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合作学习单

学习小贴士: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敢于表达,你就是最棒的。

活动一:指一指,说一说

活动要求:

1、对比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相邻两个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什么?和你的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2、交流结束后请一个小组同学上讲台说说自己的理解。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任务:

1、观察左图,说一说洈水风景区这几年的

游客数量整体而言是什么变化趋势?

2、你能预测一下2019年景区游客数量会

是多少万人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3、通过对近几年洈水风景区游客数量的分

析,说说你有何感想?

4、对比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说说折线统计

图有什么优势?

活动三:找画法

邹老师最近一周体温情况统计表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体温/℃

38

38.5

37.5

38.2

37.8

37.2

37

注: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

活动要求: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

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年龄/ 岁 0 2 4 6 8 10 身高/厘米

50

85

101

115

130

141

邹老师最近一周体温情况统计图

时间/天

1、陈东0岁时的身高是( )厘米,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 )岁。

2、陈东从( )岁到( )岁时长得最快,说一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3、陈东3岁时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12岁时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你觉得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1】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折线统计图 (2)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肖艳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2、出示:南宁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除了用条形统计图反映这些信息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这样的统计图上体现出来,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一些知识(教师板书课题)。 2、同桌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统计图,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旁边的同学交流。思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情况。 4、绘制折线统计图。 (1)描点、点的作用;(2)连线、线的作用。 5、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6、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三、深入练习,强化知识。

1、(1)出示: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2)生根据折线统计图同桌讨论完成练习。 (3)生汇报。 四、课堂作业。 1、(1)出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统计表。 (2)问:要表示凉鞋的销售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呢? (3)出示画好的统计图,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自主完成练习。 (4)生汇报。 板书设计: 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线:表示增减变化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第104-105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自学课本、观察讨论、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揭示题目:折线统计图。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出示标杆素材:(课本104-105页) 学习活动要求: 1、想一想: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小组内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组讨论: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后反思】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类比训练】:完成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从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找一找,填一填。 1、陈东从()岁到()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厘米。 2、陈东身高120厘米时是()岁。 3、陈东10岁时的身高是()厘米,请你猜想一下陈东12岁时的身高是多少?你怎么想的?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数学人教版新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习题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 《中位数和众数》练习题 一、判断 (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3)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4)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正中间.() (6)给定一组数据,如果找不到众数,那么众数一定就是0.() 2、选择题: (1)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90、、90、70,若这四个同学得分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他们得分的中位数是() A、100 B、90 C、80 D、70 (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6,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 B、22 C、23 D、24 (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达到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则这一组数据的众数是() A、15 B、17 15 C、14 D、17 15 14 3、某鞋店销售了9双鞋,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 (1)计算这9双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感兴趣的指标?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不感兴趣的? 拓展思考:某公司有10名销售业务员,去年每人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问题:(1)求10名销售员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单位:万元)(2)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准备采取超额有奖措施,请问把标准定为多少万元时最合适? 答案: 1、(1)∨(2)∨(3)×(4)∨(5)×(6)× 2、(1)B (2)A (3)D 3、(1)平均数21.8,中位数22,众数22 (2)众数平均数 拓展思考:(1)平均数5.6万元,中位数5万元,众数4万元(2)答案不唯一 篇二:7.3 折线统计图的练习及练习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教案

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折线表示数量多少和增减变化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愿意积极参及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及人合作,感觉到统计及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折线表示数量多少和增减变化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统计表和统计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夏天快要到了,你能说说这两天的天气情况怎样? 当学生说到气温时,追问:你觉得早晨的气温怎样?到了中午呢? 出示例题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提问:观察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你能很快找出来吗?)大家想很快就知道结果吗? 揭示课题: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主动探索,认识折线统计图 1、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图所表示的数据吗? 让学生指着图说说各时刻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是怎样看出来的。 2、深入观察折线统计图。 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边看图边逐一思考这四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1).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如何? (2).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3).几时气温最高?几时气温最低? (4).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降的最快呢?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通过交流使全班学生明确:(1)折线统计图也有标题,纵轴和横轴。(2)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轴上相邻两个时刻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3)折线上最高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高,折线上最低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低;(4)随着时间的推移,折线由下往上说明气温上升,反之说明气温下降;(4)某段折线越陡,说明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得越快。 3、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出:刚才我们从折线统计图上发现了很多的信息。现在将折线统计图及前面的统计表相比较,你觉得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小结: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它很多的好处,现在你想不想也来动手完成一个折线统计图? 2、观察思考:先观察“试一试”中的统计表,表中列举了哪些数据?根据表下面提供的尚未完成的统计图,想一想,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先描点,再连线,还要在点旁边注上数据) 3、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 4、重点交流:(1)是怎样确定表示相关数据的点的位置的;(2)连线时要注意些什么;(3)数据是否注明,制表日期是否填好.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陈华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它是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本节课《折线统计图》就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模块范畴。 在上海教材中,学生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前继知识是——二(上)的《统计表初步》和《条形统计图(一)》、三(下)的《条形统计图(二)》,后续知识是——九(下)的《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和《统计的意义》。因此,本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定位为——在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两种统计图的共同特点有感知,对不同之处能区分并解读出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呈现方法。 2.学生分析 1. 《折线统计图》是概率与统计的一个内容,它有别于其他抽象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例如气温变化,小毛巾重量变化,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自身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 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这个特点,选用上海教材中“三类五种” 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折线统计图每一根线段变化的情况。然而“三类五种”图亦有缺点,学生会重点关注每一段的变化情况,忽视整根折线。因此,课中还需要通过手势、小游戏等方式体验整根折线的变化情况。 3.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学生往往会把“折线的长”与“变化幅度大”划上等号,而这仅仅在横轴项目等距设置的前提下才成立,带有片面性。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讲解 认识折线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问题导入观察2006~2012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时间/年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图1 过程讲解 1.解读图一和图二,比较两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 (1)解读图一。 图一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情况的统计表,全表有三个横栏,第一个横栏是表头,第二个横栏是比赛的年份,第三个横栏是该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 (2)解读图二。 图二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情况的单式纵向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2006~2012年的各个年份,纵轴表示参赛队伍的数量,每一年的参赛队伍数量都用相应的直条表示。

(3)比较两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 ①图一中的统计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每一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 ②图二中的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比较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数量的多少。 2. 认识折线统计图 上面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3. 比较条形统计图(图二)与折线统计图(图三)的异同 (1)相同之处。 ①两幅统计图表示的内容相同。 ②两幅统计图都有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的都是年份,纵轴表示的都是参赛队伍的数量。纵轴上数据的表示方式相同,每一小格表示10支队伍。 (2)不同之处。 ①两幅统计图横轴上年份的表示方式不同。条形统计图中的年份是由间隔相同、长度相等的线段组成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的年份是由等距离的点组成的。 ②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4.解读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这种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反映出每一年参加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多,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少,还能表示出各个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特征,感悟优势 1.初步感知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4.整体感悟。交流: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7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指导】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性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习统计的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案例分析

折线统计图案例分析 张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平均气温(℃)251016.522283232.5261911.5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完整版)苏教版最新五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1)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决定将每次测验的得分绘制成统计图,他 应选用()统计图。 (2)学校要统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3)我们要绘制一幅5个城市某一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要绘制一幅本地一周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应绘制() 统计图。 (4)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折线下滑表示数量(), 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 (5)在一幅统计图的纵轴中,用5厘米表示400万元产值,那么240万元产值应用()厘米来表示,8厘米表示()万元产值。 6.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7.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8.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 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 (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千米/ 小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千米。 9.右图是深圳市金威啤酒厂1999~2002年啤酒产量

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下面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彤彤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 B.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 C.某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3)条形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变化。 A.折线的长短 B.直条的粗细 C.直条的长短 D.折线的升降 (4)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十年间某校毕业人数的情况,则这十个数据应该()。 A.按年顺序排列 B.按数据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 C.按数据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 D.随意排列 度假方式 人数 走亲访友在家休息旅游其他 性别 男生 5 6 8 5 女生 6 5 6 4 选用()比较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七、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105页例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教材以2006-2012年机器人大赛队伍为例,通过观察比较统计表中每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和变化情况,教材画出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年参赛队伍的数量,而不能反映增减变化情况,教材又介绍了统计图的另一种画法,从而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画条形统计图,具备了一定的画图基础,所以在画折线统计图时应该不存在问题。只是连线时要用折线,在每个点处标上数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征。 2.会根据统计图分析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怎样画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进行口答。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情境图。 师:这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可以看出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每年参赛队伍的数量。 (2)提问:为了既能反映每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又能反映每年参赛队伍支数的变化趋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右边的图(课件出示),观察后,你发现什么? 发现:右边的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从2006-2012年参赛队伍呈上升趋势。 (3)小结: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各个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 2.教学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 (1)先确定好横轴和纵轴及每一间隔表示的数量,画好方格图。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优秀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单元测试(含答案)2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课后练习(含答案)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叙述中,()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A.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B.商店几种商品的销售量C.本年级各班人数 【答案】A 2.为了清楚的看出某地的人口变化情况,最好绘制()统计图。 A.条形B.折线C.扇形D.都可以 【答案】B 3.画统计图时,要根据信息的特点来画。在下面信息中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的是()。A.六年级女同学的身高 B.飞飞0至10岁的体重 C.大豆的营养成分 D.欢欢4门功课的成绩 【答案】B 4.小明妈妈从家出发到超市,购物若干时间后再回到家。下面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件事的图是(_____)。 A.B. C.D. 【答案】C 5.下列信息中,最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五(1)班女同学的身高B.小英6~11岁的身高变化 C.小华语数英三科的成绩D.五年级各班的人数 【答案】B 6.如图是赵老师五一开车从学校回老家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有()个。

①学校距离老家640km ②14:00﹣15:00行驶了60km ③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60分钟 ④全程共行驶8小时 ⑤12:00~13:00时速为90米/时 A.0 B.1 C.2 D.3 【答案】C 7.爸爸开车送小明去看电影,小明看完电影后步行回家,图()反映了小明活动情况. A.B. C.D. 【答案】B 二、填空题 8.既要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要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用(______)统计图。 【答案】折线 9.如图是小巧骑自行车郊游情况统计图,请看图填空.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2 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难点:基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 课时安排: 折线统计图……………………………… 3课时 “蒜叶的生长”………………………… 1课时 第一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通过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能够根据提供的信息,读懂折线统计图。 难点: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数据处理的方法,引入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李老师非常关注天气情况。 这是我记录的今年3月28日的部分整点气温,如果让你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你会用什么方法? 生1:可以用统计表。 生2: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相关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在这张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中发现刚才的那些数据吗? 生:能。 师:老师用的是这样一幅统计图,老师还没有画完,等下要请各位同学帮忙,一起来完成。你知道这种统计图的名称吗?

生:…… 师:这叫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要借助折线统计图来研究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粗略一看,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条形统计图有条形,折线统计图有点,有线。 板书:点、线 二、研究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点和线的作用,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 1、研究点的作用 (1)解读点的作用 师:你能说说这个点表示的意思吗?你怎么知道这个点表示的是0时,而且是16摄氏度? 生:表示0点时气温是16度。这点下面对着应横轴上的0时,左边对应纵轴上的16度。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上来指。 师:其它几个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等会儿请同学汇报。 学生同桌说各点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 师:要是我想知道10时的气温,你有办法吗? 生:先在横轴上找到10时,在对上去,找到这个点,对过去,在纵轴上是22度。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听出来了,这些点都表示温度。 板书:温度

折线统计图(答案参考)

折线统计图 问题1:折线统计图的组成的要素:(1)标题;(2)横轴、纵轴;(3)数据;(4)单位;(5)折线(由“.”和线“—”组成) 问题2:折线统计图的优势:(1)更清晰地反映整体趋势;(2)更易了解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问题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条形统计图:一般只要比较数据大小,没有发展趋势; 折线统计图:不仅要比较数据大小,还要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 下面的信息,适合用哪种统计图表示? (1)上海市各区县的面积情况;(2)病人一天体温的变化情况;(3)四(1)班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4)小明本学期6次测试成绩情况.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规划折线统计图的范围与结构,如全图的范围,图身的范围等; (2)规划全图的内容,如标题、刻度等; (3)确定横。纵轴的刻度点,使得横、纵轴的最大刻度能够表示时间(次序)及统计数据的最大值; 判断折线统计图是否合理的标准: (1)纵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相等; (2)纵轴上的最小的刻度等于或小于统计数据的最小值; (3)纵轴上的最大的刻度大于或等于统计数据的最大值; (4)横轴上依时间(次序)大小按相同的比例确定位置; (5)用线段联结相邻的表示统计数据的点 例题1:下面记录了某日气温的变化情况,画出表示这天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时刻(时)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 24 25 26 28 29 30 29 27 25 气温(C

()()()()()() 试一试:小丁丁对家里近几年旅游支出情况做了个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画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小丁丁家近几年旅游支出情况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金额(元)1500 1700 2000 2500 3000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