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物检测
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012

附件1本次检验项目一、淀粉及淀粉制品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 762-2012 、GB/T 29343-2012、GB 2760-2011、NY/T87 5-2012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淀粉及淀粉制品(木薯淀粉)检验项目包括铝、氧氰酸、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酒类[其他酒(配制酒)]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GB/Y27588-2011、GB2757-2012、GB/T10781.3-2006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酒类[其他酒(配制酒)]检验项目包括二氧化硫、铅、酒精度、甲醇、氰化物、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环已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柠檬黄、亮蓝、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三氯蔗糖。
三、罐头(其他罐头)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QB/T2221-1996、GB7098-2015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罐头(其他罐头)检验项目包括铅、二氧化硫残留量、苯甲酸、山梨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限板栗罐头和杂粮罐头)、商业无菌。
四、粮食加工品(大米)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GB1354-2009、GB2761-2011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粮食加工品(大米)检验项目包括铅、无机砷、镉、铬、总汞、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丙草胺、稻瘟灵、禾草敌、敌瘟磷、杀虫环。
粮食加工品[其他粮食加工品(谷物粉类制成品)]抽检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DBS 45/020-2015、GB2760-2011、食品整治办[2009]5号标准要求。
检验项目粮食加工品[其他粮食加工品(谷物粉类制成品)]检验项目包括铅、苯甲酸、山梨酸、二氧化硫残留量。
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

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
那么,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有哪些呢?首先,传统的化学方法是最常见且可靠的方式之一。
这些方法基于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室分析来进行检测。
这些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法、溶剂萃取法等等。
这些化学方法通常十分敏感和准确,可以检测到各种微小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生物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食品样品处理和分析。
酶法、生物传感器、微生物法和免疫学方法是最常见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检测和蛋白质质谱,也可以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这些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到非常微小的污染物,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污染物。
除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外,物理学方法也是一种有前途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基于被检测样品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磁性和闪烁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检测金属元素和同位素等污染物,包括地质放射学法、质谱法和X射线荧光法等等。
虽然这些方法通常不如化学和生物学检测方法敏感,但它们可以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污染物进行高效而准确的检测。
当然,所有的检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化学方法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食物的化学成分、颜色、油脂等。
生物学方法需要用特定的试剂,这些试剂可能导致环境和健康问题。
物理学方法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昂贵且需要专业的维护和操作。
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量和安全的食品检测,通常需要将不同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并遵循科学和严格的检测规程。
总的来说,科技在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领域中,更多的新方法将被引入到食品检测中,保护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
无论是化学、生物学还是物理学方法,它们都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介绍

本底污染—环境、工艺过程 违法添加 生物链传递
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的污染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被排放在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土壤、水体 的污染,又进一步污染了食品的原料——天然动植物。 (以铅为例说明)
1、蔬菜、粮食类中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 2、大气降尘是水果中铅含量污染的首要原因 3、肉类、动物脏器、鲜乳中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动物饲料
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的不同点
比较内容
主要目的
风险监测
对食品中已知污染物开展长期 连续的监测,了解监测范围内 食品安全的动态总体情况,还 要发现隐患,侧重服务于评估
根据职能,由卫生部或各省相 关部门组织各监管部门参与 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为制定 标准、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为 抽检或监督执法提供信息;形 成数据库 按照采样计划的要求多环节、 数量大、范围广、代表性好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直接关系到政府食品安全管 理的水平和效率,是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工 作的重要技术手段。
1.4 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
相同点
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是由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组织,并形成相应的计划。
通过样品检验的形式获得相关信息。
监测和监督抽检数据分析都可以一定程度反映食品 安全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3. 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监测项目 工作要求
方案制定的依据
关于印发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 划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164号)
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 案的通知 (鲁卫食安发〔2011〕1号
监测形式:
•常规监测 是针对消费量大、流通广的食品由分布在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监测机构开展的大规模监测; •专项监测 是针对我国近期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涉 及的食品或者为确定污染原因等特定目的, 由指定的监测机构开展的专门性监测。
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黄曲霉素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天然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坚果、饲料等食品中。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素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包括肝脏损害、免疫系统抑制、神经毒性等。
因此,对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传统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试剂或专业设备,费时费力。
而近年来,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逐渐兴起。
这些方法利用了生物体对黄曲霉素的高度敏感性,使得检测过程更加简单、快速。
例如,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affinity柱等生物传感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对黄曲霉素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这种快速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方便地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也可以作为食品进口和出口的重要手段,提高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效率。
此外,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的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
黄曲霉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不当处理。
为了控制黄曲霉素的产生,首先应该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卫生管理。
例如,在粮食储存环节,可以通过控制温湿度、保持良好通风等措施来减少真菌的生长。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管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另外,为了避免食品中黄曲霉素的积累,在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食品受潮、受热、受虫蛀等情况,以减少黄曲霉素的污染风险。
此外,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食品进行精准改良,降低黄曲霉素的含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食品中真菌细胞的特定基因来抑制其产生黄曲霉素的能力。
虽然这项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是它为解决食品黄曲霉素问题提供了一条潜在的出路。
综上所述,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是一个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食品污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污染物可以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残留、生物毒素、微生物污染等,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因此,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技术1. 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
通过使用色谱、质谱等仪器,对食品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可以有效识别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时,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并通过质谱分析确定农药的种类和浓度。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原理,可以用于食品中毒素、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
例如,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是采用了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形式,通过荧光、酶等方法来定量测定食品样品中的细菌数量。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食品中的基因物质,如转基因成分等。
基于DNA的检测技术可以提供食品中细菌、真菌或病毒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如实检测。
二、食品中污染物的去除技术1. 物理去除技术物理去除技术是通过改变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实现去除的方法。
例如,利用膜过滤技术可以将水中的微生物、悬浮固体等颗粒物去除;利用高温处理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去除食品中的杂质。
2. 化学去除技术化学去除技术是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形成不溶于水或易于去除的沉淀物,达到去除的目的。
例如,食品中的金属离子可以通过添加螯合剂形成络合物沉淀下来,使其从食品中去除。
3. 生物去除技术生物去除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作用来去除食品中的污染物。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食品污染物检验制度

食品污染物检验制度
《食品污染物检验制度》
为了保障社会食品安全,我国根据《食品安全法》制定了食品污染物检验制度。
目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防止食品中残留有害物质和辐射污染物超强检限等污染。
根据制度,检验机构应当定期进行取样检验,采取全面、可靠的抽样方法,以明确食品安全水平。
取样方法包括生产和流通分期抽样、行销抽样、抽检研判等,以拓展食品安全实施效能。
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检验程序,对食品中残留有害物质,以及辐射污染物,新添加的添加剂、焙烧物等的含量进行检验,以明确其是否超出相应的检验标准范围。
同时,还应检验物理放射性核素及其分支产物、抗药性菌、抗性药物,以及抗生素、病原体、有毒或有害有机物等。
此外,检验机构还要督促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将有害物质限定在合理范围以内。
要强化教育以及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避免确 make safety compliance checks on food and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strengthen food safety pre-testing requirements and traceability systems, etc.
以上就是关于食品污染物检验制度的相关要求,我们要重视食品安全,加强食品污染物检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同时承担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食品污染物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及发展方向

作 。 系着企业的生 存发展和人 民的切 身安全 ; 关 目 的食品检验 机构 , 前 县一级虽设有检验 机构 , 但检 测项 目不多 , 地市 以上工 商、 监、 而 技 卫生 、 农业 部门都有下 属的检验机构 , 设置重 复, 不够 专业, 检验 水平 不高 , 往一个 产 品重 复检验 , 往 使检 验结果不具有权威 性 , 甚至扯皮 , 互不承认 检验 结果 , 既浪费检验 资源 , 又增加食 品企业 的 成本 。 我们认为可 以借鉴药 品检验的模式 , 将工 商、 监、 生、 技 卫 农业 部 门下属 的检验机构 整合 到一起 , 成立专 门的食 品安全检测机构 , 门负 专 责食 品安全 的检 测 ,同时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在 安 全方面的责任 , 定所有的食品都应 当检验 规 合格 后方可 出厂 。检 测机构加强对市场上的食
策略 。 3结 语 从 目 的发展现 状来看 ,公共 食品安全保 前 障体 系建设 受到普遍关 注。尽 管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政府 高度重视并采 取一系列措 施加强食 品 流通安全 工作 ,但从总体来看我 国食 品质量安 全形势依 然严峻 ,尤其是在 流通环节 存在严 重 问题 ,在食 品供 应链的各个环节上 问题频频 发
险程 度 ,这就需要利用 足够 的毒理 学资料确认 这些 成份或物质 的安全 剂量 。食 品安全性评价 在食 品安全 陛研究 、 监控和管理方 面具有重要 的意义。 长期以来 , 国对食 品安全 的监管是 以 我
对不 安全 食品的立法 、清除市场上 的不安全食 品和 负责部门认可项 目的实施作为 基础的 。这
工程 技 术
CawcoiUPu●国团圜 阉 ■ ■ h hosd|I嵋 嵋 ■ ■ ■ iN T ng — ̄ — - n ee — ZUot l a r. en d1 | Ls I c ■
食品污染物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及发展方向

2 0 1 3 年 第4 期【 科技创新与应用
食 Ⅱ 品污 n I 染物 质 量检 测 技术研 究及 发展 方 向
任 丽云
( 林 口县 质 量技 术监 督 检 验 检 测 中心 , 黑龙 江 林 口 1 5 7 6 0 0 )
摘 要: 食品安全在任何一个 国家都是一项非常关键的 内容 。 人 类的生存 离不开食品 , 所以, 当今 时代必须要 对其进行品质检测 , 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品质合乎规定, 进 而才可以确保群众 能够放 心的食用, 社会才可稳定前进。 文章重点的分析 了其污染物品
质 检 测 方 法相 关 的 内容 。 关键词 : 食 品 污 染物 ; 检 测技 术 ; 食 品 安全
1当前该项技术 的发展趋势 通 过 相关 机 构 以及 员 工 的 长久 不 懈 的 探 索 , 特 别是 在 相 关 工 艺 的 帮扶 之下 , 截止到 2 0 0 4年底 , 我 国 在 农 药 残 留检 测 、 兽 药 残 留 检 测、 重 要有 机 污 染 物 的痕 量 与超 痕 量 检 测 、 食 品 添加 剂 、 饲料 添 加 剂 与 违 禁 化 学 品检 验方 法 、 生 物 毒 素 和 中毒 控 制 常 见 毒 物 检 测 、 食 品 中 重要 人 畜 疾病 病 原 体检 测 技术 等 方 面 的研 究 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 在 农 药 残 留检测 技 术 方 面 , 重 点研 究 酶 抑 制法 和 仪 器 分 析 方法 。其 中 酶 抑 制 法 测 试 纸 已研 制 完 毕 , 测 试盒 及酶 速 测 仪 已研 制 成 功 , 胶 体 金 测试 条 正 在研 制 。 食品中 1 5 0 种 农 药 残 留系 统 检测 技 术 正在 研 究 中。目前 , 已经 出现了安全检测设备 , 而且不断的开展其他一些装置 的研 发 活 动 。 在 兽 药残 留检 测技 术 方 面 , 主 要 开 展多 残 留仪 器 分析 和 验 证 方 法的研 究。完成 了包括肛兴奋剂 、 激素 、 磺胺 等、 四环素类 、 氯霉 素 类、 硝 基 呋 喃类 、 B 一 内酰胺 等 、 苯 并 咪 唑类 、 阿维菌类 、 喹诺 酮 类 、 硝 基 咪唑类 、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硫脲类等 1 3 项药物的检测研究 。完成 了新 型 综 合 微量 样 品 处理 仪 、 超 临 界 流体 萃 取 在 线 富集 离 线 净 化装 置、 高效快速浓缩仪 、 便携式酶标仪的研制 。 在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 量 与超 痕 量 检 测 技 术 方 面 , 完 成 了二 英 、 多 氯联 苯 和氯 丙 醇 的痕 量 与 超 痕 量 检 泓技 术 的研 究 ; 建立 了 l 2种具 有 二 英 活性 共 平 面 P C B s 单 体 同位 素稀 释 高分 辨 质 谱 方法 ; 建 立 了 以稳 定性 同位 素 稀 释技 术 同时 测定 食 品 中氯丙 醇 方 法 ; 建 立 了食 品 中丙 烯 酰胺 、 有机锡 、 灭 蚊 灵、 六 氯 苯 的检 测 技 术 。 在 食 品 添加 剂 、 饲 料 添加 剂 与违 禁 化 学 品检 验技术方面 , 开展 了纽 甜 、 三 氟 蔗糖 、 防 腐 剂 的快 速检 测 , 番 茄 红 色 素、 辣椒红色索、 甜菜红色素 、 红花色素 、 饲料添加剂虾青素 、 白梨芦 醇 等 的 检测 研 究 ; 建 立 了阿力 甜椰 H、 姜 黄索 、 保健 食 品 中的 红景 天 甙、 1 5种 脂 肪 酸 测 定 方 法 .番 茄 红 素 和 叶 黄 索 、红 曲发 酵 产 物 中 Mo n a e o l i n l i n k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 食品 f 焦糖色 素、 酱油) 中4 一 甲基 眯 唑 含 量 的毛 细 管 气 相 色 谱 分 析 方 法 , 芬 氟 拉 明、 杂氟拉明 、 杂 醇油 快 速 检 验方 法 , 磷 化 物 快 速 检验 方 法 。在生 物 毒 索 检 测技 术 方 面 , 完成 了真 菌毒 索 、 藻 类 毒素 、 贝类 毒 索 E L I S A试 剂 盒 和 检 测 方 法 ,建 立 了果 汁 中展 青 霉 素 的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检 测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