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概论》大纲

《植物保护概论》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概论一、课程简介《植物保护学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植保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保护学概论》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导论课,主要阐述植物保护涉及到的各类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危害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及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内容包括植物病害、虫害、农田草害、农田鼠害、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及防治技术与策略、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等。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1. 绪论1.1 植物保护的概念1.2植物、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1.3 植物保护学的方针、研究内容2.植物病害2.1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2 植物病原物2.3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2.3 植物病害的诊断3. 植物虫害3.1昆虫的形态结构3.2昆虫的生物学特征3.3.植物害虫种类及其危害3.4.农业害螨及其危害4.农田草害4.1 杂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4.2 杂草生态学、杂草群落演替与种群动态预测4.3 杂草分类及主要杂草介绍5. 农业鼠害5.1 鼠害的概念5.2 害鼠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5.3害鼠的种类(此章不作为考试内容)5.4鼠害的防治6.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预测6.1 植物病害的流行6.2 植物害虫种群动态6.3 植物病虫害预测7.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7.1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7.2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8.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8.1 大田作物病虫草害综合治理8.2果树病虫害综合治理8.3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棉花病虫草害综合治理9.植物保护技术推广9.1 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形式9.2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体系9.3 植物保护器材的管理与销售三、考试要求1. 绪论要求一般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内容有:(1)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和目的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和控制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的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通过对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疾病: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病害。

2. 害虫: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危害的昆虫、螨虫、蠕虫等。

3. 杂草: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影响田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植物。

4. 防治:指对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病原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传播途径等。

2. 害虫生物学:害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传播规律。

3. 杂草生物学:杂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防、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和方法。

四、植物保护学的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植物保护学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2. 保护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增产。

五、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植物保护:古代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开始注意到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2. 近代植物保护: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病虫害,提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农业化学药剂。

3. 现代植物保护:2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植物保护学家和专家,成功地控制了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推动了植物保护学的发展。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的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植物保护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知识点总结一、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病虫害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植物造成危害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螨类等生物。

它们通过侵染植物组织、吸食植物汁液、传播病原微生物等方式,导致植物发生疾病、减产甚至枯死。

常见的病虫害包括小菜蛾、蚜虫、炭疽病、霜霉病、叶斑病等。

2. 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预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布局种植、保持植物健康等;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农药喷雾、熏蒸等方式消灭病虫害;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制剂等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3. 农药的使用与管理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农药时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守使用说明,严格按照剂量和施用时间等要求进行操作,定期清洗施药器具,妥善保存和处置废弃的农药瓶。

4. 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需要采用综合管理的方法。

综合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植物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等,运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管理的措施包括农业机械防治、文化防治、生物防治等。

二、草害防治1. 草害的种类及危害草害是指那些对植物造成危害的杂草,会抢夺植物的养分、水分和阳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常见的草害包括稗草、苜蓿草、旱稗等。

2. 草害的防治方法草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除草剂对杂草进行喷雾消灭;物理防治主要采用翻耕、覆膜、遮草等方式防止草害的生长;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制剂等方法来控制草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与草害防治合理施肥是防治草害的重要措施。

适量的施肥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减少杂草的生长和传播。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施肥时间、施肥剂量和施肥方法,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杂草繁殖。

农学概论 植物保护

农学概论 植物保护

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1. 眼 单眼(若干,光感觉器) 复眼(一对,视觉器官)
2. 触角 一对(感觉) 3. 口器
咀嚼式 咬食固体食物。如蝗虫和鳞翅目幼虫 吸吮式 吸食液体食物。如蚜虫、飞虱、叶蝉
等用特化口针刺入植物体;蝴蝶和蛾 类虹吸软管状吸食花蜜和发酵液等
蝗虫的头部构造
1.触角 2.单眼 3.复眼 4.头顶 5.额 6.颊 7.唇基 8.上唇
1.真菌
是一类不含叶绿素的低等真核生物,通常由
孢子萌发形成管状菌丝,从周围环境或寄主体内
摄取营养。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
菌丝是真菌的营养体,
菌丝可以有性或无性方式
产生繁殖体孢子。
主要特征为白色菌丝、黑色粒状物、各色霉 状物、病斑、局部畸形、腐烂或萎蔫。
a c
b d
a. 鞭毛菌亚门 b. 接合菌亚门 cd.子囊菌亚门 ef.担子菌亚门 gh.半知菌亚门 e
(1)轮作倒茬 (2)间作套种 (3)适时深耕翻土
蔬菜地行间留一杂草带 为天敌益虫提供栖息地
黄瓜行间种小麦防治蚜虫
(四)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以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植保措施。
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利用生物活体, 即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如利 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等。
损失估计
间接产量损失
综合产量损失
2. 按预测期限长短划分
短期预测
中长期预测
二、植物生物灾害防治技术
(一)植物检疫
1. 植物检疫的定义
植物检疫就是通过疫情调查分析, 有预见地制定一定的法规和必要的技术 措施,防止农作物危险性病有害生物的 人为传播。
2. 植物检疫的意义
地球上的植物和有害生物分布不 均匀,栽培品种的差异也很大,随着植 物引种、农产品的互换,也把局部地 区发生的有害生物带入。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一、什么是植物保护说起植物保护,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

最初,我也是这个想法。

读了这个专业后,才对这个专业有了本质的认识。

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打个比方,人生病了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会对患者的病症作出诊断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植物与人类一样也会生病,同样也需要一个“医生”来给它看病。

植物保护专业就是一个培养植物“医生”的专业,当然,这里所说的植物主要是指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作物。

植物生病大多是由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的。

自然因素最常见的有旱涝灾害、土壤贫瘠等;生物因素则包括致病微生物(病原菌、病毒、真菌)、有害昆虫(蝗虫、螨类、稻飞虱等)、杂草(田旋花、打碗花、看麦娘等)、鼠害几个方面。

就像人类的不同致病因素引起不同的疾病一样,植物的各种致病因素也会引起植物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通俗地说,植物保护所学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措施预防植物生病并治愈患病植物,这些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等。

农业措施与物理措施是最常规的方法。

平时我们说的作物轮作及人工除草就分别属于这些措施。

化学防治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原物、杂草以及鼠类等有害生物,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学习植物保护,同学们可以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鉴定、识别、监测和防治各类病虫草鼠。

二、有哪些专业方向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面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下面我分别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三个学科。

1.植物病理学科今年年初,由于天气干旱,造成全国麦田大面积缺水,间接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这种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是一种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小麦条? 锈病的病原、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就属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

简言之,这门学科培养的是能够识别并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的人才,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植物病原物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及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抗病作物的育种,植物检验检疫等等。

完整版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完整版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保护的对象:在广义上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在狭义上指人类的栽培作物,农业上一般用狭义的概念。

4.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3R: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二章植物病害1.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观赏、食用:郁金香、茭白、韭黄)2.植物病害三角: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它们之间呈三角关系,即“病三角”。

(病四角多了农业管理)4.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和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白粉病和黑粉病)、锈状物(白锈病)、粒状物、脓状物。

5.植物病害类型: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6.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

其特点为: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7.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而引起植物病害。

其特点为:不具传染性,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有些能恢复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以LC/EC/LD/ED表示。

50505050致病性:是指一指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植物保护学 重点

植物保护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植物保护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农药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第二章植物病害1、“病害三角”“病害四角”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有利的环境条件(人为干预)2、症状(symptom):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构成。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3.病状类型: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颜色发生变化。

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

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肿瘤、根瘤)。

4. 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索状物:患病植物的根部表面产生紫色或深色的菌丝索,即真菌的根状菌索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细菌病害5、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6、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使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干扰,表现出各种病态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物病害得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得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得作用,植物正常得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与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得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得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得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得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与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得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得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得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就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得异常状态;病症就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得各种结构;病症得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得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得环境条件)而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得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得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得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得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得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就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得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得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得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得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得作用)与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得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得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得无形孢子与有性生殖产生得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就是指营养体不经过与分配与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得繁殖方式,其产生得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

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

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得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得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得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得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得有性孢子)。

生活史:真菌得生活史就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得营养生长与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得过程。

植物病原原核定得一般性状形态结构:细菌得形态有球状,杆状与螺旋状;细胞壁外有一多糖为主得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细胞有鞭毛,无性孢子;植物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就是阳性(G+)。

原核生物多以裂解方式进行繁殖,即裂解时菌体一分为二,平均分配。

细胞分裂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就是好样得,少数为兼性厌气。

对细菌生长来说,培养基得最适ph为中性偏碱,培养得最就是温度一般为2630度,3340度时停止生长,50度,10min时多数为死亡。

病毒:就是由核酸与蛋白质外壳组成,需在适宜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得细胞或分子生物。

病毒区别于其她生物得主要特征:一就是个体微小,二就是结构简单,三就是寄主活细胞内复制增值。

植物病毒得一般形状:病毒形态:病毒颗粒称为粒体,大部分植物病毒得粒体为球状,杆状与线状,少数为弹状,杆状与双联体状。

病毒结构:病毒粒体得基本结构就是核蛋白,其内部为核酸,核酸嵌在蛋白质亚基得凹痕处。

杆状或现状病毒都就是螺旋对称结构,即粒体中间就是螺旋状得核酸链;球状病毒就是等轴对称结构,其粒体呈20面体对称。

第三节:病原物得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病原物得侵染过程(病程):就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得发病过程。

①侵入前期:即接触期,就是指病原物侵入前与寄生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时期。

病毒,支原体等病原物可以由介质直接置入植物细胞内,所以不存在接触期。

侵染期就是病害能否发生得关键时期,也就是病害防治得关键时期。

②侵染期:就是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得一段时间。

途径包括:直接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线虫),自然孔口侵入(真菌,细菌,线虫)与伤口侵入(真菌,细菌,病毒)。

③潜育期:就是病原物侵入寄主病简历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症状前得一段时期。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首先要从记住体内获得营养物质与水分,建立寄生关系,然后在寄主体内繁殖扩展,最后引致寄主发病。

影响因素:不同病原物在记住体内扩展得方式也就是不同得;潜育期得长短主要决定于病害种类与环境条件。

④发病期:经过潜育期后,寄主植物开始出现症状而发病。

环境条件特别就是温,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扩展影响较大,其中以湿度对病斑扩大与真菌孢子形成得影响为最重要。

病害循环:一种植物得病害主要涉及病原物得越冬或越夏,传播与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

初侵染(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得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得侵染;再侵染(再次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得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得健康部位或健株得植株。

病原物得传播:被动传播(主要)与主动传播(次要);气流传播;水流传播;昆虫及其她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第四节:植物病害得诊断柯赫法则:柯赫法则一般就是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其生物并圆形得通则,其具体步骤为:①植物病部常伴有病原生物存在;②讲该生物在培养基上分离与纯培养;③将纯培养生物接种相同得健株,接种植株表现与原来相同得症状;④从接种发病得植株上在进行该生物得分离与纯培养,其特征与原接种得病原生物相同。

非侵染性病害,除了植物自身遗传性疾病外,主要就是不适得环境因素造成得,这些因素包括不适得温度,湿度,水分,光照等物理因素与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及药肥施用不当等化学因素。

植物抗病性: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得能力。

植物抗病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抗;避病;抗病机制:②形态结构抗病性:先天抗病结构;诱导抗病结构;细胞核组织得防御结构;②生理生化抗病性:先天抗病因子;诱发抗病因子;植物病害得防治:防治原则:工作方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治方法:植物检第三章:植物害虫第一节:昆虫得形态结构:昆虫对人类得为害:直接危害人类崽土得各种植物;传播植物病害;为害人,蓄健康,传染多种疾病;对人类有意得方面:产生工业原料;给植物传粉;天敌;中药材;腐蚀性种类可分解得有机物;食用,观赏,饲料,科研材料。

昆虫得形态特征:昆虫得躯体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得节肢动物。

①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与13个单眼,因此,头不就是昆虫取食与感觉中心。

②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与后胸。

每个胸节着生1对足,中胸与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胸部就是昆虫运动中心。

③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与1个尾节组成,但在大部分昆虫只能瞧到910节,腹部第一节至第8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末端有外生殖器及尾须,各种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内,所以腹部就是昆虫新陈代谢与生殖中心。

昆虫得形态结构与功能1)昆虫得头部头部就是昆虫躯体最前面得一个体段,一般认为由4个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得。

她得外壁结构紧密而坚硬,称为头壳。

昆虫得头式:头式就是根据昆虫口器得不同朝向而划分得头型。

头式可以反映昆虫得取食方式与生活习性。

1)下口式(蝗虫,鳞翅目得幼虫):这种头式适于咀嚼植物性食料。

2)前口式(虎甲,步行虫):这种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它昆虫。

3)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这种口器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得汁液。

2)昆虫得触角触角就是昆虫头部得一对分节外长物,一般位于头部得前方。

它得基部着生在膜质得触角窝内,可以自由转动。

一般分为3部分,即柄节(触角第一节,比较粗大),梗节(触角第二节,比较短小)与鞭节各节统称为鞭节,变化最大)。

触角类型:刚毛状;丝状;串珠状;锯齿状;球杆状;锤状;具芒状;羽毛状;鳃叶状;3)昆虫得眼昆虫得眼包括复眼与单眼两种视觉感受器。

复眼:就是昆虫主要得视觉器官,它对光得反应比较敏感。

如对广德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得分辨能力。

而且还能瞧到人类所瞧不到得短波光,特别对300—400nm得紫外线有很强得趋势性。

单眼:就是另一种类型得视觉感受器。

成虫与若虫得单眼位于头部得背面或前上方,称为背单眼(一般有3个);完全变态类型幼虫得单眼位于头部两侧,称为侧单眼(一般具有17个)。

4)昆虫得口器口气就是昆虫得取食器官,位于头部得下方或前段,有各种昆虫取食与食性不同,口气得构造变化也很大,但基本上可分为咀嚼式与刺吸式两大类,后者有因其吸取方式得不同可分为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与舔吸式等。

①咀嚼式口器:具有坚硬得上鄂,能够取食固体食物。

其构造就是较原始得标准类型,其她各种类型都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得,如蝗虫得口器,主要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五部分组成。

②刺吸式口器:上下鄂均延长成针状,称为口针,下唇特化成喙;③锉吸式口器:上颚不对称,右上鄂高度退化或消失,口针则由左上鄂与2个下颚特化而成,食管由2个下颚形成,唾液管由舌与下唇得中唇舌形成;④虹吸式口器:主要就是鳞翅目成虫所特有,其特点就是2个下颚得外鄂叶分别延长,并且互相嵌合成一个管状得喙。

除部分夜蛾能危害果实外,这类口器得昆虫一般不造成危害。

⑤舔吸式口器:主要就是双翅目蝇类所特有,下唇特别发达,末端为2个半圆形得唇瓣,唇瓣上有许多换购,与食管相同;⑥捕吸式口器:脉翅目幼虫昆虫得胸部胸部就是昆虫体躯得第二个体段,前面以颈膜与头部相连,后面与腹部相接。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与后胸。

每个胸节着生1对足,中胸与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胸部就是昆虫运动中心。

1)昆虫得足:足就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得附肢,位于体节得侧腹面,着生于胸部得统称为胸足,着生于腹部得统称为腹足。

足得类型:步行足(步甲),跳跃虫(蝗虫),捕捉虫(螳螂),开掘足(蝼蛄),游泳足(仰泳椿),抱握足(龙虱),携粉足(蜜蜂),幼虫得前足(鳞翅目)。

2)昆虫得翅:昆虫得翅不适附肢,与鸟类得翅不同,它就是由背板得两侧扩展而来得。

翅得基本构造:昆虫得翅多呈三角形在展开时,朝向前面得边缘成为前缘;朝向后面得边缘称为内边缘或后缘;朝向外面得边缘称为外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