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心肺脑髓)

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心主血和肺主气相互关联。

肺主气,有促进心行血的作用。肺气正常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肺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定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奇恒之府——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到了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左右周期性排血一次。月经开始来潮,直到49岁为止。“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在月经周期还要排卵一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产的器官。女子在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时来潮,便有受孕生殖的能力。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相合,就构成了胎孕。“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类经·脏象类》)。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气血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胎儿在胞宫内生长发育,约达10个月左右,就从胞宫娩出,呱呱坠地,一个新的生命便诞生了。故曰:“女子之胞,一名子宫,乃孕子之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

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它们分司血的生化、统摄、调节等重要作用。故脏腑安和,血脉流畅,血海充盈,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在五脏之中,女子胞与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女子胞与肝: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肝为血海,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肝血充足,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下注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而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因此,肝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月经方面。女子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经、带、胎、产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气血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r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之说。

(2)女子胞与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女子胞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经血的固摄两个方面。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与泄正常。

(3)女子胞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肾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癸的至竭和月经孕育方面。“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天癸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是肾中精

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肾精充盈,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应时来潮,就有了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精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于是月经闭止,生育能力也随之而丧失了。

2.女子胞与经络:女子胞与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冲、任、督、带为最。

(1)女子胞与冲脉:冲脉上渗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灵枢·逆顺肥瘦》)。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称冲为血海。因为冲为血海,蓄溢阴血,胞宫才能泄溢经血,孕育胎儿,完成其生理功能。故曰:“经本阴血也,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景岳全书·妇人规》)。

(2)女子胞与任脉:任有妊养之义。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血,为人体妊养之本。任脉通畅,月经正常。月经如常,方能孕育胎儿。因一身之阴血经任脉聚于胞宫,妊养胎儿,故称“任主胞胎”。任脉气血通盛是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基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所以,胞宫的作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更加密切。

(3)女子胞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以维持胞宫正常的经、孕、产的生理活动;

(4)女子胞与带脉:“带脉下系于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血证论·崩带》)。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

(5)女子胞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于胞宫之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女子胞直接或间接与十二经脉相通,禀受脏腑之气血,泄而为经血,藏而育胎胞,从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附]精室

女子之胞名曰子宫,具有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而男子之胞名为精室,具有贮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精室是男性生殖器官,亦属肾所主,与冲任相关。故曰:“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精室包括解剖学所说的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等,具有化生和贮藏精子等功能,主司生育繁衍。精室的功能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睾丸,又称外肾,“睾丸者,肾之外候”(《类证治裁·卷之首》)。“外肾,睾丸也”(《中西医粹》)。

亦称势,“宦者少时去其势,故须不生。势,阴丸也,此言宗筋,亦指睾丸而言”(丹波元简注《灵枢·五音五味》)。

奇恒之府——髓

“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奇恒之府——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故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死。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属欲神范畴。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

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失。

总之,脑实则神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医易一理》)。

(三)脑与五脏的关系

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

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症。

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或心脑同治。

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临床上脑病可以从肺论治。

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人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

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

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

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述》引《医参》)。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疾病,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他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

藏象学说—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与舌、面等有联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心主神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

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而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如心神志功能异常,则见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膻中”,是指包在心脏外面的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代心受邪。如热病过程中如出现高热、神昏等病症,中医学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

藏象学说(心肺脑髓)

心与肺的关系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心主血和肺主气相互关联。 肺主气,有促进心行血的作用。肺气正常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肺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定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奇恒之府——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到了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左右周期性排血一次。月经开始来潮,直到49岁为止。“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在月经周期还要排卵一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产的器官。女子在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时来潮,便有受孕生殖的能力。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相合,就构成了胎孕。“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类经·脏象类》)。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气血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胎儿在胞宫内生长发育,约达10个月左右,就从胞宫娩出,呱呱坠地,一个新的生命便诞生了。故曰:“女子之胞,一名子宫,乃孕子之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在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表现于体外的现象。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却类似于六腑。 一、五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一)心 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阳中之阳,在五行中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1、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而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和协调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

(2)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3)在志为喜:是指心脏与喜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汗:是指心脏与汗液有密切关系。 附:心包络 心包络,又称心包 (二)肺 肺居胸中 1、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 (2)主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通调水道: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吐故纳新,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体合皮是指全身的皮肤都归属于肺。(2)开窍于鼻:是指鼻与肺直接相通,是气出入肺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都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功能。 (3)在志为悲(忧):是指肺脏与悲或忧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涕:是指鼻为肺之窍,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能从涕的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 黄雅光 1,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 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

藏象学说简述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 —、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 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 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指出肾居腰部。《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脊膂”,指脊椎骨。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现代解剖发现,成人两肾共重271.4克,古今比较两者称重接近。 由此证实,中医之肾,绝非并无形态基础的、仅是功能系统的代称,而首先是起始于解剖观察的实体。其余脏腑亦多如此。 (二)哲学思辨推演脏腑形质居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深刻影响着藏象学说的构建。依据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先贤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演出五脏的部分形质之象。 如《黄帝内经》所述脏腑的色泽,是由五行与五脏的归类程式推演而来,并非指解剖之色。就解剖而言,肺色淡红,而《黄帝内经》却将其记作白色。《素问·五藏生成》云:“白当肺”;《难经正义·三十

《养生堂》藏象学说(10)

《养生堂》藏象学说(10) 藏象学说之奇恒之腑 何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部分。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但却不是饮食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功能特点相类似,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中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的配属,这是不同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 注:骨、脉、胆的相关功能,介绍五脏六腑时已有涉及,本文不再介绍。 髓 髄是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为肾中精气所化生。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脑髄、脊髄和骨髄之分:髄藏于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汇藏于脑的髄称为脑髄。髄的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 1.充养脑髓脑为髓海,为髓聚之处,脑髓充盈,则耳聪目明。故《素问·五脏生成》说:“诸髄者,皆属于脑。” 2.滋养骨骼肾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髄充盈,骨骼得养,若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的现象。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肾精可以生髓,而骨髓则可化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这不但指出了脑是髓汇集而成,同时还说明了髓与脑的关系。脑的主要功能包括三方面: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之主宰。元神由先天之精(藏于肾)化生,赖先天元气

所充养,故也称之为先天之神。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生命消亡,所以《素问·刺禁论》说:“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入脑即死。” 2.主司精神活动脑为髓海,亦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等精神活动,故《类证治裁·卷三》说:“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脑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3.主司感觉运动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脑髓充盈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嗅觉灵敏,运动如常。《医易一理》说:“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女子胞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在“天癸”(肾藏精气,天癸是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的促发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中精气的衰少,而“天癸”亦随之而衰少,甚至衰竭,则进入绝经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可调理阴经气血)通,太冲脉(可调节十二经气血)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天癸”的至与竭,是月经来潮与否的前提条件。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两性交媾,两精结合,构成胎孕。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下注于冲任(冲为太冲脉,任为任脉,二脉同起于胞中),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直至成熟而分娩。故《类经》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 此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对全身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均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单元藏象 细目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要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是指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要点二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心 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2.心藏神: 即心主神志,或称心主神明。心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 要点二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心属火,华彩见于面,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3.心应夏为阳中之太阳。 要点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5.心与夏气相通应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故心包属于脏。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机,归之于“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等。 细目三肺 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1)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2)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疏通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即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2)肺主治节: 一主呼吸运动; 二治理和调节全身的气机; 三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要点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其位最高,故称“华盖”。 (2)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2.主宣发肃降 要点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肺开窍于鼻 3.肺在志为忧(悲) 4.肺在液为涕 5.肺与秋气相通应 细目四脾 要点一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2.脾主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是脾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变现于外的现象 所以说,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 1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藏。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互相联系。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赖以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 ㈡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藏象学说着重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反映于外部的征象,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即藏象学说是从面色、脉象、舌象等可见的征象,来考察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 脏腑

藏象知识点归纳归纳

藏象 细目内容 藏象概念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功能特点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 “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心主血脉 心主血:心生血;心行血 心主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基本条件藏神(主神志) (主神明)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心主通明 心的别称 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将水液输送到全身 朝百脉,主治节 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流经于肺,进行气体交换 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的别称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者,气之本 细目内容 脾主运化 运化食物 运化水液:上输于肺;向四周布散;胃大肠小肠水液下输膀胱; 居中枢转津液 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脾的别称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下列哪项在心主血脉中起主导作用 A.血液充盈 B.心气充沛 C.心神安宁 D.心搏如常 E.脉道通利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心主血脉中起主导作用是的心博如常。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界应象。 脏腑的分类及特性 表2-1脏腑的分类表 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组成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的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多为受盛与传化水谷多为空腔性器官功能藏精气似脏形态多中空与形态特点实体性器官类脏 表里关系里表除胆外,无表里之配 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成。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与贮藏精气。 一、心 (一)心的主要功能 1.主血脉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脉指脉管,是人体血液运行的通道,被称为“血之府”。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主神明又称心藏神。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亦即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主要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心主神明即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生理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作用,而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则可通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来体现。 (二)心的生理特征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喜通明。心为阳脏,是因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喜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三)心的系统联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指血脉。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在心脏的主导作用下,血可循脉而运于全身。华有荣华、光彩之意。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反映心的气血盛衰。 2.在窍为舌心在窍为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心与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心经的别络,联系到舌。 3.在液为汗汗液,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心之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在志为喜喜,即喜欢,喜悦。心在志为喜,指心的功能与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5.与夏气相通应在五脏与天地自然的相应关系中,心为太阳中之太阳,为火脏,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

中医藏象“心”与心―脑关系的现代解析和改革探求 中医学脏腑理论――“藏象学说”根源于三千多年前黄帝?染?,《素问?六节藏象论》:“脏象何如?”,后续于《五脏生成篇》,完成于《五脏别论篇》。内容虽经历代注解与发挥,但仍围绕《内经》始创的基本理论范围。 中、西医学两种体系的发展,起始与过程都根源于实践,根据人体实际存在和实际变化不断深化认识,但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同,因而既有某些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既有共通性也有对立性。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医学也应迅速大量吸收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成果,大力创造和改革,求得彻底更新和发展。现代中医学也应寻找中医学的现代科学解释。本论试图走出第一步。 1 揭开中医“藏象学”的面纱―内脏器官系统论 中医脏腑理论出自《黄帝?染?》,源于宏观概述的“藏象论”,它以生理功能系统内含解剖学定位,并联系病理变化 表现,而冠以代表所属系统名称。而非西医以具体解剖脏器,寻求生理功能,再发展到系统解剖与生理联系。中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体系,其实包含着现代医学多个解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既有其物质基础,也有其形态结构,但在形态结构上是分散的,分散存在于多个子系统和多个器官之中,却以

生理与病理相关,紧密联系为一体。因此在研究脏腑时,应将脏腑作为功能单位来研究,充份体现人体的统一性和各脏腑的特殊性,以及辨证的不断变化的规律。当前,对中医脏腑论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不要从一脏一腑的名称和西医脏器名称对照来理解,而要以系统论的观念来认识中医学的五脏“脏象”是五大系统。内经所述之五脏,不仅仅指有形可见的五种血肉?仍嘀?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个体,而且是指以五种内脏为中心的五大心、肝、脾、肺、肾系统。正如《中医藏象学》所称“是一个活体人的生理功能的五类系统的代称”。个人认为不仅如此,它还包涵病理生理变化,联系病理症候衍变的辨证形式系统。例如贯穿了阴阳平衡与盛衰的变化;五脏系统间及与六腑器官间生?≈苹?、相乘相侮、气血运行盛衰等变化规律。即五脏大系统是以生理功能为核心,联系病理及证候演变过程系列表现,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有形脏器为作为系统名称,即心系统,肝,脾,肺,肾系统。 2 “心象”是心-脑脏器系统 源于内经的中医藏象《心象》,是指以心为中心的大心系统,实际上是指“心血管―内分泌-脑神经系统”。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诸脉者皆属

【中华医学】《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第六章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中华医学】《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第六章藏象——脏病 难治,腑病易治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中医谚语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藏象篇》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 主阳气 中医学认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心属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为火脏。”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经常要保持一定的量来维持生理功能,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这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血脉 心之大脑为人体中枢,一分一秒不可断血,而且占人体供血量之大部,是重点供血对象,血脉就成了心大脑的“衣食父母”,如鱼与水、草木与阳光,血与心大脑在功能上密切联系,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反过来,心大脑对血脉必然有强大的管理机制。如此就形成了

系统科学的命名,称为“心主血脉”。其次,精指核酸、蛋白质、细胞及其形成的脑髓,心大脑以肾精之脑髓为体,在功能态时,发生了“精动为血”的变化,静态的肾水变成了动态的心火,肾精化气或释放元气,元气作功成为心的神明。故心大脑对“精动为血”非常关注,有相关机制保障及时足量的精动为血,谓之心主血。上述证明,都是向心供血,也可以说是心大脑以血为食,即心食血。 主神志 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所以,《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又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故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词语,成为人们的习惯语言。而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 总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心脏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贴心提示】 简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这里有一些您可以参照的非常有效的预防办法,包括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营养补充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名词解释: 藏象: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形象,也就是指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所反映在外部的现象。 第二节脏腑 名词解释: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即心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脾主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脾主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 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化特点是以上升为主,即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三、问答题或叙述题: 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⑴排出体内的浊气; ⑵将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外达皮毛;⑶宣散卫气,调节腠理。 何谓肺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其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⑴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⑵将清气和由脾转输来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⑶肃清肺和呼吸道。 何谓脾主运化?请叙述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 答:脾主运化: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运输送至全身的功能。包括两方面: ⑴运化水谷:脾将水谷化成精微,后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⑵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多余或者含浊的水液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与书上概念略有不同) 脾失健运(水谷、水液两方面)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表现为腹胀、便溏、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由于气血化生不足,可表现为倦怠、消瘦等。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可致水液不布散而停滞体内,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生水肿。 人体的消化功能为什么与肝、脾两脏有关? 答: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虽然由脾胃来完成,而脾胃之气的升降,靠肝主疏泄的调节作用。同时肝分泌胆汁,排泄胆汁,亦有助于消化作用。脾主运行,能运化水谷。饮食入胃后,虽然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作用,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布散全身。所以,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肝脾有关。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肝主疏泄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协调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⑵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还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⑶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⑷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冲脉和任脉的通利协调。 叙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 答: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后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