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合集下载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

郑和下西洋教案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2. 说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路线;3.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2. 分析地图,促进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难点】1.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背景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2.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4.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地图分析1. 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2.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其航行范围。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六、作业布置1. 绘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2. 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地图分析、总结与评价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②造船术的发达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202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第2课郑和下西洋中图版

第2课郑和下西洋中图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A
国通好
丝绸、瓷器、 手工艺品
厚往薄来 不计得失
刘家港
பைடு நூலகம்红 天方 海
占城
木骨都束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思考: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史上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刘家港

非 洲 东 部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①增加了中国的国威,增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谊。 ②加强了中国同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 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③宣传中国文化,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 们的视野。 二、消极影响: 为了显示明朝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 的原则。结果给明朝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三宝庙(泰国)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 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以及其下西 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课堂小结
郑和下西洋
宣扬国威, 友好往来 目的
经济强盛;皇帝支持; ;造船发达、技术先进
条件
1405——1433年
刘家港出发,经南海入东南亚; 穿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 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指南洋华 侨迁徙方向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 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 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马六甲历史博物 馆庭院内的郑和像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泗水 市的郑和清真寺,是当地 唯一以中国风格建筑的清 真寺,用以纪念郑和下西 洋路过此地。

教案精选: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关于教学重点的分析。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明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是进行本册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于教学难点的分析。

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初中历史教案郑和下西洋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程和意义;难点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案、学案和课件;
2. 地图、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便于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3. 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知识,准备问题提问、小组合作以及展示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郑和下西洋”并和学生们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知新知(15分钟)
1. 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地图展示和讲解,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程及主要航线。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对一次郑和航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展示内容;
2. 学生小组依次展示,其他组提问和讨论,进行知识互动和交流。

四、总结回顾(10分钟)
1.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做出回答和澄清;
2. 让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影响,并与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感受;
2. 预习下节课内容,知道明代航海古代航海比较
教学反思:
整体教学过程较为顺利,学生对于课题的认知度有所提高。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考,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教案标题:郑和下西洋教案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3. 了解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3. 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教学难点:1.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

2. 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地图和航行路线图。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吗?他的航行有什么重要意义?知识讲解:1.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包括明朝的国际地位、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等。

2.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主要目的地,包括从中国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等地的航行路线。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2. 学生利用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研究郑和船队的船只类型、数量、装备和特点,并记录下来。

展示和讨论: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介绍郑和船队的组成和船只特点。

2.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研究结果,探讨船只特点与航行路线的关系。

小结:1. 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航行路线和船只特点。

2. 强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提高他们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1. 教案中的团队合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研究能力。

2. 教案的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到达的国家以及在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中的作用,感受郑和的杰出才能和雄伟气魄。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到达的国家以及在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郑和的杰出才能和雄伟气魄。

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2、刚才播放的,是反映我国历史上著名人物郑和远航西洋的电影片段。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郑和远航》(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次远航展开叙述的。

3、“郑和”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已是并不陌生,谁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自由说)4、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5、质疑: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老师和同学更深入地了解郑和的这次远航呢?6、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问题随时质疑。

7、学生质疑情况梳理:(1)郑和是什么时候的人?(2)他为什么要远航?(3)他一共进行了几次远航?分别是在哪一年?(4)每次远航都到达了哪些国家?8、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相机指导朗读。

9、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0、学生讨论交流,弄清上述问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相机进行)(1)郑和是明朝一个叫三宝太监的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

(出示词语:三宝太监)三宝太监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注意“太”在这个词语中应读“tài”,它表示对年老人的尊称。

(齐读词语)为了纪念郑和对祖国的贡献,人们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呢!谁来读读碑文?(指名读)从碑文中你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说)(2)他为什么要远航?(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词语:炫耀、威武、雄伟、友好、热闹等词)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都能聚集在一起,真是(生接读)盛况空前。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时间、路线和所到之地。

2. 使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地位。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郑和远航的路线和所到之地。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张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位人物是谁吗?他有什么重要的事迹?2.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时间、路线和所到之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2.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路线3. 郑和所到之地及其文化交流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认识其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地位。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查阅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时间、路线和所到之地,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情况,以及对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3. 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时间、路线和所到之地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其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地位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郑和下西洋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过程: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体验科学航海活动,激发学生航海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

通过讲述郑和的经历,学习古人坚强的意志与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整体水平不均,这主要表现在课堂和作业方面,优生的课堂纪律以及作业质量相对较好,思维整体来说比较活跃,能主动提出问题;但差生学习比较浮躁,课堂不爱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2.难点:
如何理解郑和精神?探究和发扬郑和精神,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因此我通过分析材料、学生结合自身谈感受的方法降低教学难度。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诗篇。

揭示课题:郑和下西洋。

活动2【导入】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教师提供“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意从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以加深对明朝前期经济状况的理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

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主观条件。

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
(教科书中对郑和其人在小字部分有所叙述,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加深对郑和的理解)。

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基本上认同我们教科书中的说法即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

③到达的地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可按教科书归纳为三点:
第一,宣朱棣的诏书。

第二,赠送礼物。

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5、问题探究
①、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如海盗抢劫、风暴潮、暗礁、飓风等恶劣天气、淡水不足、水生物的袭击、疾病等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思考郑和应对措施的同时,对郑和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②、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的原因。

设计此问题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无论船队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

6、评价郑和其人。

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然后由学生对郑和进行试评,教师补充
(二)、华侨开发南洋
此目只作为学生了解内容,简单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如南洋指什么地方?华侨去南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对华侨走出去起了什么作用?华侨在开发南洋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等。

活动3【导入】三.小结:
可由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要点,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再梳理,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活动4【导入】四、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二)、华侨开发南洋
活动5【导入】五、活动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