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 . 2及 时 插 秧 、 合 理 密 植 根据 多 年 栽 培 经 验 , 5月 1 5日 ~5月 2 5日 为 水 稻 高 产 移 栽 期, 结合我 场 5月份气温情 况、 所选 地块土壤肥 力情况 以及 计划 产量 , 确定插秧 时期 为 5月 1 8日, 结合 高光效栽培模 式 , 采用 宽 窄行人工摆 栽方式 , 大垄 4 0 c m , 小垄 2 0 C m , 株距 1 0 a m , 5 ~7株 /穴 , 达 到平方米 基本苗 数 1 5 0株 以上 , 确保 平凡米 有效穗 数不 低于 8 5 0穗 。水稻栽培行 向为西南 一东北 , 角度为磁南偏西 2 3 . 5 度。 2 . 3合理灌溉 , 采用浅湿干溉 合理 灌溉 是增产 的重要手段 , 实施 合理灌溉 , 能以水调温、 以 水调气, 以水调肥 。根据 水稻 生态 需水 和升息需水 的要求进行灌 溉, 灌 水 的原 则 是 : 前 期 灌 水 以浅 水 层 为 主 , 目的 是 促 进 分 蘖 不 过 盛; 中期灌水 以晾田或考 田为主 , 目的是控蘖 、 壮杆 、 蹲节 、 防病、 促转换 ; 后期灌水 以浅水间断为主 , 目的是以气养根 、 保蘖 、 活杆 成熟 。 2 . 4合理施肥 , 结合氮肥后移技术 合理施肥 , 应用氮肥 后移技术 , 根据 叶龄 进程 以及业 色变 化 进 行 施 肥 。 根据 土 壤 条 件 以 及 目标 确 定 全 年 施 用 4 6 % 尿素 1 5 K g / 亩, 基蘖穗肥 比例为 : 3 : ( 2 : 1 ) : ( 2 : 2 ) ; 蘖肥 分 2次施 用, 第一次在 4叶期施用 , 第二次在 5 . 5叶期施用, 穗肥 也分 2次施用 , 第 一次 在7 . 5叶期施用 ,第二次在 9 . 5叶期施用 : 6 0 % 氯化钾 l O K g /亩 , 基肥施用 4 0 % , 穗肥施用 6 0 % ; 基施 旺 2 5 K g /亩 , 许博 士生物硅 肥 5 K g / 亩, 基 施 。 自分 蘖 期 开始 , 每 隔 一 周 喷 施 农 丹 叶面 肥 一 次 , 亩施用量为 1 2 5 m l , 3 0 0 0 倍液 , 叶面喷施。 2 . 5 综合防病 , 预 防 为 主 水稻病 害以预防为主 , 由于 今年 6 、 7 、 8月份气 温较 高, 导致 水稻生育期提前 。 因此 , 防病的时期也相应 的提前 , 第一次施药在 6月 1 9日, 采用 7 5 % 三环唑 l O g /亩 。 第二此施药在间隔 2周后的
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高寒地区是我国水稻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十分严苛,昼夜温差大,降雨不均匀,寒冷时间长,土壤贫瘠。
由于这些特殊条件的存在,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东北高寒地区往往难以实现高产稳产。
研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水稻的高产栽培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对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开始探索适合东北高寒地区的水稻栽培技术,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当地农民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研究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问题,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东北高寒地区水稻生长环境的特点,确定适合该地区水稻生长的种质和栽培技术。
2. 总结当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东北高寒地区的应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探索适合东北高寒地区的水稻栽培技术,提出改进策略,提高产量和品质。
4. 研究水稻抗寒性和高产性的关键技术,找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寻找解决途径。
5. 展望东北高寒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景,为未来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向。
2. 正文2.1 东北高寒地区水稻特点东北高寒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其气候条件寒冷,夏季短暂,降水充足,土地肥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
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东北高寒地区水稻种植季节短,冷害严重,昼夜温差大,多雾多雨,容易出现倒伏、秧苗褪色、花药不育等问题。
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较少,容易出现矿质贫乏等问题。
在东北高寒地区种植水稻需要特别注意抗寒性、耐旱性、耐病虫害能力以及产量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浅析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针对寒冷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针对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品种选择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宜的品种。
对于寒地水稻,我们首选要考虑其耐寒性能,其次是品质和产量。
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应选择适宜的早熟品种,而东北等寒冷地区则要选择抗寒性能和产量较高的中晚稻品种。
二、春季浸种寒地春季气温较低,土壤含水量也较高,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
通过春季浸种,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增加总产量。
在春季浸种时,应选择天气较好,气温较高的时间进行,同时要注意控制水量,避免过多浸水。
三、早定苗早定苗是指在水稻生长初期,把水稻苗床上生长的幼苗陆续移栽到稻田中进行定苗,从而提高株密度和总产量。
寒地水稻定苗早,开花期要早于一般水稻品种,因此定苗时间也应提前。
适当增加株密度,使每亩播种量达到5.5万元,可以明显提高单产。
四、科学疏花寒地水稻生长期短,所以在抽穗期要进行科学疏花。
通过疏节数量,可以降低亩穗数,避免穗子多而粒小的情况发生。
一般亩穗数以750-950为宜。
五、合理施肥寒地水稻土层浅,营养素含量较低,因此要进行合理施肥,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产量。
在春季进行基础施肥,主要施用有机肥料、磷、钾等元素;在生长中期进行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
六、合理用水由于寒地水稻生长期短,收获期早,因此需要注意稻谷填实度和水分控制。
在水田积水的过程中,应注意水量的控制,避免造成水深过浅或过深,影响正常生长。
同时,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
综上所述,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品种选择、早定苗、科学疏花、合理施肥、合理用水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只有全方位、科学性地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卓越的生产成果。
浅谈寒地水稻高产种植技术

浅谈寒地水稻高产种植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寒地水稻的种植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寒地水稻是指在北方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其生长期较长,耐寒性强,适应性广泛,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寒地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如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成为种植者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育种技术、田间管理、良种选育等方面浅谈寒地水稻高产种植技术。
一、育种技术育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在寒地水稻的育种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应寒冷环境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耐寒性强、水稻产量高、病虫害抗性强的新品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精准育种也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病、抗逆、高产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二、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于寒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在寒地水稻的田间管理中,首先要注意水稻的密植和间隔,合理的密植和间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施肥和灌溉方面要科学合理,根据土壤肥力和水分情况进行施肥和灌溉,避免出现缺肥或者积肥的情况,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及时防治水稻病虫害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适时的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及时的除草、调整水位等措施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良种选育良种选育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应寒冷环境的种子进行培育。
在育种过程中,要加强对良种的筛选和培育,培育出耐寒性强、抗逆性好的新品种。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种子存储和繁殖的管理,保证种子的品质和数量。
寒地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在育种技术、田间管理和良种选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寒地水稻的种植技术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人类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寒地水稻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生长的水稻品种,适合在北方寒冷地区种植。
因其能忍受低温,抗逆性强,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就对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关键在于选种。
寒地水稻要在北方寒冷地区生长,对抗逆性要求较高,选用抗寒品种是关键。
常用的抗寒品种有哈喇、寒地一号、寒地二号等。
这些品种对低温抗性能较强,能够适应寒地气候的生长条件,以保证高产栽培的基础。
土壤肥力要求高。
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中,土壤肥力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
在土壤改良上,要注重施肥的效果。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可以在种植前进行充分的有机质施入,并在种植后适时进行氮、磷、钾等元素的追肥,以提高土地的肥力,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
在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中,种植密度的选择也是关键。
一般来说,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0~52500株。
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密,以免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导致生长不良。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寒地水稻的生长和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肥管理要得当。
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中,水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保证水肥合理施用,避免干湿交替或者浸涝而导致产量减少。
在水肥管理上,要适时、适量地施用,以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和养分供应。
还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和灌排排水,避免因为水分不足或者过多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要有针对性。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病虫害防治也是关键。
在寒地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导致产量下降。
针对寒地水稻的具体病虫害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包括喷药、灭虫等措施,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选种、土壤、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管理。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主要生长在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
由于寒地气候条件的限制,传统水稻在这些地区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难以获得高产。
针对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在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本文将对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寒地水稻品种选育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首先要从选择适合寒地生长的水稻品种开始。
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的育种工作,已经研发出了许多适合寒冷地区生长的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抗寒性强、抗病虫害性好、耐贮藏性强等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选用这些寒地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提高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改良寒地水稻生长的土壤一般具有低温、酸性等特点,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
要进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将过酸或过碱的土壤进行中和处理,保证土壤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寒地水稻的生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科学施肥对于寒地水稻来说,科学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一般来说,寒地水稻在生长初期需要大量的氮肥,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在拔节期需要适量的磷肥和钾肥,以促进水稻的茎秆和叶片生长;在抽穗期需要适量的氮磷钾肥,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还可以通过混施有机肥和矿质肥的方式,提高施肥效果,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四、水肥一体化寒地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供应,因此在施肥的时候,也要与灌溉相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
在水稻生长期间,及时灌溉可以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水分,有利于提高产量。
与此还可以在灌溉的同时施用肥料,利用水分的渗透作用,将肥料充分输送至水稻根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五、精细管理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还需要精细管理。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寒地水稻是指在寒冷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由于气温低、日照时间短等气候条件的限制,寒地水稻的种植技术相对于一般水稻来说更为复杂。
但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一、土壤改良寒地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土壤通气性,因此土壤改良是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对土壤PH值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寒地水稻的生长适宜PH值为5.5-6.5,过酸或过碱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是加入有机质和矿质肥料,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矿质肥料可以补充水稻生长需要的各种元素。
寒地水稻根系发育较弱,对土壤通气性要求较高,因此在改良土壤时要注意保证土壤通气性,可以采取松土、翻耕等措施来提高土壤通气性。
二、品种选育品种是农作物高产栽培的基础,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也不例外。
目前,针对寒地水稻的生长环境和要求,已经选育出了一批适应寒地生长条件的优良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对寒冷、耐寒、抗病虫、适应性强等特点。
在栽培寒地水稻时,应该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水稻品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高产潜力。
三、栽培管理1. 种植时间:在寒地水稻的种植管理中,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常来说,寒地水稻的种植时间要比一般水稻晚一些,以免遭受低温和霜冻的危害。
种植时间一般在当地气温回升、土壤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一般为4-5月份。
2. 放秧管理:寒地水稻一般采用秧插秧插秧,优质秧插秧插秧(简称两插一插)或分田双插秧插秧插秧,较少采用一插二插插秧插秧。
在放秧管理上,要注意选择抗寒、早熟的优质秧插秧插秧,合理控制密植,保证每株秧插秧插秧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给。
3. 调控水肥:寒地水稻的生长季节较短,因此对水肥的需求比一般水稻要高一些。
在水肥管理上,要注意及时灌溉,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但也要避免积水和淤肥。
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施要点分析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寒地水稻是黑龙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比较特殊,从而对水稻栽培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应当了解相关的栽培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合理运用。
下面重点对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展开分析。
一、寒地水稻旱育秧技术黑龙江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
因此,在寒地水稻的栽培中,可采取旱育秧技术,为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
1、种子处理(1)稻种包衣包衣是稻种处理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效果显著。
为提高包衣质量,并加快作业效率,可在秋季时以机械的方式对稻种包衣,将包衣后的稻种烘干,并装入袋内置于暖库中存放。
经过机械加工处理后的稻种,在盐水中的选出率达到2%以内时,便可通过种衣剂包衣,要控制好种衣剂的用量,以稻种总重量的2%为宜,即每100kg的稻种,加入2kg的种衣剂,兑水1kg稀释。
需要注意的是,当稻种经过包衣处理后,应当放在阴凉通风处,防止阳光照射。
(2)浸种催芽稻种经过包衣处理后,可装入网状的袋子中浸种,每个袋子不要装满,以2/3左右为宜,装好袋的稻种整齐放入专用的浸种箱内进行浸泡,袋子与浸种箱的边缘之间要留出15cm左右的距离,随后向箱内加入清水,水量不宜过多,没过袋内稻种20cm 即可。
浸种的温度应当保持在10℃以上,持续时间不少于10天。
当稻种浸好后,可放入催芽箱内进行催芽,具体做法如下:向催芽箱中加入适量的水,要没过稻种5cm,水温控制在35℃左右即可,当稻种的表面温度基本稳定后,将催芽箱重新换一次水,水温不低于35℃,当稻种表面温度达到30℃左右后,抽干箱中的水进行催芽。
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稻种的温度始终处于30℃以上,以35℃为宜。
当稻种表面的出芽长度达到1.8mm以上时,便可将其从箱内取出,借助余温使芽长到2.0mm以上。
随后在常温的条件下对出芽的稻种进行晾芽,在增强稻种抗寒性的同时,达到抑制种芽继续生长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东北地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品种和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壮秧,高光效栽培,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防病促早熟等技术措施,并对此进行有益的探讨,来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寒地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东北水稻栽培技术产量
东北地区粳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气温低,水温低,地温低,长日照的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特殊的水稻生长发育环境要求采取复杂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获高产,而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地温,特别是在水稻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这40天内的温度直接决定产量,如2005年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红卫农场水稻最高产量记录为733kg/667m2,2006年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七星农场水稻最高产量记录为每830.5kg/667m2。
1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根据东北地区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持续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低温冷害多等特点应选择种植生育期短(125-130天),抗低温能力强,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目前“空育131”因其生育期短(127天),活动积温少(2320℃),产量出米率高、食味性好,抗低温冷害能力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耐肥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深得广大种植户的喜爱,特别是在三江地区栽培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
因此东北地区高产栽培多采用空育131品种。
同时在常规的种子清选过程中进行种子包衣,并进行集中浸种催芽,为赢得积温,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减少苗期病害,培育壮秧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秧好半年粮”,培育壮秧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培育壮秧就要做到“二秋三常年”,即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常年培肥地力,实施肥床旱育秧,达到育秧先育土的要求,置床要调酸,浇足底水,趁湿摆盘,精量稀播育壮秧,播种量严格控制在275粒芽种/100m2, 秧田管理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管理上要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壮秧模式为依据,以调温控水位手段,通过智能控温控湿和微喷技术实现旱育秧,使秧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均
衡发展,实现旱育壮秧。
“育秧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克服旱育不旱,稀播不稀等问题,使秧苗带蘖插秧,农时上确保“不育五月秧”。
4本田整地标准
沟渠排灌体系要配套,根据本田面积设计修建相应大小的晒水池,延长渠路等实现井水增温,利用GPS平地仪整平格田,达到“早、平、透、净、大、齐、深、匀”,扩大格田面积,要求同一格田内高低落差不超过3cm,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
土壤细碎,疏松,耕层深厚,肥沃,上软下松,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秧苗插后“早生快发”,尤其是旱改水新改田更应该提前作好准备。
5高光效机械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稳定通过15℃时即可开始插秧,适时早插,过早或过晚对缓苗,发育及抗性和产量形成均不利,5月25日前务必插完,确保不插6月秧”,结合高光效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机械摆栽钵育苗,大垄40cm,小垄20 cm,株距10 cm,5-7株/穴,达到平方米有效穗数850穗。
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角度为磁南偏西23.5度。
插秧后表现为返青快、早发性好、耐寒性强、低节位分蘖多、有效穗较多且粒重又高。
6井水增温、浅湿干间歇灌溉
合理灌溉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手段,做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
根据水稻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规律进行灌溉,灌水的原则是插秧后深水护苗,返青期和分蘖期保持浅水2-3cm,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发生,前期灌水以浅水层为主,目的是促进分蘖不过盛;分蘖末期要及时落干晒田,目的是控蘖、壮杆、蹲节、防病、促转换;抽穗期水深3-5cm,齐穗后干干湿湿,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利于灌浆成熟,蜡熟末期停灌,黄熟初期水要排干,保证水稻活杆安全成熟收获。
7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肥后移
施肥总的原则是应用国际水稻所近年来提出的实地管理(SSNM)施肥技术,即根据不同地号的土壤供肥能力与目标产量需要量的差值,决定总的施肥范围。
推广测土配方和施用配方肥,以限氮、保磷、增钾、补硅为原则,氮:磷:钾比例控制在2:1:1.8-2,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
采用“早促、中控、晚保”和“氮肥后移”的施肥方法,氮肥分基肥,蘖
肥,调节肥,穗肥和粒肥按3:3:1:2:1施用,磷肥全做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以基肥,穗肥按60%和40%施用。
在水稻的主要生育期应用快速叶绿素测定仪(SPAD)或叶色卡(leaf color chart,LCC)诊断水稻叶片氮素的营养状况,调整实际氮用量,自分蘖期开始,每隔一周喷施农丹叶面肥巧施穗肥和粒肥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切忌前期肥多后期贪青,达到适时供给养分,催进水稻健壮生长,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几率,提高产量和施肥效益。
8病虫害防治
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病、虫、草害的预警监测和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做好种子清选和消毒工作,严禁把带有稻瘟病的稻草归还田间,减少稻瘟菌寄存的场所和传播媒介;减少中后期施肥量,合理控制群体大小,使群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抓住有利时机统一航化喷药防病,做到群防群治,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