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长征》知识重点

《长征》知识重点
1、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
1〉腾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2、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
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5、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三军:泛指全军。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长征的概念

长征的概念长征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途经千山万水,历经艰险,最终使中国共产的力量得以保全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敌军迫至绝境,面临溃败的危险。
为了挽救危局,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转移战略,以避免红军主力被消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北方向展开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艰险,先后穿越了大渡河、大别山、秦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区域,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会师。
长征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壮举,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的统一和巩固,使得的领导核心得以保全和发展。
在长征中,毛泽东逐步确立了领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和领导风格,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独立战斗的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在长征中,许多干部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素养。
而且,长征还使红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长征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并加深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在长征途中,红军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群众工作,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长征期间,红军与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和国内反动派的坚定的统一战线。
最重要的是,长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战略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使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迅速得到验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红军在长征中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形成了灵活机动、兵分多路、游击、伏击等多种作战方式,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在革命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壮举。
长征不仅保全了红军的力量,而且在军事、理论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小知识

长征小知识
长征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事件,以下是一些长征小知识:
1.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12个省区,行程超过2万5千里,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壮举。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开展武装斗争、推进革命事业的重大决定。
3.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困苦的情况,包括饥饿、疾病、战斗、交通困难等。
4. 由于红军的英勇抗争,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一座丰碑。
5. 长征中,中央红军开创了许多军事和政治策略,如游击战、革命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些策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6. 长征中,中央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战斗经验和领导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于长征

关于长征
1、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
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2、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
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3、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
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4、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演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的知识

长征的知识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区),最终到达陕北,完成了中国共产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转移。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军事史、世界革命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严峻考验,长征中中国共产员和指战员表现出的无私精神和顽强意志,激发了全全军的壮志豪情,为后来中国共产的发展和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的知识包括背景、过程、意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征的知识,需要对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历史、中国军事史等方面有所了解。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对于超出人类的虚构存在“存而不论”,但是对于人间世界却充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严密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在孔子哲学体系中,人学位居中心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学说是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自春秋以降,人类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却一直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即使是国民党政府,也是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说是小部分人服务的政体。所以孔孟学说的仁义道德都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视并未得以执政者的真正实践,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传内容。 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这点在我党长期的斗争史里面显现的酣畅淋漓,“不自由,毋宁死”,被剥削、被压迫不是老百姓“天赐”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中国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精神,从中闪现的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认:人是万物之至尊。 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长征和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之二 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民族更加的内敛和自谦,在儒家经典《论语》中论及“君子”的共有八十四则,对于“君子”的言谈、举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论述,可以说,对于“君子”的内圣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在这八十四则里面,有一则是这样的: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对于何谓君子的回答非常的简洁,“问心无愧,何来忧惧?”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君子了。这一则代表了我们民族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内省。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发问,对自己剖析,那么还会有担心和恐惧的事情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世上有几人能够严肃认真的面对自己的灵魂呢?“知耻近乎勇”,推及一个政党,有没有勇气不断反省、及时更正所犯下的错误呢?有没有灵活辩证的思想去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而不是僵守旧模式呢?所以说,能直面现实、忠诚灵魂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我们知道,长征肇始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之所以失败有多种原因,从我们主观方面来看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对战斗形势、敌我力量对比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红军的长征转移就是对于这个错误的及时弥补。但是也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思想,可贵的是,我们的党却一直没有放弃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努力,至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思想, 制定了红军后面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党发展历史上一次自我批判、自我检讨的勇敢尝试。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同错误同逆流的斗争不止这一次。真正的共产党人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革命战斗形势的正确把握,一次次,不断的进行着向着正确道路的努力和前进。正是如此真诚和自觉的检讨才使得长征路成为一条走向队伍壮大和胜利的路。所以长征精神之一就是忠诚于自己信仰和灵魂的君子之勇。只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才敢做出这样的内省和自查。 “君正,莫不正”。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在历史抉择的重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而人民也因此在历史中选择了他们。儒家精神的传统践行者大多对于“君子之勇”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表达和践行者个体行动的证实上,而共产党作为以谋全人类幸福为主旨的政党,却可以从口头落实到实际中,超出从个体上升到到整体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传统的最好体现。 ★之三 进取精神 《易经·象辞上传》中《乾卦》第一句是这样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讲出了什么?讲出了“天”与“人”的关系,讲出了人的自觉和努力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自强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之一,是我们炎黄子孙生存、发展、壮大历史的最好概括。 所以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奋斗史,我们党在七十多年前所进行的长征也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的奋斗历史。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中共领导人面前的问题,最终选择了战略转移,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以和敌人进行日后的战斗。常言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实现理想的可能。庄子曾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灭,哪怕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小,也终能在时间的历练下成为燎原之火。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他们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来,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战胜了无数困难,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红军却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许多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我想到了孔子对于他的学生颜回的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难道是颜回喜欢过简陋的生活吗?那为什么在“人不堪其 忧”的时候,颜回还能乐在其中呢?是因为他心中有“义”,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红军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创造了活生生的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共产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重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运用这个法宝取得胜利的典范,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为了民族繁荣强盛的理想继续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尤春义讲课人:尤春义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②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毛泽东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
(学生活动)
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
(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大家知道这支创造奇迹的军队叫什么名字吗?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红军长征。
(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在长征过程中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呢?下面让我们走进长征。
博古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师)请大家结合图表和教材第一个指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②根据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说说你认为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③请用一句话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
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第一个问题: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失败。
学生:第二个问题: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
学生:第三个问题: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使得红军被迫开始了25000里长征。
下面请大家看书第二个指目和第三个指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根据红军长征过程,制作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的简图(每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②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
③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请大家讲讲长征路上让你感动的故事吧!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一起去重温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
(生):1934、10 江西瑞金
(师):接下来的是?
(生):突破四道封锁线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突破四道封锁线
红军开始长征后,敌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派重兵设下了四道封锁线,被称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王明、博古等左倾错误的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红军损失惨重,付出惨重代价,由8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此时蒋介石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布置新的防线。
如果红军此时决定去和红2、6军团会合,等于户口偷食。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
接着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并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师)谢谢这位同学。
那么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生):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1935、1;内容是①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②肯定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师)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生):①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师)遵义会议后红军的足迹到了哪里呢?
(生):四渡赤水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
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师):在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之后,红军接下来去了哪里?
(生):巧渡金沙江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巧渡金沙江
(师):巧渡金沙江之后的红军下一站会师哪里呢?
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飞夺泸定桥
(师)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军会在遭遇怎样的险阻呢?
(生)爬雪山、过草地。
(师)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故事呢?请上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爬雪山
夹金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寒冷还缺氧。
朱德总司令通报全军:必须在山下吃一顿饱饭,喝一些辣椒汤,尽可能多带一些干姜、辣椒,在攀越峰顶体力不支时嚼碎吃下去,以刺激精神。
还要求:每人都要将破衣、破毡子剪成条,牢牢包在脚上,以免冻伤脚。
穿着单衣的红军翻越雪山时,越走越冷,指战员们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有力的政治动员下爬山。
面对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指战员们要靠自身运动产生的热量驱走寒冷,此时红红的辣椒也成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救命之果。
靠着顽强的毅力,穿着夏装的红军终于战胜了雪山。
(师)过草地之后,红军继续北上,在哪里与陕北红军会师呢?
(生)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镇会师。
(师)那红军三大主力是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师的呢?
(生)936年10月,红四军、红二军、红一军,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师)会师之后的毛泽东欣喜若狂,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感受红军的喜悦。
学生活动——全班齐声朗读《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长征胜利了之后,毛泽东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为何会如此高度的赞扬红军长征呢?请大家看书最后一个指目回答。
(生)①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关荣的革命传统。
②极大地鼓励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5年,凤凰网报道有位英国人李爱德重走长征路,也有中国人李建设夫妇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在采访他们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他们只说为了回顾艰难历程,弘扬长征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师)红军长征固然雄壮而热血沸腾,留下的长征精神也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下面让我们进入到实战演练阶段,看看大家能否像红军一样克服一个个的难题。
巩固新课
1、红军长征的时间是( )
A.1935.1
B.1934.10
C.1930.10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
A.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
B.革命根据地力量强大
C.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严重
3、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小结:(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下面让我们在当下最著名的沙画表演中去细细品味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
(播放视频——沙画《十送红军》)
板书设计
一、长征开始1934年10月
二、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
四、长征的意义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