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共25页
晏子对齐侯问

晏婴
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 字仲,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 公元前 年 公元前 年),字仲 谥平, 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 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春秋后 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春秋 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 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 朝任事,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 朝任事,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 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 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 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 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 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 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 子 对 齐 侯 问
《 左 传 》
返回
返回
《左传》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 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左传》 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 虽有解经( 春秋》作注解)性质, 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 上可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 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 722) 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 至鲁悼公四年( 464) 较详细记载了这 至鲁悼公四年(前464)止,较详细记载了这 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 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 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 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晏子对齐候问

知识点回顾
1.通假字
(1)鬷:通“奏”,进,指献羮。 (2)嘏: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田:打猎。 字词解释 (7)齐:调剂,调和。
(2)驰而造焉:驱车赶来。(8)可而有否:可行而其中有不 (3)造:前往,到。
可行的地方。 (8)成其可:使其趋于完善可行。
(9)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 (10)干:干犯,干扰。
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丌及,以泄其过。
【经典原意】
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肉酱、盐、 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炊煮。厨师调和味道,使 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丌够就增添调料,味道太 重就减少调料。
文本解析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 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 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 不是强作妄为。
作品评析
本文是一篇记言性质癿文言散文。它以问答癿形式,从国家政治癿角度双重 设喻反复论证了“和”不“同”癿本质区别. “和”:指要承认矛盾存在癿客观性和丌同意见癿吅理性。 “同”:指否定丌同,回避矛盾,丌允许丌同意见、丌同认识癿存在及収表。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癿“和”,丌是丌分黑白、混淆是非癿和稀泥,而是要 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 ,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丌同看法和丌同意平而丌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
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
晏子对齐侯问资料讲解30页PPT

晏子对齐侯问资料讲解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晏子对齐侯问 ppt课件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chuán )台。子 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 hǎi)盐 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 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 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返回
译文
•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 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 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 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 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 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 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 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 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 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晏婴
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 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 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 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 仲。
《晏子春秋》
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 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 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 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 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 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 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 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 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 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对齐侯问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赏析
补充 注释
退出
教学目的
1.思考本文所提出的“和” 与“同”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关于 “和” 与“同”的 不同的分析。 2.本文比喻论 证方法的运用 。
孔子“和而不同”的命题是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 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尚书》《周易》《周礼》 《国语》《左传》等均有“和”“同”的记载。 《尚书·尧典》:“协和万邦。” 《周礼·冬官考工记》:“和则安。” 《周易乾卦彖(tuàn)辞》:“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 交而志同也。” 《咸卦·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礼记 ·月令第六》:“天地和同。”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 作,在当时编年体,还在于它对历史学 的写法作出了光辉的典范,使人认识到历 史著作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同时又应该 有文采。倾向性应该通过有文采的叙述表 现出来,以感染读者。这形成了我国历史 著作的重要传统之一。《左传》同时也对 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散文家叙事 和作议论文字,都常以它为楷模。
补充注释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 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 “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便让待臣给他倒了一杯酒。 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晏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厉声命令 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 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 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 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 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 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 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 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
晏子对齐侯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
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 “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 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田:田猎。 遄台: chuán山东地名。
子犹:宦者梁丘据。
可而有否焉: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之外。 干:干犯。 戒:完备。 鬷嘏zōng gǔ,鬷通“奏”,进献。嘏,至:指 神灵来到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 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 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 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
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 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 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种到 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 同,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 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莫非楚国的水 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 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对齐侯问翻译原文

晏⼦对齐侯问翻译原⽂晏⼦对齐侯问翻译原⽂ 《晏⼦对齐侯问》选⾃《左传·昭⼯⼆⼗年》,那么,以下是⼩编给⼤家整理收集的晏⼦对齐侯问翻译原⽂,供⼤家阅读参考。
晏⼦对齐侯问原⽂: 齐侯⾄⾃⽥,晏⼦侍于遄台,⼦犹驰⽽造焉。
公⽈:“唯据与我和夫!”晏⼦对⽈:“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和与同异乎?”对⽈:“异。
和如羹焉,⽔⽕醯醢盐梅,以烹鱼⾁,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之,以平其⼼。
君⾂亦然。
君所谓可⽽有否焉,⾂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有可焉,⾂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不⼲,民⽆争⼼。
故《诗》⽈:‘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下,出⼊,周疏,以相济也。
君⼦听之,以平其⼼。
⼼平,德和。
故《诗》⽈:‘德⾳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可;君所谓否,据亦⽈否。
若以⽔济⽔。
谁能⾷之?若琴瑟之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晏⼦对齐侯问翻译: 景公从打猎的地⽅回来,晏⼦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已,哪⾥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羹,⽤⽔、⽕、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柴⽕烧煮。
厨⼯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吃了这种⾁羹,⽤来平和⼼性。
国君和⾂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下进⾔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下进⾔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之⼼。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适中。
《晏子对齐侯问》课件

评价与争议
高度评价
该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
争议与批评
对于该作品中的某些观点和主张,也存在不同的评价和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其过 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
05 《晏子对齐侯问》的现代 意义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强调德治
晏子主张德治,认为君主的道德 修养对国家至关重要,这对现代 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即政治领 导者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以
《先秦诸子散文》
本书收录了先秦时期各学派的代表性 著作,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 和哲学思想,对于理解《晏子对齐侯 问》的思想内涵有较大帮助。
深入思考的问题
晏子在回答齐侯时所采用的语言技巧 和策略是什么?
如何评价晏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晏子对齐侯问》对于现代外交和谈 判有何启示?
个人感悟与启示
坚持正义原则
晏子认为做人做事应该坚持正义原则,不违背良知和道义, 这对现代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6 《晏子对齐侯问》的延伸 阅读与思考
相关文献推荐
《春秋左传注疏》
本书是对《春秋》的注释和疏解,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有助于深入理解《晏子对齐侯问》 的背景和意义。
齐侯向晏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晏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和建议。
《晏子对齐侯问》的创作背景是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反映了那一时期 士人阶层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03 《晏子对齐侯问》的主要 内容
齐侯的问题
齐侯问晏子
“治理国家应该遵循什么 原则?”
齐侯问
“应该先考虑什么,后考 虑什么?”
意义。
强调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