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3老人与海》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和海》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教材依据】《老人与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
【设计思路】这是一篇激励了几代人奋斗不息的文学作品,我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从海明威充满魅力的文字中获取人生拼搏的力量。
学习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打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2、掌握内心独白对任务形象塑造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2.提高学生对人生中成功与失败的辨证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教学准备】1.课前观看《老人与海》的影片或原著,并写出观后感。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过“挫折”吗?你们在挫折面前是如何做的呢?既聋又哑的海伦,耳聋的贝多芬,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失去双臂的刘伟,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然而,海伦成功了,贝多芬也成功了,史铁生也成功了,刘炜也成功了,挫折造就出的却是生命的最强音。
什么使他们脆弱的躯体如此强悍?什么使他们敲响生命的强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小说《老人与海》,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阐释了生命的意义。
二、它是谁写的?(作者及作品)他,18岁就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身中237块弹片、一个膝盖被打碎之后还背负意大利战友到救护站,其惊人的勇气使得奥地利士兵不忍心打出致命的最后一枪;他,在西班牙内战中,总是到战斗最激烈的前线报道战事,用空酒瓶和炸药制造手榴弹,组织游击队伏击小组,被人们崇敬地称为“将军”;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坐的还是第一批登陆船,其后也是因为他提供的资料才使盟军迅速胜利地进入被德国占领的巴黎;他,曾驾驶渔船捕到过一条重470磅的马林鱼,也曾穿越非洲丛林猎获狮子、野牛等猛兽,还斗过牛,摆过拳击擂台,一生中三次读到自己的讣告却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晚年身染重疴,无法写作,失去工作能力,为了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3 《老人与海》教案

象征手法:是将关联事物之间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和比喻
等修辞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手法的运用,需要两种事物之间有相似的特点和共性的特征,这样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想象。如象征手法运用得贴切,可将一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能够被读者感知和领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味悠远、意寓深长。
另一方面,大海代表着二战结束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知识链接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
大马林鱼——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光荣的象征。从现实出发,一个年老体衰的渔夫能捕获到如此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荣光的事情。但老渔夫对鱼确是无比的喜爱和崇尚,不但没有丝毫的敌意,反而将对手当成朋友和兄弟看待。所以在整个与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至始至终都深怀喜爱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终战胜对手时,他也不免为对手扼腕叹息。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大马林鱼是无上光荣的象征。纵观整部小说,大马林鱼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大马林鱼的穿针引线,小说的象征意义将不完整。在经历漫长的84天等待之后,大马林鱼终于出现了,既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同时也是给老人漫长等待的一个回报。老人凭借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年轻气盛的大马林鱼。在小说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马林鱼一直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事物,一种美好的目标和追求。预示着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和痛苦,但只要人们怀有坚定的信念,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一定会战胜艰难困苦,创造生活的奇迹。
高中语文试讲面试真题-《老人与海》教案、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小说创作的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运用列表总结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小说的“电报式文体”的特点以及“冰山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桑地亚哥身上蕴含的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电报式文体”、“冰山原则”。
【难点】体会桑地亚哥身上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他身上的不屈服于命运、不断抗争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引导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现代歌手海明威的歌曲《老人与海》,通过歌曲配合导语的方式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作者介绍,整体感知教师检查课前预习成果,提问学生,让其进行作者介绍并概括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答,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回答: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成名作是《太阳照样升起》;代表作有《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永别了武器》;创作风格是语言朴实、直观;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过渡:教师总结并展示PPT:海明威的确是以“文坛硬汉”著称,同时,他也是一位“现实中的硬汉”。
教师带领学生概括《老人与海》的相关内容。
明确:课文讲的是老人与鲨鱼群搏斗到最终回家的这段故事情节,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的高潮。
(二)深入文体,分析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分析文本特色。
教师借助PPT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出文中老人五次搏斗中工具、对手的变化。
过渡:工具越来越简陋、对手越来越强大,老人体力越来越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表现出他的力量,尊严和勇气;同时他在打鲨鱼时,都能找到鲨鱼的致命点,体现了老人有非常丰富的捕鱼经验,而且冷静、睿智。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写作特色,明确:词汇准确生动;情节单一集中;叙述直截了当。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3《老人与海》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3《老人与海》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7c2d2503d8ce2f01662319.png)
第3课老人与海一、整体把握1.这篇课文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点读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写老人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40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写老人与犁头鲨的战斗。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个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写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写老人与群鲨的搏斗。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写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二、细部探微2.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得很精确细致。
作者就像是一台摄影机一样,使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将那些极为细微的动作都尽收眼底,画面感很强。
文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梗概。
点拨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
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40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3.桑地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和升华。
请你阅读课文,试着分析桑地亚哥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3 #%老人与海 海明威教案(1)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情况。
2.能力目标:鉴赏老人的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老人与海》这本书吧?它的作者是谁啊?(学生回答)就是这部仅有几十页的中篇小说却演绎了几多传奇。
它在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它创下了48小时内售出530万本的销量奇迹,它的魅力何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部世界经典――《老人与海》。
(教师导入,并板书:老人与海、海明威。
)二、整体感知1.教师导读:大家知道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吗?(学生回答:桑提亚哥)《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海明威笔下这位老人的原型是他在古巴的好朋友佛恩特斯。
他活到104岁,夹着雪茄的手宽大而厚实,脸上皱缩而斑驳,但深邃的眸子却依然透露着硬朗与坚韧。
所以《老人与海》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教师导读)2.学生复述整部书的故事梗概: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哪位同学能够为我们复述一下故事的情节?(学生复述)3.教师梳理小说脉络。
小说以“捕鱼”为核心,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捕不到鱼――远海捕鱼――捕获大鱼――群鲨围攻――携鱼骨返航”等情节。
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经过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鲨鱼的围攻,老人奋不顾身,又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
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马林鱼骨架子了。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准确复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读的内容就是“人鱼对峙,捕获大鱼”这部分。
4.梳理选文情节下面就请大家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学生梳理情节)(教师指导)课文主要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①大马林鱼撞击、拉扯钓锁;老人放出一些钓锁。
②大马林鱼慢慢打起转来;老人不断地收钓锁,“鱼不再撞击铁丝,又慢慢的打起转来”“鱼兜到第三圈”“又兜了一圈”“在兜下一圈时”“鱼又兜了两圈”③大马林鱼开始在船边游过;老人放下钓锁,用尽全身力量将鱼叉插进鱼的身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3 #%老人与海 海明威教案(2)

《老人与海》教案屈慧会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
2、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3、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学会直面挫折,学会坚强、勇敢、永不放弃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及过程:一、导入生命的长河中我们不仅仅会浪花的美丽,还会有浪花下的凶险,于是生活中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个词语“挫折”!既聋又哑的海伦,耳聋的贝多芬,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然而,海伦成功了,贝多芬也成功了,史铁生也成功了,挫折造就出的却是生命的最强音。
什么使他们脆弱的躯体如此强悍?什么使他们敲响生命的强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被称为“现代英雄神话”的传奇人物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他将用朴实无华的文字,阐释“人的灵魂的尊严”。
二、走进作者、作品: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中桑迪亚哥)。
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等。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故事梗概(参看课下注释)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617a51e45c3b3567ec8b2f.png)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老人与海》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前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本文虽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如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主题。
本文充满哲理和象征意味,学生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理解的深度不够。
可以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进行分析和揣摩,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海明威的了解可能还是不够,教学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寻找一些课外资料,对他的作品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是文章依然很长,所以,教学中尽可能的理清小说的行文脉络;本文充满了哲理和象征的韵味,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所以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我将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设计,借助多媒体,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放手学生入情读,出色评,充分想,自由议,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三、教学目标1. 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人物内心独白,概括人物形象,并归纳小说主题。
3. 解释硬汉精神,表述小说哲理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内心独白,概括人物形象,并归纳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表述小说哲理和象征意义。
五、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欣赏故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朗读: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5天钓上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3《老人与海》教案

新课教学教师:一、作者简介(3分钟)②“文学硬汉”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一个医生家庭。
他以作家身份闻名于世,却亲临一战、二战和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他坚信“没有失败,只有战死”,参战给他带来237处伤痕和多枚军功章,1961年因病痛用双管猎枪自杀。
他的小说被称为“现代叙事艺术”。
【明确】下面就让我们借助课文《老人与海》的精彩节选来学习海明威的小说语言艺术和硬汉形象。
二、整体感知(5分钟)1、冰山理论【明确】通过课前阅读和自主学习,谈谈你对海明威小说语言的认识?(引导学生浏览《三维设计》17页的冰山理论,并勾画重点表述语句。
)2、检查自学,明确大意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投影图表的搏斗方式及性格特点。
④三、文本研读(25分钟)1、导入语:海明威用一只脚站着写作完手稿后,将《老人与海》反复阅读修改200多遍,小说一经发表,在短短的48小时之内就销售了530多万册,第二年便因其高超的“现代叙事艺术”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楼拜说“无论你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⑤【明确】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海明威小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来感悟这一特点。
2、示范举例:(1)心理独白或者自言自语(第21-24段)⑥学生: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在课本上面简要做笔记。
请一位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做批注。
找一名学生,抽查预习情况,教师补充。
他想,不抱希望才蠢哪。
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
他想:麻烦已经够多了,还想什么罪过。
何况我根本不懂这个。
我不懂这种事,也不怎么相信。
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
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我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
不过,那样一来什么都是罪过了。
别想罪过了吧。
现在想它也太迟啦,有些人是专门来考虑犯罪的事儿的。
让那些人去想吧。
你生来是个打鱼的,正如鱼生来是条鱼。
桑·彼得罗是个打鱼的,跟老狄马吉奥的爸爸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3老人与海》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3 * 老人与海》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2、通过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掌握小说的主题及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把握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1、了解作者极其风格
2、通过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老人与鲨鱼斗争的过程,填写预习表格。
3、概括情节,理清思路。
4、分析内容,把握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2知识点考察情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涉及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小说主旨的把握均为常考考点。
但由于本题设计为选考题,鉴于小说得分的不易。
一般不建议学生选做小说,故不必涉及太深,重点说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内心独白的作用即可。
3重点和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把握小说的主题,把握小说的象征意味。
4重难点突破方法
1、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
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