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为存在和不存在链转移剂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了解本体聚合的原理,掌握本体聚合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体聚合是单体在不另加溶剂、介质下本身进行聚合反应的过程,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可以制得纯净的、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
本体聚合中,随着转化率的提高,聚合物的粘度增加,反应产生的热量难于散发,同时由于粘度增加,长链运动受阻,使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致使聚合速率急剧增加而产生自动加速现象,这些都将引起分子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产品性能。
甲基丙烯酸甲酯通过本体聚合可以制得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于有庞大的侧基存在,为无定形固体,其最突出的性能是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它的比重小,故其制品比同体积无机玻璃制品轻巧的多,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耐冲击强度与良好的低温性能,是航空工业与光学仪器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
有机玻璃表面光滑,在一定的弯曲限度内,光线可在其内部传导而不逸出,故外科手术中利用它把光线输送到口腔喉部作照明。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电性能有两,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存在下,进行如下聚合反应:下图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存在下聚合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图1 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时间与转化率曲线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用量是:I. 2%; II. 1%; III. 0.5%; IV. 0.25%; V. 0.125%聚合反应开始前有一段诱导期,聚合速率为零,体系无粘度变化。
在转化率超过20%之后,聚合速率显著加快,而转化率达80%之后,聚合速率显著减小,最后几乎停止聚合,聚合配方中引发剂的含量,应视制备的模具厚度而定,一般情况如下:本实验中,为了解决散热,避免自动加速作用可能引起的爆聚现象及单体转化为聚合物引起的体积收缩问题,所以一把都采用预聚合的方法,严格控制温度,使之安全渡过危险期;最后在较高温度下,继续完成聚合反应。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重结晶)试管三颈瓶冷凝管恒温水浴四、实验步骤准确称取0.03克偶氮二异丁腈(重结晶,重结晶方法可见实验十五),50克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均匀,投入到10ml配有冷凝管与通氮气瓶的磨口三颈瓶中,开动冷却水,通氮气,采用水浴恒温,开动搅拌,升温至75-80o C,20-30分钟后取样,若预聚物具有一定粘度(转化率7-10%),则移去热源,冷却至50o C左右,搅拌均匀。
高分子化学实验

第一章高分子化学实验基础高分子化学衍生于有机化学,因此高分子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实验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学好了“有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掌握了基本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做起高分子化学实验就会驾轻就熟。
但是,高分子化学具有自身的特点,许多应用于高分子合成的方法和手段在行机化学安验中并个常见,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也有其独特之处,需要学生们领会和掌握。
一、化学试剂使用中的安全和防范高分子化学实验中所用到的大多数单体和溶剂都是有毒的。
许多聚合物尽管无毒,但是合成这些聚合物所有的单体,以及这些聚合物的分解产物常常是有毒的,如单体顺丁烯二酸酐、丙烯晴、丙烯酰胺、氟碳聚合物的热解产物等。
有机溶剂均是脂溶性的,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例如,常用的溶剂苯会积累在体内,对造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甲醇可损害视神经;本分灼伤皮肤后可引起皮炎和皮肤坏死;苯胺及其衍生物吸入体内或被皮肤吸收可引起慢性中毒而导致贫血。
毒物对人体危害的途径是对方面对,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进入体内。
因此,实验中转移易挥发性试剂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离开实验室时要吸收;转移大量有毒试剂时应戴防护眼镜和手套,万一有试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清洗掉;使用的仪器及沾染的台面都应及时清洗干净。
对于易燃性试剂,如乙醚、丙酮、乙醇、苯及二硫化碳等均不能明火加热。
用剩的试剂要及时加塞放回原处,这类易燃试剂在实验室内也不宜存放过多。
万一发生着火应冷静分析情况,选择适当的灭火方法。
在实验室内可选择的灭火物质和器材有水、沙、石棉布、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多种。
对于非大量有机溶剂着火,用移开燃烧物或用石棉布覆盖的办法最为方便有效。
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当两者的比例处于爆炸极限时,如遇明火就会引起爆炸。
应尽量避免可燃性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在有很多人同时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
对明火的使用要加以控制。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讲义[201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讲义[2012]](https://img.taocdn.com/s3/m/0c68842a2af90242a895e56b.png)
实验一、脲醛树脂的缩聚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加成缩聚的反应机理2. 了解脲醛树脂的合成方法及一般层压板的加工工艺。
二、实验原理脲醛树脂是由尿素与甲醛经加成聚合反应制得的热固性树脂。
产物的结构比较复杂,直接受尿素与甲醛的克分子比、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例如:当在酸性条件下反应时,产物是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聚次甲基脲;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时,则生成水溶性的一羟甲基脲或二羟甲基脲等等。
羟甲基的数目由尿素与甲醛的克分子比决定。
三、仪器及试剂1. 仪器:搅拌电机、调压器、三口瓶、冷凝器、温度计、水浴、电吹风机。
2. 试剂:尿素、甲醛(36%水溶液)、10%NaOH、10%草酸水溶液、NH4C1(固化剂)。
四、实验步骤1.合成树脂:(1)在250ml三口瓶上装置搅拌器、温度计、迥流冷凝器。
(2)称取甲醛水溶液60g,用10%NaOH调节甲醛pH=8.5~9。
称取尿素三份,分别是11.2g;5.6g;5.6g。
(3)三口瓶中先加入11.2g尿素和60g甲醛水溶液。
搅拌至溶解(由于吸热而隆温,可缓慢升温至室温,以利溶解),升温至60℃再加入5.6g尿素,继续升温到80℃加入最后5.6g尿素,在80℃,反应30分钟。
(4)用少量10%草酸溶液小心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使PH=4.8左右(注意观察自升温现象)。
继续维持温度在80℃进行缩合反应,并随时取脲醛胶滴入冷水中,观察在冷水中的溶解情况。
当在冷水中出现乳化现象,随时测在40℃水中的乳化情况。
(5)温水中出现乳化后,立即降温终止反应,并用浓氨水调节脲醛胶的PH=7,再用少量10%NaOH 调节Ph=8.5~9。
正常情况下得到澄清透明的脲醛胶。
2.层压板制备:(1)在表皿中称取脲醛胶液40g,加入0.200gNH4Cl,搅拌至全溶解。
注意观察胶液pH值的变化。
(2)滤纸条分段浸渍胶液,为保证浸渍饮和而均匀,每段浸渍一分钟左右,滤纸上余量胶液任其自然流下。
高分子化学讲义开环聚合-第七章

第六章 开环聚合开环聚合属于链式聚合,单体为环化合物,包括环醚、环缩醛、内酯、内酰胺、环硅氧烷等。
7.1 总论7.1.1 环单体的聚合活性环单体的聚合活性由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共同决定。
1. 热力学因素即环单体和相应的线形聚合物的相对稳定性,它与环大小、成环原子和环的取代基相关。
1) 环烷烃的稳定性:环烷烃进行开环聚合的热力学可行性顺序为:三元环、四元环>八元环>五元环,七元环>六元环。
2) 环的取代基:取代基的引入使聚合热增加、熵变增加,总体使开环聚合可能性降低。
3) 单环单体和多环单体:多环单体的环张力会有所增加,使开环聚合可能性增加。
如8-氧杂[4,3,0]环壬烷,反式的可开环聚合。
4) 成环原子:对于内酯而言,六元、七元环内酯可聚合,而五元环内酯则不可;环三硅氧烷的聚合活性高于环四硅氧烷。
2. 动力学因素环烷烃没有易受活性种攻击的键,因此动力学上仅环丙烷衍生物可进行开环聚合,并且仅能得到低聚物。
环醚、内酯、内酰胺等环单体,因有亲核或亲电子部位,易开环聚合。
7.1.2 开环聚合机理和特征 1. 聚合机理开环聚合的引发剂为烯烃聚合进行离子型聚合所用的引发剂,引发反应包括初级活性种的形成和单体活性种的形成。
大多数阳离子开环聚合的链增长是通过单体对增长链末端的环状阳离子的亲核反应来进行的,其中的Z 基团为C-O (环醚)、C-N (环氮化合物)、Si-O (环硅氧烷)、酯键和酰胺键;而阴离子聚合的链增长则是增长链末端的阴离子对单体的亲核反应,Z 基团为RO -(环醚)、COO -(内酯)和Si-O -(环硅氧烷)。
;一般情况下,开环聚合的增长链末端带电荷,进行链增长的单体是中性的。
但是,开环聚合还有另一种链增长方式,即所谓的活化单体机理,增长链末端不带电荷,而单体是离子化的,如己内酰胺的阴离子聚合。
2. 开环聚合的基本特征Z-++Z单体加到增长链上进行高分子链的生长;聚合度随转化率增加缓慢,但是在许多场合下呈线性关系;溶剂对聚合反应影响同烯烃的离子聚合;动力学表达式通常类似于链式聚合,特别是活性聚合;许多开环聚合的单体平衡浓度较高,即临界聚合温度较低。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资料

高分子化学实验华东师大化学系高分子教研组2008年7月目录实验一常见塑料和纤维的简易鉴别--------------------------------------------------1 实验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有机玻璃的制造-----------------------4 实验三用膨胀计测定苯乙烯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6 实验四酚醛塑料的合成-----------------------------------------------------------------8 实验五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胶水的制备-------------------------------11 实验六丙烯酰胺的溶液聚合----------------------------------------------------------13 实验七聚合物单体的预处理----------------------------------------------------------14 实验八丙烯酸酯类压敏胶的制备----------------------------------------------------14 实验九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16 实验十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10----------------------------------------------------20实验一常见塑料和纤维的简易鉴别随着高聚物科学的迅速发展,塑料、纤维的品种日益增多。
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需对一些未知样品进行鉴别。
通常对单组分的纯样品,可根据其不同的外观形态和内在性质的差异,用燃烧法、溶解法等方法就可比较准确、方便地进行鉴别。
但对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塑料和纤维,则往往需要先纯化,然后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大致成份,接着可根据需要进行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谱及裂解色质联用谱等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分子化学讲义/共聚反应-第六章

第六章链式共聚反应本章要点:1)共聚反应和共聚物的类型:按不同重复结构单元在聚合物连中的排列情况,共聚物可分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共聚反应也相应地进行分类。
2)共聚组成方程和共聚曲线:描述共聚物组成与单体浓度、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式给出了某个时刻生成的共聚物的组成与该时刻单体组成的定量关系,共聚组成方程的积分式给出了在某个时期形成共聚物的平均组成与起始的单体组成和单体总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共聚曲线则是共聚组成方程微分式的图形化。
3)竞聚率和共聚类型:竞聚率为自增长反应速率常数和交叉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反映了单体共聚能力的强弱;依据共聚单体对竞聚率的乘积,共聚可分为理想共聚、无规共聚、交替共聚、非理想共聚和“嵌段”共聚等类型,它们的共聚曲线具有不同的特征。
4)共聚物的序列分布:是共聚物组成不均一性的必然体现,描述了不同长度的同种结构单元的序列在共聚物中所占的比例,包括序列的数量分布和质量分布。
5)自由基共聚:通过自由基共聚竞聚率的研究可以确定结构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这些结构因素主要包括极性效应和共轭效应,其中共轭效应的作用更为显著;由Q-e方程可建立起结构因素和竞聚率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可用于竞聚率的估算和共聚类型的推断。
自由基聚合的竞聚率基本不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6)离子共聚:离子共聚基本属于理想共聚,共聚单体的竞聚率受引发剂类型、温度、溶剂和其它聚合条件影响。
本章难点:1)理想共聚模型:活性中心等活性假定、稳态假定、无解聚和聚合物具有很高分子量是理想共聚模型的基本点;活性中心等活性指的是活性中心只与增长链末端单元相关,与增长链的聚合物和其它结构单元无关。
2)共聚组成方程的成立条件和使用范围:共聚组成方程适用于活性中心等活性和无解聚的共聚。
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形式是瞬时状态方程,描述某个时刻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的关系。
对于某阶段生成的共聚物组成,如果单体浓度变化不显著,则可以共聚组成方程的微分形式进行简化处理,否则需用共聚组成方程的积分式进行处理。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2012.2)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12-02-15目录实验一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10 (3)实验二线型缩聚反应及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6)实验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9)实验四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 (11)实验五苯乙烯单体的精制及悬浮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珠粒 (14)实验六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的制备 (17)实验七膨胀计法研究苯乙烯本体自由基聚合微观动力学 (19)实验八醋酸乙烯溶液聚合 (22)实验九聚乙烯醇(PVA)的制备——聚醋酸乙烯(PVAC)的醇解 (25)实验十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的制备 (28)实验十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乳化聚合 (30)实验十二木材粘结用环保型脲醛树脂的合成及胶合性能的测定 (33)实验十三聚氨酯泡沫多孔材料的制备 (37)实验十四四氢呋喃阳离子开环聚合 (40)实验十五线型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固化 (43)实验十六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其交换量的测定 (45)实验十七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固化及环氧值的测定 (50)实验一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10一、实验目的1、了解界面缩聚的原理及特点;2、掌握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10的方法;二、学时:3三、实验原理界面缩聚的基本反应是 Schotten – Baumann 反应,为低温常压下制备聚酰胺的方法之一。
其反应式如下:x H2N(CH2)nNH2+ x ClOC(CH2)mCOCl →[NH(CH2)nNHCO(CH2)mCO]x+ 2x HCl将癸二酰氯溶于有机相(如四氯化碳及氯仿等),己二胺溶于水相,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碱作为酸的接受体,当互不相容的有机相和水相互接触时,在稍偏向有机相的界面处立即起缩聚反应,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任何一相而沉淀出来,产生的小分子(如氯化氢)被水中的碱中和。
因此这是一种不可逆的非平衡缩聚反应。
将界面处的薄膜拉起,或在高速剪切速率下搅拌,不断移去旧界面,产生新界面而连续缩聚,直至其中一相反应物耗尽为止。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

高分子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单体和引发剂的精制一、实验目的1. 掌握单体和引发剂精制方法;2. 复习并巩固回流,重结晶及减压蒸馏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试剂的纯化对聚合反应而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极少数的杂质往往会影响反应进程,离子聚合反应对杂质尤为敏感,杂质浓度要求更低;而阴离子聚合反应还需绝对无水。
聚合之前试剂的纯化是必需的。
固体单体常用的纯化方法为结晶和升华,液体单体可采用减压蒸馏、在惰性气氛下分馏的方法进行纯化,也可以色谱分离纯化单体。
单体中的杂质可采用下列措施加以除去:1、酸性杂质(包括阻聚剂酚类)用稀碱溶液洗涤除去,碱性杂质(包括阻聚剂苯胺)可用稀酸溶液洗涤除去。
2、单体中的水分可用干燥剂除去。
如无水CaCL2,无水Na2SO4、CaH2或金属钠。
3、单体通过活性氧化铝、分子筛或硅胶柱,其中含羰基和羟基的杂质可以除去。
4、采用减压蒸馏法除去单体中难挥发的杂质。
单体纯度的检测,可用化学分析法、物理常数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来测定。
在聚合温度下容易产生自由基的化合物皆可作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
从分子结构看,它们具有弱的共价键或易分解产生气体。
聚合温度处于40℃-100℃,引发剂的离解能应为100k J/mol-70kJ/mol,过高或过低,引发剂将分解太快或太慢。
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有如下几种类型:(1)偶氮类引发剂:常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于40 ℃-65 ℃聚合和偶氮二异庚腈(ABVN),后者半衰期较短。
偶氮二异丁腈的重结晶溶剂主要是醇类,如,乙醇;也可用水-乙醇混合液或甲醇、乙醚、甲苯、石油醚等作溶剂进行精制。
熔点为102-103℃。
(2)有机过氧化物:常用过氧化苯甲酰(BPO),用于60℃-80℃聚合,过氧化异丙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
以上几种引发剂为油溶性,适用于本体聚合、悬浮聚合和溶液聚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自由基本体聚合的特点和实施方法。
2.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工艺过程。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在不加溶剂与介质条件下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的一种聚合方法。
与其它聚合方法如溶液聚合、乳液聚合等相比,本体聚合可以制得较纯净、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对环境污染较低。
在本体聚合中,随着转化率的提高,聚合物的黏度增大,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难于散发,同时增长链自由基末端被黏性体系包埋,很难扩散,使得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聚合速率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出现“自加速现象”或“凝胶效应”。
这些都将引起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增宽,并影响制品性能。
本实验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在引发剂的存在下,通过本体聚合法,一步制备有机玻璃板。
在实验中,为了避免因体系黏度增大导致的体系热量积聚、“自动加速现象”可能引起的爆聚及聚合体系体积收缩等问题,一般采用预聚合的方法,严格控制反应温度,降低聚合反应速率,从而使聚合反应安全度过“危险期”,进一步提高聚合温度,完成聚合反应。
三、主要药品和仪器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20 ml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引发剂)0.04 g
锥形瓶(50mL)1个
胶塞1个
恒温水浴1套
试管夹1个
四、实验步骤
1.预聚合
在50mL锥形瓶中加入20mLMMA及BPO,瓶口用胶塞盖上或直接用铝箔封口,用试管夹夹住瓶颈在85~90 o C的水浴中不断摇动,进行预聚合约1h,注意观察体系的黏度变化,当体系黏度变大,但仍能顺利流动时(黏度近似室温下的甘油),结束预聚合。
2.浇铸灌模
将以上制备的预聚液小心地倒入一次性纸杯,盖上盖子,浇灌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3.后聚合
将灌好预聚液的纸杯放入45~50 o C的水浴中反应约48小时,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使产物内部产生气泡。
然后再在烘箱中升温至100~105 o C反应2~3h,使单体转化完全,完成聚合。
4.取出所得有机玻璃板,观察其透明性,是否有气泡。
五、思考题
1.采用预聚制浆有什么好处?
2.怎样防止有机玻璃中产生气泡?
3.写出MMA聚合反应历程。
实验二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
概述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 Polyvinyl acetate, 简称PV Ac)最重要的应用是作为胶粘剂,它除了具有粘接强度大、耐久性好、粘结层坚韧、使用温度范围宽、制造成本低廉外,还具有其他胶粘剂不可比拟的无毒、无腐蚀和优良的环保性能,在胶粘剂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被广泛用于木材加工、家具组装和建筑装潢等领域。
PV Ac乳液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耐水性差,在湿热条件下其粘接强度会有很大程度下降,其成膜的抗蠕变性差。
因此,为了更好满足市场的要求,扩大其应用范围,许多研究者对PV Ac乳液进行改性。
主要集中在共混、共聚、保护胶体、乳化体系和引发体系等方面。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乳液聚合方法,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
2.了解乳液聚合机理及乳液聚合中各个组分。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性引发剂,在搅拌或振荡下进行的非均相聚合反应。
它既不同于溶液聚合,也不同于悬浮聚合。
乳化剂是乳液聚合的主要成分。
乳液聚合的引发、增长和终止都在胶束的乳胶粒内进行,单体液滴只是单体的储库。
反应速率主要决定于粒子数,具有快速与分子量高的特点。
醋酸乙烯酯乳液聚合机理于一般乳液聚合相同,采用过硫酸盐为引发剂。
为使反应平稳
进行,单体和引发剂均需分批加入。
聚合中常用的乳化剂是聚乙烯醇。
实际中还常把两种乳化剂合并使用,乳化效果和稳定性比单一用一种好。
本实验采用聚乙烯醇和OP-10两种乳化剂。
三、主要药品和仪器
乙酸乙烯酯32 ml
蒸馏水28 ml
10%聚乙烯醇水溶液30 ml
OP-10(烷基酚的环氧乙烷缩合物)0.8 ml
过硫酸钾(KPS)0.1 g
三颈瓶(250ml)1个
冷凝管1支
搅拌器1套
滴液漏斗50ml 1支
量筒(10ml、50ml、100ml)各1支
烧杯50ml 1个
温度计2支
恒温水浴1套
四、实验步骤
图1 乳液聚合实验装置图
先在50ml烧杯中将KPS溶于8ml水中。
另装有搅拌器、冷凝管和恒压滴液漏斗的三颈瓶中加入30ml聚乙烯醇溶液,0.8ml乳化剂OP-10,20ml蒸馏水,5ml乙酸乙烯酯和2mlKPS 水溶液,开动搅拌,加热水浴,控制反应温度为70 o C,在约2h内由冷凝管和恒压滴液漏斗分次滴加完剩余的单体和引发剂,保持温度反应到无回流时,逐步将反应温度升到90 o C,继续反应(约0.5~1h)至无回流时,撤去水浴,冷却至室温、出料。
观察乳液外观,称取约0.5g乳液放入烘箱在90 o C干燥,称取残留的固体质量,计算固含量。
固含量=(固体含量/乳液质量)×100%
五、思考题
1.乳化剂的作用?
2.本实验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