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肌肉解剖结构知识讲解
口腔颌面部解剖详解

(三) 牙位记录
部位记录法:临床上常用 乳牙的临床牙位: V IV III II I │ I II III IV V V IV III II I │ I II III IV V 恒牙的临床牙位: 87654321│12345678 87654321│12345678 如右上颌第二前磨牙书写为-。
组成:三对大涎腺(salivary gland),即腮
颌下腺: 分泌浆液为主,少量粘液,开口
于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肉阜 ,易赌塞致颌下腺 炎
舌下腺: 最小,分泌粘液为主,小导管多
七、颞下颌关节
全身唯一的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 两种功能 组成:下颌髁突、颞骨的关节凹与关节 结节,关节盘、包绕关节周围的关节囊 每侧三条关节韧带:茎突下颌韧带、碟 下颌韧带和颞下颌韧带
口腔前庭外表形态
口腔前庭沟 上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脂垫尖
系带(frenum)
包括有上、下唇系带和颊系带
制作义齿时,义齿边缘必须注意系 带的位置
腮腺导管口(parotid gland duct)
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 冠的颊黏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颌面部主要包括:
颌骨 颞下颌关节 涎腺 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
一、颌骨
(一)上颌骨
由一体四突构成 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是额突、颧突、牙槽 突和腭突
上颌骨体:分为一腔四壁,即前、
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 上颌骨突: 1、额突2、颧突 3牙槽突 4腭突
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血管
动脉: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
口腔颌面部解剖讲课幻灯

二、 颌骨:
上 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颌
前壁:眶下孔(眶下神经)
骨 一体:上颌骨体 后壁:上颌结节(后上齿槽神经)
上壁:眶下管(中前上齿槽神经)
内壁:鼻腔面
特点:1)血运丰富 2)骨质疏 松 3)固定
下颌骨
一体:下颌骨体,上缘为牙槽窝,容纳
牙根 。 两角:下颌角,体与支相
交处。
喙突:颞肌附着点 。
深静脉网:翼静脉丛,此丛可通过暖圆孔 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 特点:
1)面部静脉大多无静脉瓣,约 30%人有静脉瓣。
2)与颅内相通 。
五 、神 经
1.三叉神经: 为第五对颅内神经, 分为眼支、上颌支、 下颌 支。
名称
上 颌 神 经 ( 圆 孔 出 颅 ) ( 感 觉 )
分段
翼 腭 凹 段
分支
分 支颞
支 颧 支
颊 支
下颌缘支
味觉和分泌纤维。 受损临床表
额纹现消失
睑裂闭合不全 上唇运动受限、毕唇沟消失
口角歪斜
颈
支配颈阔肌
六、涎腺
口腔颌面部有三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 (一)腮腺:腮腺是腺最大。的一对涎腺。位于两侧耳
垂前下
方和颌 后窝内。开口于腮腺导管腮 腺实质内
(二)颌下腺:混合腺(浆液多和少量粘液)位于 颌下有三面神经通过。
淡粉色
一般 结构
4%有机物 96%无机物
特殊 结构
釉柱 柱间质
30%有机物 70%无机物
牙本质小管 造牙本质C 突。
45-50%有机物 50-55%无机物
疏松结缔 组织
骨C、胶 原F和粘 连质
造牙本质C
胶原F、嗜银 F、血管、N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牙周病
总结词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破坏,常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 动等。
详细描述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治疗牙周病的方法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正畸治疗等
。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总结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疾病,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言语
口腔颌面部结构参与发音和语言形成 ,通过舌头、牙齿、嘴唇等部位协同 作用,产生清晰和特定的语音。
发声
发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再 经过口腔颌面部的调制,形成不同的 音调和音色。
表情与微笑
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状态,如喜悦、悲伤等。
微笑
微笑是口腔颌面部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展示友好和亲近的情感,增强人 际交往的效果。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 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口腔疾病的 发生。
牙齿美白与矫正
牙齿美白
牙齿矫正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牙齿变白,常用 的牙齿美白方法有冷光美白、激光美白等 。
通过矫治器对牙齿施加外力,使牙齿逐渐 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不齐、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等问题。
隐形矫正
肌肉
口腔颌面部肌肉主要包括咀嚼肌 和表情肌,对维持面部形态、咀 嚼、言语和表情等功能具有重要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和翼外肌等,主要负责咀嚼动作
。
表情肌主要分布在眼裂、口裂和 鼻孔周围,能够表达情感和形成
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图1-22 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图1-24)
面神经
颞支 颧支 上颊支 下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唾液腺
口腔的大涎腺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 对。小的粘液腺很多,分布在唇、颊、舌、 腭等粘膜内。正常唾液为无色无味的清亮 液体,pH 值为中性或略偏碱性。成人每天 24小时的部分泌量为1000-1500毫升。
表面解剖标志与协调关系
(一)表面解剖标志
1、睑部的表面标志 睑裂 睑外侧联合和睑内侧联合 内眦和外眦
2、鼻部的解剖标志 鼻根、鼻尖和鼻背 鼻底和鼻前孔鼻小柱与鼻翼 鼻面沟
口唇区域的表面标志
口裂 唇面沟 口角 唇红(缘) 唇弓、唇峰和唇珠 人中与人中嵴
下颌及颏部区域的表面标志 颏唇沟 颏下点 颏孔
2、颌面部的解剖分区法
图1-3 颜面部的解剖分区
颌面部的分区
3、口腔:位于颌面部的区域内,是指由牙、 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唾液腺等 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4、口腔颌面部(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是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
口腔颌面部的生理功能
1、摄食、咀嚼 2、味觉 3、吞咽 4、表情活动 5、辅助语言 6、呼吸
口腔的解剖结构
固有口腔及其解剖形态
1、固有口腔 2、解剖标志 牙冠、牙列或牙弓 牙槽突 腭部 (切牙乳头和腭大孔) 舌 (乳头、系带) 口底(舌下肉阜)
固有口腔及其形态
固有口腔及其形态
口腔的组织器官
(一)唇
图1-7唇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图1-6)
口腔的组织器官
(二)颊 (三)牙:从外部观察,牙体由冠、牙根及牙颈三
表情肌群
表情肌多起于颜面骨壁,止于面部皮肤, 分布在颜面、口、眼、鼻周围,不仅具有 表情功经损伤或麻痹时即出现口眼歪斜等 症状。
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名词解释: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
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
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
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
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
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内静脉。
7、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翼内、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形成)→上颌静脉,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
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
1.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重点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重点第一节概述口腔(Oral Cavity)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向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槽骨形成牙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牙列与唇颊之间为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um),牙列以内为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
口腔前庭: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牙弓之间的蹄铁形的潜在腔隙。
在口腔前庭各壁上,可见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导管口、磨牙后区和翼下颌皱襞。
固有口腔: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具有临床意义的解剖主要有腭、舌、舌系带、颌下腺导管开口和口底。
第二节牙体和牙周组织解剖1.牙位记录牙齿分类、名称及临床牙位记录法人一生中先后要长两次牙齿,即乳牙和恒牙。
乳牙20个,恒牙28~32个(图1、2)。
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恒牙分类中切牙、侧牙牙、尖牙、双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磨牙(第一、二、三磨牙)。
乳牙没有双尖牙及第三磨牙。
图1 恒牙32个图2 乳牙20个以“+”符号将上下牙弓分为四区。
符号的水平线用以区分上下;垂直线用以区分左右。
或以a B C D分别代表各区,A代表右上区,B代表左上区,C代表右下区,D代表左下区。
恒牙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8代表,乳牙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代表,乳牙名称及代号见(图3),恒牙名称及代号见(图4),例如:图3 乳牙名称和代号图4 恒牙名称和代号2.牙齿的表面从外部观察,牙体由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图5)。
图5 牙齿的表面解剖名称牙根的数目:各个牙齿的牙根数目不尽相同,归纳如下。
3.牙齿组织结构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四部分组成(图6)。
图6 牙齿组织结构4.乳恒牙萌出时间及鉴别要点。
幼儿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乳牙,2-3岁时,乳牙全部萌出,共20个。
6岁时前后开始长出恒牙,脱换乳牙,12-13岁时,乳牙脱换完毕,恒牙共长出28个。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肌 咬肌

2/3向下后方走
半部
中层
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 下颌支的中分深 的下缘
深层
颧弓深面
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骨微向前伸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微伸向前,参与侧方运动
口腔面颈部肌
咀嚼肌
• 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受三叉神经 下颌支支配
• 狭义: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 广义: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 2.下颌舌骨肌 3.颏舌骨肌 4.茎突舌骨肌
外:咬肌粗隆----咬肌 内:翼肌粗隆----翼内肌
咬肌
层 浅层
起于
止于
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 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
颌面部局部解剖—肌(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

(一)口颌系统的肌链
3.姿态肌链:由头部背侧的颈后 部肌肉通过帽状腱膜绕过头顶, 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 群组成。和胸锁乳突肌等支持头 的垂直位置。
下颌骨的位置取决于这个肌链 中诸肌群的平衡力。如头后仰闭 颌时,下颌则回到正中合位之后; 相反,如头前倾闭颌时,下颌则 回到正中合位之前。
(一)口颌系统的肌链
腮腺导管:腮腺浅叶前缘发出,在颧 弓 下 约 1.5cm 处 穿 出 腮 腺 鞘 。 长 5~7cm,壁厚,管径0.2~0.3cm。 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走行,与颧 弓平行,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 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在咬肌 前缘几乎成直角转向内,穿颊肌,约 成45°角向前,在颊肌与颊粘膜之间 走行一短距离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 牙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 腮腺乳头:为导管口处的粘膜隆起。
口周肌群:口轮匝肌
浅层:固有纤维,从唇的 一侧至对侧,构成浅层。
深层:部分纤维来自颊肌 唇部,构成深层。
中层:由颧大肌、颧小肌、 提上唇肌、提 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 降口角肌和降下 唇肌的纤维参与组成。
作用:闭唇,并肌指咬肌、 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广义的咀嚼肌包括舌骨上 肌群。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拉舌骨。 舌骨上、下肌群共同收缩,亦能 固定舌骨以利于附着舌骨的诸肌 活动。
五、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头颈部口颌系统的各肌肉之间,各组肌群之 间都有密切联系,以链的方式互相连接着。任何 一组肌肉的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牵动另一组肌 肉的张力和功能。各肌链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行 使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否则就可能引起肌肉 功能失调甚至结构的紊乱。
数为粘液性腺。
一、腮腺
(一)位置、形态和毗邻
位置:颜面两侧部,颧弓下方,外耳道前下方,下颌 支后外方,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内。深、浅叶之间 在下颌支后缘以峡部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口颌系统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口颌系统肌链: (一)组成 1.水平肌链:
影响牙弓和牙合的形成
2.垂直肌链: 3.姿态肌链
(二)口颌系统肌链的临床意义
1.口颌系统肌链对颌骨的发育、牙弓的形成 肌链,尤其是姿态肌链在维持下 颌骨的位置、各肌肉间的平衡有明显影响。
⑵位于浅筋膜内,肌束薄弱。
⑶呈放射状或环状排列在孔裂周围,开大或 缩小孔裂。
二.咀 嚼 肌
主要附着在下颌骨上,管理开口、闭口和 下颌骨的前伸与侧方运动。分为闭口肌和开口 肌两组肌群。 狭义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广义咀嚼肌:还有舌骨上肌群
咀嚼肌均为左右成对。
1、咬肌(master muscle)
起止: 作用:
2.颞 肌(temporal muscle) 起 止: 作 用:
3.翼 内 肌
4.翼外肌
起止: 作用:
5.舌骨上肌群
(1)二腹肌
起止:
作用:
(2)下颌舌骨肌
起止: 作用:
(3)颏舌骨肌:
起止: 作用
(4)茎突舌骨肌 起止: 作用:
三.颈部肌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起止:
作用:
2.胸锁乳突肌 起止:
作用:
(二)舌骨上下肌群 1.舌骨上肌群(见前) 2.舌骨下肌群 ⑴肩胛舌骨肌 ⑵胸骨舌骨肌 ⑶胸骨甲状肌 ⑷甲状舌骨肌
四.腭咽部肌 (一)腭部肌
1.腭帆提肌 2.腭帆张肌 3.腭咽肌 4.腭舌肌 5.腭垂肌
(二)咽 部
1.咽缩肌: 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
2.咽提肌: 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腭咽肌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第四节 肌
一.表情肌
口 轮 匝 肌 呈扁环形
一、分层 1、浅层:固有纤维,从一侧到对侧 2、中层:由颧肌、上唇方肌、尖牙肌、三角肌
和下唇方肌的纤维参与组成
3、深层:来自颊肌。 二、作用:闭唇、参与咀嚼、发音。
表情肌的特征:
⑴起于骨面或皮肤,止于皮肤。肌肉收缩,皮 肤呈现不同纹理,以表达喜、怒、哀、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