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教案
藏象教案_精品文档

藏象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藏象的概念;2. 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 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4.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1. 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兆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
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约10分钟)2. 藏象学说的形成:(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约5分钟)(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约5分钟)(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约5分钟)(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约5分钟)3. 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约5分钟)(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约5分钟)4.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约10分钟)5.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
(约20分钟)(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
(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 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2. 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
3. 思量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3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156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8-1204. 孙广仁.藏家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5. 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1-46.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4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55-56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6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2. 掌握心的生理特性3. 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 了解心包络教学内容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神奇的中医精品教案设计5则范文

神奇的中医精品教案设计5则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为第一节“藏象学说基本概念”及第二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2.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增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藏象学说基本概念,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难点: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患者因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胸闷、胁痛等症状,引导学生思考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上述实践情景中患者的病因病机,讲解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实践情景,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藏象学说基本概念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液,主纳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七、作业设计患者,男,40岁。
近一个月来,经常出现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伴有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案:患者可能因心火亢盛,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证。
2.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治疗心火亢盛证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深入了解中医文化,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2. 藏象学说基本概念的理解;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掌握;4. 例题讲解与分析病因病机的方法;5.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的合理性。
中医藏象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 能够运用藏象学说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4.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实际病例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结合运用。
2. 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特点是什么?2. 介绍中医藏象学说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指藏于身体内部的脏腑组织,如五脏六腑。
- 象:指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在外的征象。
- 藏象:研究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
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心:主血脉,主神志。
- 肝:主疏泄,主藏血。
- 脾:主运化,主统血。
- 肺:主气,司呼吸。
- 肾:主水,主纳气。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 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结合运用-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哲学思想,藏象学说与之密切相关。
- 经络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相互影响。
4. 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以肝病为例,分析藏象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病例,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藏象学说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强调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病例,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藏象学说(3)

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肾(水)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心主血脉主藏神。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1.心与肝:
2.肝与胆:胆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通,构成表里;消化功能促进,精神情志配合。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经络相通,互为表里;胃纳脾化,脾升胃降;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在生理功能上,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
2、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从认识五行的概念和特征开始,让同学们了解五行的特性和划分的依据。
2、通过讲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让同学们掌握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
3、讨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讲新课(另附):
教具挂图
五脏、六腑彩色,PPT电教幻灯演示教学。
课后分析
㈠脑
脑,即脑髓。位于颅内,上至颅顶,下至风府。由髓汇聚而成,故称“髓海”。
脑髓不但与脊髓相通,上至脑,下至尾骶(dǐ),皆精髓升降之通道,且与全身精微有关。
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藏象学说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心的气、血、阴、阳概念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 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 是心阴心阳的基础 。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 ,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三剂 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
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机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现 (四)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五)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 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 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 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 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 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培训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3
生理: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灵活光泽 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病理: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瘀血阻脉 心悸胸闷或痛,面白无华或青紫, 舌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结代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4
(2) 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
神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 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 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1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于其他脏 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0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 肿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1
(2)脾气主升
指脾气以升为顺。
脾气上升 头目 升清:水谷精微
心、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中医藏象学说教 案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脏腑 精、气、血、津液 体质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
第一节 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 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理论体系。
第二章 藏象

(二)脾性喜燥而恶湿 与运化水液有关 脾气健运 脾气虚衰
四、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气升清和散精 水谷精微 四肢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三)脾在志为思 (四)脾在液为涎
(五)脾与长夏相应
(二)肺主行水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又称“通调水道”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肃降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向内向下输送 濡养他脏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 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心、肝、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藏象的基本概念 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 心藏神能 3、对病理现象的观察,一些神志失常病变从 心论治效果良好 4、古代“心灵论”的影响
•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电子教案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火可温煦小肠,小肠能分清浊使浊物 下行于大肠而止于小便。
肝与胆相表里
肝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肝疏泄胆汁助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参与 消化活动。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清肃可通大肠;大肠传导正常可助 于肺气肃降。
02
CATALOGUE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理论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01
02
03
04
05
心:主血脉,主神志,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 主神志。心在五行中属 火,为阳中之阳脏,主 通血脉,藏神志,为五 脏六腑之大主,维持人 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正 常进行。
肝:主疏泄,主藏血, 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 机和藏血。肝在五行中 属木,为刚脏,主疏泄 一身之气机,同时具有 藏血的功能,维持人体 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气机 调畅。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总结词
藏象学说具有整体性、功能性、相互关联性等特点,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调节。
详细描述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经络、气血等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藏象学说 注重从功能角度认识脏腑器官,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 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 能是藏精、生长发育与 生殖。肾在五行中属水 ,主藏精,维持人体精 气神的正常状态,同时 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与生 殖的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 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同时能够贮存和 排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胆助消化、胃气主降、小肠泌别清浊、三焦主持诸气及总司人体气化等生理功能;六腑功能失调等情况,及其临床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藏象第1、2次课2018年03月6、8日
教师姓名
王宇新
职称
副主任
教研室
中医
教学时数
6
授课题目
藏象
教学对象
临床医学2014级8年制
授课地点
407教室
教学方式
讲授、ppt
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次课应用的教具:
主要教学内容:(可另附页)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主要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脏与脏在生理方面的协调配合关系
本
次
课
复
习
思
考
题
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
2、从血的生成与运行看脏腑的生理功能。
下
次课预习源自要点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特点;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脏与脏在生理方面的协调配合关系,脏与脏关系失调后的反映,脏与腑之间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腑与腑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活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本
次
课
小
结
要
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