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X、CT、MRI的影像诊断!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定义:ONFH是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O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由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原因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
诊断标准专家建议综合日本厚生省骨坏死研究会(JIC)和Mont提出的诊断标准,制定我国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以腹股沟和臀部、大腿部位为主关节痛,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有髋部外伤史、皮质类固醇应用史、酗酒史。
2、X线片改变:股骨头塌陷,不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分界的硬化带;软骨下骨有透X线带(新月征,软骨下骨折)。
3、核素扫描示股骨头内热区中有冷区。
4、股骨头MRI的T1加权相呈带状低信号(带状类型)或T2加权相有双线征。
5、骨活检显示骨小梁的骨细胞空陷窝多于50%,且累及邻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坏死。
二、次要标准1、X线片示股骨头塌陷伴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内有囊性变或斑点状硬化,股骨头外上部变扁。
2、核素骨扫描示冷区或热区。
3、MRI示等质或异质低信号强度而无T1相的带状类型。
符合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标准可确诊。
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次要标准阳性数≥4(至少包括一种X 线片阳性改变),则可能诊断。
各诊断方法要点可通过询问病史、临床查体、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核素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等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
一、临床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髋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
对临床症状要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等。
查体应包括髋关节旋转活动情况。
股骨头坏死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内旋髋关节引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股骨头塌陷后,可出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体征: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部分病人轴叩痛可呈阳性。
股骨头坏死【2024版】

• DSA介入治疗的禁忌症:病人全身情况衰竭、高烧、 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过敏以及穿 刺部位感染的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 DSA介入治疗的缺陷:同一部位血管比较多,容易相 互重叠,所以需要多体位投照,时间比较长,对人体 的辐射较大;有利于显示小动脉支,但对2毫米以下 的毛细血管不能显示。
的 5. 囊变区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边缘有无骨硬化; 并 6. 有无关节积液;
7. 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或脓肿的形态、大小、密度;
发 8. 增强后骨内病灶及周围软组织肿块的形态、密度变化等。 症 • 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
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使得骨质松软, 从而触发骨变,导致股骨头坏死。
坏
人体时被吸收程度不同成像。
死
• CT:对早期的骨坏死诊断不敏 感,可以准确的反映塌陷的情 况。x线多方位照射之后排列
的
成像 • MRI:对于骨坏死早期的诊断
有特异性,可直接诊断早期骨 坏死。利用强磁场使体内氢质
检 查
子运动放出能量,产生射频信
号,被释放出之后成像
股骨头坏死的 X 线表现
• 初期: 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 股骨头外移所致,1期2期:骨密度不均匀,关节表面 不光滑,毛糙。
• 中期: 股骨头皮质塌陷的早期征象其内可见死骨、 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 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股骨颈下方 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 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Sheaton(沈通氏线) 不连续,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
• 晚期: 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 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 隙变窄,股骨头增粗,可有关节半脱位。髋臼缘和 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 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下肢变短。
股骨头坏死如何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属于病理演变的过程,经常会因为股骨头长期负重而导致坏死骨小梁,结构出现明显的损伤,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修复与治疗,很容易引起股骨头整体的结构变形,甚至引发关节炎以及功能障碍等问题,必须要加强对股骨头进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只有提高鉴别的效果,才能够保证患者能够及时的得到救治。
4.股骨头坏死的预后处理
在股骨头坏死以及髋关节进行预后处理时是应该判断是否引起功能性障碍,并且判断病理的结果,如果能够消除股骨头坏死病变,并且停止进展,则可以进行逆转,通常情况下股骨头没有塌陷变形或者变形轻微的情况,能够保证病变得到快速修复,而且股骨头坏死还可以治愈,保持整个髋关节的功能,如果长久反复的疼痛或者负重行走时,则必须要利用人工髋关节进行置换。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因能够明确,要想及时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坏死疾病,最主要的就是避免过度饮酒,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股骨头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时,必须要进行解剖复位。
1.股骨头坏死产生的主要病因
股骨头坏死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因为在股骨颈部位,骨折之后没有得到充足的愈合,导致股骨头的负重骨小梁自身的承受能力受到影响。如果患者长时间负重行走,很容易导致骨折愈合处坏死。而另一种则是因为骨组织自身发生病变,例如通过长期酗酒,或者是使用糖皮质,很容易导致骨坏死,而且也无法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少年儿童也会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引发股骨头坏死,又被称之为扁平髋。股骨头坏死尽管是属于一种组织病变,但是在早期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而且还能够进行治愈,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还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问题,依然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患者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疾病时使内心不能够感到恐慌,必须要积极配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股骨头坏死病例

病因
饮酒:在多种可能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旳 病因中,慢性酒精中毒是一种主要原因。
骨质疏松造成骨坏死。 其他:有人以为放射性治疗、闭塞性脉管
炎、动脉硬化、胰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静脉炎、肥胖等也与本病有关。
Ⅱ期(坏死形成,头变扁前期)临床症状明 显,且较I期加重 。
Ⅲ期(移行期)临床症状继续加重 。 Ⅳ期(塌陷期)临床症状较重。下肢功能明显
受限,疼痛多缓解或消失,患肢肌肉萎缩。
Ⅴ期(骨关节炎期)临床症状类似骨性关节炎 体现,疼痛明显,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
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股骨 头未变形旳早期患者 。
股骨头坏死病例
定义
股骨头坏死全称股骨头无菌 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旳股骨头 局部血运不良,从而引起骨细 胞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 断裂、股骨头塌陷旳一种病变。
概述
自1888年世界医学界首次认识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 至今,股骨头坏死已由少见病转变为多发病、常见 病。尤其是激素旳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股骨头 坏死旳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之交通工具变革后变通 事故旳增多,人们生活方式旳变化均使得该病患者 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患此病者约 3000万人,我国约有400万人。
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多, 无性别差别,开始多体现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旳 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髋关 节旳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旳生活质量和劳动能 力,若治疗不及时,还可造成终身残疾。
病因
外伤:在多数病例中股骨头缺血坏死与 外伤有关,如股骨颈囊内骨折、髋关节脱 位、股骨头压缩性骨折,这主要是因为供 给股骨头旳血管受损所致。
股骨头病变的影像诊断

股骨头骨骺分离
右股骨头骨骺分离、下移, 颈干角变小呈髋内翻畸形, 右股骨干较对侧细
股骨头骨骺分离、下移, 股骨颈因内旋而投影短缩, 股骨颈上缘向上隆起。
股骨头骨骺下移,股骨颈上缘 皮质延伸线位于骨骺外侧
骺板增厚呈半圆形,滑脱骨骺向后下移 位。
股骨头骨骺分离(滑脱)
T1WI 左侧股骨头骨骺后下 移位,骺板增厚,干骺端畸 形。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的MR表现
髋关节积液 股骨头骨骺变小、变扁 股骨头骨骺信号减低
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
股骨头骨骺无菌坏死
左股骨头骨骺较对侧明显小,密度减低。 干骺端骨质增生
右股骨头骨化中心为高信号强 度,为正常骨髓。但其中有 “人”字形低信号强度为异常。 左股骨头骨化中心扁小,呈中 等强度信号。
股骨头滑膜疝
(herniation pit of femoral head)
股骨头滑膜疝
系关节滑膜侵蚀股骨头前部皮质后, 滑膜或滑液疝入松质骨内形成。多无明 显临床症状,偶有轻微的髋部不适。
股骨头滑漠疝
左股骨头基底部前方皮质下类圆形 低密度区,伴高密度硬化边。
股骨头滑漠疝
T1WI 及T2WI:左股骨头基底部前方皮质下类圆 形长T1、长T2信号区。
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adult)
概述
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近年来明显增 多,发病率远远超过儿童股骨头无 菌坏死。
病因
与40多种因素事或疾病有关: 酒精中毒、皮质激素、外伤、血液系统
疾病、减压病、妊娠、放射线照射、胶 原病、肾移植、化疗、慢性胰腺炎、痛 风等。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和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
X线摄片: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摄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进展期可出现以下表现:1.坏死区的密度增高:股骨头坏死区的密度会增高,呈骨质硬化表现。
2.坏死区的骨小梁变细:由于坏死区的缺血,骨小梁逐渐变细。
3.坏死区的骨缺损:股骨头坏死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4.坏死区的囊性变:部分股骨头坏死区可以呈现囊性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在MRI上的表现包括:1.T1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低信号强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对比明显。
2.T2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高信号强度,可显示坏死区的边缘征和骨髓水肿征象。
3.螺旋CT或增强MRI可进一步评估血管供应情况。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评估骨代谢活动的方法,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程跟踪具有一定的价值。
股骨头坏死的骨扫描表现主要为局部骨代谢增加,较早出现阳性结果。
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股骨头坏死的X线摄片、MRI图像和骨扫描结果。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股骨头坏死: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
2.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3.坏死:组织细胞死亡。
4.密度增高:骨骼密度增加。
5.骨质硬化:骨骼密度增高,硬度增加。
6.骨小梁:构成骨骼的细小骨束。
7.骨缺损:骨骼上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凹陷或孔洞。
8.囊性变:指组织或实质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性结构。
9.信号强度:影像学上显示的图像明暗程度,可表征组织病变或正常变化。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6-12-12T13:56:12.083Z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6月作者:李敬哲[导读] 在ANGH的临床诊断中,DR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股骨头的整体结构,空间分辨率较高。
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邮编:45803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DR、CT、MRI三者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GH)的影像及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8例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ANG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DR、CT、MR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6.55%、CT检查的确诊率为67.24%,DR检查的确诊率为29.31%,MRI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CT和DR检查,CT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DR检查,差异比较均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ANGH的临床诊断中,DR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股骨头的整体结构,空间分辨率较高;CT检查可更好地反映骨质细微结构的变化及钙化情况,密度分辨率较高;而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因此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MRI;DR;CT;对比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也叫股骨头软骨病,为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其为因股骨颈骨折的复位与愈合效果差或骨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的一种病理演变过程。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在30-60岁的男性为股骨头坏死的好发群体,有50%-80%患者病情均会从单侧进展为双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1]。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早期ANGH临床诊断中DR、CT、MRI检查的影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早期ANGH患者作为对象。
患者性别:男性为39例,女性为19例;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65岁,平均(46.4±4.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4.7±3.2)年。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年轻人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及早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X线检查可以展现出一系列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疏松、骨部坏死、骨骺塌陷、囊变形成和股骨头变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通过对软组织和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便于观察股骨头的病变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中,MRI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低信号区域,代表着骨骼缺血和坏死。
MRI还可以评估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并发症。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较于X线检查,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骨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组织的密度、形态和骨骼缺损等特征,辅助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病变范围。
影像学诊断评估影像学诊断评估可结合以上所述的X线、MRI和CT等检查方法,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骨骼缺血表现:通过观察X线、MRI或CT图像,可以发现股骨头出现骨骼缺血的特征,如局部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
2. 病变范围和程度:鉴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变,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受累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3. 并发症的检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并发症,如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检查、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病变特征、受累范围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股骨头坏死的X线表现
初期:髋关节间隙轻度增宽,以关节中下为主,主要因关节软骨增宽,股骨头外移所致,早期股骨头在外移2mm以内,晚期可达5mm,一般认为是关节旁及关节内软组织充血所致,可以逆转。
中期:股骨头皮质可以断裂形(台阶状)成角,基底处出现平行的双皮质征(双边征)。
其中台阶征及双边征是X线判断股骨头塌陷的早期征象,随后股骨头广泛脱位和碎解。
其内可见死骨、裂隙、硬化和透光区,股骨头压缩变扁平,轮廓不规则,关节腔最初因股骨头变扁而增宽。
股骨颈下方出现皮质增厚或骨膜增生,关节间隙可呈不规则变窄,髋臼关节面增生硬化,Sheaton线不连续,股骨头碎块可成为关节游离体。
上图为中期可能大
晚期:股骨头骨结构完全消失,股骨头明显变扁或覃状变形,内有弥漫或局限性硬化或囊变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增粗,可有关节半脱位。
髋臼缘和股骨头基底部增生变成骨赘,髋臼关节面出现硬化并囊变,股骨头与髋臼变扁,股骨颈吸收,使下肢变短。
上图为晚期可能大
二
股骨头坏死CT的表现
Ⅰ期骨质无明显异常,但可有滑膜增厚,关节囊肿胀,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相对增宽。
Ⅱ期股骨头形态正常无塌陷,正常时股骨头中心因持重应力的作用骨小梁生理性密度增高呈“星芒征”,当发现骨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骨纹间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匀大眼状,由于反映性增生,使星芒状骨纹增粗、扭曲、浓密。
Ⅲ期此期称为塌陷前期,股骨头变平,股骨头前上部关节面下见窄细状透亮带,即“半月征”。
Ⅳ期股骨头塌陷变形,股骨头内是不同程度囊变,周围有硬化或不规则,因塌陷所致的浓度区,可见碎骨片和关节游离体。
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出现增生骨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
上图为IV期
三
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
MRI敏感性优于骨核素扫描和CT及X线检查。
这是因为股骨头发生坏死后,修复组织不断伸入坏死区上方骨髓的变化早于骨质变化,MRI可以在骨质塌陷及修复以前反映出骨髓细胞的变化。
所以,MRI应作为早期检查诊断骨坏死的主要手段。
0期一般患者无症状,病理表现为造血骨髓的丢失,胞浆滞留并有窦状小管,间质内积液和骨髓脂肪细胞的坏死。
MRI可表现正常,在骨扫描时局部呈现一示踪剂缺血性冷点。
只在MRI动态扫描时上述冷点可表现为增强减弱。
I期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X线平片、CT多不能显示明显的骨质病变,称X线前期。
T1加权股骨头负重区(根据关节软骨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将股骨头软骨面分为三个部份,外上方与髋臼软骨面相差的压力负重区、压力负重区内侧的非压力负重区和外侧周围的非压力负重区)显示线样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病理特征,是骨和骨髓的坏死无修复,以骨髓水肿、骨细胞坏死、骨陷窝空虚为主要改变。
Ⅱ期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正常。
T1加权为新月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信号,T2加权显中等稍高信号,周围不均匀稍低信号环绕,呈典型的双线征,位置基本与CT的条状骨硬化一致。
病理上为病灶中心大量不规则的细胞碎片坏死,周边纤维化,新骨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上图为II期
Ⅲ期股骨头变形,软骨下骨折、塌陷、新月体形成。
T1加权呈带状低信号,T2加权示中等或高信号,为关节积液进入软骨下骨折线的裂隙。
新月形坏死骨发生应力性软骨下骨折、塌陷并与关节软骨分离。
由于纤维组织长入形成致密的无血管墙,使修复被阻挡,进入坏死骨的修复受限。
上图为Ⅲ期
Ⅳ期关节软骨被完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显著塌陷变形,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及边缘骨赘等非特异性继发性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