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合集下载

溶液知识点总结和习题(人教版)

溶液知识点总结和习题(人教版)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的定义1、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意:⑴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⑵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和压强不变时,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⑶溶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当把水蒸发完,溶质会析出。

⑷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注意:⑴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不能称为溶质的一部分。

⑵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⑶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

⑷当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生成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是水。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溶剂。

注意:⑴不指明溶剂是哪种物质的话,认为水是溶剂⑵如果是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

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6、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知识点二:乳浊液和悬浊液1、⑴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注意:⑴乳浊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静置后分层。

⑵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豆浆等。

⑵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注意:⑴乳化现象是化学变化。

⑵常见的用洗涤剂除油污都属于乳化现象。

用汽油除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是物理变化。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注意:⑴悬浊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⑵常见的悬浊液:米粥等1、每一种物质溶解过程都包含吸热和放热两个过程。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称为溶解度。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率等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率时,称为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称为溶液的浓度,通常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表示。

5. 稀释: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质浓度减少的过程称为稀释。

二、溶液的描述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2.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摩尔浓度,通常用M表示。

摩尔浓度(M)=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3.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三、溶解度相关公式1.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剂 + 溶质的质量) × 100%2. 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3.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四、稀释相关公式1. 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2. 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五、相关实例1. 已知溶质的摩尔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2.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求溶液的摩尔浓度溶液的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3. 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密度和溶液的体积,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密度) / 溶液的体积六、总结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的基本组成是溶质和溶剂。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一、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某些物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混合物。

其中,原来的物质称为溶质,将其溶解的物质称为溶剂。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个固体在溶剂中溶解所达到的最大量。

一般来说,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三、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在一个溶液中,溶质质量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100%。

如果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同时变化,质量分数就不会改变。

四、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

如果要将溶液中的浓度提高,可以增加溶质的质量或者减少溶剂的体积。

五、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溶解度的最大值,此时再向其中加入溶质,无法再被溶解并会沉淀出来。

六、压力和溶解度对于气体,其溶解在液体中的能力与气体压强呈正比关系。

即当气体压强升高时,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元素会更容易地被液体吸收。

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和压力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若将溶液的外部压力改变,也会引起其溶解度的变化。

此外,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物理状态也会对其溶解度产生影响。

比如说,通常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更容易被溶解。

八、特殊溶液酸碱溶液:指具有酸性或碱性的溶液。

饱和溶液:指达到溶解度上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指在某些溶液中,溶质已经超过了其正常的溶解度,但仍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九、小结在化学中,涉及到溶液的知识点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化妆品等问题,还涉及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这些溶液相关知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概念。

那什么是溶液呢?简单来说,溶液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形成涉及到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

溶质就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比如,在糖水中,糖是溶质,水就是溶剂。

要理解溶液的形成,首先得知道物质的溶解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当溶质放入溶剂中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逐渐分散开来。

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包括溶剂化作用等。

以氯化钠(食盐)溶解于水为例。

氯化钠在水中溶解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会被水分子包围,水分子的极性使得它们能够与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并将它们拉离氯化钠晶体的表面,使其逐渐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量可以用浓度来表示。

浓度常见的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比如说,如果有 10克食盐溶解在 90 克水中,那么这个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 10÷(10+ 90)× 100% = 10% 。

物质的量浓度则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溶液的性质也是溶液形成知识点中的重要部分。

比如,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意味着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无论你从溶液的哪个部分取出一部分,其浓度、密度等性质都不会改变。

稳定性则是指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质和溶剂就不会分离。

温度对溶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增大,也就是在相同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但也有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对于气体物质,温度升高,溶解度通常会减小;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会增大。

此外,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溶液无处不在。

无论是饮料、香水、甚至是大海里的盐水,都是溶液的例子。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能够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溶液形成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的程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衡量。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量。

了解溶解度有助于我们预测在某种条件下,是否能够将某物质溶解于溶剂中。

二、溶质与溶剂:溶质是指能够在溶剂中溶解的物质。

常见的溶质有盐、糖、酒精等。

溶剂是指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醇类溶剂等。

溶质与溶剂的选择对于所得到的溶液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相互作用时,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其中包括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

吸热过程意味着吸收了热量,使溶液温度上升,而放热过程则会释放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

这些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溶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压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溶剂更容易分子间距离,从而更容易与溶质分子作用而使其溶解。

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随着压力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越多,压力越大,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加。

五、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数量达到一定限度时,溶质无法再被溶解,此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而过饱和溶液则是指当溶质的溶解度较低时,通过增加温度或者降低溶液的温度,使得溶质的溶解度增加,从而形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容易通过诱发结晶的方式转化为饱和溶液。

六、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

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初三化学重点单元知识点讲解溶液的形成溶液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液的形成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可见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形成是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离子溶解当溶质是离子性化合物时,当其溶解于溶剂中时,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这是因为离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较强,能够克服它们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力。

2. 极性分子溶解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存在部分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3. 非极性分子溶解非极性分子是指其中的原子之间没有带电的分子。

当这些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时,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束缚力较强,因此形成溶解度较高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中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通常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压力在溶解固体溶质时,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不大。

但是在气体溶质溶解时,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溶解度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分子更容易进入溶液中。

3. 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剂对于溶质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四、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指的是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常见的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和摩尔浓度。

1. 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指的是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比例。

它的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棕黄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③溶液不一定都是液体的,如生铁可以看成是C,Si,S,P等分散到铁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洁净的空气可以看成是气态溶液。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液、气)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见水、酒精、汽油)
4.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隔)
5.溶液的名称: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6.溶质溶剂的确定:
(1)固、气溶于液体,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如NaCl溶液、汽水)
(2)液与液混合,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
(3)如果有水无论水多或少,都习惯把水看成是溶剂(如质量分数为98%H2SO4溶液)
(4)不说明溶剂一般指水
二、乳浊液
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理是什么?
答: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2)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答: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使油污与衣物分离。

三、悬浊液
1.概念: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的、静止分层的混合物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CaO)
(1)溶质溶解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2)溶质溶解时,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如NaC)
(3)溶质溶解时,吸收的热量—温度降低(如NH4N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