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戏曲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戏曲类电视栏目浅析

戏曲类电视栏目浅析戏曲类电视栏目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在电视媒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戏曲类电视栏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戏曲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戏曲类电视栏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戏曲类电视栏目的特点戏曲类电视栏目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经典: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戏曲类电视栏目通过精选经典剧目、传统唱腔和表演技法,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戏曲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播价值。
2. 多样性:戏曲类电视栏目包含京剧、昆曲、评剧、越剧、粤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因此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多样性。
3. 互动性:戏曲类电视栏目通常结合了演出、访谈、比赛等多种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观赏体验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4. 高雅性:戏曲类电视栏目通常注重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不仅在节目内容上力求经典和精品,还注重美术设计、造型表现和舞台效果,营造出高雅的艺术氛围。
二、戏曲类电视栏目的发展现状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戏曲类电视栏目在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元化内容:目前的戏曲类电视栏目在内容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演出录像,又有现代创新剧目和新生代演员的表演展示,通过多元化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
2. 互联网融合: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戏曲类电视栏目也在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通过网络直播、视频点播等方式拓展了戏曲节目的传播渠道,使戏曲艺术与新媒体形式实现了有效的结合。
3. 国际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戏曲类电视栏目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通过国际戏曲节目的引进和对外交流,增加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世界各国戏曲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广播电视戏曲现状研究报告

广播电视戏曲现状研究报告广播电视戏曲现状研究报告一、引言广播电视戏曲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广播电视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形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广播电视戏曲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广播电视戏曲的现状1. 观众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观众的阅读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戏曲的观众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新生代观众对戏曲的接触和了解相对较少。
此外,大量的娱乐选择也使得观众对广播电视戏曲的兴趣减弱。
2. 剧目内容目前,广播电视戏曲的剧目内容偏向传统剧种,缺乏创新和时代性。
一些经典剧目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而新的戏曲作品和改编剧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使得广播电视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吸引力受到了限制。
3. 表演形态传统戏曲的表演形态在广播电视上无法完全还原,其中的唱腔和表演技巧无法通过电视屏幕传达出来。
这使得观众无法全面欣赏到戏曲的美妙之处,也限制了广播电视戏曲的发展。
4. 电视剧集与戏曲演出的结合一些电视剧集在剧情发展中融入了戏曲演出的元素,尝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故事情节相结合。
这种尝试一方面拓宽了观众群体,另一方面也使得广播电视戏曲更具现代感。
然而,由于一些电视剧集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不当,导致传统戏曲形象被扭曲,影响了观众对戏曲的正确认知。
三、问题分析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相结合的尝试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产生了一些问题。
某些制作团队对戏曲元素的使用不当使得戏曲形象受到了侮辱,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缺乏市场竞争力广播电视戏曲由于多数剧目内容较为传统,观众接受度较低,导致其市场竞争力不足。
传统剧目的数量过多,新创作剧目和改编剧的比例不合理。
3. 缺少创新广播电视戏曲在剧目内容和表演形态上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
缺少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充分利用,无法完全呈现戏曲表演的魅力。
浅谈电视戏曲节目

浅谈电视戏曲节目摘要:电视戏曲节目恐怕是我们年轻学子接触和了解最少的节目,同时也很可能是大家最不喜欢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电视戏曲节目的市场的确没有一般的综艺娱乐节目大,但是不大不代表不存在。
对于传统制作模式的理解与突破,对现代戏曲制作观念的把握与运用,一直是电视戏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电视戏曲,制作观念,突破发展正文:电视是一门年轻的事业,从1958 年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才标志着电视事业在我国的起步,而真正发展壮大更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电视还体现为一种展示最新科技的载体,一种为人们提供信息最为快捷的渠道,最重要的是还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最通俗的家庭化娱乐方式。
同时,它也对传统戏曲艺术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电视一兴起,就和舞台演出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断言,只要电视不播戏曲节目,剧场演出时买票的观众就会多起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正是电视大大地起到了宣传戏曲,介绍戏曲,普及戏曲的作用,从而扩大了戏曲的观众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戏曲。
两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但今天电视时刻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戏曲电视的意义电视戏曲节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扩大和宣传戏曲文化,从根本上引导更多的观众回归剧场,不在于要还原给观众一种剧场中戏曲艺术的审美享受,因为这是电视荧屏功能完成不了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由于戏剧舞台的特有属性,使得戏剧演出一旦脱离了演员和观众同处一个空间的直接交流,也就丧失了真正的、最大的魅力,一个小小的电视机如何还原得了那样大的气概和神韵。
而电视的录制方式和物质特性以及一般常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新闻记录,一种快捷宣传与介绍。
而剧场之为剧场,实乃戏曲艺术之圣殿。
它需要,也必须在“假定性”和剧场的前提下铺陈一切。
而且必须是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观众在场的表演严格意义上说不叫做演出。
戏曲艺术电视传播路径研究-传统戏曲论文-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电视传播路径研究-传统戏曲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存发展需要其自身具备“造血”功能,这就涉及两方面:一是其本身需具备有益成分值得当下去研究、汲取;二是其传播途径、手段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中国戏曲艺术灿烂辉煌、娇艳多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几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见证,是集音乐、舞蹈、文学、表演、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者,自身有着巨大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戏曲音乐根植于民间,拥有最广大的群众”[1],其声腔剧种多样,优秀经典剧目繁若星辰,受众面广大,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自然,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从传播形式来看,戏曲传播所承载的信息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主要表现为视听信息,如唱腔、音乐、表演和场景设置等。
而戏曲艺术视听结合、声像兼备的特点正是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被用于戏曲传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戏曲与电视的结合早已有之,中国电视创业伊始就有了戏曲电视节目。
如今,电视戏曲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传播技术还是内容、形式都日趋多元、灵活。
央视戏曲频道及诸多卫视戏曲频道的设立,《梨园春》、《秦之声》、《走进大戏台》等知名戏曲栏目的红火,老百姓参与节目的热情等都展现出戏曲艺术电视传播的巨大魅力。
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亦在两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受众面的扩大,二是受众欣赏方式的变化。
戏曲借助于电视媒介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
电视传媒的介入符合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求1.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诸多特点。
电视媒体是当下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传媒,其传播面广、形式多样。
电视在传播戏曲上有着更多的优势,它兼容了图像和声音,可以达到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其栏目众多,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尤其是电视传播对多样化的风格追求和多种形式的探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戏曲艺术以往的传播主要是舞台传播,就是直接面对观众的舞台表演。
戏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戏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摘要:戏曲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对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更多受众能够通过这种艺术方式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精粹,使我国受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就着重围绕新时期戏曲文化传播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戏曲文化;传播路径;有效建议引言: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戏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构成分支,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够在变化万千的时代发展建设中,提升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本文极力探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现阶段我国戏曲文化传播概况分析1内容传播缺乏创新元素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戏曲文化的内容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但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崭露头角,对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结合戏曲文化传播现状分析,由于其内容传播形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将戏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形式更好的展现在受众面前,导致很多受众对戏曲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失去兴趣,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戏曲文化的未来发展。
2缺乏多元化的传播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
基于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思路和渠道,使文化传播领域及速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纵观戏曲文化传播现状,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运用,无法有效拓展其传播路径,阻碍了戏曲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依然选择传统的剧院传播和电视传播方式,无法使受众群体范围得到有效的拓展,进而也会影响到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
3宣传与推广力度不足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传播的宣传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电视节目和电影书籍等,为了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信息,增加其知名度。
浅评戏剧节目

戏剧节目摘1要:在媒体多元与泛娱乐化的信息时代,电视戏曲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较好势头,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同行之间的竞争、观众的审美观念转变等因素,制约和限制着电视戏曲的发展;电视戏曲工作者必须从电视戏曲的栏目定位、节目质量、受众群体、人才引进、市场运营等方面,寻找出电视戏曲发展的自身规律,进一步研究市场,全方位的打造电视戏曲的精品栏目和创新电视文艺作品,电视戏曲才有可能健康、良性地发展。
关键词:电视戏曲一、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而到了60年代,中国各种政治上的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大批的剧种、剧目遭到禁演。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解禁,各个剧团纷纷恢复或成立,有过一段辉煌,但在经济的转型时期,人民的娱乐文化方式不仅只局限于戏曲,其他的各种文化娱乐纷纷被人们接受,戏曲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老艺术家不可能青春永驻,新艺术家出现断层。
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遭遇了“低谷”。
试问一下在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二、结合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的现状探求中国戏剧低谷的原因在探求中国戏剧遭遇低谷的原因之前,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戏剧的发展现状。
伦敦西区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戏剧界的代称。
它的剧院以自负盈亏的商业剧院为主,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
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的经济效益。
而百老汇的特点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具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构筑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百老汇的几代艺术家也是始终坚持探索,保持了百老汇优雅而健康的发展,并使音乐剧这门古老艺术萌发新活力。
戏曲的发展现状

戏曲的发展现状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戏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首先,戏曲在传统时期是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剧种。
其中,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和丰富的剧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京剧在20世纪初开始走向现代化,融入了新的表演元素和主题,使其更具时代感。
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戏曲在传统剧种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等新型剧目相继涌现,使得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现代戏曲也开始注重与当代社会和时事的联系,通过剧情和角色的刻画,展现了更多现实主义和现代主题。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戏曲也开始利用新的媒介和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
戏曲表演的录像和网络直播成为了观众欣赏戏曲的新选择,使得戏曲能够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地位逐渐下降。
很多年轻人对戏曲缺乏了解和兴趣,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发展现状也需要关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培养更多人才和观众,才能使得戏曲继续繁荣发展下去。
总体来说,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通过创新和改革,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戏曲有望在未来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演变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发展

演变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发展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现代电视剧则是在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演变与发展。
1. 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起初,古代戏曲以歌舞形式表演,并逐渐发展出面目全新、富含戏剧性的剧种。
著名的昆曲、京剧、越剧等都是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形式。
2. 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手法。
演员通过歌唱、念白以及舞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同时,戏曲还注重面部表情、身段动作等细节的表演。
3. 古代戏曲的剧情和主题古代戏曲中的剧情和主题通常来源于历史典故、传说神话以及文学作品。
这些戏曲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赢得观众的喜爱。
4. 现代电视剧的兴起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娱乐形式的需求变化,现代电视剧迅速崛起。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电视剧借鉴了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并结合了电视媒体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视听享受。
5. 现代电视剧的表演形式现代电视剧以影像技术为手段,通过导演的创意和演员的表演,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形象化呈现给观众。
同时,音效、特效等元素也被广泛运用,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6. 现代电视剧的剧情和主题现代电视剧的剧情和主题多样化,涵盖了社会现实、历史故事、言情爱情等各个领域。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立体的角色形象,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7. 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联系与区别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共通之处,都以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为核心内容。
然而,在表演手法、主题选择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8. 演变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启示古代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艺术娱乐的需求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电视戏曲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中国从1958年有了电视以后就出现了电视文艺,电视戏曲也随
之出身。早期的电视戏曲形式特别简单,以戏曲为主,将本来只在舞
台上表演的戏曲,简单地照搬和再现到电视屏幕上。其表现方法主要
是现场直播戏曲舞台剧。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直播场地只能是剧场舞台。导演一般采
用三台摄像机联机,面向舞台,放置在左、中、右3个位置,运用不
同机位的镜头角度、风景变化进行现场切换,使观众观赏全剧。那一
时期转播过许多戏曲艺术家的剧目,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荀
慧生的《红娘》,周信芳的《四进士》等。早期的电视戏曲培养了中
国第一批电视戏曲工作者,练就了他们严正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艺术
功底。同时,戏曲节目标剧场实况转播也为后来的电视文艺的实况转
播和专场录像,积存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电视手段不断丰富,电视戏曲导演为了
加强电视表现力,不再满足照搬舞台,他们积极参与节目创作,将戏
曲演员请到演播室,运用电视的独有视角,从舞美、灯光、现场调度,
到剧本的修改、演员表演、化妆,都重新设计和安排,这便是专场录
像。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评剧《双玉婵》、川剧《燕燕》,地
点台播出了昆曲《十五贯》等,它比原有的舞台剧节奏更加紧凑,画
面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电视录像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彩色电视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
的引进,使电视节目不再是转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带得以保存、交换
和重播。由此产生的后期,又为电视戏曲的再加工和再创作,供给了
一个宽敞的空间。专场录像为戏曲节目标电视化,探究出一条路。至
今,它依旧是电视戏曲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戏曲也在人们怀旧和期盼复苏中迅猛发展,
盘踞了电视节目相当的一部分。这个时期的电视戏曲节目,既保存了
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的形式,又浮现了形式多样、作风各异的发展趋
势。这一时期的节目从内容上能够分为两类:观赏类和专题类。
1。观赏类戏曲节目,是指以观众观赏为主旨,以展现戏曲剧目
标故事和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主的电视戏曲节目。这一类的节目主要有
实况转播、专场录像、综艺晚会中戏曲节目、电视戏曲晚会、电视戏
曲艺术片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电视戏曲晚会的出现和电视戏
曲艺术片的兴起。
电视戏曲晚会:编导不但在演播室搭上舞美、灯光,请来主持
人和各剧种优良演员,表演和串联,而且运用电视手法,对戏曲音乐
创作,节目现场编排,进行了整体构思,使晚会节奏明快,观赏性大
大增加。从“元宵戏曲晚会”“南腔北调大汇唱”等,到90年代每
年的“春节戏曲晚会”,电视戏曲晚会虽不像综合文艺晚会那样大红
大紫,但它一直具有固定的观众群,博得了一批观众。
电视戏曲艺术片:电视戏曲艺术片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戏曲
这一传统的艺术摆脱危机,探究了一条可行的路,而且拓展和丰富了
电视艺术领域。电视戏曲编导们,先是在演播室将专场录像继续深化
扩展,进行电视化处理,接着又将演员搬出了演播室的人工舞台,放
在实景里拍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电视戏曲艺术片由此形成。
从浙江电视台《桃子风波》和上海电视台的《孟丽君》,到《秦淮梦》、
《膏药章》、《四川好人》、《曹雪芹》、《遥指杏花村》、《璇子》
等一大批电视戏曲艺术片的相继产生,标记着编导队伍的壮大,电视
戏曲片的制作程度的提高和成熟。
2。专题类戏曲节目,指以介绍戏曲专题为主,以知识性、信息
性、趣味性、观众参与性为节目形式的电视戏曲节目。这一时期,此
类节目有综合戏曲栏目、比赛类戏曲节目等。
综合戏曲栏目:中央电视台的《九州戏苑》,上海电视台的《大
舞台》,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福建电视台的《闽海观剧》等节
目,内容从剧目剧种介绍,戏曲人物专题,到演员表演赏析,专[文
秘站:]家评论访谈,主持人介绍评论,穿插着台前幕后的轶事典故,
无奇不有。节目标形式也日趋开朗新鲜,在有限的时间内,聚合了最
大的信息量。
比赛类戏曲节目:1987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
视大选赛”,1988年上海电视台的“沪剧中青年声屏大奖赛”、四
川电视台的“泸州老窖‘金鹰杯’川剧大奖赛”等节目既满足了观众
的观赏需求,又普及了戏曲知识,吸引了观众的参与,同时推动了戏
曲自身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类节目在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观众
参与性上取得了成功。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级电视台戏曲频道或栏目标开设,电
视戏曲节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节目时间大批增加,节目更加多
姿多彩。
这一时期电视戏曲节目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更加重视
对老艺术家遗产的爱护和继承,如增加了“音配像”栏目;第二,更
加重视观众的参与性,如中央电视台的“过把瘾”。栏目,集比赛性
与趣味性于一身,将一般观众推向舞台,给了戏曲爱好者一席之地;
第三,更加重视节目标艺术性,如福建电视台的“闽海观剧”,思路
生动,大胆创新,将内外景结合,制作了特别多精美的戏曲MTV。
一代一代的电视戏曲工作者在寂寞中默默努力,创作了一个又
一个作品,在电视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探究不息的脚印。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