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要求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要求模版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要求模版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采样是食品安全监测的核心环节,而采样技术的要求对于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的要求。
二、总体要求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时,需要遵循以下总体要求:1. 采样应充分代表样品的种类和数量。
2. 采样过程应精确可靠,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3. 采样用具和容器应干净、无毒、无污染,并具备抗锈蚀、密封性和易于清洁的特点。
4. 采样设备和容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5. 采样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培训,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三、样品采集技术要求1. 采样位置选择1.1 样品采集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批次。
1.2 样品采集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
1.3 样品采集点应选择典型和关键的位置,例如生产加工环节的末端、市场销售的终端、消费者使用的终端等。
1.4 样品采集应根据需要细化到不同区域、不同部位,以充分反映样品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 采样方法选择2.1 样品的采集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型和监测目的来确定,例如:主食品类采用整体抽样、干果类采用分层抽样、液态食品采用分层分组抽样等。
2.2 样品的采集方法应符合标准规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2.3 样品采集时需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尽量避免因采样过程中的振动、冲击和外界污染等因素导致样品性质的改变。
2.4 采样过程中需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防止样品变质和损失。
3. 采样设备和容器要求3.1 采样设备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设备,具备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和操作方便的特点。
3.2 采样容器应选择符合生物医学装置规范的容器,具备无毒、无污染、无残留物,以及防漏、防腐蚀、易于清洗的特点。
3.3 采样容器的材质应与样品性质相适应,避免因采样容器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样品质量变化。
钢板桩验收中的样品采集与检测要求

钢板桩验收中的样品采集与检测要求钢板桩作为一种重要的地基支护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海洋工程和交通工程等领域。
在钢板桩的验收过程中,样品采集与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确保钢板桩的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板桩验收中样品采集与检测的要求。
首先,在钢板桩验收中,样品采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金相结构等方面的特性。
样品的采集位置应该能够代表整个批次钢板桩的质量状态。
通常采集的样品包括材料表面、材料截面以及焊缝等部位,以确保全面和准确地评估钢板桩的质量。
其次,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采样时应根据图纸确定采样位置,并使用合适的采样工具进行操作,避免引入外来杂质。
其次,样品的采集数量应符合验收标准的要求,以确保能够得到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最后,在采集样品后,应及时标注样品的相关信息,如采集位置、日期和批次号等,以便后续的检测和分析。
针对钢板桩样品的检测要求,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等方面。
在物理性能检测中,主要包括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拉强度、硬度、冲击韧性等项指标。
这些检测可通过常见的试验设备进行,如万能试验机、巴氏硬度计和冲击试验机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测定,可以评估钢板桩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等性能,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化学成分检测是评估钢板桩材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电子探针和质谱仪等。
这些仪器能够确定钢板桩中各元素的含量,用于验证材料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要求相符。
金相组织检测是评估钢板桩的晶体结构和显微组织的方法。
常用的金相分析方法包括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
通过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和晶体结构,可以了解钢板桩的组织状态、晶界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而评估钢板桩的质量。
除了上述检测要求外,样品采集与检测过程中还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采集偏差和数据误差。
岩土工程试验样品采样及送检技术要求

岩土工程试验样品采样及送检技术要求一、采样要求(一)土样1、采样(1)采取原状土或扰动土应根据工程性质决定。
凡是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天然边坡,天然地层等应采取原状土;凡是路堤填料,桥头填土,地基基础回填等可以采取扰动土。
如工程对象既属天然边坡稳定,又作土方调配作为填料,除采取所需原状土外,还需取满足扰动土取样数量。
不论何种工程,如果只是要求进行土的分类,可只采取扰动土。
所取任何样品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2)土样可在试坑、平洞、竖井、天然地面以及钻孔中采取,所取土样应具有一定代表性,采取土样时,应让土样受到最小程度扰动,并保持土的原状结构及天然湿度;用钻机取样时,在钻孔中直径不宜小于12厘米,并使用专用薄壁取土器,以减少土的受扰动影响;在试坑、平洞、竖井、天然地面人工采样时,应将所取样品人工修削成土样筒大小的土柱,然后装入土样筒中。
(3)采取土样数量应满足所要求进行的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的需要。
采取土样数量参考下表:不同试验项目所需土样数量表注:1 土样体积φ10×20cm指标准取样筒一筒数量。
2 表中所列“取样重量或体积”均指对应项目一组土样所需数量,如工程需要做多种状态、方法试验时,应视具体情况多取样品。
3 特殊试验项目的取样数量,可酌量采取。
4 做原状土的力学试验后的多余扰动土,可供做重塑土或其他物理试验项目,可少取扰动土,但击实试验例外。
2、土样的封装(1)原状土还是要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在采取后应立即密封取土筒,不满取土筒的原状土样,土与筒壁之间的缝隙,应以近似天然湿度的扰动土充填后再行密封。
土样筒两端应加盖,取土筒上所有的缝隙均应以胶布封严并涂上融蜡。
如无取土筒,也可将取出的原状土块用纱布包裹后,全部以融蜡浇注,以防土中水分散失。
(2)土样标签,土样筒外应贴有标签,标签上应清楚记录勘察(送样)单位、工程名称、取样(钻孔或探坑)编号、取样地点、取样层位(深度)、土的分类定名、取样人、项目负责人、取样时天气和取样日期、土样原状或扰动等信息。
地质勘查样品的采集方法

二○一九年十二月
• 样品采集是地质矿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地质矿产工作中样品 繁多、要求不一,但还是有总的原则可寻,总的原则可以简称“五性”。
• 1、目的性:即采样的目的要明确。在采样前必须明确工作中需要解决 什么问题?采何种样品才能够解决问题?
• 2、代表性:即样品要典型。要在大致摸清地质体变化情况之后,再确 定采样范围、位置以及样品的数量、重量。否则会造成结论不真实的后 果。
• (一)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采集送样要求 • (1)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物是不同地质作用的产物,有着不
同的地质历史,必须根据拟解决的地质问题,有目的采样。采样地段必 须避开后期侵入体、混合岩化、断层或其它动力变质作用、热液蚀变带 以及近代风化、淋滤等作用的干扰。 • (2)正确选择测年方法:每一种测年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有自己局 限性,不同类型样品对不同方法的适应性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客观地 质条件选择合适样品的合适测年方法。 研究一个复杂地质体的同位素 年龄时,应注意使用多种不同测年方法,要采集适合多种测年方法的岩 石或矿物样品。
• 3、系统性:即样品应配套。只有在一个点上采集多种必需的样品,才 能充分获得地质体演化的信息;只有在各个点上采集相同的样品,才能 充分获得地质体间对比的信息。否则造成成果的残缺不全。
• 4、严格性:即应把好质量关。在采样、加工、鉴定、分析、整理、成 图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住质量关,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 采样及制样要求:在代表性的剖面中在每层系统采集,样品一 般与标本配套采集,大小(3×6×9cm)即可,磨片大小 2.4×2.4cm厚度0.03mm。 对有特殊要求的薄片在标本上划出切 片位置。必要时送样要附采样地质图或剖面图,写明采样位置。
果园、菜地样品采集与制备技术规范(2014.02.10 摘录于网上)

果园、菜地样品采集与制备技术规范一、土壤样品采集采样人员要具有一定采样经验,熟悉采样方法和要求,了解采样区域农业生产情况。
采样前,要收集采样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绘制样点分布图,制订采样工作计划。
准备GPS、采样工具、采样袋(布袋、纸袋或塑料网袋)、采样标签等。
土壤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应的采样和样品处理方法。
1、采样规划采样点的确定应在整个果园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采样点位图。
2、采样单元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行政区划,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确定采样点位,形成采样点位图。
实际采样时严禁随意变更采样点,若有变更须注明理由。
蔬菜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10-20亩,温室大棚作物每20-30个棚室或10-15亩采一个样。
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同一农户的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
果树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20~40亩(地势平坦果园取高限,丘陵区果园取低限)。
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同一农户的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5亩。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
采用GPS定位,记录采样地块中心点的经纬度,精确到0.1″。
3、采样时间蔬菜在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
设施蔬菜在凉棚期采集;果树在上一个生育期果实采摘后下一个生育期开始之前,连续一个月未进行施肥后的任意时间采集土壤样品。
4、采样周期同一采样单元,无机氮及植株氮营养快速诊断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等一般2~3年采集1次;中、微量元素一般3~5年采集1次。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每年采样1次。
5、采样深度蔬菜采样深度为0-30cm ;果树采样深度为0-60㎝,分为0-30 cm 、30-60 cm 采集基础土壤样品。
如果果园土层薄(<60 cm ),则按照土层实际深度采集,或只采集0-30 cm 土层;用于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的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来确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要求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要求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技术的要求。
一、样品选择1. 样品选择应考虑样品代表性,即要选择能够准确反映整个食品批次质量的样品。
2. 样品选择应根据监测目标确定,例如对某一食品添加物的监测,应选择具有该添加物的食品样品。
二、样品采集准备1. 采集前应做好采集计划,明确采集的目的、方法和数量等。
2. 采集前应了解食品样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储存条件等情况,以确定采集点位和时间。
三、采集工具1. 采集工具应干净、无异味且不会对样品造成污染。
2. 不同的食品可能需要不同的采集工具,如食品表面的采样可能需要用到刷子或者无菌纱布。
四、采集点位选择1. 采样点应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选择,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采样点位应避开可能污染的地方,如储存区域、厨房等。
五、采集方法1. 采集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以防止样品被人为污染。
2. 根据不同样品类型和监测目的,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如表面采样、切割采样、分包采样等。
六、样品保存和运输1. 采样完成后,样品应立即进行封装,避免与空气接触或与其他样品交叉污染。
2.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样品受潮、变质或过早腐败。
七、现场记录1. 采集操作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如采样点位、时间、温度、湿度、备注等。
2. 现场记录应详实准确,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使用。
八、质量控制1. 采样前后应进行质量控制,如进行背景污染检测,以确保样品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避免人为因素对样品质量造成影响。
九、安全防护1. 采集操作人员应根据食品的特性和采集环境的特点,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确保人员的安全。
2. 采集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个人因素对样品质量造成的影响。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要求介绍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要求介绍1. 样品采集要求在进行试验之前,需要非常注重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采集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也可能不同。
1.1 生物样品采集要求血液•采血需要采用无菌技术,避免污染。
•注射前需注意患者的体重、用药史、空腹状态等。
•血液采集时需要注意采血器的种类和规格,采集方法要得当。
组织•组织采集需要迅速进行,并在收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操作时需消毒,并遵循相应的规范步骤,以避免样品污染。
•需要注意采集部位和深度,并防止损坏样品。
1.2 化学样品采集要求水•采集前应筛选采样点,避免采集受到污染。
•应选择专业化的采样工具,以采集足够数量和可靠的样品。
•采集前需对采样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空气•应确认采集位置,避免污染干扰结果。
•应选择可靠的采样器具,以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样品。
•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采样类型。
2. 样品测试要求经过采集和保存后,就需要对样品进行测试,以获得实验数据。
2.1 生物样品测试要求血液•血液化学检验前应保证血清状况良好,避免因需司空见惯化学成分变化而影响检测结果。
•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检测设备,以获得精确的数据。
•要避免样品污染,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组织•在组织学研究中,需要考虑组织采集时的位置、深度,以及处理过程是否得当。
•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切片方式和染色技术,以分析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了解组织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2.2 化学样品测试要求水•水样测试需要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和检测设备,以获得质量和准确的数据。
•在测试前应保证样品的离子稳定性,避免因元素的稳定性和存在形式等原因影响测试结果。
•可通过标准曲线和空白对照等方法检测样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空气•空气测试需要选择适当的空气采样器具和检测设备,以获得精确的数据。
•在测试前应保证样品的清洁状态,避免其他微生物、污染物影响结果。
•可以通过对相关参数(如温度、相对湿度、气体压强等)进行测定,以保证测试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登记表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是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支撑之一。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将应采集的各类样品、及其测试要求、采样要求、各类登记表格说明如下。
各专业调查采集样品种类、数量、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等的选择,根据研究内容、调查面积等内容具体确定。
一般情况下某些特种样品,均需配套采取薄片,标本、光谱样品视具体情况确定。
H 1 各类测试样品H 1.1 薄片及标本鉴定要求:确定岩石的矿物或碎屑颗粒的种类、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对岩石定名分类;测定岩石的沉积、变质变形等显微结构构造特征;鉴定岩石后期交代及矿化;测定矿物的晶形、粒度、构造、蚀变、光性、物理性质等特征等。
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一般采手标本大小(3×6×9cm )即可,磨片大小2.4×2.4cm 厚度0.03mm 。
H 1.2 光片鉴定要求:测定不透明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矿物共生组合。
采样及制样要求: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光片一般2×3cm ,厚0.5cm ,表面抛光。
H 1.3 岩组分析1)鉴定要求:对矿物颗粒向量进行测量统计,研究应力大小和方向。
2)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在构造面上标注产状,如(节理),磨片厚度0.04mm 。
H 1.4 人工重砂鉴定要求:副矿物特征,有用矿物的赋存状态,挑选单矿物作其它测试用。
采样要求:一般在同一露头用拣块法采10—20Hg 岩石。
H 1.5 粒度分析鉴定要求:沉积岩粒度概率统计分析 采样要求: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
H 1.6 大化石鉴定要求:化石定名、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
采样要求:样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尽量采集化石整体;对疏松化石,先作固结处理,再采集;对大脊椎动物化石,应打成1×1m 2的格子,对格子编号、照相,按格子整块采集。
化石在野外要进行初步整理。
H 1.7 微体化石鉴定要求:微体化石种属、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统计微体化石的出现率组合及演化、确定时代及对古环境作出判断。
采样要求:一般逐层采集,采样间距一般5—10m ,取掉表面风化物,样品重量一般不少于1Hg ,以1.5—2Hg 为适。
H 1.8 X —射线衍射分析样采样要求:一般样品挑几粒—十几粒晶体(X —射线单晶,采用粒径为0.1—2.0mm 左右的单晶体),一般需矿物重量十几克,粘土矿物鉴定采粘土100g 以上,同一地质体需采三个400∠300以上样品测定。
测试要求:(1)X—射线粉晶矿物定名,测定结构简单的矿物晶体晶包参数及格子类型,区别同质多象变体及长石有序度。
(2)X—射线单晶测定晶胞参数(a、b、c、α、β、γ)、空间群、原子坐标参数(表征晶胞中原子种类、数目和相对位置),分子晶体中分子立方体构型、键长、键角、电荷分布、分子间的距离、离子晶体的配位、构型、离子大小、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等。
H 1.9 电子衍射法样测试:测定矿物晶体结构及参数,确定矿物种类。
采样:采手标本大小的块状样品。
H 1.10 红外光谱分析样测试要求:鉴别矿物种类(尤其是胶体矿物和火山玻璃等均质体)、确定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区分类质同像和某些同质多像矿物、区分矿物多形结构、阴离子基团配位对称性、原子的有序—无序分布、阳离子配位数、确定沉积岩成熟度和相指标、含油岩层中干酪根的特征和演化,测定海绿石膨胀层含量。
采样要求:挑所需单矿物2克左右,液体1ml,气体200ml 。
H 1.11 激光拉曼光谱法测试要求:测定矿物及有机物成分、结构;鉴定矿物显微气液包裹体中子矿物种类及气体、液体的成分,如SO42-、CO32-、CO2、CH4、H2S等;同位素含量及其比值。
采样要求:固体和粉末样品要多于1g,液体和气体多于1ml。
H 1.12 穆斯堡尔谱法测试范围:鉴定铁、锡矿物种类;确定矿物中铁、锡氧化态(如Fe3、Fe2含量及比值)、电子组太(如低自旋、高自旋),配位对、配位状态及化学键;确定铁、锡离子有序—无序及类质同相置换,含铁、锡矿物的同质多相变体;生油岩成熟度;在不同温压下矿物相转变过程。
采样:200mg破碎的岩石和矿物H 1.13 核磁共振波谱法测试范围:矿物中水的类型,矿物结构的有序—无序,矿物中扩散、相变、结构缺陷,晶体中电荷分布,化学键的确定,定性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定量测定混合有机物中各组分的量比。
采样:固体80—160g,液体1—2lmlH 1.14 热分析样有差热分析和重热分析,二者常同时进行。
测试要求:鉴别粘土矿物、铁、铝、氢氧化物等含水矿物以及碳酸盐矿物、胶体矿物、非晶质的种属,鉴定类质同像系列矿物的种属(碳酸盐岩、绿泥石、蛇纹石等),确定矿物的风化、蚀变程度,测定矿物中CO2、有机碳等的含量及水的赋存状态,定量测定矿物的反应热,作样品的热分析曲线。
采样要求:单矿物或岩石均可,样重5g 。
H 1.15 矿物包裹体分析样分析要求: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
采样要求:1、测温:均一法,样品采手标本大小,制薄片(粘片用加拿大树脂);用于爆破法的样品,需是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5—1mm。
2、成分分析:测定对象主要为石英、长石、绿柱石等硅酸盐矿物或部分氧化物,单矿物纯度高于98%,粒度0.2—0.5mm,送样重量10—30g 。
H 1.16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分析要求:对矿物微区(微米级)进行元素常量分析(不能区分变价元素价态)和形貌、结构分析。
采样制样要求:采集薄片样,用环氧树脂粘接,不盖玻璃片,载片小于28mm×50mm;也可采单矿物颗粒。
H 1.17 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样分析要求:矿物微区同位素比值测定,元素含量测定(ppm级)。
采样制样:同电子探针相仿。
H 1.18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分析要求:确定矿物晶体形态,矿物种类,扫描分析矿物微区表面形态(如石英、锆石)及微观结构;鉴定微体古生物种属。
采样制样:采薄片样,减薄至1000埃左右;粒度小于1微米的颗粒样品,取数毫克可直接测试。
H 1.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分析范围:矿物表面微区形貌、显微结构和微晶形态等;通过稳定矿物表面特征(石英、锆石等),分析颗粒的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古生物(特别是微古生物)的微细形态和结构的确定;分析岩石成分、结构及石油储油层显微构造。
采样制样:基本与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样相同,试样大小取决于仪器型号,一般不超过100×30×50mm。
H 1.20 激光显微光谱法分析范围:测定矿物中杂质元素种类;定量测定矿物次要成分,杂质痕量元素含量;确定微细矿物名称;岩石重砂中副矿物含量的快速统计。
采样:固体样品制成光薄片后测试,液态和粉末样需作处理后才能测定。
H 1.21 岩石化学全分析样主要有硅酸盐岩石全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SiO2、Al2O3、Fe2O3、FeO、MgO、CaO、Na2O、H2O、TiO2、P2O5、MnO、CO2、H2O+、H2O-、有时还要加上S、Cl、F,超基性岩还加上Cr2O3、CoO、NiO等;碳酸盐岩石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CaO、MgO、MnO、SiO2、Al2O3、Fe2O3、Na2O、H2O、TiO2、P2O5、CO2、S、H2O-、烧失量;铝土和粘土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SiO2、Al2O3、Fe2O3、MgO、CaO、Na2O、H2O、TiO2、P2O5、MnO、H2O-、S、Ga;石英岩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SiO2、Al2O3、Fe2O3、MgO、CaO、TiO2、P2O5、Cr2O3、烧失量。
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 。
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HgH 1.22 岩石化学多项分析样根据需要分析部分项目,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采样要求:拣块取新鲜岩石2HgH 1.23 单矿物化学成分全分析分析要求:分析项目根据不同矿物理论化学式来确定,分析结果百分数总和99.30—100.70% 。
也可用电子探针等仪器测定。
挑选单矿物10—100g;用电子探针分析,采集薄片样即可。
H 1.24 岩石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分析要求:分析项目根据样品的用途而定,常分析的元素有:Li、Be、Nb、Sc、Ga、Zr、Th、Sr、Ba、V、Co、Cr、Ni、Cu、Pb、Zn、W、Mo、Au、As、Ag、Sn、Sb、Hg、Bi、F、Cl、B、Rb、Ta、U、Hf、P、Te,精度要求要比元素在该岩类中的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分析误差不得超过20%。
采样:新鲜岩石,拣块,500g左右。
H 1.25 岩石稀土元素定量分析分析要求:分析稀土元素15种: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分析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采样:新鲜岩石1—2Hg,拣块法。
H 1.26 单矿物微量元素定量分析分析要求:分析项目依样品的用途而定。
采样:挑选单矿物2g 。
H 1.27 H—Ar年龄样测试范围:有体积法和稀释法,测定新生代—古生代未受后期热扰动的成岩年龄,热事件年龄。
采样要求: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辉石、斜长石、海绿石、伊利石、霞石、火山玻璃,以及含钾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全岩。
选单矿物重一般2—50g,全岩样500—1000g 。
H 1.28 40Ar—39Ar年龄样测试范围及分析要求:样品要在反应堆中经快中子照射,测定氩的同位素比值,经多阶段加热,测定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沉积岩的沉积年龄和后期热事件年龄、变质作用的年龄、硫化物年龄;提供多阶段加热的氩同位素分析数据、年龄值及年龄坪谱图。
采样:测定对象及样品重量同H—Ar年龄样。
H 1.29 U—Pb年龄样测试范围及分析要求:用超微方法分析,测定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沉岩年龄、变质年龄、热事件年龄。
分析要求提供每个矿物颗粒的U、Pb同位素比值及年龄值,多个矿物的一致曲线及年龄。
采样:取新鲜岩石分离、挑选单矿物,主要测定对象为锆石、独居石、磷灰石、晶质铀矿,对锆石含量高的花岗岩取3—5Hg,对火山岩取10—15Hg,对中基性、超基性岩取20—25Hg,一般挑单矿物重量0.5—2g,纯度>98%,每种单矿物按物理性质不同分别测定。
H 1.30 铀系法测试范围:40×104a以内的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锰结核、盐类、碳酸盐岩(珊瑚、钟乳石、钙结核、贝壳、骨头)、年轻火山岩、自然水的形成年龄。
采样:样重一般为10—100g,水样10—20lml,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取新鲜岩石。
H 1.31 Rb—Sr年龄样测试范围及分析要求: Rb、Sr同位素质谱分析,精度要高于万分之一,误差小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