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
戏曲之美的感悟

戏曲之美的感悟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戏曲之美。
首先,戏曲的音乐给人以震撼和感动。
戏曲音乐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高亢激昂的调子还是悠扬优美的曲调,都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舒适。
其次,戏曲的表演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戏曲表演的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从脸谱的变化到身段的舞动,从嗓音的高低到表情的细腻,戏曲表演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张力。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情感的表达,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之中。
此外,戏曲也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戏曲文案有趣

戏曲文案有趣1.戏曲舞台,千般情感交织,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2.一曲高歌,千古绝唱,戏曲之美,令人陶醉。
3.锣鼓声中,演绎世间百态;唱念做打,展现艺术魅力。
4.戏曲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短暂的时间里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5.听戏去,感受那独特的韵味和激情,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6.戏曲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遗产。
7.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的辛勤付出值得我们尊敬。
8.不同的戏曲剧种,各有特色,争奇斗艳,共同演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9.跟着戏曲哼几句,心情愉悦精神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0.无论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戏,都能让我们领略到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11.悠扬的唱腔、华丽的服饰、精彩的表演,这是戏曲给人的独特享受。
12.折扇开合,咿咿呀呀,一曲霓裳展。
水袖轻扬,诠释着古老的戏曲之美。
13.一曲戏腔,一段故事。
戏曲不仅是表演,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历史的记忆。
14.戏曲之美,唱出千年文化,演绎人生百态。
15.曲调悠扬,演绎百态,戏曲传情。
16.舞台上的戏曲,是传统艺术的瑰宝,演绎着多彩的故事。
17.演绎着别人的故事,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这是戏曲的魅力所在。
18.听一曲京剧,品一段故事。
在戏曲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慰藉。
19.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艺术。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份古老的艺术韵味。
20.沉浸在戏曲的世界,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感受那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1.曲调悠扬起,戏曲文化传承不息。
22.戏曲之魅,文化之魂,传承之美。
23.传统韵味,戏曲风华,尽显文化底蕴。
24.舞台风华,诠释戏曲之韵。
25.戏曲魅力,传承经典,演绎精彩。
26.传统之美,戏曲之魂。
27.演绎经典,弘扬戏曲之美。
28.戏曲魅力,传承文化之光。
29.品味经典,感受戏曲之韵。
30.传承国粹,戏曲风华,弘扬中华文化。
31.戏曲舞台,演绎人生百态,一曲高歌,唱尽世间悲欢离合。
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艺术之美随着现代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虽然电影、演唱会、话剧等现代艺术形式越来越普及,但是戏曲艺术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情绪表达方式,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之美源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情感。
戏曲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在宋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方的戏曲文化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等。
不同流派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形式、服装造型等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态。
戏曲艺术之美首先表现为其精湛的表演技巧。
在戏曲艺术中,演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唱腔等多种手段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完美地配合音乐的节奏,演唱出有节奏感的唱腔,并用身体语言来表现出戏曲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同时,演员的化妆和服装也需要符合戏曲角色的特点,能够尽可能地体现出戏曲角色的特色和地域风情。
这一切都需要演员对自己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正因为如此,戏曲艺术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征服观众,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瑰宝。
戏曲艺术之美其次展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剧种在历史传承中,融合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不同的戏曲表演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呈现,并传承下来。
例如,经典著名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被戏曲艺术家们搬上舞台,成为经典的戏曲剧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情感教育内涵。
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通过表现艺术形式传递文化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之美最后体现在其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揭示。
在戏曲剧目中,角色往往通过情感变化来表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角色面对挫折、爱情、家庭、权利等现实问题,表现出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变化。
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广告语

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广告语
1."梦回红楼,婉若游龙,中国戏曲之美,世界共倾心。
"
2."古韵悠长,当代华章,中国戏曲,舞动世界的华彩传奇。
"
3."音律如诗,舞姿似画,中国戏曲,世界艺术之光闪耀。
"
4."精湛技艺,深情演绎,中国戏曲,引领世界舞台的崭新篇章。
"
5."五彩斑斓的脸谱,一曲激荡千年的旋律,中国戏曲,传统之美,现代之魅。
"
6."千姿百态,千般风情,中国戏曲,舞动着文化的辉煌与荣耀。
"
7."扇动华夏风云,穿越时光长河,中国戏曲,世界文化的华美之珠。
"
8."传统精粹,现代创新,中国戏曲,绽放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辉。
"
9."舞台上的传奇,心灵的共振,中国戏曲,一曲唤醒世界心灵的交响乐。
"
10."丝竹悠扬,唱腔悠远,中国戏曲,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盛宴。
"。
戏剧之美作文

戏剧之美作文篇一戏剧之美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每种戏曲都有各自的特点,如京剧的容华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的悠扬委婉。
为了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我特地上网查找。
我先一段既简单又好听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听着听着,那似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气息的黄梅小调使人感受到了剧情人物的欢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头欢歌的小鸟......突然,我感到一阵摇晃,猛地睁开眼,感到重心不稳,原来由于我听得太入迷了,差点摔倒在地。
再一看,戏早已唱完了。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戏曲不比流行歌曲差。
同样很好听。
想到这,我不禁感到脸红。
我这个只知道听流行音乐,只知道追流行歌手的小女孩,却一直没发现戏曲艺术的美,一种脱俗的美,一种自然的美......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尝。
其实,很多东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
就像戏曲,它虽不分时代,但既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
它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永不褪色。
篇二戏剧之美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戏曲之美——传统艺术的欣赏与研究

戏曲之美——传统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至今,戏曲一直都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表演中的各种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标志。
戏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长河中,戏曲逐渐成为百姓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普及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唐朝初期的“少壮派”到元明清的“南北曲派”,再到如今的“沪派”、“京剧”等不同流派,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点,使得戏曲文化得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中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一道巨大的文化工程,其中包含艺术、音乐、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对于戏曲文化而言,我们可以多方面地进行欣赏和研究。
首先,了解戏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戏曲既是文学形式,同时也是舞台表演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研究资料,了解它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感受其艺术美学。
例如,黄梅戏的旋律轻盈婉转,体现了温婉恬静的湖南女性性格和文化特点;评剧的表演风格庄重、文雅,体现了北方官话音的优美婉转;京剧则通过唱念做打来表现艺术之美,表演形式更为繁琐和复杂。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要真正欣赏戏曲的艺术美学,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
其次,可以参加戏曲表演活动和学习班,深入了解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不同流派的戏曲表演和培训机构。
通过参加表演活动和培训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不同流派戏曲的表演技巧、唱腔、舞蹈和剪纸等手艺。
例如,学习京剧唱腔需要注意气息、音调和音量控制,同时还需要学习舞蹈动作和配合;学习黄梅戏需要有一定的歌唱基础,同时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方言和民俗文化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此外,对于想要研究戏曲历史和学术特点的人,还可以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戏曲表演感受传统戏曲之美

戏曲表演感受传统戏曲之美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当我欣赏戏曲表演时,总能感受到传统戏曲之美。
下面将从音乐、表演和艺术形象三个方面,分享我对传统戏曲之美的感受。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它用和谐的旋律和韵律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在传统戏曲中,音乐不仅是演员表演时的伴奏,更是情感的表达和引发观众共鸣的媒介。
传统戏曲音乐注重曲调优美和节奏感,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京剧的“板砖秧歌”、黄梅戏的著名曲目《江水归沙》等,这些经典音乐作品彰显了戏曲独特的音乐魅力,令人陶醉其中。
除了音乐,戏曲表演是传承和展示戏曲文化的主要形式。
传统戏曲表演注重舞台形象的展现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戏曲表演以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等多种手段表达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路历程。
例如,在京剧中,演员通过面部的“二黄眉”、“八步蟹”的动作表达出角色的喜怒哀乐,通过身段的舞蹈动作展示出角色的个性特点,这些精妙的表演技巧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另外,戏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是传统戏曲之美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戏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通过服装、妆饰、发式等细节的处理,每个角色都能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戏曲剧种和角色类型,都有着独特而精彩的艺术形象。
例如,京剧表演中的花旦形象,借助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妆容和高发髻,展现出柔媚娇美的一面;而老生形象,则通过刻意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嗓音来体现角色的悲壮和豪迈。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带给我深深的感动,使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戏曲之美。
音乐中流淌的诗情画意、表演中凝聚的情感力量以及艺术形象中展现的多样魅力,无不彰显出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期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让戏曲之美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广告1班-郭洪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 形式。是包含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武术、 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 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 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 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 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 富、革新与发展,才逐 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 艺术体系。京剧 Nhomakorabea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 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 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 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 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 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 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 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 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 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汉 族地方戏曲剧种。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 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 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 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 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 “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 “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 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1952 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黄梅戏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 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通俗易懂,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 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 著称。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 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 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 县戏风更盛。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 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 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 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 剧是一种歌、舞、介、 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 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 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 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 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 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 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 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 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 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 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 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 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 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 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 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 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 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 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 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 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 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 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 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 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 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 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 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 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 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 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 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 的特点。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 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 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 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1]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 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 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 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 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 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山东梆子是中国戏 曲之一的传统表演 程式与鲁西南一带 的其他古老剧种如 柳子戏、大弦子戏、 平调等一样,表演 动作粗犷,架式夸 张。如黑脸上场亮 相时,双手举过头 顶,五指分开;推 圈走圆场时,右手 推圈,左臂随之有 节奏地摆动;表示 愤怒、急躁等情绪 时,有吹胡子、瞪 眼睛、带活腮、晃 膀、跺脚、捋胳膊 等动作。其他行当 “推圈”时,动作 不尽相同。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 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 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 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 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 用“衬词”如“呼舍”、“喂却” 之类。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 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 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 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 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 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 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 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 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 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 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 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 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 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 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 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 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 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 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 统称,分老生(又分 重唱的安工老生,重 做的衰派老生,重武 的靠把老生)、武生 (分长靠武生、短打 武生并应工猴儿戏)、 小生(分扇子生、雉 尾生、穷生、武小 生) 、红生 、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 色的统称, 分青衣(正 旦)、花旦、 闺门旦、刀 马旦、武旦、 彩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 演性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 物,化妆用脸谱,音 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功 为主的大花脸,分正 净(重唱功,称铜锤、 黑头)、架子花(重 工架)、武二花、摔 打花、油花(一称毛 净)。
京剧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 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 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 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 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 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 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 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 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 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 脸、黑脸为主要脚色, 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 健,动作粗犷,架式夸 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 豪放的阳刚之美。过去 全用“大本腔”(真嗓) 演唱,旦角尾音翻高, 后来逐渐变化,多用 “二本腔”(假嗓)演 唱。也有用“大本嗓” (真声)吐字,“二本 嗓”甩腔。其中净行的 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 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 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 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 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 圆润、音域宽广。
昆剧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在历史的演 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 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 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 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剧,相传为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明中 叶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曲调婉转,以管笛伴奏为主 的新风格,俗称“水磨腔”,受到观众欢迎。明万 历年间(1573~1619年)出现大批作家和作品,并 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