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戏曲节目

合集下载

浅谈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舞美设计

浅谈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舞美设计

浅谈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舞美设计赵婧【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ge design conception and presentation effect of 3 act in traditional opera TV program LiyuanSpring produced by Henan TV Station.%介绍河南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中三期节目的舞美设计构思和呈现效果。

【期刊名称】《演艺科技》【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电视美术;电视戏曲;舞美设计;LED视频像素条;视频服务器【作者】赵婧【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是一档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电视戏曲栏目。

《梨园春》自1994年推出以来,曾获“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已成为河南卫视的名牌栏目之一。

笔者近期有幸参与了《梨园春》栏目“第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河南赛区总决赛”(以下简称“小梅花奖”)、“第八届兰花奖颁奖晚会”(以下简称“兰花奖晚会”)、“家家有戏”三期节目的舞台美术设计工作,本文简单谈一下个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1 栏目特点和舞台基本情况作为已创办20年的老牌戏曲栏目,《梨园春》的舞美设计已形成固有的风格。

三期节目的舞美设计要求是:既融入戏曲传统元素,体现此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同时在演播厅整体空间运用上要满足栏目所有流程功能的需求,并实现设计风格和视觉效果的创新。

栏目一直在河南电视台1 500 m2演播厅录制,其舞台部分进深20 m,宽21.6 m。

舞美布景允许高度为8 m,演播厅有固定玻璃基础舞台部分,同时有一块固定的大屏幕,长×高为10 m×8 m。

以“小梅花奖”节目为例,制片兼导演蒋愈红女士要求舞美设计打破原有空间形式,重新组合,并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传统元素。

春晚历年戏曲

春晚历年戏曲

春晚历年戏曲自1954年春晚开始,戏曲就是春晚的重要节目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的春晚戏曲节目风格和表演形式不同,其中有些经典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戏曲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歌曲《东方红》成为了当时的热门歌曲。

1979年春晚,由北京市戏曲院表演的《抵京娘子军》和山东省戏曲院表演的《长城炮》利用了《东方红》的旋律,成为了当晚的焦点。

那时,戏曲演员们采用了现代音响设备,用电吉他伴奏了《东方红》,让观众眼前一亮。

1985年,中国戏曲大师程砚秋创作了一部举世闻名的京剧《红楼梦》,于是在1986年春晚上,面向全国直播的版本便出现了。

这部京剧从情节到音乐,从布景到服装,都展现了古典戏曲的魅力。

演员们依靠着舞台上的语言、肢体和表情来传达情感,他们的精湛演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称赞,并且常常在春晚中出现。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中华珠宝,采茶人,仙剑奇侠转的年代,一个舞台剧《上海滩》风靡全国。

1989年春晚,梅兰芳的孙女梅剑和与马季的二师兄助阵,表演了新编的《上海滩》。

在演员们高度还原当年电视剧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加上满汉全席式的视觉呈现下,华丽的场面和震撼的效果让观众赞不绝口。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春晚不再只是在固定舞台进行表演。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春晚上的戏曲表演常常与电视摄像机一同拍摄。

1992年,著名戏剧导演陈平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出的歌剧《天意》轰轰烈烈推出,音乐企业就对此跃跃欲试。

次年,北京春晚就把《天意》组成了一台精彩的戏曲联动节目,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魅力。

近年来,春晚上的戏曲表演大多集中在京剧、评剧和昆曲上。

如2014年春晚,陈洁的秦淮河评弹被认为是当晚最亮点之一。

而2018年春晚上,国家大剧院策划的《梨园春》评剧更是将全球瞩目。

一些戏曲传统还在中国国内范围内流传着,虽然在春晚上戏曲表演的人气与昔日相比稍有下降,但这些表现中国文化的经典节目已经在观众心目中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戏歌》:戏曲类节目新样态

《中国戏歌》:戏曲类节目新样态

《中国戏歌》:戏曲类节目新样态作者:王寒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5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央视陆续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继《百家讲坛》后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类节目热潮。

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众多,除成语、诗歌文学类形式外,还包含了戏曲、民歌等音乐类形式。

为更全面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9月,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联合打造全国首档大型戏歌视听盛会。

节目共推出8集,共涵盖47首戏歌佳作。

该节目以“唱响最美中国戏歌、讲述最真中国故事”为核心理念,将有着十几年发展历史的戏歌进行“首定位、准定位、大集成”,开创了戏曲类节目新样态,将广为传唱的经典戏歌和具有时代风貌的原创戏歌打造成崭新的视听盛宴。

《中国戏歌》从高度、深度、广度三方面,对传统文化作了独具新意的表达;在音乐的审美中融合了特有的文化精神的内容,激发了国民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传播方式上又突破了传统戏曲类节目枯燥、单一的窠臼,具有极大的特色,也对后来的戏曲类节目的打造形成一种经验上的借鉴。

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民族精神的融合”“传播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解读《中国戏歌》的节目特色。

一、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戏歌,顾名思义,戏中有歌,歌中有戏,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的产物作为一档戏曲类节目。

中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而流行歌曲却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两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

戏歌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得到观众的承认并登上音乐的殿堂。

它以独特的韵味和时代感吸引观众,在提升流行歌曲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复兴。

“戏歌”这一形式正式出现在观众视野,是在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说唱脸谱》以其京剧味十足的戏曲风格加上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节奏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声“哇呀呀呀”吸引了无数观众。

试论戏曲电视剧的产生

试论戏曲电视剧的产生

照此 , 电视节 目理应 丰富多 彩。但是 ,97年 5月 江青 《 京 16 谈
剧 革命 》 一文公开发表后 , 八个“ 革命样板戏” 逐渐成 为一枝 独 秀 占领 了所有 的传播 渠道 , 括广播 和 电视。 包 ②这时 电视 中播 放 的样板戏是舞 台戏 曲的照搬 , 甚至 到 16 9 8年拍摄 的样板 戏 电影仍是舞 台戏 曲的“ 还原 ” ‘99年 5月 2 。 16 6日, 中央 台增 设‘ 革命样板戏 ’ 出时间。 ‘ 播 革命样 板戏 ’ 占全 天播 出文 艺 节 目时 间的 8 % 以上。 多 姿多彩 的 电视 节 目几乎被 “ 5 ” 革命
凡属视觉 艺术 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达 ……” 但有
了录像技术和设备对戏 曲舞 台演出录制 , 我们便 可以“ 视着 凝
作者简介 : 周飞( 97一 ), , 江苏南通人, 17 女 汉, 东南大学文学( 艺术学 ) 士, 苏省文化 艺术研 究院助理研 究员。研 究方 向: 硕 江 戏剧戏 曲
的 。换 句 话 说 , 众 是 以 看 电 影 的方 式 来 看 电 视 的 。 在 此 情 观
样板戏 ” 所代 替。电视 节 目成了纯粹 的舞 台戏 曲表演 的转播 ,
没有人敢对样板 戏做任 何 电视化处 理 , 原本稚 嫩 的电视 戏 曲
的发 展 空 间被 挤 压 。 17 9 2—17 9 3年 问 , 央 电 视 台 引 进 了彩 色 电视 录 像 设 备 中
学 , 曲传 播 。 戏
口 飞 试论 曲电 剧 产 周 戏 视 的 生
HUN DRE C D S HO0L N AR S I TS
22 9
它反复琢磨 ” 了。从这 个角 度看 , 录像 技术 和设备 也为研 究 、 学 习戏 曲提供 了重要 线索 。更 为重 要 的是 , 录像技 术 和设备 的运用使得 电视 戏曲在后 期编辑环节可 以被进一步 电视化处

从《秦之声》看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从《秦之声》看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从《秦之声》看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状况与前景作者:刘波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戏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用黑格尔的话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

可见戏剧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戏曲也曾有过数千年的辉煌,但近年来戏曲观众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戏曲观众的年龄层次日渐老化,年轻人中喜欢听戏的越来越少,戏曲观众的流失导致演出市场萧条。

节目比重逐年下滑,大多数电视戏曲栏目播出时间短、播出时段不合理,在电视台中逐步被“边缘化”。

本篇文章试图以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为个例,通过详细剖析栏目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电视戏曲栏目所面临的困境,展望其将来的发展出路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戏剧;戏曲;秦之声;观众中图分类号: G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48-02一、栏目面临的困境《秦之声》是陕西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档以陕西地方戏曲——秦腔为表现主体的大型电视戏曲综艺栏目。

该栏目创办于1979年7月,是陕西电视台、也是全国开办最早、运作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栏目。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秦之声》不仅在西北五省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戏迷的衷心喜爱,在全国电视界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名牌栏目的现状渐渐也不容乐观,面临着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一个代表,承载和传播秦腔艺术和陕西地域文化的一个使者,《秦之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下面就对其栏目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当代娱乐传媒多元化发展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渐渐成为人们最直接、最便捷的娱乐渠道,对电视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网络直接而广泛的参与性,电影凭借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都是电视的方寸荧屏所无法匹敌的。

充斥荧屏的电视文艺节目中,电视剧、电视电影、真人秀等节目以其跌宕精彩的故事、广阔自由的时空、细腻真实的表演紧跟时代的潮流,远比传统戏曲栏目那夸张的表演和虚拟而难懂的程式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浅谈戏曲元素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浅谈戏曲元素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看 到这 种现 象 ,我 国从政 府职 能 部 门到基 层 的老 百姓 ,都感 要 求确 是 正解 。 以不 同形 式让 戏 曲不退 出历 史舞 台是 我们 需 要做
到 十分 着 急与 痛心 。各 界 民众 也都 在 呼吁 , 国家 也 出台 了挽 救非 的,社 会 在进 步在 发展 ,我们 的 艺术 也是 一样 ,希望 我t 1 ' ] l f  ̄ 有更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政 策 ,随 着 昆 曲成 功 申请 世 界级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多 的形 式 和方 法使 我们 的戏 曲发展 越 来越 好 ,越 来越 受 到更 多 民 的成 功 ,各 界 人士 更深 的认识 到 了这种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可 贵 , 它 比实 实在 在 的古 董文 物 更加 难 以保护 留存 。而 我们 的 文艺 工作 者们 也 从各 个 领域 加入 戏 曲元 素 ,使 戏 曲在我 们 的娱 乐 生活 中 占 有 一席之 地 。
3 0 0 多个 剧 种 ,剧 目更是 数 不胜 数 ,到 了今 时 今 日戏 曲却 在一 点 更 是开 通 了戏 曲频 道 ,使 我 国这 门古老 的民族 艺术 瑰 宝不 至 于 失 点 的推 出历史 的舞 台 。
传 ,在 我们 经 常收 看 的各类 晚 会 中 ,艺 术 家们 以各 种 形式 展 示着 目中融 入戏 曲元素 。也 有 一些 电视 剧 以戏 曲剧 情 为元 素 ,也赢 得
浅谈戏曲元素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张 颖 ( 新 乡学 院 音 乐表 演 系 河 南新 乡 4 5 3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摘 要 :戏 曲从 起 源 的先 秦 时期 今 天 ,历 经沧 桑风 雨后 到 了今
如 今 , 戏 曲 以 各种 形 式 出现 在 我 们 的 生 活 中, 许 多 电影 以 风格 的音 乐 借鉴 不 同的 戏 曲种类 。京剧 ,黄 梅 戏等 等剧 种 以不 同 的形 式 又 回到 了我们 身 边 。连摇 滚 如花 儿 乐队 都加 入一 些 戏 曲元 素,如歌曲 《 鹊桥汇》。R &B 风 格 也 有 许 多 艺人 容 入 了戏 曲元

戏曲电视剧艺术特征论

戏曲电视剧艺术特征论
成为一个杂交的混血儿. 无疑这是两种艺术领域中发生的最
根, 它就是戏曲电}剧 。 见 近年来 , 随着成熟的戏曲电视居f 品的 J 【 乍 日益增多 , 关于戏曲电视剧的理论探索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戏 曲电视剧是戏曲艺术与 电视艺术联姻的产物。 这种联 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 而是两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时期 的必然结果。因为戏曲艺术是一个开放 的系统 , 它具备极强
成过程 中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 戏曲艺术还有一个值得注意
的优点 . 在于它是一种发展着的艺术 , 它能够通过不断的变 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 是一种活跃的生命力极强的古老 的艺术 。 进入 2 O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领域中发生了种种f 泉人
的是, 民族儿童歌舞 的品牌 , 不需要“ 中国制造”它本身就是 ,
题. 那就是要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上展现和展示自己。这
对民够 童歌舞来说 . L 应该是—件好事。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几
名的艺术品牌之一。 这个品牌的创造凝聚着小红花人的智慧 与努力 是一个一个节 目、 一台一台演出 、 一批一批人才创造 出来的 。 在这个过程中, 艺术的创新是品牌生存发展的灵魂。
艺术团的影响下 , 小红星 、 小燕子、 星星等一大批少儿艺术 小
四、 请 进来 ” “ 出去 ” “ 与 走 的统 一
们的文化及创作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取之不竭 的 宝藏 . 一旦掀开其神秘美丽 的面纱 , 在世界面前将光彩夺 目。
关键是把品牌的创造推进艺术创新的高度 , 以艺术的创新促
在全球化时代,民穆 童歌舞的发展还 面临一个新的问 L
成品牌的做大做强。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为例 , 它是南京著
“ 中国创造” 这方面我们与其它国家相比 , 。 具有一定优势 。 我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作者:张子旭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7期摘要:中国电影电视发展过程中,戏曲元素一直相伴左右,对电影电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帮助和推进作用,本文意在梳理影视发展过历程中,戏曲元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总结历代导演利用戏曲元素的特点和两者之间的交互意义。

关键词:戏曲影视导演戏曲元素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20)07-0165-03一、戏曲与电影电视的结合历程戏曲与影视,本是不同媒介,不同特性的两种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都经历了发展、衰退,探索、重振的消长轮替。

然而在戏曲本体艺术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多种艺术媒介而开始显露衰弱的时候,“戏曲元素”在电影和电视媒介的各类作品中的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化学反应,即一种艺术用元素的方式融入另一种艺术形式,使得自身保持了生命力和价值,又带给另一种艺术形式新的生机与发展的可能性。

所谓戏曲元素,也是构成戏曲本体的各种要素,是传统而独特的戏曲形式。

通常指戏曲的文学结构、表演动作、音乐版式、脸谱服装、色彩灯光等一系列舞台艺术组织上的规范化、格律化的艺术语言。

回首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中国电影就与戏曲携手一路同行。

在新中国电影电视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国际影响方面,戏曲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叠加或融合在影视作品之中,助力着行业的发展。

1988年的一次影视界新片座谈会上,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获得普遍的赞誉,这部以讲述河北梆子女艺人秋芸曲折成长历程的电影,被誉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好作品”,一部标准的“探索片”,至今该片仍被誉为“当代影坛中当之无愧的女性电影”,在种种赞誉背后,电影作品中对河北梆子的“改造”,无处不在的戏曲元素多种融合与运用的形式,都赋予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艺术品位及生命力,证明了戏曲元素在电影中合理运用而产生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民族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受到了启发从而开启了新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视戏曲节目 邓高旭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上世纪中国开播电视以来,戏曲就

和电视一起丰富着电视荧幕,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静静地欣赏戏曲成了一种奢侈。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电视剧节目、娱乐节目的冲击,使得电视戏曲节目逐渐衰败。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从多重角度、多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现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视戏曲;现状;原因;措施

一、戏曲艺术博大精深 (一)简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歌德曾说,戏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的确,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将一个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雕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等。中国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神之处主要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思想内涵、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三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说”,“写意说”,“‘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之说”,“移步不换形说”等等。陆炜(2014)提出戏曲真正博大精深的东西可表述为三个字:戏、曲、态。“戏”是指戏曲中戏谑的精神; “曲”即诗词曲之“曲”,是戏曲文体的骨干; “态”指的是戏曲中每一行当脚色都有的特定的身姿、步态与神态。这三者支撑着戏曲艺术的大厦。 (二)戏曲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戏曲剧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出了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以现代生活题材为背景的现代戏。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最为流行,遍及全国。 (三)戏曲艺术所体现的戏曲精神。 戏曲艺术所体现的精神主要是人道主义。戏曲通过故事情节、艺术家的演绎、舞台渲染等手段来宣扬矢志不渝的爱情,褒扬人们平凡而伟大的理想,给弱者以同情,惩恶扬善,讴歌人性的真善美,痛斥人性的假恶丑。例如《义侠传》是讴歌英雄武松的,越剧《祥林嫂》是同情底层人物的,《西厢记》是描写情投意合的男女的爱情的等等。 二、用辩证法分析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 (一)电视网络媒介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戏曲节目。 在戏曲艺术特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戏曲的现场性,中国戏曲特别注重演员的当场表演。梅兰芳先生(1963)说:“人们在欣赏戏曲时,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而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演员的技术每一场都不尽相同,对于演员来讲,这是一种锻炼,也使得表演更具有创作性。同时,对于观众来说,每一次欣赏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在剧场里,戏曲演出时,台上和台下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磁场”、一种“效应”,好的表演会使这种“磁场”、这种“效应”散发出最大的能量,感染到每一个在剧场的观众。 然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舞台戏曲逐渐衰败。一方面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的“联姻”使得人们在电视网络上便可以欣赏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剧目,另一方面,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再无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欣赏戏曲,再加上很多青年一代的人不了解戏曲,也对戏曲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自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以来,传统的、具有现场性的、具有感染力的舞台戏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电视网络媒介的出现促使戏曲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在传统舞台戏曲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的“联姻”也使得戏曲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为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为数众多、层次复杂的受众群体。费泳(2010)中提出了电视传播的六个特点:1、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2、直接性、直观性与现场性。3、屏上展现人际交流。4、内容、形式的兼容综合性。5、顺时序的连续定期编播方式。6、电视传受之间的特殊互动关系。 电子科技的进步使得电视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是电视传播的关键因素。电视传播的直接性、直观性、现场性不同于之前我们所说的舞台戏曲的现场性。电视传播的现场性是间接的,当然它所感受、体会到的没有舞台戏曲来得热烈。但在“远距离,共时空”的观赏效应上,电视直播是非常成功的,这是舞台戏曲所无法比拟的。屏上展现人际交流,使观众与电视实现“零距离”的突破。内容、形式的兼容综合性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给戏曲电视剧的创新、尝试和突破提供了条件。 因此,用辩证法的思维来思考,从另一方面说,戏曲节目与电视网络媒介“联姻”也促进了戏曲的传播与发展。 (三)电视网络媒介与传统戏曲良性互动。 电视需要戏曲为之充实进民族的血脉和营养,而戏曲也需要已走进千家万户的电视作为平台,来吸纳更多的观众、培养更多的观众,让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传承永续。因此,电视网络媒介应与传统戏曲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电视戏曲节目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戏曲人才少、观众兴趣度不够。 人才流失的现象在戏曲界内普遍存在。面对现实的物质诱惑,不少戏曲艺术家将戏曲艺术商品化,颠覆了以往老艺术家对晚辈倾尽心力,无私奉献的传统,再加上昂贵的学费和以后事业出路的压力,打击了青年演员献身戏曲艺术的积极性,优秀的戏曲艺术家当然也会逐渐变少。同时,戏曲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传统艺术,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多种娱乐形式充斥的今天,年轻一代观众收看戏曲的节目越来越少。他们认为戏曲不吸引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节奏缓慢、情节拖沓、唱腔难懂,剧中的审美情趣已与他们的生活相差太远,这种艺术形式也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二)广告收益下滑、资金缺乏。 由于戏曲节目受众的局限性,形成了恶性循环。电视戏曲节目收视率不高制约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积极性,资金不足便会导致投入不足,投入不足便会导致节目质量不佳,于是收视率便会更差,如此恶性循环。 (三)娱乐、电视节目的冲击。 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得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慢慢欣赏这些节奏缓慢、情节拖沓、唱腔难懂的戏曲。同时,一天辛苦工作过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让人放松、让人娱乐或者是让人能有些体会、感悟的节目,而不是使人的情感处于悲伤、低沉中的戏曲群节目。例如热播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都能让人释放压力、开怀大笑;如《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的节目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亲人之间的温情,更能传授一些育儿经验,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也能让人们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再加上电视剧、电影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冲击了电视戏曲节目,使得它日渐衰败。 四、电视戏曲节目的出路 (一)培养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让戏曲走近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这一大舞台,推动戏曲的传播与普及,培养更多的戏曲观众。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年轻的观众群,要让年轻人喜欢戏曲。要想达到这一点,必须要让他们对戏曲有所了解和接触,其次才有产生兴趣的可能性。第一、我们可以让戏曲走近校园,或是在校园内开办戏曲兴趣班,这样有益于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兴趣的培养。第二、在戏曲的题材内容上也应该加以拓展,现在适合年轻人的剧目太少,老戏迷们喜爱的传统戏已经不再受现在年轻人的青睐了,我们要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大量年轻观众更喜欢的反映当代生活、融合现代艺术理念的好戏。只有内容上有吸引力,同时在形式上也做相应的改变,可以把流行音乐嫁接到戏曲里面,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古典和现代相融合,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向往。 (二)电视戏曲节目娱乐化。 李威斌(2014)提出了使戏曲节目娱乐化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在戏曲节目中融入娱乐元素,打破传统曲艺节目的制作方式,为曲艺节目开辟一条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路子。戏曲娱乐化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例如戏迷擂台赛、融入主题人物的背景故事等。 (三)突出戏曲节目的闪光点,使其具有时代性。 在当下媒体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历史时代形势中,戏曲中所变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应该得以强化和表现。电视戏曲节目工作者要担当起这样的工作使命,对荧幕上的戏曲进行重现、继创或再创,特别是对传统戏曲时代性的再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内涵紧密联系时代脉搏,吸引当代观众。电视荧幕应该面对整合社会的戏曲文化,场上场下、台前台后、演员观众、戏史戏俗、雅俗共赏。 (四)戏曲与多媒体紧密结合,扩大传播渠道。 在当下媒体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例如,在公园、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放映电视戏曲节目,有利于它快速和广泛地传播。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也是很好的传播渠道,特别是近来新兴的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也有利于戏曲知识的传播。 五、总结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寻找电视戏曲节目的出路,使得传统戏曲与电视媒介在对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电视戏曲节目迎来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陆炜.戏曲艺术博大精深论[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3). [2]郑法祥口述、刘梦德记录整理《谈悟空戏表演艺术》,第 4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 年版。 [3]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10. [4] 李威斌.电视戏曲节目娱乐化及其思考[J].视听研究.20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