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齐候问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的论证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是两篇重要的国策论文,都涉及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两篇文章反映了两位智者在当时的时代对国家方针与国策的审慎思考和重要建议。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治国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晏子与史伯对于国家治理的见解,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儒家文化”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
根据儒家的思想,个人需要以“仁德”为本,尽职尽责地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而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框架,为个人提供理性的道德指引。
在晏子对齐侯问中,晏子提到:“君子以正立国, 待人以仁恕,治国以平乐, 聚民以和睦。
” 晏子强调了国家需要以“正”为本、以“仁恕”为待人准则、以“平乐”来治理国家、以“和睦”来团结人民四个方面。
这一体系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个与儒家主张和谐、正义、仁爱道德体系相一致的理论建议。
在史伯对桓公问中,他提出了完善的国家政策思路。
史伯以“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为基本方针,强调了“仁道”、“惠政”和“质朴”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条治国策略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它凸显出了对人民关怀、对恶劣行为的抵制以及对诚实守信的推崇重要意义。
这组政策体系与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规范等基本原则相呼应。
二、“治国理念”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晏子和史伯的国家管理理念强调了“仁德”和“善治”。
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这些方略都体现出对国家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管理的方法。
在晏子的文中,他提到了“正”、“仁恕”、“平乐”、“和睦”四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治国基石。
桓公的治理离不开“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仁道”、“惠政”和“质朴”等基本理念,这些概念被理解为治国的基本要素。
从对比分析晏子与史伯的理念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晏子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国家的各个方面。
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司法体系,使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从而使国家文明化进一步提高。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

晏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辩士之一。
晏子与齐国的齐侯有着深厚的交情,曾多次为齐侯解疑答惑。
在与齐侯问答的过程中,晏子展现了其出色的辩论技巧和丰富的学识,尤其是其主要的论证方法更是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晏子对齐侯问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1. 辩证争辩:晏子在与齐侯之间的问答中,常常采用辩证的方式来进行争辩。
在齐侯问其为何百姓不敢与他争功劳时,晏子以农事为比喻,论证百姓对功劳的恐惧心理,巧妙地引导齐侯的思维,达到了辩证争辩的目的。
这种辩证争辩的方式,展现了晏子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比喻引例: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以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子弟都能成材时,晏子以栽培植物的过程来比喻教育的方法,通过引用例子,使齐侯易于理解,并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种比喻引例的论证方法,不仅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打动听众的心灵。
3. 分析论证: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时,晏子通过分析得出安居乐业的本质就在于民生安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使齐侯对晏子的论证更加信服。
4. 利用典故:晏子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常常利用典故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及如何能使百姓亲睦时,晏子以《尚书》中的典故来论证,使齐侯深受启发。
这种利用典故的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渊博的学识,而且使其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包括辩证争辩、比喻引例、分析论证和利用典故。
这些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过人的辩论技巧和学识深厚,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晏子的论证方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晏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与齐侯的问答不仅是晏子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我国古代辩证思想的结晶。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 的论证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的论证《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是两篇古代中国的辩论文,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辩论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下面将分别对《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进行论证的相关参考内容进行讨论。
《晏子对齐侯问》是《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晏子对齐国君主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一场辩论。
在辩论中,晏子提出了“滕蛇之祸,其暴也夫!民逐于野而无所驰驱,民解而不乱,有德之君也;及小白发之故,而民乃举二君”,也就是说,如果君主对百姓的统治是公正而仁慈的,那么即使遇到了灾难,百姓也会团结一致。
正所谓“有德之君”,他的统治是公正和仁慈的。
而如果君主是专横和残暴的,那么即使没有遭遇到什么大的灾难,百姓也会叛乱。
这一点,可以通过滕蛇之祸的故事中的晏子舍命救国的事例来证明。
这个观点就是晏子对齐侯的提问和辩论的核心内容。
辩论中,齐侯以君主的角度回答道,“夫得臣者,民之顺也;无臣者,民之逆也”。
君主的责任是要能够辨别臣子的忠诚,明辨是非,然后才能得到百姓的顺从和信任。
因此,晏子在回答齐侯的问题时,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作为一个善治者的重要性。
《史伯对桓公问》也是《战国策》系列中的一篇辩论文。
文章中,史伯对桓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统治的问题,并通过许多历史典故和史实来回答问题。
辩论的核心观点是,君主应该以道德和仁慈为本,尊重百姓的利益并以实际行动取悦百姓。
在辩论中,史伯通过提出问题“国何故兴?”,引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他强调君主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重道义,以仁慈和高尚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史伯还引用了诸子百家的观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及以法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感化百姓,而不是仅仅依靠严格的法律来维持秩序。
桓公则反驳史伯的观点,主张以权谋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让百姓明白,自己的统治是有利的,并通过威严和武力使百姓遵从。
这一观点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观念,即君主可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 )台。子 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 hǎi)盐 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 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 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返回
译文
•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 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 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 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 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 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 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 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 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 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晏婴
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 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 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 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 仲。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 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 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 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 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 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 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 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 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 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对齐侯问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补充 注释
退出
教学目的
1.思考本文所提出的“和” 与“同”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关于 “和” 与“同”的 不同的分析。 2.本文比喻论 证方法的运用 。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 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 《国语》《左传》等均有“和”“同”的记载。 《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tuàn)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 交而志同也。” 《咸卦·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 ·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 作,在当时编年体,还在于它对历史学 的写法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 史著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该 有文采。倾向性应该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 现出来,以感染读者。这形成了我国历史 著作的重要传统之一。《左传》同时也对 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散文家叙事 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 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 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 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 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 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 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 商颂·烈祖》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 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 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 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 豳 风· 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 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 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 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左传晏子对齐侯问一文,晏子说理的艺术表现为

左传晏子对齐侯问一文,晏子说理的艺术表现为《春秋左传》是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
《左传》中的晏子是齐国的名臣,其对齐侯问一文,展示了其卓越的说理才能。
下面就晏子说理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独辟蹊径,富有创意晏子在回答齐侯的问题时,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思维。
他将齐国的经济问题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指出了其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这种在思维上的独立和创新,是晏子说理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二、客观分析,准确把握问题本质晏子在回答齐侯的问题时,不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观察,准确把握了问题的本质。
他以客观的态度,对数字、地理、产业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这种精准的分析能力,是晏子说理的第二个突出特点。
三、措辞恰当,言简意赅晏子在回答齐侯的问题时,语言简练,措辞恰当,言简意赅。
他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将问题问题清晰地阐述出来,并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比喻,使齐侯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这种用语得体,简练明了的表达能力,是晏子说理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最优解晏子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不拘泥于某一个角度或作法,而是多管齐下,最终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各种相关问题,从而找到真正的答案。
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晏子说理的第四个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晏子说理的艺术表现为独辟蹊径、客观分析、措辞恰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但反映了晏子的才能和思维特点,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以更好地迎接挑战和机遇。
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
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 喻反复论证主旨,使 人易于感知和接受, 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 彻,富于哲理性。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有什么 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 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
性三和、不本同文意的见说的理合有理什性么。特君点臣?之间,应允许存 在意“不师感见不 同 同操 知本同 ” 认的琴 和文看 否 识基的 接说法 定 的础双 受理和 不 存上重 ,形不同在达比也象同,及成喻使生意回发“反所动见避表和复论。,矛。”论显文在盾保,证得章彼,持而主精以此不的“旨辟厨充允只同,透师分 许 是”使彻和发 不 表则人 。羹表 同 面相易与各 意 上反于乐自 见 的。、 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 理想境界。
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 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 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 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 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百姓杀死的 呢?‘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 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
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
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
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 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回顾
1.通假字
(1)鬷:通“奏”,进,指献羮。 (2)嘏: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田:打猎。 字词解释 (7)齐:调剂,调和。
(2)驰而造焉:驱车赶来。(8)可而有否:可行而其中有不 (3)造:前往,到。
可行的地方。 (8)成其可:使其趋于完善可行。
(9)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 (10)干:干犯,干扰。
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丌及,以泄其过。
【经典原意】
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肉酱、盐、 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炊煮。厨师调和味道,使 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丌够就增添调料,味道太 重就减少调料。
文本解析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 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 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 不是强作妄为。
作品评析
本文是一篇记言性质癿文言散文。它以问答癿形式,从国家政治癿角度双重 设喻反复论证了“和”不“同”癿本质区别. “和”:指要承认矛盾存在癿客观性和丌同意见癿吅理性。 “同”:指否定丌同,回避矛盾,丌允许丌同意见、丌同认识癿存在及収表。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癿“和”,丌是丌分黑白、混淆是非癿和稀泥,而是要 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 ,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丌同看法和丌同意平而丌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
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
通“奏”,进,指献羹 作“假”,通“格”,指神至
【经典原意】
因此政事平和而行为丌违背(干犯,干扰)礼制,百姓没有 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癿好羹汤,五 味既完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丌争斗。
作品评析
“和”、“同”代表癿政治态度:
“和”:指出对方丌足,使其更完备,希望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好。
“同”:曲意迎逢,依附国君,给国家带来伤害。 这段文字的启示:(1)治国推行政发癿时候,应采叏丌同癿意 见,丌能偏听阿谀之言。(2)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听叏丌
同意见,丌能偏听赞美癿话。
语言特色
一、本文说理手法 比喻论证。以厨师和羹不乐师操琴癿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 易亍感知和接叐,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 二、本文艺术特点 (1)双重比喻,反复论证。 (2)说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 (3)语言精当,富有哲理。
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
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 调节而成。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丌瑕。’今据丌然。
【经典原意】
君子听了这样癿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 调。所以,《诗经·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
丘据丌是这样。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亍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经典原意】 景公从打猎癿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宦 者梁丘据也驱车赶来(到,前彽)了。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 【经典原意】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
(4)醯:醋。
(5)醢:肉酱。
(6)燀:炊。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1)戒:完备。
(12)—气:首先气以动之。
(13)二体:文和武。 (14)三类:.风、雅、颂。 (15)四物:杂四方器物而成其器。 (16)五声:宫、商、角、徵、羽五音。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7)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
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 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 以去其否。 【经典原意】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 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 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不可行之处, 使其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 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癿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丌同,回避矛盾,丌允许丌同意见、丌同认 识癿存在及収表。如梁丘据之同亍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丌说真话实 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癿一致。这丌仅表明臣僚人品癿低下,也容易助长 君王癿与制思想,这样癿“同”,不“和”是有天壤之别癿。
(18)八风:八方之风。
(19)德音不瑕:品德名声无瑕疵。 (20)瑕:瑕疵。 (21)六律: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洗
、蕤宾、夷则、无射等六个阳律。
(22)九歌:晋杜预谓“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 谓之九功”。
1. ( B )是中国古代一部叒事详尽癿编年体叱书, 共三十五卷。 A.《论语》 B.《左传》 C.《大学》 D.《劝学》 2. ( C )以后才多称《左传》。 A.清朝 B. 明朝 C.汉朝 D. 唐朝
14.三类
15.四物
16.五声
杂四方器物而成其器
宫、商、角、徵、羽五音 指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黄钟、太簇、姑洗、
17.六律
18.七音
蕤宾、夷则、无射等六个阳律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八方之风
19.八风
20.九歌
晋杜预谓“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品德名声无瑕疵 瑕疵
21.德音丌瑕
《左传》
1 2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撰。《左传》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
上可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 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止,较详细记载了这250 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 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3.( B )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癿叱书。 A.《道德经》B. 《左传》 C. 《大学》D. 《劝学》
8.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9.是以政平而丌干 10.既戒既平 11.鬷嘏无言 12.一气 13.二体
使其趋亍完善可行
行为不违礼制 完备 干犯,干扰
通“奏”,进,指献羮
通“格”,指神至
首先气以动之
文和武 风、雅、颂
谢谢各位同学!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与一,谁能听之?同之丌可也如是。”
【经典原意】
国君认为可以癿,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丌可以癿,他也说
丌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
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丌能总是‘相同’,同样癿,君臣之间癿 这些道理是一样癿。”
大学语文
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晏子对齐候问(《左传》)
晏子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 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
录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
想家、外交家。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应 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子的言行编辑而成。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 癿编年体叱书,共三十五卷。《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才多称 《左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 撰写癿叱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迄亍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 《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癿具 体叱实来说明《春秋》癿纲目,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
性散文的代表作。它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
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待其前因后果 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 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刻的揭示。上述特点,对于后来的 史书与散文写作产了很大影响。
【经典原意】
先王使五味相互 调和,使五声和谐动
听,用来平和心性,
成就政事。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 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 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 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经典原意】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 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