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学.ppt

合集下载

经济学ppt课件图片(2024)

经济学ppt课件图片(2024)
7
01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 结构
2024/1/29
8
消费者偏好与效用理论
01
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 与性质:完全性、传递 性、非饱和性
2024/1/29
02
效用函数的构建与性质 :连续性、单调性、凸 性
03
0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 费者均衡条件
消费者剩余概念及其经 济意义
9
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分析
4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 何影响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 等问题。
2024/1/29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 济学的完整体系。
2
01
经济学基本概念与 原理
2024/1/29
3
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 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家庭 、企业、市场、政府等经济主体
及其经济行为。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 效地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以满 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
求。
2024/1/29
价格机制与资源配置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 置的核心机制,它通过价格的 变动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4/1/29
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资源会 自动流向效益更高的领域和企 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和配置。
价格机制还可以激励企业和个 人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
MR=MC,P≥AVC

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Economics)

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Economics)

农业革命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过↓渡 共产主义社会
工业革命 ↓ 知识产业革命
(2)从现代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 对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
3 3 2 2 2
(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
* 相辅相成
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进步的动力 经济发展
社会财富的源泉
技术进步 社会财富的源泉 开发智力的宝库
技术发展的方向
技术发展的基础 技术进步的环境
图2 技术经济相互作用(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名 优 新 产 品 源 源 输 出
需要 面向 生产 依靠 推动
1.2.1 创新理论的发展(续 2)
③创新与扩散 扩散的过程: R&D→企业创新→创新扩散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是创新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于需要的 研究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4)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
狭义——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变革 广义——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 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工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经济增长 内涵 联系 一国产出总量或均量的增 加 基础 经济发展 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 综合改善 目的
1.1.3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STES)
表2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关系
年 代 科技革命 石器的应用 牲畜驯养技术 (石器时代) 金属的应用 冶炼技术 手工制作技术 (青铜器时代) 铁器的应用 农耕技术 (铁器时代) 蒸汽的应用 电力的应用动力技术 (机械化时代) 原子能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电子技术(电气化时代 ↓ 信息化时代) 产业革命 畜牧业革命

创新:理论、实践与案例(共60张PPT)

创新:理论、实践与案例(共60张PPT)
EMAIL,INT ERNET 冲击传统的电信业务 化学工业 德国化工三巨头 天然染料到合成染
料;天然药物到合成药物(阿斯匹林) 合成氨 (化肥、炸药)煤变油(合成汽油)高分子合 成材料(cáiliào) 生物工程产品 产业组织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企业集 团、兼并潮
第十八页,共六十页。
基本 经验 (jīběn)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学习微软模式。
第八页,共六十页。
创新理论及其历史(lìshǐ)演进
创新研究起源于熊彼特的研究。 二战后,创新研究的四个阶段:
线性模型 1:科学推动 线性模型 2 :需求拉引 环节互动模型 以厂商(chǎngshāng)为中心的模型 创新系统模型:国家、区域
第九页,共六十页。
企业家
是指创新的人,他(她)必须
1
要有眼光,能看到潜在利润(lìrùn)
2 要有胆量,敢于冒风险
3 要有组织能力,能动员社会资金
第十三页,共六十页。
熊彼特创新 理论的要点 (chuàngxīn)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经济发 展的真正主题 创新、模仿、扩散 创 新浪潮,经济繁荣(例:VCD) 投资过 度,经济衰退;再创新(CVD SVCD DVD)表现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页。
NIS研究(yánjiū)的特点及意义: Nelson
Nelson偏重于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对美 国、日本、英国(yīnɡ ɡuó)、丹麦、瑞士、加 拿大、韩国、台湾、巴西等国家或地区 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研 究表明,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 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可言。
产业化、商品化阶段.规模化生产前需市场调查,选 购或制造设备,选厂房,训练(xùnliàn)工人,开拓市场, 一般形成新生产线甚至新企业。此阶段一般成功率 5070%.

熊彼特创新理论ppt课件

熊彼特创新理论ppt课件
12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背景 1937年,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
在《经济周期》及有关书刊中,提出了他 的经济周期理论。
13
20世纪初期,同时存在着三种经济周期 的论点,分别为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朱 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熊彼特综合了前人 的论点、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融贯形成了“多 层次”经济周期理论。
26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27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28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一、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 二、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 三、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 四、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3
一、生平介绍
1.不平凡的青年时光 (1883——1906) • 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
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 • 1901-1906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
学。
4
2.社会和学术界的徘徊期 (1906——1926) • 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E.von柏姆-巴
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 歇尔。 • 1908年出版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原理 和方法》,奠定了他在奥地利青年经济学 家中卓有才华的名声。 • 1909年返回维也纳接受切尔诺维滋大学的 教授职位。
14
1.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这是一种经济“长周期” ,由俄国经济学家尼
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先提出。每一 个周期历时50年或略长一点。在这里,熊彼特 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 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 而且用“创 新理论”作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 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 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

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Economics

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Economics

(2)主体、组织者——企业家 (3)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
1.2.1 创新理论的发展
• •
学派 理论建设
技术 技术创新学 市场 技术 制度创新学 制度 创新经济学
1.2.1 创新理论的发展(续 1)
• 几个主要观点
① 创新与发明 发明≠创新 ② 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科学发现 现有技术 知识成果 及其利用 技术扩散 技术发明 技术创新 新技术 知识成果 及其应用的 新水平 经济发展
技术 企业活力与 后劲
促进 促进 生产 引导 ( 新 高 度 ) 技 术 辐 射 不 断 加 强
技术
刺激 (新水平)
技术进步与改善经营同步
图3 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3)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续)
* 矛盾制约
(1)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 (2)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 (3)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 实盈利的矛盾 (4)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
1. 创新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
了解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掌握技术创 新的基本理论。
1.1 科技经济相互作用机理
1. 1 .1 科学技术 (1)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2)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 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济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 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 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 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 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企业营销 与产品开 发 跨国经营 与产品创 新 可持续产 品开发与 环境管理
市场学 经营学

(完整版)创新概述PPT(共61张)

(完整版)创新概述PPT(共61张)

思考
分离原理
还原原理
采用还原原理,跳出原来的考虑问题的起点,从思考洗衣机的方法还原到洗衣这一问题的创造原点——将污物从衣物上去掉,于是人们想到了表面活性剂,制成了洗衣粉,衣物置于水中,加入洗衣粉,再对衣物进行搅拌就能将衣物上的污物除去,洗衣机就是一台搅拌机,于是创造出了简单、实用的洗衣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去污原理的进一步思考,又考虑到用加热、加压、电磁振动、超声波等技术创造出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洗衣机。
创新的作用
创新的原理
03
创新的原理
综合原理
换元原理
组合原理
分离原理
还原原理
移植原理
迂回原理
逆反原理
强化原理
群体原理
组合原理是指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迭加的原理。
分离原理是把某一创新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离散,使主要问题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来,从而理清创造者的思路,便于抓住主要矛盾。
组合原理
请同学们列举出更多的我们身边的组合发明。
创新的结果又两种。其一是物质的,如蒸汽机、电脑等;其二是非物质的,如新思想、新理论、新经验等。
(1)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2)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3)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
创新的内容
创新的特征包括价值取向性;明确目的性;综合新颖性;高风险、高汇报性。
创新的关键
创新的结果
创新的特征
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马云
思考题
这门课与我有什么关系
1、一个学生谈什么创新呢? 创新不都是大科学家的事情吗? ——创新的含义、创新思维的含义 2、创新思维与我有什么关系? 对学习有帮助吗? 对就业有帮助吗? 对创业有帮助吗?

(2024年)经济学说课ppt课件完整版

(2024年)经济学说课ppt课件完整版
董事会建设
加强董事会独立性,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监事会作用发挥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保障公司合规运营。
2024/3/26
36
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
激励对象选择
合理确定激励对象范围, 避免利益输送和道德风险 。
2024/3/26
激励方式设计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激励方式,如股票期 权、限制性股票等。
19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与效率评价
01
效率评价
0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的有 效配置。
03
竞争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24/3/26
04
完全竞争市场有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价格接近边际成本,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
20
垄断市场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
经济学说课ppt课件完整版
2024/3/26
1
目录
2024/3/26
• 经济学概述 • 微观经济学基础 • 宏观经济学概览 • 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分析 • 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问题探讨 •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
2
01
经济学概述
Chapter
2024/3/26
规模经济
某些行业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大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进而形成垄断地位。
技术优势
拥有独特技术或专利的企业在市场上 具有竞争优势,可能形成技术壁垒和 垄断。
2024/3/26
21
垄断市场形成原因及影响分析
• 政府特许或政策保护: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 或政策保护等方式赋予某些企业独家经营权 ,形成垄断。

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13-2)
Q
式(13-2)即为索洛余值方程。其中 Q 为产出增长率,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率, 、 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WK、WL为产出对资本投入弹
性和产出对劳动投入弹性。WK+WL=1,表示模型的规模收益不变。
式(13-2)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和资本的增
长率乘以各自产出弹性之和。
世界银行考察分析了1960—1987年间6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主要分析结论有: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的经济发
1
展型,如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另一类是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发展型,如非洲、
南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在1960—1987年间,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国内生产总值
2.根本 性创新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与制度环境
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
(1)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和企业家精神 (2)生产要素的稀缺性 (3)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 (4)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的互动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创新的制度机制
(1)竞争条件:不存在人为障碍和垄断
结论
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要小于发达国家。目前发达国家以技术进步为 主导的增长方式也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早期以要素投入为 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
关于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 证研究。研究结论一般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TFP增长率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很低。并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要素投入, 技术进步贡献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