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来历(DOC)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风俗呢?(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寓意是什么)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风俗呢?(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寓意是什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风俗呢?(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寓意是什么)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傈僳、佤、布朗、纳西、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彝族的火把节最为著名。
火把节的简单介绍

火把节的简单介绍
火把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农业时代。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庆祝活动,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火把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业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
因此,人们会在农历正月十五日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活动,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中国的元宵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燃放烟火,欢庆节日。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点燃火把。
火把是一种由竹子或木材制成的长条,两端点燃后可以燃烧一段时间。
人们会手持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还包括燃放烟火,放烟火象征着驱逐邪恶,迎来吉祥。
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还包括吃汤圆和赏花灯。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里面可以包裹着豆沙、芝麻、花生等馅料。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赏花灯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人们会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赏花灯,这些花灯通常是由纸张或竹子制成的,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
火把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人们的祈愿和希望。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点燃火把,跳舞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和平安,燃放烟火,吃汤圆,赏花灯,庆祝节日。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快乐。
火把节的来历

火把节的来历火把节的来历一相传,火把节的由来与诸葛亮有关。
很久以前,云南维西地区的百姓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
有一年,诸葛亮率兵来到这里。
在一次庆祝战胜大鬼主(古代彝族奴隶主)的酒席上,诸葛亮了解到当地百姓不会耕种水稻,他就率领大家刨土、搬石头、垒田埂、修水渠,同时派人去四川拉稻种。
一天夜里,诸葛亮得悉去拉稻种的人马被瘴气和黑暗困在不远处的森林里,便决定让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用火攻瘴气的方法,迎接运送稻种的汉兵,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那时起,维西、巨甸一带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棉花了。
以后每到这一天,当地人就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这个象征幸福的日子。
火把节的来历二远古时期,天上有着奇怪的现象,白天同时有6个太阳,晚上有7个月亮存在。
这一现象使得白日里烈阳暴晒,夜晚中强光照耀,使得天下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荒芜。
人们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且天下妖魔乱行,世间常常受到生命的威胁。
这时候,彝族出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利用弓箭将多余的太阳跟月亮都射了下来。
并铲除了在世间为恶的妖魔,将洪水肆虐的现象治理好了。
从此之后,彝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繁荣兴盛的生活。
但因为他们的生活过于美满,遭到了天神的嫉妒,于是年年都派下神子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
人们为了反抗神子,就设计将其杀害,引起了天神震怒,排除了大量的天虫到人间毁灭庄稼。
为了将他们杀死,从古籍中翻出了火把能把天虫烧死的方法。
于是彝族某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战斗,利用火把终将天虫杀害,保护了大量的庄稼。
正好这一天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彝族某为了纪念这一天,就特此将其作为自己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都会举着火把来到田野,举办火把节,用以祈求上天这一年的庄稼能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第3篇: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来历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来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来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来历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火是人类最早掌握和使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火对彝族关系极大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一年四季要生火取暖吃在火边睡在火边家中火塘常年不熄被称之为万年火。
火把节是全国彝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节日时间都是在农历6月24日前后几天。
到火把节时彝族人民身着盛装白天举行斗牛、摔跤、跳弦、对歌等各种节日庆典活动。
晚上手擎松枝火把嬉戏于村头寨尾田间地头各处照耀以驱除村中邪魔或烧虫除害。
随后人们便从四处聚到一起汇集火把于一堆簇成巨大篝火围起篝火弹琴吹笙尽情欢歌跳舞。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地传说不一。
其一相传彝族祖先从中原流放到西南农历6月24日这天夜晚到达聚居地森林密布杂草丛生猛兽的叫声阴森恐怖。
先民们为了使族人不受伤害人人打起火把驱赶害虫妇女们点火把照明男人伐木扎起围栏兴建房屋使族人避免了毒蛇猛兽的侵袭人们为了纪念到西南安营扎寨的第一天每年的农历6月24日晚彝族人都要点火把唱歌跳舞以示纪念。
其二古时候有一年地里的庄稼将要成熟收获时有一恶魔从天上撒下无数的害虫辛苦一年的庄家将被毁之危急之时有一个彝族妇女决心为民除害并于农历6月24日燃起火把到庄稼地里四处焚烧害虫昼夜不停害虫被消灭了但这位彝家妇女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而献身的彝家妇女将其死难的日子作为火把节传袭下来。
其三相传一次民族战争中彝族军队被敌人围困面临覆灭之时突闻一群牛的吼叫声彝军计上心来在牛角上扎起火把在牛尾巴上栓火炬到了夜晚把牛赶进敌阵借助火威彝军乘胜追击一举打败敌军。
关于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各有其神话传说至于火把节的天文历法的科学意义则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期才完全调查清楚火把节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个重大节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副教授合撰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专门阐明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是根据观察太阳运动定冬至和夏至傍晚观测北斗星和斗柄指向定大寒和大暑大暑这一天才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民间故事】火把节的传说

【民间故事】火把节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中国农村,有一个小村庄,每年到了农历十月十五的晚上,村民们就会举行一场传统的庆祝活动——火把节。
这是一个象征着温暖和希望的节日,也是村民们迎接冬天的仪式。
据说这个火把节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村庄的祖先们曾经遭受到严重的灾难,饥荒、瘟疫和战争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使得整个村庄沦为一片废墟。
村庄的祖先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决心重建家园。
有一天,一位叫做李大牛的村民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火把。
他把火把带回了村庄,并告诉了村民们。
大家对这个火把感到非常神奇,相信它是上天的赐予,象征着重建家园的希望。
于是,村民们决定在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一场庆祝活动,以纪念他们的祖先和那把火把。
整个村庄都布满了鲜艳的灯笼和彩旗,人们穿着盛装,手持火把,燃起熊熊燃烧的火焰,围绕着村庄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据说,这样的庆祝活动让村民们感到无比的勇气和希望,他们相信火把的光芒能够驱散黑暗,给他们带来好运。
每年的火把节上,村民们都会带着火把绕村而行,把光芒带给每一个角落。
而在这个传统的火把节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仪式——传火。
传火是让火焰从一个火把传递到另一个火把的过程,象征着希望和团结。
在传火仪式中,村民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火把,然后逐个把火把上的火焰传递给下一个人。
整个过程中,火焰从人群中一直传递下去,像一条亮丽的烈焰河流,给每个人带来了温暖和充实。
这个仪式也代表着家族和社区的团结,每个人都是火把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每个参与传火仪式的人都要经历一个个火光接触的瞬间,感受到火焰的温暖,也感悟到团结的力量。
火把节不仅是一场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通过火把节,村民们把祖先们的勇气和坚持传承下来,同时也把团结和希望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村民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拥抱希望和光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如今,火把节已经成为这个村庄最热闹、最受欢迎的节日,每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民间故事】火把节的传说

【民间故事】火把节的传说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古老的节日叫做火把节,这个节日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民热爱的节日,被誉为火把传承之地。
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一个传说就是下面要讲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山村叫做火把村,村子里的人们生活安宁,乐呵呵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可是村子的北面有一片很脏很乱的沼泽地,那里经常出现一些不速之客,让村子的人们深感恐惧。
有一天,村里的长老们商议决定要找一种办法来对付这些不速之客。
最后他们决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点燃火把,把恶灵从村子外驱除,并且邀请各地的人们来参加,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从此,火把节就成了这个村子的一个盛大节日。
据说,火把中的火焰能够照亮黑暗,传递光明和温暖,可以抵挡一切邪恶的力量,所以火把节就成了村子最具特色和意义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把节渐渐地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人们也都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
而这个故事也就成了火把节的代表传说之一,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而在这个节日的前夕,火把村里的长老们会提前做好大量的火把,准备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当农历七月七日到来的时候,村里的人们会手捧火把,相聚在一起,沿着村子外的小路走向沼泽地。
火把的火光让整个夜晚都变得明亮起来,村子里的孩子们也都非常兴奋,他们跟着家长一起走在前面。
一路上,人们会唱歌跳舞,祈福平安,希望这一年的庄稼风调雨顺,还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民间舞蹈、民歌演唱等。
当火把节完美落下帷幕后,便是村里人们欢欢喜喜地收获季节,过上充实而幸福的日子了。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火把节的象征,人们传承着这个传说,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如今,火把节已经成了西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参与。
而火把节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
火把节的传说还有许多不同版本,每一个版本都富有民间特色,都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这些传说丰富了火把节的内涵,使得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引人入胜。
火把节的来源传说及习俗风情_节日习俗

火把节的来源传说及习俗风情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过节民族节期为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来源传说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
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

白族为什么过火把节火把节的风俗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那么白族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希望你会喜欢!白族过火把节的起源传说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的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火把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少,鄱要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
男子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火把节也是彝族男女青年选择情侣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接触、认识、谈情说爱。
火把节的高潮在夜晚,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照亮了茫茫黑夜,蔚为壮观。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叫包聪的大力士,双方决定以摔跤来分输赢。
他们搏斗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地上的大力士助威,终于打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辛勤种出的庄稼。
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把害虫全部烧死了,这一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鸡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
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彝族火把节以石林和楚雄两地最为隆重。
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
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
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把节的来历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大妖魔,它身长八丈,头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长,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它经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抢去做媳妇,而且每天要吃三对活人的眼睛,如达不到它的要求,就会降祸于各村寨,让人们得一种怪病,让人全身腐烂,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围的彝族百姓为之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
但因为魔王法力强大,众百姓无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没有眼睛的尸体或未死的残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们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
有一天寨中头人对大伙说:“乡亲们,我们不能这样等着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们才有活路。
”大家异口同声说:“请头人想想办法,救救我们吧!”头人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决心除去喏吒王。
他组织了一帮年青胆大、身体强壮的青年人,带上长矛、大刀、火药,潜入喏吒王住的山洞里,只见那魔怪,恶眼圆睁,恰似两盏大灯。
为了除害,勇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长矛大刀使劲投向喏吒王,谁知,喏吒王一点反应也没有,原来魔怪皮子太厚,长矛刀箭根本伤不了它,只好象给它搔痒而已。
头人又指挥大家把火药放在喏吒王身下,点燃引线“轰”一声巨响,喏吒王被炸了一个翻身,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张开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将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为它当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还吃了很多人,人们绝望了,被逼得逃命他乡。
所以,这里原本人丁兴旺的彝乡变得人烟稀少,农田荒芜,村落破败。
在这危难的时期,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从下江(古时指景东一带)走来了一位道人,他清风道骨,一身正气,身着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后背着一个小竹篮,走进村寨,只见一幅破败景象,人烟极少,偶尔见人一问,得知妖魔作祟。
道长下决心为民惩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篮,取出斩妖剑,在竹篮上贴上符章,举剑念咒语,不到一个时晨,顿时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见喏吒王急急忙忙跑来,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篮边,身体越来越小,道长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骂道:“你这个畜牲,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
”说完,道长把喏吒王放进小竹篮中,背到巍山和南涧交界处的太极山下,囚在一个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让它在每年农历6月25日从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当地的彝族百姓们恨透喏吒王,每当它探头往外看时,人们都要抬着火把,洒着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着:“烙!烙!感谢老道长,烧死喏吒王……”千万人的火把照亮天地,万千人的喊声震天动地,几年后的农历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吓死在洞中,人们更加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点起火把,烧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庆祝妖怪的死亡,欢呼彝山的安宁。
所以火把节就这样形成,并一年年一代代地传下来,一直传到现在。
--------------------------------------------------------------------------------------------------/news/printpage.asp?id=108盐与火把节的来历2005-11-28在美丽的大凉山上,有一个产盐的地方名叫盐源。
盐水出在山青水秀的塔尔山和转盘山之间,塔尔山又叫神女峰,山上住有一个年方十六的摩梭姑娘,她经常出没于河畔林间,为上司放牧羊群。
这姑娘美丽大方,心地善良,富于智慧的双眼十分传神,使人见到便感到可爱可亲。
那时,这地方有一种打秋千的习惯。
就是在热闹的新春初几头,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村里搭起秋千架,欢乐的小伙子推着花枝招展的姑娘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他们唱情歌说情话,这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可就在这样的大喜日子里,这个摩梭姑娘没有去打秋千,因为她放的羊昨天在密林中丢失了两只,急着要找她那心爱的羊。
清晨,少女迎着灿烂的朝霞进入丛林,这里常常是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是白的,被毡是白的,满山的雪是白的,神女峰的泥巴也是白的,这简直是一个银色的海洋。
姑娘抓起一把雪,眼望着雪白的山,心里深情的想着,这一坡一山的雪都是盐该多好。
她在神女峰上生活,已有整十六个年头了。
十六年来到底吃了多少盐?盐!可比金子还贵重呢?几年前酋长给了阿妈一点盐,盐中不知渗了多少白泥,从此就有了还不清的盐债,自己才在风雨里为酋长放羊。
不久前,阿妈从回族人手中换了一块硬盐,高兴得象得了宝贝一样,还用麻绳把盐挂了起来,三五天才提出来在汤里搅一下,阿妈还夸口说:“山珍海味,盐巴才是头一位呢!”放了盐的汤真好吃。
可是,听回族叔叔讲,这点盐运进山来也不容易,一路上老虎豹子多,土匪恶霸多,随时都有危险……姑娘走啊想啊,想象着翅膀飞上了广阔的天穹。
忽然,一阵咩咩的叫声打断了姑娘的思绪,她拨开树丛一看,嗬!两只羊在草丛中活蹦乱跳,其中一只是黑色的大公羊,为羊群的头羊,另一只是花白的母羊。
两只羊今天竞跑到这里撒欢,害得人家到处寻找。
姑娘有些生气,挥舞着羊鞭疾奔过去。
两只羊见了,不但不逃,反而窜到姑娘面前直撒娇。
姑娘心软了,娇叱一声,还不快回去!羊鞭轻轻一扬,赶着羊就往回走。
丢失的羊儿又回来合群了,从这以后,这两只羊儿就引着羊群在塔尔山吃草,喝山里头来的水,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村寨的人都称赞姑娘是个好放羊人。
转眼到了六月十六日,照老习惯这天晚上的少女,都要离开村庄到风景秀美的地方露宿,希望求到好梦,得到一个好情人。
可是这个姑娘没那份心思,她却总是想把羊群养得好的迷解开。
这天,姑娘发现羊群越过奔流急湍的河,却不喝河里清亮的水,在头羊的带领下,一个劲的钻入深林,向大森林深处奔去。
她紧紧跟在后面,前面出现一个水塘,羊群围上去吃着塘水。
这水,为什么羊群喜爱吃?为什么常常是一只两只好几只的羊不见了,第二天又跑出来呢?问题一个个在姑娘心里回荡。
聪明的姑娘突然意识到,羊儿爱吃的水我应尝尝,只见她轻盈的走到塘边,如明镜的水映着她美丽的身影。
她双手伸进塘里,塘面起着涟漪,她手捧塘水送进口里,异样的感觉使她惊叫起来,这明明是清香可口的盐水呀!她忙痛饮了几回,立即感到浑身舒服有力。
她常听阿妈说:人不吃盐身上要长深深的汗毛。
我放牧为啥?我阿妈曾用羊皮换的啥?我们朝幕想为的啥?可不就是这种神水吗?不就是我们日夜盼望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盐水吗?她轻轻地抚摸着羊头,无限深情的赞美说:“我心爱的羊儿啊!你们虽然不说话,可你们是很聪明啊!”姑娘为找盐,历尽了千辛万苦,今日她发现了盐水,喜悦的心情就不用说了。
她为了给缺盐的山民带来佳音,分享幸福,使人们能生活美满,身体健壮,逢人便说:“那里有盐水!”这惊天动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小凉山。
人们不怕远隔千山万水,都到这里来背盐水吃。
一天,姑娘在盐水塘边烧火做饭,临走时阿妈给了她两个鸡蛋,当她吃了蛋又在空蛋壳中装满盐水,无意的放在余火上烘烤,不久水干了,鸡蛋壳内全是雪白的盐。
她从此得到启示,带了一个铁锅来熬,这就是直到解放后,还用蛋形铁锅熬冒壳盐的起源。
自那以后,盐塘边上人们越集越多,按各人的专长分工合作,开始了用牛车拉柴,制铁锅熬盐。
这种兴旺的情景民间诗人曾描绘:“合井松烟火昼然,羡她煮海白如棉;贫家妇女无生计,支锅熬出雪花盐。
”盐业生产越来越旺,四方经商者络绎不绝,人们都尊敬那牧羊的姑娘,可这事却气坏了土司,他气极败坏地责备姑娘;“你发现盐水,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姑娘理直气壮的回答;“盐水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先向你说?”土司抽刀把姑娘杀死,砍成块块装进牛皮袋,丢在硝坑洞中去了。
摩梭姑娘遇害的恶噩一传开,上千的各族人民在深夜举起了愤怒的火把,从四面八方赶来,直向酋长的衙门冲去。
衙门转眼被火焚烧,土司在混战中被打死,当地的各族人民用火把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据说这晚正是旧历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后来盐源人民火把节的来历。
自那以后,人民还在盐水井旁修了一个庙,名小龙王庙,神台上塑了姑娘和她的一群羊儿的像,尊称她叫“开山娘娘”。
清光绪初年,盐源县知县欧阳街还在《神女峰开山娘娘庙上祭文》中,最后礼赞曰:“新宫紫殿鸳鸯瓦,指挥忠将井龙王,左右分龛同祀灶,永世不忘开山娘。
”--------------------------------------------------------------------------------------------------/pubnews/doc/read/jsjwy/907470516.85487797/火把节散记(彝)阿蕾朋友,你到过祖国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吗?你参加过那里的火把节吗?如果没有的话且听我细细讲来。
一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火把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从活动很隆重的布拖、普格等地火把节仪式来看,在诸多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中,天神恩体古兹派喽罗到凡间收苛捐杂税被杀后,为了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们,而凡间的人们毫不妥协,相邀在六月二十四这天用火把焚烧害虫这个故事是比较实在的一种解释。
二时值火把节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繁复的歌。
你看,那橙黄的荞地,那正翻白灌浆的燕麦,还有墨绿的晚洋芋地里那白的花、紫的花;你听,那清新透明的雨后晴空下云雀欢朗的歌唱,山林里杜鹃们那高一声低一声的呼应,深山老林中猎狗急切的追逐声和猎人充满激情充满欢欣的助威声,树丛中蝉儿那不知疲倦的长鸣,花草丛中被惊动的蚱蜢猛地弹起后那抖动翅膀的习习声;你闻,那已腾出来播上甜荞或圆根的早洋芋地里潮呼呼的泥香,热溽中氤氲的荞麦熟透了的气息及花香草香……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且不说那火把节的欢乐场面,单就这画、这歌、这香就足以使你沉醉而留连忘返的。
三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里的男人除了足不出户的老人及牧童外,全都聚到村旁的小溪边杀猪宰牛分肉。
本来就一肚子怨气的牧童很不情愿地把牛羊赶到草坡上后,无心再和羊羔们撒欢,和牛犊们嬉戏,也无心倾听猎狗撵到了哪座林子,两只眼睛老盯着小溪边蚂蚁一样蠕动着的人堆和升腾的青烟,想着咝咝冒油的烤肉,不住地吞咽着冒涌的涎水,焦燥不安地等待着父兄或姐妹们快来替换他们。
可是太阳有意跟他们作对似的,老钉在那个地方不肯挪步。
好不容易等到太阳偏西的时候,终于盼来了接班的。
来不及交班,只见他们被露水擦洗得白白的小脚丫就已晃出好远。
他们飞也似地回到家里,先烧上一笼火烤一坨肝呀肾的解解馋,然后带着满嘴的锅烟满脸的汗水掏出罩在背篼底下的圣洁的芦花大阉鸡或黄色仔母鸡,又飞也似地抱到自家地里,倒提着鸡脚一边转一边念:“沙布刀——沙烟刀①——”老实的孩子一丝不苟每块地都转上那么一圈,蹭得鸡都脚破血流了;滑头的孩子们则象征性地转上两圈就回来了。
回来后无一例外地都催正忙着挖洋芋腾地撒圆根或摘花椒的母亲赶快烧火煮饭。
他们害怕晚上点火把时落到别人后头,被人笑话是因为“点保累”②才落在后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