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趣味实验案例
初中生物常见的趣味的实验

初中生物常见的趣味的实验方法步骤:1、将新鲜的叶片放在培养皿中,用清水洗净,用纱布吸干水分。
2、用镊子夹住叶片,用毛笔在叶片上涂上一层透明胶水,等待干燥。
3、用双面刀片将叶片切成薄片,放在载玻片上。
4、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
5、画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并标注名称。
讨论:1、叶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叶片的结构特点有哪些?3、为什么要用透明胶水将叶片固定在载玻片上?4、制作徒手切片的难点是什么?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目的要求:观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现象材料用具:绿色植物叶片,酒精,碘液,玻璃棒,滴管,显微镜等方法步骤:1、将酒精滴在叶片上,使其变白。
2、滴上碘液,等待片刻。
3、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如果变成紫黑色,则说明叶片中含有淀粉。
4、用玻璃棒将叶片压碎,再滴上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讨论: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过程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碘液观察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3、为什么要将叶片压碎再滴上碘液?5.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目的要求: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了解其适应环境的特点材料用具:鲫鱼标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等方法步骤:1、用刀片将鲫鱼的鳞片刮下,放在载玻片上。
2、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鳞片的结构。
3、用镊子夹住鲫鱼的鳃,观察其结构。
4、观察鲫鱼的口腔和鳍的结构。
讨论:1、鲫鱼的形态结构适应了什么样的环境?2、鲫鱼的鳞片和鳃的结构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要用刀片将鲫鱼的鳞片刮下来观察?验证血液是如何在血管中流动的,并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材料用具:显微镜,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小刀,小动物(如小鱼)方法步骤:1、将小动物放在生理盐水中,用小刀轻轻切开一小段血管,将血液取出滴在玻片上。
2、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3、观察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讨论:1、为什么要将小动物放在生理盐水中?为了保护血液的完整性,避免血液凝固)2、观察血液流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调整显微镜的对焦,避免压碎血小板)3、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有什么功能?可以与费林试剂反应,产生红色沉淀。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一:观察和记录生长的豌豆植物在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和记录豌豆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豌豆种子种在花盆中,并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豌豆植物的种子发芽、茎的生长、叶片的形成,以及花朵和豆荚的出现。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案例二: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果蝇杂交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
他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将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随后,学生们观察并记录果蝇杂交后的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遗传规律,并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
案例三: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将水生植物浮萍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测量并记录浮萍释放氧气的速率。
他们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作为变量,通过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速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案例四: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在细胞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让他们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到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官。
随后,他们还进行了细胞染色实验,观察了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案例五:进行DNA提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按照步骤,从水果或植物中提取DNA,并观察和记录DNA的形态特征。
他们了解到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1: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如直接阳光、阴影、人工光源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2:研究DNA提取实验为了深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教师设计了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洋葱、盐水和洗洁精等,提取洋葱细胞中的DNA。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们亲手操作,了解了DNA的提取方法和DNA的特点。
案例3:观察和研究细菌生长为了研究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细菌菌液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案例4:研究遗传变异为了研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作用,教师设计了果蝇实验。
学生们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基因的传递方式和变异的原因,加深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案例5: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及其调节机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选择不同的植物,如豌豆、太阳花等,观察并记录植物对光、重力和刺激等的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运动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案例6:研究酶的作用为了研究酶的作用和特点,教师设计了酶活性实验。
学生们使用不同的酶和底物,观察并记录酶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酶的底物特异性、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案例7: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呼吸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呼吸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趣味实验》教案

《生物趣味实验》教案生物趣味实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趣味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实验一: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材料- 植物(最好选择一种常见的室内植物)- 酒精- 水杯- 实验室纸巾过程1. 将植物放在一个室内位置,确保它能够充分接触阳光。
2. 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观察植物的叶子颜色和状态。
3. 在晚上或阴天,用实验室纸巾将植物的叶子擦干。
4. 将酒精倒入水杯中,将植物的叶子放入水杯中,植物的叶子完全浸泡在酒精中。
5. 观察植物叶子变色的情况。
结果在观察植物叶子的颜色时,你会发现它们在白天是绿色的,而在晚上或阴天是很快变黄色或白色的。
当将植物叶子放入酒精中浸泡时,植物叶子会迅速失去颜色。
解释这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然后用于生长和维持活力。
在白天阳光充足时,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能量以保持其绿色。
而在晚上或阴天,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失去了绿色颜色。
当将植物叶子浸泡在酒精中时,酒精会破坏植物叶子中的色素,导致叶子失去颜色。
实验二:氧气与火焰的关系材料- 长颈瓶- 蜡烛- 打火机或火柴过程1. 将长颈瓶倒置放在蜡烛上方,确保瓶口紧贴蜡烛的火焰。
2. 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蜡烛的火焰。
3. 观察火焰。
结果当长颈瓶倒置在蜡烛上方时,蜡烛的火焰会逐渐变小并最终熄灭。
解释这是因为火焰所需的氧气被长颈瓶封闭,导致火焰无法继续燃烧。
火焰需要氧气才能维持燃烧,当氧气被消耗完或被限制时,火焰会熄灭。
实验三:解剖青蛙材料- 已经死亡的青蛙- 解剖工具(刀、剪刀、镊子)- 塑料薄膜或塑料袋(用于保存解剖后的青蛙)过程1. 将青蛙放在解剖板上,检查青蛙的外部特征,如皮肤、四肢等。
2. 使用解剖工具小心地剖开青蛙的腹部,注意不要损伤内部器官。
3. 检查并描述青蛙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消化系统等。
4. 将解剖后的青蛙小心地放入塑料薄膜或袋中,以便后续观察或处理。
初中生物实验案例与操作技巧

初中生物实验案例与操作技巧生物实验案例与操作技巧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案例,并提供一些实验操作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
实验一:豆子的发芽实验材料:干豆子、水、塑料袋、毛巾或纸巾步骤:1. 将豆子放在水中浸泡一晚上。
2. 将毛巾或纸巾湿润,然后将豆子放在上面。
3. 将湿润的豆子放入塑料袋,将袋子封口。
4. 将袋子放在温暖、充满阳光的地方。
5. 每天观察袋子里的变化,记录豆子的发芽情况。
操作技巧:- 在灌溉豆子时,确保全部的豆子都能充分吸水,以保证正常的发芽。
- 选择一个温暖、充满阳光的地方放置袋子,这有助于提供适宜的条件促进发芽。
- 每天坚持记录观察结果,包括豆子的发芽时间、发芽速度和发芽率等。
实验二:观察口腔中的细菌材料:咽拭子、洗手液、草履虫培养皿、显微镜步骤:1. 用洗手液洗净双手,摘下手套。
2. 用咽拭子轻轻在口腔内刮一刮。
3. 将咽拭子刮下的细菌涂抹在草履虫培养皿上。
4. 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
操作技巧:- 在刮取口腔细菌时要注意用力轻柔,以避免伤到口腔组织。
- 培养皿中的细菌应均匀涂抹,以便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细菌。
- 观察细菌时,应将显微镜调整到适当的放大倍数,并注意焦距的调节,以获得清晰的观察效果。
实验三:观察叶子的光合作用材料:水仙花叶子、苏打水、吸管、酚酞溶液步骤:1. 在水仙花叶片的表面放上一滴酚酞溶液。
2. 用吸管将苏打水滴在叶片上。
3. 观察叶片的变化,记录下结果。
操作技巧:- 放置酚酞溶液时,确保溶液完全覆盖叶片的表面,以获得清晰的颜色变化。
- 吸管滴上苏打水后,用适量的水滴在叶片上,以确保充分的反应发生。
- 观察变化时,注意细微的颜色变化和叶片形态的变化,以观察光合作用的发生情况。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案例,初中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生物趣味实验

初中生物趣味小实验15例1、细胞得作用拿两只大土豆,把其中一只放在水里煮几分钟。
然后把两只土豆得顶部与底部都削去一片,在顶部中间各挖一个洞,在每个洞里放进一些白糖,然后把它们直立在有水得盘子里。
经过几个小时以后,生土豆得洞里充满了水,而熟土豆里仍然就是白糖颗粒。
生土豆得细胞就是活得,它好像一个孔道,能够使水分子通过。
盘里得水经过土豆壁渗入洞中。
而煮过得土豆细胞已被破坏,所以没有渗透功能。
请您尝尝放生土豆盘子里得水,有甜味吗?没有。
为什么生土豆里得糖水没进到盘子里?秘密在细胞膜上。
土豆得细胞膜好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小于筛子孔得颗粒通过,大于筛子孔得颗粒就过不去了。
白糖得分子比较大,通不过细胞膜,所以,盘里得水就不甜。
懂得了这个道理,您再给花草树木施肥时,千万不要用太浓得肥料水,否则,植物体里得水就会倒流到土壤里, 使植物打蔫甚至枯死。
2、纸片诱蝶每到春、秋季节,您就是否注意到,菜园里常常有许多白蝴蝶(学名菜粉蝶)在飞舞。
晴朗无风得中午,菜粉蝶最活跃,常常作“恋爱”飞行。
您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雄蝶一瞧到雌蝶,立即会飞过去与雌蝶会合,这时雌蝶马上腾飞而起,雄蝶紧紧追随,一前一后,或上或下,翩翩起舞,然后交尾。
您若把与粉蝶大小相似得白色纸片用线吊住,不断地挥舞着,往往会有未交尾得雄蝶飞来追赶,把它误认为雌蝶,前来求爱。
这个实验说明,雄性菜粉蝶就是通过视觉来发现雌蝶得。
3、纸上产卵小实验雌性菜粉蝶交尾之后,约过两天后产卵,每次只产一粒卵,连续产卵少则20粒,多则500粒。
菜粉蝶专门在卷心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得叶子上产卵。
您只要把卷心菜得叶子捣碎,将得到得叶汁涂在一张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摊在菜园地上,留意观察,不久就会有菜粉蝶飞来,在纸得上空徘徊飞舞,最后落在纸面上产卵。
菜粉蝶根据十字花科植物得气味,来选择产卵地点。
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趋化性。
4、吃叶趋化性菜粉蝶得卵孵化出得幼虫,靠吃菜叶长大,身体呈青绿色,所以人们叫它菜青虫。
幼儿园趣味科普:微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趣味科普:微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幼儿园趣味科普:微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共享微生物实验是幼儿园科普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简单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孩子们对微生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一些幼儿园微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科普教学。
1. 实验一:放大世界,观察微生物材料:- 显微镜- 玻璃载玻片- 化学试剂- 水样步骤:1. 将水样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2. 孩子们可以用化学试剂对水样进行预处理,比如加入碘液或甲醛液,观察微生物是否有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和运动,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2.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材料:- 玻璃容器- 石蜡- 密封袋- 彩色布条步骤:1. 将玻璃容器内放入一层石蜡,并加入一些水样。
2. 在石蜡上撒上一些微生物培养粉末,用密封袋封住玻璃容器,摆放在温暖的地方。
3. 孩子们可以在密封袋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并用彩色布条装饰,然后观察培养过程。
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在趣味中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和培养过程。
微生物这个神奇的生物世界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也能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科普教学应该以趣味和互动为主线,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使科学教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微生物实验教学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对微生物产生兴趣,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在知识的文章中,我会更详细地讨论微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并共享更多的趣味科普教学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科普教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希望我的共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微生物是我们身边的神奇生物,虽然微小,却承载着巨大的能量。
在幼儿园科普教学中,微生物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微生物的存在和魅力。
生物趣味实验

初中生物趣味小实验15例1、细胞的作用拿两只大土豆,把其中一只放在水里煮几分钟。
然后把两只土豆的顶部和底部都削去一片,在顶部中间各挖一个洞,在每个洞里放进一些白糖,然后把它们直立在有水的盘子里。
经过几个小时以后,生土豆的洞里充满了水,而熟土豆里仍然是白糖颗粒。
生土豆的细胞是活的,它好像一个孔道,能够使水分子通过。
盘里的水经过土豆壁渗入洞中。
而煮过的土豆细胞已被破坏,所以没有渗透功能。
请你尝尝放生土豆盘子里的水,有甜味吗?没有。
为什么生土豆里的糖水没进到盘子里?秘密在细胞膜上。
土豆的细胞膜好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小于筛子孔的颗粒通过,大于筛子孔的颗粒就过不去了。
白糖的分子比较大,通不过细胞膜,所以,盘里的水就不甜。
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再给花草树木施肥时,千万不要用太浓的肥料水,否则,植物体里的水就会倒流到土壤里,使植物打蔫甚至枯死。
2、纸片诱蝶每到春、秋季节,你是否注意到,菜园里常常有许多白蝴蝶(学名菜粉蝶)在飞舞。
晴朗无风的中午,菜粉蝶最活跃,常常作“恋爱”飞行。
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雄蝶一看到雌蝶,立即会飞过去与雌蝶会合,这时雌蝶马上腾飞而起,雄蝶紧紧追随,一前一后,或上或下,翩翩起舞,然后交尾。
你若把与粉蝶大小相似的白色纸片用线吊住,不断地挥舞着,往往会有未交尾的雄蝶飞来追赶,把它误认为雌蝶,前来求爱。
这个实验说明,雄性菜粉蝶是通过视觉来发现雌蝶的。
3、纸上产卵小实验雌性菜粉蝶交尾之后,约过两天后产卵,每次只产一粒卵,连续产卵少则20粒,多则500粒。
菜粉蝶专门在卷心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上产卵。
你只要把卷心菜的叶子捣碎,将得到的叶汁涂在一张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摊在菜园地上,留意观察,不久就会有菜粉蝶飞来,在纸的上空徘徊飞舞,最后落在纸面上产卵。
菜粉蝶根据十字花科植物的气味,来选择产卵地点。
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趋化性。
4、吃叶趋化性菜粉蝶的卵孵化出的幼虫,靠吃菜叶长大,身体呈青绿色,所以人们叫它菜青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趣味实验设计方案
馒头在口腔中是怎样变化的呢
摘要:本实验通过馒头在口腔中变化这一最简单的、人人都有过的体验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
通过小组合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之间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馒头探究唾液
作者姓名:曾淑玲
作者单位:青州市弥河初中
联系电话:(0536)3810454
馒头在口腔中是怎样变化的呢
一、实验目的:
1、探究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探究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实验器材:
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子、馒头、清水、碘液。
三、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变蓝色。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四、实验步骤:
1、亲身体验,提出问题。
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教师引导提出假设: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浓,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牙齿的咀嚼作用;甜味只是通过舌才能品尝出来,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舌的搅拌;馒头变甜说明它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馒头变甜的主要原因是唾液在发挥作用。
3、分成9个小组,对以上提出的假设分别进行实验。
4、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将其中的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的切碎、拌匀,另一块不做任何处理。
5、用清水漱口,将一块消毒的脱脂棉含在口中。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6、取三支洁净的A、B、C试管,A试管中放入馒头碎屑+2ml唾液充分搅拌,B试管放入馒头碎屑+2ml清水充分搅拌,C试管放入馒头块+2ml唾液不搅拌。
7、把A、B、C三支试管分别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加热10分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做的假设,进一步预测其结果,展开小组讨论。
8、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
仔细观察各试管
中颜色的变化。
每个小组找出代表,说一下A、B、C三支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A 试管不变色,B试管变蓝色,C试管部分变蓝色。
9、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五、实验注意的事项
本实验把课本实验《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做了部分修改,因为经过多年的生物实验教学,清楚的了解到要得到37℃的温水确实不容易,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够简便,所以在实验中,让学生把A、B、C三支试管分别按照步骤6进行操作,然后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预先和部分学生说明,穿带口袋的内衣)加热10分钟(或者再长一点时间),这种方法方便易行,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六、师生反思交流,总结规律。
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
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
本实验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
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