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和治疗0-28天的新生儿。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本文就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新生儿基本信息登记管理制度新生儿入院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基本信息登记。
通过建立新生儿信息数据库,可以实时掌握和管理每位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父母或监护人联系方式、出生情况等。
同时,可以通过该信息库,查询和控制病房人数,确保医院新生儿收治工作的安全有序。
登记管理制度还需要保障医院患者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信息泄露。
二、新生儿体格检查制度新生儿的体格检查是对新生儿基本健康状态的评估和监测,能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
新生儿体格检查制度需要按照临床指南进行规范化,保证新生儿体格检查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和体温等指标,还需要考察肌张力、反射、心肺听诊、皮肤黄疸、脐部情况等,尤其需要关注新生儿的呼吸状况,及时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等异常情况,确保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三、新生儿营养管理制度新生儿的营养管理是新生儿科治疗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营养管理制度包括配方奶选择、喂养方式、进食量和进食频率等方面的标准化,遵循科学营养原则,确保新生儿精细、平衡、全面的营养供给。
同时,针对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特点,需要制定相应的营养管理方案,保证早产儿在获得足够营养的同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四、新生儿感染控制制度新生儿具有天生免疫力低、易受感染的特点。
因而,新生儿科必须制定感染控制制度,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包括:1.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2.洗手消毒制度,对于接触新生儿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按照规定要求管理和处置医疗废物。
4.新生儿家属参观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家属参观机制,控制访客数量及行踪,防止交叉感染。
五、新生儿家长教育制度新生儿家长是新生儿关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我院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抗 生素的品种 、 量、 数 金额 , 结合病历 分析抗 生素给 药频率 、 药途径 、 给 联合 应用等情 况。结果 药品 消耗 情况 : 药品消耗 总金
额为 :27 94 3 80 .7元 , 中抗生素的消耗金额 为 187 .2元 , 其 5 9 95 占药品总 消耗金额的 4 .6 8 3 %。抗 生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使用情 况: 抗生素应 用品种 主要有 l , 5种 排在前 l 0位的注射用抗生素其 中有 6种是 头孢 类。结论
素的趋势。
儿科 使用抗生素的 比例较 大, 头孢 茵素类抗
9 % , 能是 因为 有心 、 血 管 等其 它 疾病 原 因 , 6 可 脑 占
抗生 素 的 广泛 使 用 与细 菌 耐药 性 产 生 、 展和 发 传播 密切 相关 , 抗生 素 只要 使用 足够 时 间和量 , 都会
出现耐药性 , 药性 是不 断发展 的 , 一种 药物 耐药 耐 对 的同时也 可 以对其 他 药 物 耐药 ; 药 性 一旦 出现 消 耐 失较慢 , 耐药性可以传播 。国内监测结果也表明 J 细 菌耐药性 日益严 重 j 。那 么 , 何 控制 预 防细 菌 如
要: 目的 了解本院儿科应用抗 生素的现状 , 为儿科 、 以期 新生儿科合理应用抗 生素提供参 考。方 法 抽 取 20 年 1 05 月
1日至 l 2月 3 1日本 院儿科( 包括新 生儿科 ) 院患儿使用抗生素的 2 8 住 56例 电子处 方进行调 查 , 统计儿科 ( 包括新 生儿) 消耗
医院感染学杂志 ,02 1 ( )9 9 . 20 ,2 2 :l一 3 ( 收稿 :0 5— 9— 6 修 回:06— 1 0 ) 20 0 2 : 20 0 — 6
儿科疾病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不 良反应 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过 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密切关系 ,主要 原 因有:不适 当的增加剂量或 给药 次数 ,均可 因体 内药 物蓄 积而导致不 良反应 。不适当的联合 用药 :同类药物 的联合应 用 ,除抗菌作用相加外 ,其毒性反应也 相加 。不 同药物的联 合应用也可致某些毒性反应增强 。不合理的给药方法:不合 理 的给药方法 常可导致不 良反应 的产生 。 2 上 呼 吸 道 感染
新 生 儿 用药 容 易 出现 中毒 反 应 ,由 于新 生 儿 的生 理 功 能,特别是 肾 、肝 和某 些酶系统功 能 尚未成熟 ,用药 不 当常 可致 不 良反 应 或 中毒 。 因此 ,对 此类 患 儿 宜尽 量少 用药 ,特 别是抗 菌药物和退热 药 ,在 必要应用 时,剂量宜 酌量减少 , 用药时间亦不宜过久 。新生儿可用氯霉素 中毒而发生“灰色 综合征”。因此,氯霉素尽量不用 于新生儿 。必要时 ,每 日剂 量不宜大于 25mg/kg。其他药物如磺胺类 、退热药(特别是含
染肺炎 ,疑有混合感染或考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 菌 、流感 嗜血杆菌感染者。新的高效广谱 的第三代 头孢菌素 或耐酶 的其他 B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被提倡单独用 于治疗 革兰 阴性杆菌感染 。 目前 ,用药提倡两阶段序贯疗 法,即静 脉给药 3-5天后 ,原药改为肌注或 口服用药至临床症状消 失后 3天或体温正常后 5~7天 。支气管肺炎用药至少 2~3 周 ,重症肺炎在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 2周 ,“降级”或改变治 疗 药 物 不 可 取 。 5 结 束
新生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新生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 新生儿皮肤、粘膜有化脓性感染, 以及医院出生且住院较长者常常以金葡 菌感染为主。 • 治疗可选用青霉素或耐酶的苯唑青 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或用 万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亦可用第 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等。
新生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院内感染所致败血症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应首选用万古霉素, 疗程为10~14d。 革兰阴性细菌 • 引起的院内感染败血症选用氨基糖甙类抗 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耐药性较低。由于氨 基糖甙类有耳毒和肾脏毒性作用。因此需监 测血清药物浓度。
新生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 • 发病有增多趋势,且多为院内感染,对一 般常用抗生素不敏感。碳青霉烯类如亚胺 培南及美罗培南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 选用药,其次可选脲基青霉素类如哌拉西 林。 以上为经验性用药,应在血培养回来 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药物。如疗效显著者, 也可继续治疗。
•
新生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60例机械通气气管导管末端分泌物标本检出 50株病原菌,阳性率83.3%。病原菌前5位依次 是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 • 革兰阴性杆菌敏感药物前5位依次是亚胺培 南/西司他丁(泰• 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其余大部分 抗生素均耐药。
体重 <1.2Kg ~2Kg >2Kg ≤7天 > 7天 用法 IV IM IV IM IV IM 20mg/Kg Q12h 20mg/Kg Q12h 25mg/Kg Q12h 37.5mg/Kg Q12h 37.5mg/Kg Q12h 50mg/Kg Q8h
头孢呋辛(西力欣)
• 注意事项 • 1、用5%葡萄糖2~3ml稀释缓慢静注或适 量葡萄糖用微量泵30分钟注完。 • 2、中、重度肾功不全者,间隔拉长 Q48~72h。 • 3、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可先口服(氨苄 青霉素),无反应再注射。 • 4、用前最好作皮试(6ug/0.1ml)
抗菌药物在儿科合理应用论文

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 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31-01【摘要】小儿的身体不同于成年人,其器官和身体都处于发育时期,新陈代谢的速度也要明显快于成年人,服用的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但是儿童某些酶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若给药不当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发生。
本文对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儿科中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抗菌药物;儿科;合理应用小儿的身体不同于成年人,其器官和身体都处于发育时期,新陈代谢的速度也要明显快于成年人,服用的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但是儿童某些酶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功能还没发育完全,发病期间病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若给药不当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在对小儿用药时,应非常谨慎,以便能够实现安全合理给药。
1 依据小儿的病理特征使用抗菌药物1.1 小儿体内酶的因素:小儿体内的肝脏没有发育完全,分解药物的能力较低,这样就使所服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进而使血液内药物的毒性和浓度加大,如小儿肝脏内的葡萄糖醛酸酶会与注射的氯霉素结合后,从体内排出,由于小儿的肝脏没有发育完全,体内的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较少,这样就不能将全部的氯霉素排出体外,进而因体内氯霉素含量过高而导致灰婴综合征,严重时可能导致小儿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少儿注射的新霉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起作用,进而导致小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磺胺类药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儿体内的葡萄糖醛酸酶减少,进而使小儿出现溶血现象;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会与磺胺类药物结合,增加体内胆红素的含量,胆红素在体内累积后会在下丘脑核团以及神经节处沉积,进而导致小儿出现脑胺性黄胆;因此,小儿在服用或注射抗菌类药物时,应当考虑到小儿体内的肝脏酶系统的发育程度。
1.2 小儿体液分布的因素: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其体内体液的含量能占到体重的80%,服用的水溶性药物因细胞外液过多而得到稀释,进而导致体内药物浓度降低,稀释后的药物要想完全排除也比较慢;早产儿其体内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要小于成熟儿,成熟儿的血药峰浓度低于早产儿,因此新生的婴儿以及早产婴儿都比较容易引起卡那霉素中毒,而且会给其肾功能和听神经造成损害。
彭兰秀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c、新生儿肾功能不完善,主要经肾排泄的青霉素、头孢 类等ß-内酰胺类抗生素应减量使用,防止积蓄导致中枢N 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d、抗生素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随日龄而改变,抗生素应 按日龄调整方案。
②儿童期患儿:
a、氨基糖苷类 抗菌药物具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应尽量 避免使用。 b、万古、去甲万古霉素亦有一定的耳、肾毒性,应仅在
容积增大,结果是降低血药峰浓度而减弱了最大效应.使代
谢与排泄减慢,延长作用时间。
药物动力学特点 分布: * 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浓度增高,脑组织富含脂 质,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全,新生儿易出现药物中毒及神经 系统的反应 *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pH较 低,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存在竞争
* 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 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大 * 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大
3、药物动力学特点 病理状态时,如腹泻可减少药物吸收,胃液pH影 响药物的吸收率,而胃排空时间延长可增加药物与胃
粘膜接触时间使吸收增多,能吃奶的或经鼻饲给药能 耐受的儿童,经胃肠给药较安全
药物动力学特点 胃肠外给药
感染性腹泻: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菌, 轮状病毒,腺病毒,寄生虫等。 1、氨苄西林5-20mg/kg po q6h;或阿莫西林10-15mg/kg po q8-6h 2、重症:头孢曲松50mg/kg iv qd;或头孢噻肟50mg/kg iv q8h; 3、疑为难辨梭菌(近期有抗菌药物使用史) (头孢曲松50mg/kg iv qd;或头孢噻肟50mg/kg iv q8h)+ 甲硝唑7.5mg/kg po q8-6h 4、疑为空肠弯曲菌:克拉霉素7.5mg/kg po q12h;或阿奇 霉素10mg/kg po qd;或多西环素(≥8岁)2.2mg/kg po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
二、所有医师均需通过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经请示科主任后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四、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无感染高危因素,且无临床感染病症体征者,不用抗生素。
2、入院时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应用抗生素前完善感染相关检查(血常规,C 一反响蛋白,降钙素原,胸腹片等)并留取标本送检微生物学检查(考虑败血症+ 血培养考虑CNS感染或伴发热+腰穿;考虑呼吸系统病症+痰培养/胃液培养;考虑胃肠道感染+大便培养;未能明确感染部位+尿培养)。
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根据临床病症体征、病原学结果及感染指标等,及时调整或停用抗菌药物。
3、选用抗菌药物时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尽量使用适用于新生儿的窄谱抗生素,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提供的药物剂量及频次规范使用;防止滥用昂贵、广谱药物。
4、注意隔离有细菌定植或存在耐药菌的病例,防止致病菌扩散。
5、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坚持无菌操作,切记洗手最重要。
五、抗生素选用方案1、W生后3天,为早期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感染指标阳性,改为青霉素+ 三代头抱,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2、>生后3天,为晚期感染,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社区感染轻症首选青霉素类,重症为青霉素类+三代头抱;院内感染先根据感染部位与病症选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最终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小于12x109/ L, 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 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 大于15X10/ L小于
20X109/ 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 2 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不超过 3 天。
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2 代,不超过 3 天; 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
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
1 到
2 周。
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2 代联
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 3 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1 到2 周。
8.新生儿TOR3H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
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
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
疗程1到2周。
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 1 代或第 2 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
11. 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产伤、先天性心脏病:不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