生的标志 :是出现
最初的语词概括。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三)幼儿思维发生的标志 2、概括的三个阶段:
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 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概括。 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 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儿童 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 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小班儿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 么。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手摆弄。偶尔 拼凑出一种图形,就非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 有所发现地喊:“哈!雨伞!我拼了把雨 伞!”“机器人!”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 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著作:
•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 • 《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 • 《儿童的世界概念》(1929) • 《儿童的因果概念》(1930) •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发展观: 1、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R ,而是刺激
⑵严格说来,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 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小、中、 大班幼儿用零散的拼图板拼成完整的形象, 并要求他们在拼图前说出自己想拼成什么, 拼好后,再说明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 的。各年龄的儿童表现很不相同: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四个人在屋子里打麻将,突然警察 来了,把他们都带走了。请问,这是 为什么?
答案:因为被 打的那个人的 名字叫着“麻 将”。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鸟是两足、恒温、卵生的 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 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举例:
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
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
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3、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
⑴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 高级的思维形式。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直觉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不能离开直观的 事物; 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离开了行动关于 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在2~3 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举例: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思维)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
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
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 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 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 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 候复现。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
指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 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其后,边行动边言语,动作和言语紧密 联系,似乎是用语言总结每一步动作,同时 又计划下一步动作。
最后,言语在前,动作在后,思维主要 依靠语言进行,言语计划行动,而动作实现 计划。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着重介绍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 论,因为皮亚杰一生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 研究。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意语。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让·皮亚杰(1896---1980)当代最著名的儿童 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 ,瑞士人。他一生致力于儿 童思维的研究。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简介:
西方学者公认他是与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齐 名的当代心理学三大巨人之一。事实上,皮亚杰 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其次才是心理学 家。但是,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和影 响却是最引人注目的。英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彼特布莱安特说过:“没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将是微不足道的”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中班儿童在开始行动之前,只能笼统地 说出想要拼什么,拼的过程中常常有言语活 动伴随,边拼边说。拼成之后,能比较完整 地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但却不能详细地说 明拼的过程。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大班儿童在动手之前,已经能完全用语 言说出自己想要拼什么和怎样拼,并能按照 自己的言语讲述去行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和语言在其 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总之,在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思维 对动作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性 逐渐增加。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起初,动作在前,言语在后,思维依靠 动作进行,而言语只是行动的总结。
huì);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二)幼儿思维发生的时间 1.★儿童的思维在2岁左右
发生; 2.两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
准备时期。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三)幼儿思维发生的标志
1、发生的标志 :是出现
最初的语词概括。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三)幼儿思维发生的标志 2、概括的三个阶段:
直观的概括: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 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概括。 动作概括阶段: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 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儿童 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 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小班儿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 么。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手摆弄。偶尔 拼凑出一种图形,就非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 有所发现地喊:“哈!雨伞!我拼了把雨 伞!”“机器人!”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 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著作:
•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 • 《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8) • 《儿童的世界概念》(1929) • 《儿童的因果概念》(1930) •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发展观: 1、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S--R ,而是刺激
⑵严格说来,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 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五)幼儿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关系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小、中、 大班幼儿用零散的拼图板拼成完整的形象, 并要求他们在拼图前说出自己想拼成什么, 拼好后,再说明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 的。各年龄的儿童表现很不相同: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四个人在屋子里打麻将,突然警察 来了,把他们都带走了。请问,这是 为什么?
答案:因为被 打的那个人的 名字叫着“麻 将”。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举例说明)
鸟是两足、恒温、卵生的 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 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举例:
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
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
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3、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
⑴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 高级的思维形式。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 (借助概念)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直觉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
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不能离开直观的 事物; 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离开了行动关于 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在2~3 岁儿童身上表现最突出。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概述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