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浅析中国分配不公问题的现象及原因

浅析中国分配不公问题的现象及原因众所周知,自1978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无论是宏观上的综合国力,还是微观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可喜得变化,这让我们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社会收入不公就是一件极其典型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尽管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
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
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1988 1181.4 544.9 636.5 2.17 1989 1375.7 601.5 774.21990 1510.2 686.3 823.9 2.20 1991 1700.6 708.6 992.01992 2026.6 784.0 1242.6 2.59 1993 2577.4 921.6 1655.81994 3496.2 1221.0 2275.2 2.87 1995 4283.0 1577.7 2705.31996 4838.9 1926.1 2912.8 2.51 1997 5160.3 2090.1 3070.21998 5425.1 2162.0 3263.1 2.51 1999 5854.0 2210.3 3644.02000 6279.9 2253.4 4026.5 2.79 2001 6859.6 2366.4 4493.22002 7702.8 2475.6 5227.2 3.11 2003 8472.0 2622.0 5850.03.2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984年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城市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
一方面是富裕的商业中心区,高档住宅区,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另一方面是贫困的城中村,工业废弃区,人口密集的老旧住宅区等。
这种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1. 土地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城市中富裕的商业中心区,高档住宅区等往往占有着大面积的优质土地资源,而贫困的城中村,工业废弃区等则被边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了城市的二元结构。
2. 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中富裕区域的人口往往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而贫困区域的人口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3. 政策扶持的不相对应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扶持不相对应,往往更偏向于支持富裕区域的发展,而忽略了贫困区域的发展需要。
这导致了城市中的二元结构日益严重。
对策:1.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力度,推动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打破富裕区域和贫困区域的土地资源差距,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
2.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该引导和扶持贫困区域的产业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和调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来提升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3. 增加对贫困区域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贫困区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水平,缩小城市内部资源分配的差距。
4.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遏制城市发展中的区域不均衡现象,鼓励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二元结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
5.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工作,确保城市内部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公平与稳定。
中国的两极分化

而貧困家庭、貧困地區的學生由于客觀條件的“先天不足” 而貧困家庭、貧困地區的學生由于客觀條件的“先天不足”, 加之“後天”得不到良好的補給, 加之“後天”得不到良好的補給,就很容易被遺弃在教育大門之 外。踏上社會之後,他們同樣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心理受傷害, 踏上社會之後,他們同樣受到各方面的歧視,心理受傷害, 釀成了惡性循環。 釀成了惡性循環。
5.41 8.66
23.11 21.94 11.85 23.09
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 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对 于很多农民来说, 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头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 于很多农民来说,“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头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 调查显示, %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20% 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 %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 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57%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 % 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 %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43% 的人不愿意住院。 %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 %的人是因为“ 的人不愿意住院。51%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32%的人是因为“经济困 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 %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难”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83%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所处区 域 东部地 区 中部地 区 西部地 区 全部 20012003年 出生人 数 30.15 34.33 55.52 39.16 在家 出生 在医 院 出生 24.15 23.02 在其 2001- 在家 他地 2003年 死亡 方出 死亡人 数 生 0.34 0.98 1.71 0.97 25.82 27.05 44.47 31.68 20.54 19.44 36.49 24.92 在医 院 死亡 2.68 3.59 1.57 2.67 在其 他地 方 死亡 0.80 0.73 0.83 0.79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城市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不均衡。
个别发达地区集中了大量资源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严重的资源匮乏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
2.经济发展不平衡。
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3.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较好,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条件较差。
4.社会服务设施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
由于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政策导向不当。
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发展重心偏移、优势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导致了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市场机制失灵。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市场失灵现象,导致了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城市规划不科学。
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和节奏的问题,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合理。
4.区域间竞争激烈。
城市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发达地区优势地位的进一步巩固,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和继续存在。
要解决城市二元结构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1.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内部均衡发展。
3.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我国推进城市改革以来城乡两极分化的演化——基于居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大 ; 度不 平等 的指 标值 较大 时 , 而测 与之 对应 的两极分化 可 能并不严重。
两极分化是就 一个 统 一的群 体 的分化 而言 的 , 只要 有分化 , 我们就可以讨论 两极 分化 。其次 , 一个统 一的群体 开始 分裂 成两个群体时, 不仅这两个 群体 之间有差异 , 而且这 两个 群体
我国推进 城市改革以来城乡两极分化的演化
— —
基 于居 民收入 的 实证 分析
张 陶新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 株洲 420 ) 10 8
摘
要: 通过对我 国城 乡居 民收入 的两极分化演化及发展 趋势进行 实证 分析 ,90~ 0 6年期 间 , 国居 民收入 两 19 2 0 我
极分化与这一 时期 的改革历程是基本吻合 的, 并且总体 上在震 荡中上升 , 上升速度低 于收入 差距扩 大的速度 ; 但 当
后利用较长时期的统计 数据 来试 图分 析我 国居 民收入 两极
分化 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
一
只有两个不 同的收入水平 , 图 2所示 。从 图 1 如 和图 2可 以
两极 分化 及其 测度
看出, 经过收入再分配 以后 , 总的收入不平 等程度降低 了, 但 中间 阶层消失 , 会更加 聚集 , 社 两极分 化变得 更加严 重。因
和每一类 内部的聚合程度来判 断两极分化的程度。
示第 i 组的人 口占总体人 口 的份额( 百分 比) 。
收稿 日期 :o8一l 0 20 2— 9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统计科研 课题(0 83 ) 20C 3 作者简 介: 陶新 , 湖南 华客人 , 张 男, 湖南工 业大 学研 究员, 士, 硕 研究方 向为数理经济 。
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

城市发展与社会分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而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一方面,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城市中聚集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
与此同时,城市还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些都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动态和活力的地方。
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分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
一方面,一些人得以从城市的发展中获益,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中流砥柱,享受着高薪工作、高品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着舒适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一些人却被边缘化,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低收入、低居住质量等问题,生活在城市的边缘社区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使城市中的富裕和贫困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分化问题有多重原因。
首先,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资源的高度集中。
由于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教育、医疗等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乏。
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社会分化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和房地产开发加剧了社会分化。
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一些土地和房地产成为了少数人的投资工具,而普通市民却难以承担高昂的房价和租金。
这导致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差,从而加剧了社会分化。
此外,城市发展还带来了职业结构的改变。
一些传统产业的消亡和新兴产业的涌现,使得一些人的技能和能力无法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进而导致了职业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化。
面对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分化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首先,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公共设施的均衡布局,让每个地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便利。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城市化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日益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好处,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等。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城市化的问题分析1、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城市化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建设房屋、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2、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这种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
3、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不合理,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热岛效应区域,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在城乡结构方面,当前一些城市匆忙规划建设,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4、大量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重返城市的农民工和移民,使得城市人口、车辆、建筑物等多种城市设施得不到适当的应对措施,导致资源短缺、住房危机、出行拥堵等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治理难度逐渐加大,包括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安全、环保、文化等问题。
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加速推进目前,大部分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仍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城市化的对策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推动城市功能扩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扩展,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创新、稳健的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土地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刘爱梅2011-05-19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运用城市成本一收益、住序一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特征性事实做了概括总结,并从市场选择、政治制度、自然历史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模,两极分化,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一、引言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他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22亿,城镇化率为46.6%,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也即所谓的诺瑟姆“S”型曲线的中期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直接拉动了人们的住房需求,带来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并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着城市的快速膨胀和经济的增长。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如果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城市将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资源,将对迁移人口形成更强的吸引力,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将造成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将不断增长;而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少,难以吸引到真正的优秀人才和企业项目,导致规模集聚效应难以发挥,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最终将损害经济的平稳运行。
目前,一线大城市房价高涨已经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也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警示,但遗憾的是部分学者仅仅认为,房价高涨是因为快速的城市化产生的刚性需求所致,而没有认识到房价高涨与目前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状况以及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相关。
如何促进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经济协调发展,进而降低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推动经济由非均衡增长转向均衡增长,是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难题。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和原因,为我国城市的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城市规模理论与评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有以下三种:城市成本一收益理论、城市位序一规模理论和网络城市理论。
(一)城市成本一收益理论阿隆索提出了一个城市总成本一收益模型,认为城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前者呈递减趋势,后者呈递增趋势,两条边际曲线的交点即为最优城市规模点。
埃德尔(Edel)、安东尼和罗伯特(Anthony&Robert)、哈维(Harvey)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阿隆索的收益模型。
他们认为,城市的实际规模(城市均衡规模)是由平均收益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而最优规模是由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
由于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分别处在平均收益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这说明,城市(特别是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存在一个内在的驱动力,使得城市的实际规模要大于它的最优规模。
亨德森(Henderson)认为,这个内在驱动力的实质是城市聚集经济。
迪朗东和普加(Duranton&Pu-ga)将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引入单中心城市增长模型,得出了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经济关系表达式:N*=e/(1+2e)t,它表明最优城市规模N*与反映城市聚集成本的参数t(单位交通成本)成反比,与反映城市聚集收益的参数e(中间产品不变替代弹性的值)成正比。
因此,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聚集效应呈倒U字型关系。
(二)城市位序一规模分布理论城市位序一规模分布理论解释大城市的规模是不是过大,并反映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内在规律。
如果将城市从大到小按其规模排序,“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表达式为:R*P i q=K,式中R为城市位序,Pi为位序为R 的城市人口规模,K为首位城市人口数,q为分布指数。
q=1时,城市规模分布满足齐普夫定律;如果q>l,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如果q<l,说明人口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规模城市不够发达。
q变小时,说明城市人口规模分布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q变大时,则说明人口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多位经济学家对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
严永涛、冯长春选择1994 -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
近两年来,部分经济学者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城市规模集中度加强。
李震、杨永春根据齐普夫定律通过分析指数a值的大小发现:不同于当代发达国家的城市等级扁平化的趋势,中国城市体系的等级性仍处于逐年加强的趋势中,但这种加强的趋势有减弱的势头。
(三)网络城市理论成本一收益理论往往从单个城市的成本、收益来分析城市的最佳规模。
目前经济学者已经认识到分析城市规模不仅要从单个城市来看,更要从整个城市群、城市网络来看。
19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空间纳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藤田和克鲁格曼等人通过对1830 -1870年间美国城市的研究,发现美国的人口增加了3倍,城市形成了3个级别,并指出城市层级体系的形成,是复杂体系自行组织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什么策划。
杨小凯和霍格宾在一个分权的分层网络框架中探讨了最优城市规模和城市层级问题,他们认为最优的城市层级是生产分工水平的增函数,是城市规模和交易效率的递减函数;分工水平提升将增加城市数量,城市规模越大,交易效率越高,城市数量就越少。
以上理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对影响城市规模因素的分析都颇具洞察力。
但是,不同经济学者对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却十分迥异,城市规模的“理论解”与“实际解”也相去甚远。
克拉克(Clark)研究表明,最佳城市规模的人口在20万人左右;邓肯(Duncan)认为50万-100万的城市人口是最佳人口规模;1977年美国系统工程学家吉布森提出城市的最佳人口规模是80万-120万。
国内经济学家也对最佳城市规模进行了分析,王小鲁和夏小林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参考了新古典和内生增长模型,构造出了城市的规模成本一收益函数,得出人口100万-400万人的城市的净规模收益最大。
金相郁利用聚集经济方法与最小成本方法度量并比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三个超大城市的最佳城市规模,得出三大直辖市的北京、天津、上海的最佳城市规模为1251. 714万人、951. 311万人、1795.516万人。
事实上,首先,城市规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城市规模可以随着技术进步、交通设施改进、城市处理环境污染能力的增强,其城市规模的边界也在逐渐增大。
其次,城市规模往往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具有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其城市规模也会不同,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普遍缺水,城市承载人口数量也少,城市规模普遍要小一些。
最佳城市规模至今难以“求解”,然而,人们并不能因此放弃对最佳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探究,在一定时期,城市规模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城市规模并不能“无限”地扩大。
三、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一)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化”与“过小化”并存从我国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城市等级性逐步加强,“过大化”与“过小化”并存。
如表1所示,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总数为655个(包括县级市但不包括县城),其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数为264个,20万-50万的城市数为151个,50万-100万的城市数为118个,100万-200万的城市数为81个,200万-400万的城市数为28个,400万以上的城市数为13个。
另外,全国1580个县城人口为1. 16亿人,县城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县城人口不足10万,县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在图1中可以看到,在我国金字塔型的城市规模结构中,位于塔底的城市数量多,人口规模小,塔腰部分即20万-4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较少,大部分县城城区人口不足20万;另一方面,部分一线城市人口规模近几年来迅速扩展,大城市人口规模目标屡设屡破。
200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其中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
而实际上,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246万,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726万。
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离该市1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
根据王小鲁、夏小林等国内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100万-400万的净规模收益最大。
我国部分城市人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城市规模集聚经济效益,而部分一线大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又带来城市交通拥挤、地价、房价飙升等问题。
表1:全国城市人口规模比较单位:个图1: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二)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巨大,而广大中小城市的GDP总量不高。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3个城市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深圳、沈阳、广州、西安、武汉、哈尔滨、成都),这13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6995.5亿元,占同期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人口(包括市辖县)为2. 4357亿人,约占当年全国城镇人口总数的40%,GDP为120657亿元,占全国GDP总规模的五分之二强。
可以看出全国省会城市聚集了近一半的人口和财力。
从区域经济规模分布来看,全国经济发展又集中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区域内。
2008年三大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 5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38.2%。
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 5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0%;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1%。
(三)城市资源分布不均一是城市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少。
以我国东北的黑河和西南的腾冲为落点划线,“黑河一腾冲线”东南部面积占43%,人口占94.3%,西北部总面积占57%,人口占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