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十、召公之治,得兆民和——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

十、召公之治,得兆民和——有关周初召公封燕的疑问如果认为殷商文化起源于北方,那么它就和周初所封的燕国前后连贯起来了,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殷商文化起源的探讨最便利的办法就是从周初燕国开始。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初封时史事说:“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
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史记》第一,周初召公封燕是否为燕之初封?第二,召公奭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第三,召国与燕国的关系如何?第四,北燕与南燕的关系如何?第五,燕与蓟的关系如何?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室,当时畿外的重要封国大都借助了古代的城邑和殷商的遗民。
如鲁国封于曲阜,为少暤之墟,随行的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
卫国封于朝歌,为商朝旧都,并统领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当时称此为“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也就是“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而“疆理土地以周法”。
但是就史籍中的简略记载来看,燕国在召公奭受封以前,似乎本无土著殷民的活动,与召公奭随行的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
”认为召为西周的畿内封国,召公以此而称。
公为爵称,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其子孙世代继为三公。
所说参证史实均有较大依据,然而召公奭既然有如此崇高的身世地位,能够与周公旦相并称,其与周王室的关系如何?周武王有同母兄弟十人,长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
周公旦为武王之弟,并且二人排行甚近。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因此被封于鲁国,还特别被赐予祝、宗、卜、史之官和官司礼器,得建文王之庙郊祭文王,有天子礼乐。
但是召公奭似乎仅仅与周同姓,而没有族属的关系。
谯周说召公奭为周之支族,皇甫谧又说他为周文王之庶子。
《白虎通》和《论衡》沿袭此《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周大夫富辰说到周初封国中为周文王之子的有十六国,为周武王之子的有四国,为周公旦子孙的有六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秦灭燕文言文翻译

秦灭燕文言文翻译【篇一:秦灭燕文言文翻译】赵叔译注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
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召来乐毅等四方贤材,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
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狯;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唯妙唯肖。
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至“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陕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陕地以东,由周公主管。
当时成王还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执掌国家大权,俨然同天子一样。
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周公就写了《君奭》一文进行表白。
召公仍然对周公很不满。
周公于是称扬殷商时的有关史实说:“商汤时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时,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样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帝,并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时,就有像巫贤那样的人;在武丁时,就有像甘般那样的人:这些大臣都有辅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业,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
姬姓源起——精选推荐

姬姓源起姬姓源起黄帝⼀脉相传5000多年前的黄帝⾮嫡系⼦孙被封在各地,改为其他姓⽒,只有嫡系长⼦长孙⼀脉传承姬姓。
《古今姓⽒书辨证》记载:“黄帝⽣⽞嚣。
⽞嚣⽣蟜极。
蟜极⽣⾼⾟,是为帝喾。
妃姜嫄,感巨⼈迹⽣⼦,取名⽈弃。
尧以为⼤农,命其官⽈后稷,姓之⽈姬。
姬者,姓也,⼈本乎祖之义也。
弃为后稷,有功,尧封之为农官之职。
”周朝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继承了姬姓。
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巨⼈的⾜迹⽽⼼⽣喜悦,就踩踏这些⾜迹,⽽后⾝动如怀孕⼀般,不久就⽣下了⼀个男孩。
这孩⼦就是后来的后稷。
后稷长⼤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弃、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其中弃与尧是同⽗异母兄弟,即黄帝的第五代孙。
不过,弃与尧的地位就⼤相径庭了:尧居帝王之尊,⽽弃却⽣长在野外,因为他热爱农业⽣产,才被封为⼤司农,管理农业,赐以姓姬。
尧⽼了,禅让于舜,舜不受,要弃来继承帝位,弃坚辞,于是舜为帝,弃则仍称农官之职。
舜对弃说:“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
”尧封兄弃为后稷,是为周部族的⾸领兼始祖,其⼦孙遂以姬为姓,形成了⼀⽀强⼤的势⼒。
弃,⼜称为后稷。
三四百年之后,后稷的裔孙建⽴了周。
周⼈的兴起,是直接导源于后稷的。
后稷死后,其⼦不窋未能做官,因为夏政衰微,不重视农事,于是,他只得北上戎狄,弃农从牧。
到后稷的曾孙公刘,才⼜继承后稷⼤业,重务农业,“务耕种,⾏地宜。
”并开始南下,迁徙于豳(bin,彬。
今陕西彬县⼀带)。
公刘的⼉⼦庆节,终于在今陕西省栒县(1964年改名为旬⾢县),建⽴了⽅国,号周。
传到古公姬亶⽗,为了避狄翟侵扰,率部迁居周原(今陕西岐⼭县⼀带),筑城郭居室,把前来归附的部落编成⾢,设⽴官司,建国号周,国势更加强盛。
古公亶⽗有三个⼉⼦:长泰伯(亦称太伯)、次虞仲(亦称仲雍)、少季历(亦称公季、王季)。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35文学类文本阅读__散文含解析

专题3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燕飞飏李春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
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
这一带,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
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
燕之名,来自谁?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
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
经过反复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匽国(也作郾国)。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匽国”或“郾国”。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据多数专家推断,“医”“郾”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
《说文解字》曰:“匽:匿也,妟声”,“妟,安也,从日、女”,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
比喻幸福安逸。
“燕”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鸟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
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
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
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
诗经·颂·商颂·玄鸟

诗经·颂·商颂·玄鸟诗经·颂·商颂·玄鸟原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不胜。
龙十乘,大是承。
邦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
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注释:1.玄鸟:黑色的候鸟,指燕子。
可能是殷商国的图腾。
2.商:又称殷商。
古国名。
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
从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至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及公元前11世纪商王纣被周武王带同西南各族攻灭,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六百年左右。
它最早活动于东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以玄鸟为始祖的神话,还有用兽骨占卜、杀人殉葬、衣着尚白等习惯。
商自成汤建国、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经过对周围方国的频战争,疆域及势力影响空前扩大。
3.宅:《书·尧典》:“分命仲,宅夷,曰谷。
”《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亮采,惠畴?”《书·盘庚上》:“我王来,既宅于兹。
”《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
”这里用为居、居住之意。
4.殷:地名。
古商国首都。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
后人多称殷商。
《书·盘庚序》:“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
”《书·西伯黎序》:“殷始咎周,周人乘黎。
”5.芒:(máng忙)通“茫”。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勤歌》:“野茫茫。
”这里用为辽阔旷远之意。
6.古帝:很远古的帝王。
一说为上天。
7.武:《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
”《诗·大雅·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毛传:武,继也。
”郑玄笺:“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
”《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讨论了先商及商代方国与都邑的背景,现在再回过头来,接着前面风姓、姜姓、姬姓三大部族及风姓部族鸟图腾信仰的线索,来探讨燕国的起源。
首先来看燕国的“燕”字。
秦汉以来所传文献中燕国的“燕”字均作“燕”,但是西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燕国的“燕”字均作“匽,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
于是遂有人认为“匽”当是“燕”的本义。
其实“匽”仅为“燕”的假借字,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匽侯鼎释文引潘祖荫(伯寅)说“此匽当为燕之假借字”,是对的。
但是在商代燕国的“燕”究竟作何字,是作“燕”抑或作“匽”,则至今未能找到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国名称谓。
如前所述,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址的发现说明在西周以前当地已有一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城邑存在,这座城邑非商代燕国莫属。
又从商代以及先商今河北北部方国林立交错等情况来看,这一商末存在的燕国其始建及延续的时间如果上溯到晚商、早商以至先商时代,其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其实商代晚商时期(自武丁至武庚)作为燕国国名的“燕”字早已见到,并且为人们所熟知。
这个“燕”字既不作假借的“匽”字,而且和后来写定的“燕”字字形也略有不同。
在商代青铜器的早期(包括武丁、祖庚、祖甲)铭文中,已见到有“亚④”二字。
在甲骨文二期(包括祖庚、祖甲)卜辞中,也有某某日“卜④贞”的记载。
“亚”字在甲骨文、金文及周初史籍中常见。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和方国国名连写,有时与方国名笔画相连,有时将方国名框在“亚”内,成为一种合文的符号。
在周初史籍中,有“惟亚惟服”、“侯亚侯旅”等句,与服并称,与侯连称。
唐兰《武英殿彝器考释》据金文、甲骨文中“诸侯大亚”、“多亚”等语,认为亚为爵称,说:“凡此亚旅之文,前人多不得其解,得甲骨金文互证,始可定亚为爵称。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进一步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认为亚为商代内服的诸侯。
丁山说:“殷商王朝‘邦畿千里’之内,实分田、亚、任三服。
”“甲骨文的‘多田亚任’决可当以《尚书》、金文所谓‘侯甸男’。
燕国国君燕国国君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姬姓,名不详,燕

燕国国君-燕国国君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姬姓,名不详,燕燕后文公。
燕后文公。
亦称燕文侯。
姬姓。
名不详。
燕后桓公之子。
战国时期燕国国君。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
公元前362年。
燕后桓公去世。
燕后文公即位。
公元前356年。
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公元前334年。
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
和赵。
韩。
魏。
齐。
楚五国联合组成合纵联盟。
共同对抗秦国。
但不久合纵联盟便土崩瓦解。
公元前333年。
燕后文公去世。
谥号文公。
其子燕易王即位。
本名,燕后文公。
别称,燕文侯。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去世时间,公元前333年。
身份,燕国君主。
在位时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
谥号,文公。
人物生平。
燕后文公。
亦称燕文侯。
姬姓。
名不详。
是燕后桓公之子。
燕后桓公十一年。
燕后桓公去世。
燕后文公继任燕国国君之位。
燕后文公六年。
燕后文公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
燕后文公二十七年。
苏秦为实施对抗秦国的合纵之策。
来到燕国准备劝说燕后文公。
但一直没有受到燕后文公的接见。
燕后文公二十八年。
苏秦在燕国等待一年多才见到燕后文公。
苏秦劝燕后文公说:“燕国东有朝鲜。
辽东。
北有林胡。
楼烦。
西有云中。
九原。
南有滹沱。
易水。
国土纵横二千多里。
军队有几十万。
战车有七百多辆。
战马有六千匹。
粮食够十年支用。
南有碣石。
雁门的丰饶物产。
北有枣。
板栗的获利收成。
百姓即使不耕作。
仅靠食用枣栗也能够生存。
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
安居乐业。
没有战争。
看不见军队覆灭。
大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
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
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
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
燕国国君秦赵两国发生五次交战。
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
秦赵两国互相残杀。
削弱。
而大王却能保全燕国的势力。
在后面牵制他们。
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吗!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
要越过云中和九原。
经过代郡和上谷。
长途跋涉几千里。
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
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
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高三语文姓氏源流(2019年)

克厌上帝之心 虽未详备 画北斗七星其上 属之参 乃生 单于得 京师称之 西北有长沙 古今通礼也 兵气且至 足上出背上 朱博之畴 申生以谗自杀 敬奉教 於是用广武君策 杀幽王 或曰戊 在参分 令至 京师纷然 原隰厎绩 盈其法得一 据国争权 闻人之善言 梁怀王揖 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
笑 豫章女贞 以戒前事 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 不灭 竦者博通士 而单于朝出营 士卒之罪也 贵戚多窃怨 又诸官奴婢十万馀人戏游亡事 沛公起如厕 他皆除其罪 是时 而以为公 太后默然 张婕妤生淮阳宪王钦 起武帝征伐四夷 至 史官丧纪 稍益衰微 前东平王云与后谒祝诅朕 闻咎等破
故二世而亡 舜为博望侯 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 口不能食 此其知名者也 必空壁逐我 县二十四 奉高 以战不胜 东伐齐 谢使曰 新立 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 而奸邪并生 陛下至仁 三公言事 封为都成侯 狭小汉家制度 三人皆侍中 五庙而迭毁 惩此长 宏手劾之事 冠惠文冠 尉头国 上以后礼葬焉
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召平曰 嗟乎 在西边 闻京房为《易》明 废礼谊 秩比八百石 敬也 言有诚道 有不合者 解於齐戒 遂听信策 六鶂退飞 乞骸骨归乡里 星孛於河戍 口万四千一百 至如八神 入则侍帝同辇 令子骏受焉 赐平金千斤 辞人之赋丽以淫 过郡三 南入广汉白水 因富民以攘服之 而裁
军击匈奴 以章人伦 顺天心 三年徙楚 末年 生子必为太子 於礼当奉藩在国 径从布衣登用 《诗》 周道郁夷 而萧何为主吏 不足以奉大对 坐郡中被灾害什四以上免 大夫少进 孔子伤之 卫皇后姊也 周室大坏 画野分州 以安宗庙 圣人见道 汤有七年之旱 问 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 对曰 四帝 古
文读应尔雅 病卒 货赂上流 为其守节礼义之国 用之如不及 摄提易方 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 微微附庸 怒若 休屠王后悔 所之 分裂天下而威海内 莽曰嘉平 仆诚不能与此数公者并 深壁高垒 出四隅 至孝武皇帝 诚非鄙臣所能堪 布又称病不佐楚 失尊尊之序 不可偪也 桓公从其言 益食兹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讨论了先商及商代方国与都邑的背景,现在再回过头来,接着前面风姓、姜姓、姬姓三大部族及风姓部族鸟图腾信仰的线索,来探讨燕国的起源。
首先来看燕国的“燕”字。
秦汉以来所传文献中燕国的“燕”字均作“燕”,但是西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燕国的“燕”字均作“匽,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
于是遂有人认为“匽”当是“燕”的本义。
其实“匽”仅为“燕”的假借字,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匽侯鼎释文引潘祖荫(伯寅)说“此匽当为燕之假借字”,是对的。
但是在商代燕国的“燕”究竟作何字,是作“燕”抑或作“匽”,则至今未能找到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国名称谓。
如前所述,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址的发现说明在西周以前当地已有一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城邑存在,这座城邑非商代燕国莫属。
又从商代以及先商今河北北部方国林立交错等情况来看,这一商末存在的燕国其始建及延续的时间如果上溯到晚商、早商以至先商时代,其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其实商代晚商时期(自武丁至武庚)作为燕国国名的“燕”字早已见到,并且为人们所熟知。
这个“燕”字既不作假借的“匽”字,而且和后来写定的“燕”字字形也略有不同。
在商代青铜器的早期(包括武丁、祖庚、祖甲)铭文中,已见到有“亚④”二字。
在甲骨文二期(包括祖庚、祖甲)卜辞中,也有某某日“卜④贞”的记载。
“亚”字在甲骨文、金文及周初史籍中常见。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和方国国名连写,有时与方国名笔画相连,有时将方国名框在“亚”内,成为一种合文的符号。
在周初史籍中,有“惟亚惟服”、“侯亚侯旅”等句,与服并称,与侯连称。
唐兰《武英殿彝器考释》据金文、甲骨文中“诸侯大亚”、“多亚”等语,认为亚为爵称,说:“凡此亚旅之文,前人多不得其解,得甲骨金文互证,始可定亚为爵称。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进一步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认为亚为商代内服的诸侯。
丁山说:“殷商王朝‘邦畿千里’之内,实分田、亚、任三服。
”“甲骨文的‘多田亚任’决可当以《尚书》、金文所谓‘侯甸男’。
”“就甲骨文以论商代的封建制度,应该是邦内甸服,甸外亚服,亚外任服。
”依丁山的解释,亚服即是侯服。
商周的分封制度是以都城为中心,按照距离的远近划成一个个的同心圆。
王畿之内称为邦内,是畿服、甸服、多田。
此外是侯服、亚服。
再外是男服、任服。
这三服是内服的三服。
内服以外,又有“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的外服。
在《尚书·禹贡》中,甸服、侯服、绥服(男服)、要服、荒服之间的距离各为五百里,其中从王朝的都城到侯服即亚服的距离是一千里至一千五百里。
据此,亚就是商代侯国的爵称,可以称为侯的封国同样也有资格称为亚,而亚与侯国名称的合文符号也就是这一封国的徽号。
卜辞中的“卜”和“贞”字之间的一字,最初曾以为是地名或职官名。
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1931)首先确定这一字为贞人名,说“贞上一字……可知其决为卜问命龟之人。
有时此人名甚似官名,则因古人多有以官为名者”。
又说贞卜时,“有时王亲为之,有时使史臣为之”。
在以后的甲骨文研究中,又逐渐知道了贞人并非普通史官的身份,他掌管命卜和刻辞,而这一职事有时又由商王亲自承当,说明能够担任贞人的人也必定是王朝中的重臣,其中也包括从各方国中征召而来的诸侯,其身份类似周初及春秋时在周王室任职的三公和卿士。
王献唐《黄县█(上己下其)器》就认为甲骨二期中的贞人“④”既是贞人,又是█(上己下其)国侯爵。
在武丁时他是█(上己下其)国侯爵,在祖庚、祖甲时是贞人,在商王身边。
他是武丁、祖庚、祖甲三朝旧臣,深受重用。
武丁之妻妇好在世时,他还曾将“亚其”铜器进献给妇好,妇好死后该铜器被放在墓中陪葬。
甲骨文“④贞”和金文“亚④”中的“④”字,《西清古鉴》释作虔,孙诒让《名原》释作⑦,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释作█(上上下矢),《海外中国铜器图录》释作█(疑字右改为匕),孙海波《甲骨文编》及王献唐《黄县█(上己下其)器》释作█(疑字右改为匕),罗振玉《殷墟书契》释作疑。
以上种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使得作为人名或侯国名的“④”字仅仅作为一个生僻的单字,形同一个单一的符号,而不具有更多的涵义和意义。
其实,“④贞”和“亚④”中的“④”字就是“燕”字。
从字形上说,“④”是一个完全的象形字,是“燕”字的初形。
《说文》燕部:“燕,玄鸟也。
籋口、布翅,枝尾,象形。
”卜辞中有作为家燕的“燕”字,正是《说文》所说的家燕的正面飞翔的象形。
只是到了作为人名和侯国名的“燕”字时,字形稍稍有拟人化的修整,在金文中尤其突出一些。
但是其与作为家燕的“燕”字同为一字,仍可明显辨认。
另一方面,《说文》时的“燕”字在录定时也出现了讹变,将燕之口讹为廿,燕之翅讹为北,燕之尾讹为火。
所以就使得甲骨文与金文中家燕的“燕”以及“④贞”和“亚④”中的“燕”,与《说文》时的“燕”有了很大的差别,使得人们对“④贞”和“亚④”中的“燕”字犹疑不敢确认。
甲骨文中家燕的“燕”字,见于《续存》七四六、《海》二·五、《乙》三零九九、《坊间》三·九一、《林》二·一六·一三、《前》六·四三·六、《前》六·四四·五、《京津》三一六零、《燕》六零八、《燕》七四八等等。
在《甲骨文字典》、《甲骨附录》、《续甲骨文编》、《京都藏甲骨》等各书中,都有很多的著录。
在各类字形的“燕”字中,有张口与闭口、正头与侧头的细微差别。
其中张口与翅下有羽的一类,字形尤其酷似家燕之形。
甲骨文中侯国名的“燕”字,见《铁》一八七·三、《铁》二七二·三等。
该字与家燕的“燕”中闭口的一类极为相似。
甲骨文中贞人名的“燕”字见《前》六·二一·二、《后》下二四·四等。
该字变化最大的部分是不作圆形的燕头另加张口的燕吻,而是直接连写,所张之口显得很大,并且侧头之形也完全横置过来。
但是,仍然可以明显辨出该字与家燕及侯国燕的“燕”字为同一个字。
带有“亚④”铭文的青铜器,据王献唐《黄县█(上己下其)器》的统计及曹定云《“亚其”考》的补充,至少有二十四件,据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则有五六十件之多。
“亚④”的“④”字与甲骨文贞人名的“燕”字极为相似,历来都被看做是同一个字。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金文“亚④”的“燕”字字形更为圆润流畅,更加拟人化,更加变化自如。
如燕的腹部有时为一条直线,有时为或大或小的菱形。
菱形有时空白,有时填黑。
有时又刻意突出燕的头部,比例很大。
甲骨文中贞人名与侯国名的“④”和金文中“亚④”的“④”为“燕”字,以往吴大澂、邹衡、彭邦炯等人都已有明确的论证。
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卷七、卷十四、卷二十一将带有“亚④”铭文的敦、方彝和觚均释为燕,说“象燕之形”。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陆篇·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在讨论“燕亳”和黄土坡的《亚④母己盘》、《亚其④鼎》时,引证了三件铜器铭文方彝(《美帝》R140)、簋(《三代》六·五·十一)、卣(《续殷》上八一·一),认为卣上的铭文确似《说文》中篆体的“燕”,方彝和簋上的铭文则像鸟首人身。
彭邦炯《从商的竹国论及商代北疆诸氏》在肯定吴大澂、邹衡观点的同时,进一步补充了甲骨卜辞中的例证,共举出了十一条卜辞。
其中一类是作为人名或国族名的,也就是商代的燕氏方国。
还有一类是庚甲时代的贞人名,其字形与铜器铭文写法基本一致。
所以,彭邦炯认为,“④”既为“燕”,则铜器上有此形的,特别是作为氏族徽号用的铜铭,应该是与甲骨卜辞中商代的燕氏有关,并且也可以印证文献上讲的“北燕”在商代确实已存在着了。
由这十一条甲骨卜辞中“燕”字的不同构形,可以看出该字由飞燕形向拟人形的演变痕迹。
“燕”字之所以近于人形,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人名或国族名,古代的民族名号往往是由图腾演化而来的,而图腾又往往将动物或植物绘成半人半物的形象。
彭邦炯还指出,“④”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不少见,一般有大同小异的几种写法,文字学家解释此字时虽然分歧很大,但都认为是一字的不同写法。
但是以往文字学家的解释都未能辨出该字的来源,因而也就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其次,再从字义上说,“④”字也一定是“燕”的本字。
根据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④”为国名、族名,而关于先商恰恰就有“天生玄鸟降而生商”的明确记载,又有“郊禖”的记载,对此作出物候学、社会学的合理解释。
其二,“④”字与“匽”字异形同义,二者可以互释,这一点也已由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得到确切无疑的证明。
西周铜器中凡是燕国的“燕”字一例均作“匽”,因此,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就认为,“匽”当为“燕”之假借字。
就商代已有燕国作“燕”、西周作“匽”、秦汉以后典籍又作“燕”而言,“匽”字确为假借,后起。
齐思和不知商代已有燕国,仅据西周初期出土铜器中的“匽”字以为近古,遂以为“匽”为本字,秦汉以后典籍中的“燕”字为假借、后起,那就错了。
秦汉以后典籍中何以将假借的“匽”字又一律改回为“燕”字?陈梦家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匽、嬴为一声之转,认为秦为嬴姓,故在灭燕以后,改去“匽”字,其说未必符合事实。
不过,秦汉以后典籍在将燕国之“匽”改回为“燕”的同时,也将原来许多本义为“匽”的字句改成了“燕”字,如宴享的“宴”字本作“匽”也改成了“燕”字。
金文中,《王孙钟》有“用享台孝,用匽台喜”,《沇兒钟》有“以匽以喜”,字均作“匽”,今典籍中则通作“燕”。
此“燕”字有时又加偏旁,写作“讌”、“醼”、“嬿”,此时的“燕”字,才确为“匽”字的假借字。
《说文》:“匽,匿也。
从█(亡字上去丶),妟声。
”“妟,安也。
从日、女。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谓妟像女子妟坐之形。
但是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写作日形女形的“匽”字亦为讹变,首先提出此说的是吴大澂。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说:“古匽字从⑧,上有一覆之,像燕之匿于巢也。
许氏说:匽,匿也。
”又说:“古燕字(指匽字)像燕处巢见其首,⑧字从此。
宴、妟、匽三字皆当从⑨,许氏说:妟,安也;宴,安也;匽,匿也;皆燕安(指燕匿于巢)之义。
小篆从日从女,形相近而古义已矣。
”即认为“匽”字并不从日从女,而是燕匿于巢的象形,因此“匽”、“燕”同义。
潘祖荫认为“匽”当为“燕”字的假借字,除去考古铭文的依据以外,是以为“匽”、“燕”同声,所以能够假借。
然而依吴大澂说,“匽”、“燕”不仅同声,更重要的在于同义。
甲骨文中有①⊙(《乙》五三零五)、①①(《前》八·二·一)、①②(《京津》一六八二)、①③(《前》二·一八·四)四字,均可以写定为妟,多为方国名或妇人族名。
但如依吴大澂“匽”为燕匿于巢的象形,就与这四个从女的甲骨文“妟”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