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自从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人们开始更加重视食品的检测,这其中运用到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那么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它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哪些应用呢?以下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制备和检测,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一种技术手段,通常将其分为三个步骤,即食品样品预处理、物质分析和数据处理。

其中,食品样品预处理包括样品研磨、萃取和纯化等操作,以获取特定物质或样品成分;物质分析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检测方法,以测定样品中特定成分的含量和性质;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整合、数据统计、数据解释等操作,以得出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及其安全性等信息。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1、残留农药检测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残留农药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样品进行提纯和分离等操作,可以得到农药残留物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达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物质的检测和分析的目的。

2、病原菌检测食品中的病原菌,特别是细菌,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严重的感染。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在食品中尽早发现并识别细菌的存在。

病原菌检测采用了采样、富集、检测和鉴定等方法。

在采样后,将样品富集,利用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检测,目的是确定细菌和真菌是否存在于样品中。

在确定细菌存在的情况下,这些细菌将被分离和鉴定以确定其种类和浓度。

3、基因改造食品检测基因改造技术是应用于农业、医学、食品等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改变食品中的生物体的基因来提高抗病性、产量等特性。

由于基因改造食品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检测。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基因改造食品的检测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保障了我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及应用一、引言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高效的食品检测技术陆续问世。

本文将从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及其不足之处出发,介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种类、原理和应用。

二、传统食品检测技术及不足之处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目视检查、化学分析、微生物学检测、生物学检测和物理检测等。

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已经经过许多年的实践检验,但由于其仪器设备、检测精度不足,操作繁琐、时间不确定等问题,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例如,目视检查只能依赖人眼判断食品的外观、异味等特征,检测准确度低;化学分析因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昂贵试剂和仪器设备来进行分析。

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分子检测1、荧光分子检测荧光分子检测需要利用荧光物质与目标物质在刺激下产生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特定物质的检测。

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目前在食品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免疫分子检测免疫分子检测采用免疫学原理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利用与目标物质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或比色剂来实现目标物质的检测。

这种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

四、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光谱检测1、红外光谱检测红外光谱检测是对物质分子的振动状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物质在红外光谱区的吸收特性,来判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无需处理样品等优点,在食品成分分析、质量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紫外光谱检测紫外光谱检测是通过分析物质在紫外区的吸收特性来判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指纹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检测。

五、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之分析仪器检测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结合来进行物质成分分析。

该技术具有分离精度高、检测指标多、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在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检测中广泛应用。

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

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

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

那么,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技术和方法有哪些呢?首先,传统的化学方法是最常见且可靠的方式之一。

这些方法基于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室分析来进行检测。

这些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法、溶剂萃取法等等。

这些化学方法通常十分敏感和准确,可以检测到各种微小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生物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食品样品处理和分析。

酶法、生物传感器、微生物法和免疫学方法是最常见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检测和蛋白质质谱,也可以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这些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到非常微小的污染物,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污染物。

除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外,物理学方法也是一种有前途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基于被检测样品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磁性和闪烁等。

这些方法通常用于检测金属元素和同位素等污染物,包括地质放射学法、质谱法和X射线荧光法等等。

虽然这些方法通常不如化学和生物学检测方法敏感,但它们可以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污染物进行高效而准确的检测。

当然,所有的检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化学方法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食物的化学成分、颜色、油脂等。

生物学方法需要用特定的试剂,这些试剂可能导致环境和健康问题。

物理学方法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昂贵且需要专业的维护和操作。

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量和安全的食品检测,通常需要将不同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并遵循科学和严格的检测规程。

总的来说,科技在食品中的污染物检测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领域中,更多的新方法将被引入到食品检测中,保护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

无论是化学、生物学还是物理学方法,它们都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种类、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角度,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定义与种类食品安全检测是指通过检测和评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卫生、适宜人类食用的一项技术。

它包括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生物致病因子等,以及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保质期等进行检测和评估。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物理检测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异物、微生物菌落、重金属等;化学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添加剂等;生物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生物毒素等。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目前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PCR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手段,可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快速、敏感、特异性检测。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LC-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可应用于农药残留、塑化剂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3.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高效的检测技术,可应用于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手段。

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智能化检测。

通过建立模型,对食品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一,可应用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

其二,可应用于对食品品质进行控制和标准化,并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其三,可应用于建立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其四,可应用于扩大食品的出口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食品污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污染物可以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残留、生物毒素、微生物污染等,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因此,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技术1. 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

通过使用色谱、质谱等仪器,对食品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和定量,可以有效识别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例如,在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时,可以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并通过质谱分析确定农药的种类和浓度。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原理,可以用于食品中毒素、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

例如,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是采用了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形式,通过荧光、酶等方法来定量测定食品样品中的细菌数量。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食品中的基因物质,如转基因成分等。

基于DNA的检测技术可以提供食品中细菌、真菌或病毒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如实检测。

二、食品中污染物的去除技术1. 物理去除技术物理去除技术是通过改变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实现去除的方法。

例如,利用膜过滤技术可以将水中的微生物、悬浮固体等颗粒物去除;利用高温处理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去除食品中的杂质。

2. 化学去除技术化学去除技术是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形成不溶于水或易于去除的沉淀物,达到去除的目的。

例如,食品中的金属离子可以通过添加螯合剂形成络合物沉淀下来,使其从食品中去除。

3. 生物去除技术生物去除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作用来去除食品中的污染物。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在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来探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新进展1、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是食品中最常见的污染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而新兴的检测技术则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比如PCR技术、纳米金标记技术等,都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2、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增强食品营养、保持食品新鲜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它能够针对食品中的物质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改变蔬菜中的化学成分,使其更具有营养价值,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同时,也能够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应用情况1、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方之一。

企业可以通过检测技术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同时,还可以防范和解决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应用主体之一。

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快速、准确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可靠。

3、政府监管机构政府监管机构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要背景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监管和管理的使命。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检测数据,及时了解食品中的各种污染物情况,从而保证食品的健康和安全。

三、未来发展1、智能化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可以实现对食品全程可追溯、实时监测,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化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指南

化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指南

化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指南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食品质量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而化学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在食品质量检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学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指南,旨在引导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己的健康。

第一部分:化学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一、营养成分分析营养成分是评估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化学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从而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

二、重金属检测重金属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如铅、汞等。

它们可以通过农药、工业废水等途径进入食品链,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化学技术中的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重金属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第二部分:化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一、防腐剂检测食品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但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化学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防腐剂进行定量检测,帮助消费者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二、增色剂检测食品中的增色剂如果使用不当,会对人体肝脏、肾脏等造成损害。

通过化学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增色剂进行快速检测,帮助消费者选择无污染的食品,保障健康。

第三部分:化学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一、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是保护庄稼不受病虫害侵袭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滥用农药会对农产品和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化学技术中的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谱等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物,帮助消费者选购安全的农产品。

二、转基因食品检测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争议,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

化学技术中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帮助消费者保护自己的权益。

第四部分:化学技术在食品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一、容器材料检测不合格的容器材料会导致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对食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目录一、食品检测技术概述 (2)1.1 食品检测技术定义 (3)1.2 食品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4)二、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5)2.1 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6)2.2 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7)2.3 提高消费者信心 (9)三、食品检测技术分类 (10)3.1 物理检测技术 (11)3.1.1 光学检测技术 (12)3.1.2 超声波检测技术 (14)3.2 化学检测技术 (15)3.2.1 色谱检测技术 (16)3.2.2 质谱检测技术 (18)3.3 生物检测技术 (19)3.3.1 微生物检测技术 (20)3.3.2 抗体检测技术 (21)四、食品检测技术在具体食品领域的应用 (22)4.1 食品添加剂检测 (24)4.2 农药残留检测 (25)4.3 微生物污染检测 (26)4.4 化学污染物检测 (27)4.5 食品过敏原检测 (29)五、食品检测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0)六、结论 (31)6.1 食品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32)6.2 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33)一、食品检测技术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

食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检测、物理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实验室手段对食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害物质,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检测:生物检测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进行检测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
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太乐观,添加剂、色素、不洁或有毒的包装材料、环境污染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重金属及真菌毒素等食品中的污染物,频频被媒体所揭露,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检测是控制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笔者对这些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食品污染检测技术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了人民群众的热点话题。

食品安全不仅与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与尊严,以及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食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学科都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当中。

一、热成像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热成像技术可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进行食品生产中原料的优劣选择,加工过程中参数的控制,以及储藏、销售过程中食品质量的检测等。

热成像技术可以用于食品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其中包括作物收获原料的分级、收获期的鉴别、储藏过程中原料的质量评估等。

热成像仪可通过对某样品在某一时间内某一个部位其温度变化情况来判断
食品原材料的品质,所以食品原材料采摘、收获过程中,可以使用热成像仪间接地或直接地辨别原材料品质的优劣、判断其成熟度等。

食品在没有食用之前有可能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一系列各种不同因素的污染,而造成食品质量下降,或是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热成像技术可将食品中潜在的危害及时检出,在萌芽阶段发现食品危害,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热成像检测食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因为红外成像技术无需接触样品,而且红外线对食品与人体
没有任何的危害。

二、分光光度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当中的应用
分光光度法是检测食品污染物时,所使用的非常经典的方法之一。

方邢有等人把GB/T5009 食品中亚硫酸盐来测定的的吸收液改成0.5%三乙醇胺,与原有的方法的吸收液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P>0.05.回收率则为95%至108%之间。

郭虹将铝试剂为显色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标准物质在虾中铝的含量,用混合酸消化掉样品之后,在酸性介质当中铝试剂可与铝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吸光度值与的r=0.9996. RSD<1.8%. 回收率则为93.8%至98.5%之间。

三、色谱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当中的应用
色谱法是现在检测有机类化合物时使用的最为广泛和有效的分离、分析的方法之一,可以很好的保留时间定性和峰面积定量。

其中包括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气相色谱法目前已经普遍用于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气相色谱法是依据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之一。

吕芬等人将苹果及小白菜经过石油醚提取、净化、浓缩,使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来检测水果、蔬菜当中的除虫菊酯残留量的平均回收率在86.2%至93.4%之间。

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热稳定性差的物质,Kieber 用四氯化碳萃取,乙腈稀释,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然后在紫外308nm处检测食品中甲醛方法的的检测为,而且其他脂肪醛并没有干扰测定。

离子色谱法是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主要用于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分析,可以同时测定多组分离子。

钱疆等人根据电化学活性和离子的特性,用离子色谱法检测次硫酸氢钠和甲醛,样品试用流动相超声提取,理性,净化后进样,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的浓度进行定量,以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来定性,回收率为。

四、光谱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光谱法从方法上可分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主要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金属、非金属含量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用于痕量元素如镉、铅、锡等元素的检测。

王立等人使用微波消解橘子罐头等样品,使用磷酸二氢铵―硝酸镁为基体改进剂,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锡,方法精密度在5.1%至6.4%之间。

回收率则在92%至97%之间。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时,需要将样品消化完全。

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羊肉中Fe、Ca、Cu、Mn、Zn五种元素,RSD<2.81%.回收率则在96.5%至101.1%之间。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新型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

陈海东等人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花生、面粉、小桂花鱼中汞和砷,RSD<10%,汞和砷的回收率分别在89.8%至114.0%之间和88.0%至107.0%之间。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刘俩燕等人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快餐中钙、钠、锌、铁,样品使用微波消解,然后从仪器数据库当中提取了线性、斜率较好的分析谱线,Ca 366nm、393nm. Na 592nm、589nm. Zn 200nm、206nm. Fe 259nm、940nm. 雾化气压力为0.26MPa 进样量1.8ml/min,射频功率为1150W的方法检测出限分别为0.04 mg/kg. 0.1 mg/kg. 0.01 mg/kg 和0.01 mg/kg。

五、质谱联用法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质谱是利用了待测物的特征离子定性,弥补了色谱检测时会保留时间定性的缺陷,当质谱与光谱、色谱仪器联用时,可以大大提高各种方法的检测能力。

其中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王风池等人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鉴定、分析辣椒粉中四种苏丹染料,方法检出限为。

回收率则在85.5%至97.0%之间。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李玫瑰等人用气相色谱―质谱联联用法检芒果、菠萝、奶粉、香菇等诸多食品中酞酸酯类环境污染物,使用特征离子峰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这种方法的精密度异变系数在5.23%至9.01%之间。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是比较新的元素测量手段,是近十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无极痕量元素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多元素可同时测定,目前应用十分广泛。

刘江晖等人使用铼和铑作为内标的外部校准,使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了食品当中铅、锡、汞、砷、铊、硒、钯、镉、等八种有害元素,r>0.9990.回收率则在86%至104%之间,RSD则在
0.7%至6.8%之间。

六、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研究表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国际上,新技术应用在微生物食品的检验上已经十分普遍了。

例如,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食源性病原体;用兔血纤维蛋白琼脂培养基技术的葡萄球菌平行记数法;用Baird―Parker琼脂法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平行记数法;用涂抹法和接触平板法从表面取样技术用的平行方法测定大床杆菌;用膜和5-溴-4-氯-3-吲哚-β-D-g葡萄糖甘酸的菌落来计数测定大肠杆菌等很多方法。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有关食品污染物检测方面的技术也将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我国食品污染物检测方法还应该注重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分析方法,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参考文献:
[1] 杨丽.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
准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03:31-33.
[2] 蒋雪松,许林云,卢利群,沈飞,周宏平.生物传感器在食
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23:357-362.
[3] 孙玉侠,荣臻,王健,赵国华.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
控制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3,05:318-321.
[4] 覃华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方法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0,18:2140-2141.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