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原文阅读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原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⑦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胆怯了。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
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
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
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
他不敢再动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课件

“空中水往下倒”,“一个水的世界由”小到大、猛。
渲染雨之“暴”,突出祥子为了生计在暴雨 中“挣命”的悲惨遭遇。
1、写坐车人的反应有何作用?
几次写坐车人的形象和对祥子的反应,表明坐车 人多劳动者的苦难不幸冷若冰霜,极其自私,冷 酷无情。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 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 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揭露旧社会 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了祥子苦难遭遇的社 会根源。 2、结尾写祥子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 雨中的树叶”。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结尾的? 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冷的状态,也暗示 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命运就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 法自控。
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祥子不拉车,必将饿死,当时的社 会现实逼迫劳动人民如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
烈 烈日酷热,祥子煎熬
日
生活痛苦
和 暴
暴雨凶猛,祥子拼命 社会黑暗
雨
下
主题
▪ 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 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 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 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 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排 比
▪整个老城像烧透 了的砖窑
比 喻
从触觉角度描写天气酷热
在白光里:
▪颜色刺目 视觉 ▪声响难听 听觉 ▪气味腥臭 嗅觉
渲染了天气的酷热,表现了烈日下拉 车的痛苦感受。
(1)总写与细写、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 , 再细写:街上的柳树、马路上、便道、狗、骡子、 小贩们、柏油路、拉车的,同时通过对天气的直 接描写和对人、物的间接描写突出渲染了天气的 酷 (热2)。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原文(电子课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原文(电子课文)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层灰土在枝上打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被晒化。
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那些拉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走,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胆怯了。
拉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
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
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拿起芭蕉扇搧搧,没用,风是热的。
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
茶由口中进去,汗马上由身上出来,好象身上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
他不敢再动了。
7.在烈日和暴雨下

这是一本最使我满意的 作品。……我放下笔的时候, 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 思索;思索的时间长,笔尖 上就能滴出血与泪来…… ——老舍语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 —人力车夫祥子的奋斗、失败、堕落的痛苦遭遇 和不幸命运,谱写了一曲旧时代的哀歌。
“人与人,事与事,虽以车联系着,可是我还感 觉着不易写出车夫的全部生活来。于是,我还再去 想:刮风,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假若我 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 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 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
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 的时候,又因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牵连了 他,反动政府的侦探趁机上门敲诈,拿走了他打算 买车的全部积蓄。这次打击,使祥子精神上受到了 不小的挫伤,“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 但很快,祥子还是挣扎着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 他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因为 这车是祥子用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 他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祥子毕竟还是有了自己 的车,他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
三次出车
第一次,天气 “热得发狂”。 第二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愈发的炎热。 第三次,在夏日里“最热的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顺序: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 以天气变化为线索。 线索:
结构:
一、(1-6)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 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二、(7-16)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 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思考:作者为什么最后把祥子 比喻 为“风雨中的树叶”?
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冷的状态, 也暗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命运就像风雨 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烈日和暴雨的印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场景。
2.提问:你们觉得在烈日和暴雨下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二、课文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中描绘的烈日和暴雨场景。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a.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b.你觉得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表现课文中的场景。
2.教师点评各组表现,强调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烈日或暴雨的作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生活状态有什么作用?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生活状态的作用。
三、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在作文中如何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给予鼓励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7《在烈日和暴雨下》 (共24张PPT)

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 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 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 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 悲惨一生。热情歌颂了祥子原来具有 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 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 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 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 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
阳光:一阵强,一阵稍暗
变天
柳条:微动
飘洒的摇摆
随风狂舞
乌云:墨似的……遮黑了半边天 人们:争着往外跑 急着、忙着、慌手忙脚的、 卷走了
快
活动三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在暴雨下 自学第二部分,思考: 1.文中是如何描写雨之“暴”的? 2.文中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风:利飕有劲 闪电:掀开……白亮亮的 暴雨 柳条:惊疑不定,横着飞 雨星:乱撞 雨: 雨点:砸 雨道:垂落 空中的水:往下倒 骤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 舍
【了解作者】 老舍(1899年 ~1966年)原名舒庆 春,字舍予。老舍 以讽刺幽默和诙谐 轻松的风格,赢得 了人民的喜爱, 1951年北京市人民 政府授予他“人民 艺术家”的光荣称
号。
【了解作家】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 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 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 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 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 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 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 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 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 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
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节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二、老舍和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不幸的是,老舍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了。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岁时带着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然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
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榨一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再挣一辆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恶势力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于命运摆布的没有职业的城市游民。
三、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
明确: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景色的?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五、齐读课文1—2节: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
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课文第1—2段写烈日下的酷热。
提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天热得发了狂”?马路、便道、动植物以及人的活动。
从视觉上写马路“干巴巴”“发着白光”;
从听觉上写“使人焦躁的丁丁当当”;
从触觉上写“烫手”。
用拟人的方法写柳树“病”“无精打采”;
把老北京比作“烧透了的砖窑”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渲染天气的酷热;
三个“处处”的排比句全面写人的感觉。
重点描述拉车人的活动时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用“栽”不用“倒”,突出他们负重如牛马,生活也如牛马。
默读课文第3、4段,划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矛盾心理的句子。
讨论以下问题:祥子第一次出车,拉着空车已经感觉到非常热,为什么“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仅仅是因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吗?
这是祥子迫于生活的自我安慰,再则,祥子勤劳惯了,闲着觉得不自在。
他故意把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轻松化,是为了安慰自己。
2、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此时的祥子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
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C、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重点写阳光的声、色、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3、文中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明确: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3、小结:写烈日,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
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结构:
第一部分(1-6段)写烈日下的祥子拉车
第二部分(7-16段)写暴雨下的祥子拉车
六、仿写:以冷为题,试写一段话,描述天气寒冷给人的感受,要求不出现“冷”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时内容:
二、朗读第二部分,分析讲解:
1、“午后一时——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祥子“又拉上了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
拉一趟车。
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
就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
明确:俗语说:“风是雨头。
”写雨正是从写风入手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
A、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
——天气又干又热
B、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
C、飘洒的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
D、随着风狂舞——大风
E、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
F、横着飞——狂风。
3、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
明确: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
明确:乌云、闪电。
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5、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怎样?拉车的怎样?
明确:拉车的欲躲避风雨不得,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拉车的已顾不过命来。
坐车的冷醒无情,拉车的痛苦、矛盾、挣命、“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6、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明确: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三、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对天气变化的情景的描写是随人物行踪展开;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表现中心。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
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
油路”晒化了;等等。
二、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景物。
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1.是用景物描写衬托祥子生活的贫困。
2.是用景物描写衬托祥子拉车的痛苦以及祥子好强、坚韧的性格。
3.使用景物描写衬托社会的冷酷无情,突出祥子的社会地位。
四、总结课文: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
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在烈日和暴雨下
在烈日下拉车在暴雨下拉车
天:发了狂微风(柳条微动)
总写地:下了火暴雨前大风(柳条摇摆)
人:憋气狂风(柳枝狂舞)
天“热”天“凉”
雨星(乱撞)
分写动物暴雨中雨点(硬砸)
人雨道(垂落)
想拉车、胆怯湿透
矛盾心理不敢动、心里腻烦被雨浇——惨雨(砸、横扫)想出去、懒得动、
坐不住水(浇)
祥子“煎熬”视:闪眼祥子“挣命”往前拽
害怕听:难听
嗅:腥臭顾不过命来
痛苦感受头:昏哆嗦——成团(像风雨中的树叶)
难过身:馊
脚:粘
恶心(胃、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