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型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感受乡土,初识著作■学习目标L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过程(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1.看图感受: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一一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3.深入思考:为什么?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L 了解作者:,费孝通*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一篇论文,是从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问题,专从本身来发挥,来追究的特点。
它不是 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项目式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项目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案例,深化对《乡土中国》中几个相关核心概念的理解;并运用这些核心概念观照基层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长老统治、礼治秩序等传统乡土社会的治理状态迁移到现代社会进行比较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意图相对于传统教学,项目式教学具有实践建构、深度学习和团队合作等特点。
其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式学习过程是一个在情境中亲自实践体验并解决问题的自主建构过程。
其问题设计一般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解决路径也必然大致连续完整。
在活动进程中,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又会激发更高层次的思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
项目式教学实践能够使师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浓厚、目标明确、全神贯注、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
什么样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更具有磁性?一是让学生共情。
通过精选研讨材料,创设仿真情境,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让课堂成为文本-教师-学生情感共振的磁场。
二是让学生思辨。
通过巧设项目活动,制定任务驱动,激活并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激荡的磁场;三是让课堂生成。
通过分组合作研讨,思维碰撞争鸣,加之教师的充分准备和预设必将积极促成教学效果的自然生成,让课堂成为师生研究语言思维并实践运用的磁场。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相传他多次向老子问礼,希望改变礼乐崩坏的局面,借周礼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也希望人人以礼行事,打造和谐社会。
那么,在孔子眼里,礼究竟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算是合乎礼?孔子认为礼本乎心;为人处世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社会治理要依照礼来实行。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乡土社会形成了长老统治下的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在社会现代化演进中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具体案例探讨礼与法在乡土社会治理中的较量与嬗变。
【设计说明】由阐述孔子对于“礼”的重视、思考和影响入手,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对礼治思想影响和变迁的极大兴趣,顺势带出学习任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本色【学习目标】1.理解基本概念:“乡土本色”。
2.梳理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学习准备】1.阅读《乡土中国》第1章,提出自己的问题。
2.找出文中描述的“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并加以补充。
【学习进程】一、导入“乡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乡土中国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来进入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
二、情境任务你在生活中是否被人说过土气?你是否曾经觉得别人土气?今天我们在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的基础上来探讨什么是“土气”,什么是“乡土本色”,以及“乡土本色”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任务一:阅读文本理思路学习活动一:根据文本来总结“乡土”和“乡土本色”的概念。
(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大家总结)预设——乡土:乡,就是家乡,故乡,是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土就是土地,是生产资料,是赖以谋生的必要条件。
乡土就意味着农业,更准确地说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
乡土本色:以农业为生活基础的人,因为和土地的关系而产生的各种特点。
学习活动二:用思维导图呈现乡土本色的具体内容和农业基础的关系。
(见下页)乡土(农业)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
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对外:孤立、隔膜依赖土地不流动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老根是不常动的。
小: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学习任务二:拓展延展看生活学习活动一: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谈一谈你对乡土本色的了解。
补充阅读《锄》,说说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锄 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型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任务的矛盾。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任务群,给定的课时是18节。
部编《语文》必修(上)和必修(下)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分别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安排在教材里。
以后也许还会在选择性必修中增加其他一些大部头名著,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一线老师几乎普遍的困惑是:这么点时间,我们怎么教学。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赋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1个学分、18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绝不是像单篇教学那样用来课堂阅读教学,也不是教师用来文本解读,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示范”“指导”和“组织活动”;而学生的阅读只能是课余。
两年前,我们重庆一批老师在董小玉教授的组织下,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为学生课余读书策划了一套“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丛书,包括《<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书》和《<论语>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
丛书设计了四个板块:导读、批读、专题研读和测评。
力图扫除裸读原著的一些障碍,为学生课余阅读搭建一个平台和提供一个抓手。
第二,设计了序列课型,给一线老师初次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个范例。
我们将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成为6各个课型:导读激趣课、批读指导示范课、学生批读成果展示课(活动课)、专题研读指导示范课、学生专题研读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课(活动课)和测评总结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课时规定,《乡土中国》设计了6个课型6个课时(《红楼梦》设计了6个课型12个课时)。
其中每一节课时都是一个支点,通过每个支点,希望能指导学生完成课余不同的阅读任务。
如果将仅有的18个课时用来学生阅读,恐怕连一本《乡土中国》都很难通读一遍,所以,每个课型和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有独立引领和示范功用,才能让学生借助课堂教学的指导课余阅读有依据,才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下面是《乡土中国》的课型设计方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型设计方案表
1.导读激趣课
导读,就是阅读激趣和导航。
激趣,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亲近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所读书目缺乏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一种畏惧和拒绝心理,精心准备一节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的良好开端。
比如,《乡土中国》一书不要说中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一本什么书,估计不少语文老师都没有细读过;导航,是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要阅读(文本的价值和现代价值),怎么读(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规划)。
导读课,不能为激趣而激趣,一定要紧扣图书,处处激趣,处处紧扣文本。
《乡土中国》导读示例一:
师: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出示图片: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国外,大凡有中国人的地方,种植都很普遍)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
你想知道原因吗?《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里有你需要的答案。
《乡土中国》导读示例二:
师: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
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播放《家族歌》,然后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来演唱《家族歌》)
逢年过节,一个大家族聚在一起,你对每一个长辈都能清楚的说出特定的称谓。
说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
“中国亲戚关系计算器”也就应运而生:
同学们要想知道复杂关系的合理解释,可以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里找到答案。
2.教师批读(精读)示范指导课
从教学功能看,批读课不等于平时的文本解读课,因为用一节课不管解读了多少文本,都是极为有限的,有限的课时决不容许带着学生依次解读文本。
批读课是为学生自己能解读所有文本做示范,将老师批读(精读)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批读方法,初步形成阅读能力;从方法看,批读课,就是
选择整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做批读示范,分别教给学生学术论著和文学类著作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课后自主地阅读其他各个章节,化整为零地完成整本书的文本解读的任务。
下面以《乡土中国》批读课为例,来看看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批读教学示例(片段):
《差序格局》教师示范4自然段对“团体格局”这一概念的批注:
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批注,请学生效仿、优化,继而自主批注与之形成对比的“差序格局”这一概念。
教师不是解读《差序格局》,而是将自己是如何批读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传递方法,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圈点勾画、质疑、思考、梳理甚至查阅资料,努力将文本读懂读厚,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批读成果交流分享课
批读示范指导课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指导其课余进行整本书的逐一批读(精读),完成整本书的通读任务。
在这个阶段,老师不能放羊,而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或者指导,或者答疑,或者介绍学生的阅读经验等。
当时机成熟,就进入学生展示交流分享环节,学生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展示课余自读的阅读感受,分享他们通读的经验成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质疑和解惑。
组织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分享别人的阅读成果,来弥补自己在阅读中没有体会到的阅读缺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具有共同提高的功效。
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交流和分享,去再读
文本,更上一个台阶。
4.教师专题研读示范指导课
当学生批读(精读)成果分享后,就算完成了整本书的通读任务,新课标第一个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从字面看,通读是基本,在通读基础上,还需要深读,需要研讨。
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专题研读;如果说批读环节是横向的,那么,专题研读就是纵向的,这是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
专题研读指导,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定专题。
专题的选定,一般本着有疑、有趣和有用的“三有”原则,才具有研讨价值,正因为有疑,才会去深入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或者有趣,才激发研讨兴趣;或者觉得有现代价值,才有实效性和现实性。
比如,《乡土中国》的专题选定参考:
(1)中国传统社会的礼制与法治;
(2)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3)传统社会“同意权力”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异同等
第二步,界定阅读范围,筛选信息
所谓专题,就是集中专注某一现象或者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选好了专题研究对象,就需要在相应阅读章节中去筛选相关信息,为研讨做准备。
比如,《红楼梦》专题研读中,要比较鉴赏“二尤”,就要关注63回到69回有关“二尤”的文字,梳理“二尤”的家世、身份、年龄、肖像、经历、社会关系等各种信息。
第三步,对筛选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探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样是《红楼梦》,对“二尤”的研究,就要把关注点放在在面对贾珍、贾蓉和贾琏这些豪门贵族的玩弄,为什么“二尤”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具体可以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思考。
第四步,深入探究其学术价值(《乡土中国》)或者文学价值(《红楼梦》),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写小论文或者文学评论的形式物化学生的研读成果。
第五步:介绍小论文的基本格式,出示一篇类似的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撰写论文做准备。
第六步:布置任务:学生本着“三有原则”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课余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建议形成小论文为专题研讨展示活动做准备。
5.专题研读展示交流分享课
这节课与前面的批读展示活动课形式和目的一样,只是内容不同而已,这里就不赘述。
6.测评总结提升课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促读的一种手段,而且通过一定的测试,也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和学的一个检验,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应该轻测而重评,通过对测试的评讲,来观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这节课更多是根据测评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力求由读懂读厚,到读薄读活。
如何命制检测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建议参照近几年北京高考试题。
比如:
题:曹雪芹笔下的仆人形象,有几种类型:一是世代家奴,其子女比称作家生子,如焦大赖大;二是按契约约定的奴才,分活契和死契,前者可以赎回,后者终身为奴;三是从外面买来的丫鬟、优伶;四是随主子陪嫁的。
请选择一类仆人的典型代表,结合具体情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意义。
我们这里的课型和课时,都是根据新课标的规定设置的,而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自己确定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可以酌情增加和减少,不必拘泥。
但不管是增减课时,最重要的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具有支撑作用,对学生课余阅读提供有效的教学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