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人生哲理故事(通用26篇)

古代人生哲理故事(通用26篇)

古代人生哲理故事古代人生哲理故事(通用2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人生哲理故事(通用2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人生哲理故事篇1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

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

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

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

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

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古代人生哲理故事篇2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

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

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

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

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导语: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人物哲理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晏婴两度使楚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他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国相。

他第一次出使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对身旁的谋士们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

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他们商议出了一个坏主意。

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设宴款待。

当酒兴正浓时,忽见两个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假装不知地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赶紧回答:“他是齐国人,到我们楚国来偷东西。

”楚王于是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作惊讶地说:“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晏婴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戏,这时便站了起来,极其郑重而严肃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

它们只是叶子长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眼下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尴尬极了,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又被派往楚国公干。

楚王没有忘记上次宴会上的.难堪,总想伺机报复。

他知道晏婴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门旁边另外凿开一扇小门。

当晏婴到来之后,侍卫便让他从小门进去,晏婴见状,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会从狗洞中爬进爬去。

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国,难道也要从这狗洞中进去吗?”侍卫们理屈词穷,只好眼睁睁看着晏婴从大门正中昂首阔步地进了城。

接着,晏婴在拜见楚王时,楚王又用嘲讽的语调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晏婴闻言,迅速予以纠正:“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户,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挥袖就可遮住太阳,个个洒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么能说齐国无人呢?”楚王听罢,进一步用挑衅的口吻发问:“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总是派遣你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晏婴对楚王的无礼早有思想准备,他冷笑了一下应道:“我们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是视出使国的情况而定,对友好的国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国的国王粗野无礼,就派丑陋无才的人去。

历史名人哲理典故汇编

历史名人哲理典故汇编

历史名人哲理(或管理)典故汇编1、何不食肉粥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2、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

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

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

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

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小故事大道理,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那么小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通用5篇),供大家阅览!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1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

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

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

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

”“烧掉?主公,您不该照著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

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

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

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

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

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历史名人哲理小故事2公元前207年,章邯等率兵攻打巨鹿,楚上将军项羽率领军队援救巨鹿。

这年冬天,宦官赵高杀死了李斯,当上了丞相。

后来,章邯等作战多次失利,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非常恐慌,就让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

赵高既没有召见他,也没有给他传过任何话。

司马欣心里极度恐惧,就逃走了,赵高派人前去捉拿他,但没有捉到。

司马欣去见章邯,对章邯说:“赵高现在权倾朝野,将军您不立功会被杀,立了功也会被杀。

”这时项羽正加紧进攻秦军,将秦将王离俘虏了,章邯等人也率兵投降了。

没有多久,赵高图谋作乱,但又担心大臣们不听他的命令,便先作了一次试验。

他派人把一只鹿牵到秦二世身边,告诉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中国名人哲学故事

中国名人哲学故事

中国名人哲学故事
以下是3则中国名人关于哲学的故事:
1. 庄子与鱼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看到水中的鱼游来游去。

庄子说:“这些鱼在水中很快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回答:“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个故事展示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2. 孔子与颜渊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颜渊又问:“何为礼?”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以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规范。

3. 老子与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对道的特性的描述。

他还说:“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表明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经典故事赏析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古代经典故事赏析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古代经典故事赏析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古代经典故事赏析: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古代文化历经千年传承,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通过赏析这些经典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经典故事为例,来探索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一、《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孔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年轻官员,他以聪明才智而闻名于世。

有一天,孔融在宴会上见到了曹操,曹操举起梨子准备吃的时候,孔融主动让梨。

曹操深受感动,赞赏他的谦让,同时也认可了孔融的才华,从而提拔了他。

这个故事传达了古人对于谦逊和宽容的崇尚。

孔融让梨不仅是一种礼仪,更体现了他善于从细微之处把握大处,以及具备高尚的品格。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古人注重个人修养和忍让的智慧,这种谦和的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刘备拜卧龙诸葛亮》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势力混乱,刘备希望能找到一位智谋过人的谋士辅佐他。

于是他听从朋友的建议,来到草庐拜会卧龙谋士诸葛亮。

刘备没有急于向诸葛亮表露卧龙的才华和自己的野心,而是以诚心请教的态度向他请教军事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诸葛亮看出了刘备的诚意,决定为他效力,成为了他最重要的谋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重视诚信和尊重他人的智慧。

刘备没有被别人的评价或者诸葛亮的名声所蒙蔽,而是通过心灵的相互交流和真诚的表达赢得了诸葛亮的认同。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和信任是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基石。

三、《左慈千里空巢》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民不聊生,生活艰难。

左慈是一个具有道家修行的人,他的学问和法术非常高深,可以飞天遁地。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世界充满战乱和病疫的景象,心生不满。

于是他不顾一切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千里之外建了一座空巢,独自修行。

这个故事传达了古人对于超脱尘世和修身养性的智慧。

左慈通过离开繁华纷扰的都市,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30个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30个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30个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3.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4.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人以其智慧和才华展现出卓越的人生价值。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事一迹,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通过这些哲理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名人的智慧和思想,受益于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一、孔子和弟子孔子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不仅成为后世儿童教育的基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有一次,孔子教授弟子们学习礼仪,他给每个弟子分发了一个手册,让他们记住规矩和礼节。

某一天,孔子突然来到弟子们的宿舍,看到一个弟子居然把手册当做枕头垫睡觉,孔子不禁大为震惊。

他理解到即使将礼仪教诲给予学生,但只有从内心牢记和实践,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于是,孔子告诫弟子们:“犹错则改,谅能识而未改,谅无识也。

”意思是说,不论犯了什么错误,只要能改正,并且能够认识到错误所在,那就不是没有才智。

二、曹操和夏侯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曹操要求属下将领在每次作战后都要自行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可以提高战斗的效率。

有一次,夏侯惇在某次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

曹操听说后前去问候,夏侯惇一脸得意地说:“亲眼失去了,却成功守住了大局。

”曹操深受感动,他明白到夏侯惇的奋斗精神和对胜利的渴望,是弥补失去的眼睛所无法比拟的。

于是,曹操赞扬道:“吾之所以重用夏侯将军,正是因为他有两只眼睛能看清对手的实力和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是身体残缺还是其他困难,凭着坚毅的毅力和不断奋斗的精神,仍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卓越的成绩。

三、杜甫和诗歌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情真挚的诗作展现了当时天下变乱的悲壮,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冷漠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杜甫的诗作不仅是他个人感受的表达,更蕴含了他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在他晚年,家道中落的杜甫流落街头,贫困潦倒。

有一天,一位友人经过杜甫临时居住的土坯小屋,感慨地说:“杜甫啊,你曾是帝王亲近的贵人,如今却无家可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的哲理故事
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
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
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
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
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
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不过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
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
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
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
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刘琦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
为灯”,发奋读书。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
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
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
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
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
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3.古人盖房的哲理故事
古人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读之使人回味无穷且有所启迪。

今选择三篇哲理小品以飨读者,其蕴藉极其深刻,都是关于房子的。

三个字的劝谏
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盖房,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

人们纷纷劝阻。

田婴下令任何人不得
劝谏,违者杀头。

田婴是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
生的弟弟,田文(孟尝君)之父。

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
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
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

旋擢任为宰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

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
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威逼
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慑于田婴的威势,人们都不敢前来劝诫。

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
说3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

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


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掉头就走。

田婴忙叫住对方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
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
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
离水,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

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
去筑城盖房?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他很快就停
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但见房屋换主人
唐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唐肃宗曾这样高度评价他:“虽
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在河
北打败史思明。

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
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
中地区,郭子仪准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
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
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晚年,郭子仪开始给自己建造一座豪华的官邸,在兴工修建的时候,郭子仪每天不辞辛苦亲到现场督工,一再要求工匠把房子造得更
牢固一些。

一天,一位年老的工匠对他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
代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不知道盖了多少府邸,不过只见过房屋换
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子倒塌了的。

郭子仪听了这番话,拄着杖子就
走了,从此再也不去监工了。

苏掖的顿悟
《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
官至州县监察官。

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
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

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
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
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
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

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


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
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
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

”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