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象学说——脾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脾

升举内脏: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 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
主统血
3.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No Image
No 长夏——炎热多雨——天阳下迫 湿为热蒸 地气上腾 蕴酿生化
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脾与长夏 同气相求 故相通应
生理意义:
Image 长夏之季,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 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 病理意义:
垂 (脾气下陷)
脱 肛
.
病理分析:脾虚
脾 运化水谷 主 运 化 运化水液
消化 吸收 转输
脾 升清 气 主 升 升举内脏
脾气不升
脾主统血
脾不统血
纳吊、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
生湿、痰饮、水肿
清气不升 神疲泛力头晕目眩
清气下陷 腹胀、腹泻
升举无力 坠胀\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皮下:肌衄
.
内脏:便血、尿血、崩漏
.
二、脾主要生理功能
❖ 一、脾主运化 ❖ 二、脾主统血 ❖ 三、脾主升清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脾主生血 脾主统血
.
三、脾主要生理功能
㈠脾主运化
❖ 含义: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精微(谷精、水精),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 意义: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并 有效调节全身各脏腑精气血津液代谢,是后天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根本。
血亏——血液中营养成份减 少,血液不能自 固
气虚——不能摄血
血不归经 溢于脉外
→ 出血(便血、崩漏、衄血、紫瘢等)
※对气虚不能摄血引起出血的病变,谓之 “脾不统血”,对此,中医有“健脾益气摄 血”方法治疗。
便

藏象学说(三)脾胃

藏象学说(三)脾胃

藏象学说(三)脾胃夏天慢慢来临,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感觉食欲不振、脘腹胀闷、身体困倦等,这些现象都与脾胃有莫大的关系。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术语,是指人体包括食道、胃、胰、大小肠道等的整个消化系统。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消化吸收食物,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能。

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将食物吸收、消化,输送到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脾胃功能好,则人体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

下面简单介绍脾的生理功能: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四季中与长夏相应,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把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运输到所需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食物的运化过程分三阶段:一、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胃的作用,将食物变成粥糜样,然后进入小肠。

二、食糜进入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功能将食物分为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这一过程一定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三、在脾的运化功能下,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如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见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等症状。

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和防止水液在体内停留过多,以保持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功能。

人吸入水液后,通过脾的运输到达人体各部位,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

同时,脾脏也会将多余的水液输送到肺脏、肾脏,通过汗液、呼吸、大小便等排出体外。

脾的功能正常可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留,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反之,就会出现以上病理产物,甚至水肿。

亦称脾气主升,升,是上升;清,是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将营养物质上输到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共同作用化生为气血从而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⑷ 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等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医中说医藏象学说初通人体的奥秘认识脾肝肾

医中说医藏象学说初通人体的奥秘认识脾肝肾

医中说医藏象学说初通人体的奥秘认识脾肝肾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体健康的学科,医学知识的探索和积累在人类的历史上已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而在医学的研究中,藏象学说以及脾肝肾三个脏腑的功能研究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初步介绍医中说医藏象学说对人体的奥秘认识以及脾肝肾三个脏腑的重要性。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以五脏六腑为主要标志和分析单位,通过观察人体某一器官的症状和相关体征来判断整体人体健康状况。

当前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脾肝肾三个脏腑对人体的调节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脾虚则会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受损,表现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等症状。

良好的脾功能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它负责代谢物质的分解和排泄。

肝火旺盛则会导致情绪波动、易怒、口苦等症状,而肝气郁结则会导致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等问题。

肝脏的平衡与调节对身体的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再次,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调节器官,它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肾虚则会导致腰膝酸软、精神疲乏等症状,而肾阴虚则会导致头晕耳鸣、口干舌燥等问题。

肾脏的功能不仅与繁殖、生长发育有关,也与人体能量的储存和调配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脾肝肾三个脏腑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它们共同作用于消化、吸收、代谢、排泄、调节等方面,形成了人体健康的“根本”。

因此,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中,保护和调节脾肝肾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维护脾肝肾的健康功能,我们平时应该注重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

例如,多摄入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多饮水、少饮酒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适度运动和休息可以缓解肾脏的过度使用。

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医养生的方法,如按摩、艾灸、针灸等,来促进脾肝肾的功能调节,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医中说医藏象学说对人体的奥秘认识脾肝肾,通过将人体的器官和系统分析和整合,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中医药基础理论-第3章-第1节-概说五脏习题及答案

中医药基础理论-第3章-第1节-概说五脏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藏象学说-1(概论+五脏)一、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神脏5.心主血脉6.心主藏神7.心主通明8.肺主气9.肺主行水10.肺主治节11.肺为华盖 12.肺为娇脏13.脾主升清 14.脾主藏意 15.肝体阴用阳16.肝主藏魂 17.肾主纳气18.肾藏志 19.脾主运化 20.四末21.肝气犯胃 22.肝为刚脏23.先天之本 24.肾主水二、填空题1.“藏象”一词首见于___________,脏腑的分类首见于___________。

2. 脏腑可分为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3.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__。

4.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_____________。

5. 奇恒之腑在功能上_____________,与五脏相同;在形态上_____________,与六腑相似。

6.奇恒之腑除_____________外,其余都与五脏没有表里配合。

7.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8.血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条件。

9. 肺主气是指肺具有调节呼吸和主司一身之气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 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 五志归属五脏,喜为_____________之志,悲为_____________之志。

12.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推动和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____________。

13.脾的生理特性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4.肾开窍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藏象学说-脾

藏象学说-脾

病理意义: 病理意义: 运化无力 脾 清气不升 统血无能 出血 下部出血——便血,尿血, 便血,尿血, 下部出血 便血 月经过多,崩漏。 月经过多,崩漏。 皮下出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0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系统联系 系统联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3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二 节
其华在唇: 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不但能反映全 身的气血情况, 身的气血情况,更是脾胃运化水谷精 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 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
正常
口淡无味 五 其 脏 华 脾 在 唇
出脉外
•《难经•四十二难》”脾裹血“ 难经•四十二难》 脾裹血 脾裹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9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生理意义 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表 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现——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脾失健运
四肢倦怠无力瘦弱不用
肌肉瘦削无力 甚至痿软不用
临床意义 从脾胃着手四肢肌肉痿废不用的痿证
(治痿独取阳明——指足阳明胃,这里泛指脾胃) 治痿独取阳明——指足阳明胃,这里泛指脾胃) ——指足阳明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
1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藏象学说——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表里。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

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于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之肃降向下输布,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

而水谷精微,又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送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之而失常,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体所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2)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功能。

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

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满闷,便溏、泄泻等症。

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的位置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脾气上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

若脾气虚弱、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重、子宫下垂、脱肛等病症。

(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如沈自南在《金匮要略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化生无源,致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铜陵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系统连属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四肢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所以人体肌肉的健壮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若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四肢肌肉失其滋
养,必致肌肉消瘦,四肢痿软,甚至痿废不用。

(2)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处理问题就必须要思,因此,思是正常的心理生理活动。

一般而言,思对于机体正常心理生理活动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时,就会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机郁结,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

(3)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

涎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

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正常,上行于口,但不溢出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或脾虚不摄,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剧增,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则见涎液减少、口干舌燥。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是指包含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是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

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口唇光泽;若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甜等;脾有湿热,可觉口干、口腻;若脾有伏热伏火,可循经上蒸于口,发生口疮口糜。

其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足有关。

如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失健运,气血衰少,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无华,或萎黄不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