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优质教案
【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7单元 语文园地(部编版)

语文部编版五下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感受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语句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乡村四月》,感受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理解古诗《乡村四月》,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
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了解了哪些描写方法?二、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本单元的课文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示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段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威尼斯小艇》一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出示课件】①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
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
③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几句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牧场之国》一文,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宁静和悠闲,也描写了人们给奶牛挤奶、满载牛奶的车船不停地开往城市的繁忙,把荷兰牧场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2.练一练,学运用。
(1)同学们还知道那些文章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吗?(2)小组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

动物们的悠闲和安详,也描写了人们挤奶、 运奶时的平和与从容,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够
4
呈现景物的独特魅力。
小组 交流
01
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各找出几 句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02 你 从 中 体 会 到 了 什 么 ?
静态美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 在这里谁都不敢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 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 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两边的建筑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 不知看哪处好。
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水中 的移动速度之快,侧面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 的高超。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 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 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节选自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 候也反复用白色,渲染泰姬陵的美。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 ”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请你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一处景物。
周日,我要去拜访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快到达目的地 的时候,远远望见一扇浅蓝色的门,很快就知道这就是朋友的 家了。叩响了门,穿着蓝色套装的朋友出现在眼前,走进去, 看见了湛蓝色为主的壁画;书柜也是偏蓝色的;我坐在蓝白条 纹的沙发上,捧着蓝色的茶杯,眼前的这些倒也搭配得很令人 舒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并能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能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语文园地七》课文内容•教师学生共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分角色朗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写作内容•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如写读后感、续写故事等。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热热身。
2. 主体教学1.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4.学生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如写读后感或续写故事等。
3. 拓展活动•提供相关素材或资源,让学生自主拓展课文内容,如画画、做手工等。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分享。
四、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分:包括参与度、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书面作业评分: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评分,包括文字流畅性、表达准确性等。
五、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教学效果,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思路。
总结通过对《语文园地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阅读课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 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发音和意思。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5分钟)•师生互动:通过谈论上节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学生低声朗读生字词和短语。
2. 新课讲授(3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词、句式结构及比喻。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拓展训练(20分钟)•学生互相唱读课文,加深记忆。
•搭配练习:生字词搭配造句。
4. 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讨论:就课文中抽象难懂的内容进行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展示:每组呈现自己的探究成果。
5.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总结,强调重点。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练习1.默写课文生字词。
2.思考课文中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3.创作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园地七》的内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本单元都是描写景物的课文,我们随着作者的视角浏览了一幅幅具有异国风情的画面。
“交流平台”则是从景物描写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词句段运用”则是从优美的语句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交相映衬,创造出灵动的意境的。
“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诗意,背诵古诗,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1.“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读写景的课文时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从所读的内容上体会写法。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
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挖掘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知识与技能】1.“交流平台”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3.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时1.“交流平台”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
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寓意,提取主题。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运用。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4.能够独立整理文言文章的框架。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主题和含义。
•熟练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难点
•理解并概括文言文篇章中的内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课文的分析和思考。
第三部分: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生字卡片、课文课后作业。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第一节:导入
1.讲解故事背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引入话题,导入课文内容。
第二节:学习课文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强化语感。
第三节:课文分析
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2.指导学生提取课文中的寓意和主旨。
第四节:课文运用
1.拓展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虚构故事情节。
2.每组展示并分享。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下一次可以增加相关辅助材料,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自信,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在语文领域更上一层楼。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掌握《乌衣巷》、《青玉案》两首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首唐诗《乌衣巷》、《青玉案》的理解和赏析。
–古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难点:–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和理解古代诗人创作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联想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赏析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3.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引导学生陈述观点、发表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唐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乌衣巷》•教师朗读《乌衣巷》,解释诗歌背景。
•学生分组诵读,理解诗歌含义。
3. 学习《青玉案》•教师解释《青玉案》的意境和特点。
•学生听读,理解诗歌内容。
4. 活动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创作古代诗歌。
•学生互相赏析并评价彼此的作品。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的唐诗特点和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2.作业评价:布置课外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乌衣巷》、《青玉案》的理解。
3.课后小结:学生写摘抄感想,分享对这次学习的新觉悟。
六、扩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七、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围绕《乌衣巷》、《青玉案》两首唐诗展开,通过启发式、赏析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分析文本解读及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研网络备课校本培训

《立小言易作文》
《新主题阅读》《你读我诵》等15篇诗文
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
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
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
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使得牧场上的动 物情趣盎然。
拟人 (
)
草原一片(
)
2021/9/30
回扣中心读
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牧场上一片碧草,上面有黑白两色花牛,他们在吃草,悠闲自得。 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碧绿色的低地上有成群的骏马,他们膘肥体壮,是辽阔原野的主人。 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在绿色的草地上,绵羊悠然自得,猪群不停地呼噜,小鸡、长毛山羊 安闲自在。 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傍晚,有人驾驶船默默挤奶,船只行驶舒缓平稳……一片静谧,一幅 沉寂的静夜图。
2021/9/30
2021/9/30
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真正的 荷兰
碧绿草原牛成群 骏马飞驰任自由 羊闲猪乐鸡悠然 牲畜沉睡夜静寂
二、语言生动,富有情趣 拟人化的手法 动物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 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
2021/9/30
三、动静结合,一咏三叹
景致壮观,色彩明丽
四个 角度
口语交际 基础训练 习作指导
分享展示
第七单元整体安排
“一主”教材(基础课程) 《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金字塔》 《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金字塔》 我是小小讲解员 语文园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金字塔》
“两翼”教材(拓展课程) 《新主题阅读》:《蓝蓝的威尼斯》等6篇文章 《你读我诵》:《西班牙舞韵》等9篇诗文 《新主题阅读》:《蓝蓝的威尼斯》 《你读我诵》: 《威尼斯水城》 《新主题阅读》:《克拉克河谷怀旧》 《你读我诵》:《蓝色的多瑙河》 《新主题阅读》:《金字塔夜月》 《你读我诵》:《赞金字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理解古诗《乡村四月》,积累古诗。
教学
难点
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18)分钟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问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了解了哪些描写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本单元描写的景物中,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静态美,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动态美,有的是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
7.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8.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出示课件19】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选段中的“我们”乘着小艇,穿行在河道纵横的水域威尼斯,人与景物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2)【出示课件6】
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①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段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话中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静寂的景象中。
引导学生借助学过课文中的语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
新课
教学
(22)分钟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8】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涌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语文园地七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感受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感受景物动静的变化,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语句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乡村四月》,感受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积累古诗。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段侧重动态描写,突出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大作用。前一个句子写半夜时,戏院散场,人们各自乘坐小艇,散开,消失,是从人们的动作上进行描写;后一个句子写人们的哗笑声,告别声,抓住声音进行描写。
这一段动态描写,在文中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描写说明威尼斯整个城市的动和静都是由小艇的动和静来决定的,突出了小艇的作用,紧扣了文题;这段动态描写,表现了这座“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的繁华,真实地反映了威尼斯的风貌,这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几句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些句子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的活动。
2.练一练,学运用。
(1)【出示课件5】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有说不完的情趣。
①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段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出示课件16】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2.(1)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2)解题:《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
(1)小组交流:语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梅雨潭的绿。作者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种种绿的景色加以比较,用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和秦淮河米做类比,用四处不同景观来反衬梅雨潭水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9.教师小结: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10.延伸阅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入农家生活,以农家生活为话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句吗?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10】
在金色的夕阳下……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1)小组交流:语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段文字描写了在金色的夕阳映照下金字塔及其周围景物的色彩。作者描述了金字塔及其周围景物的静态美,叙述真实,描写逼真。
【出示课件11】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7】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
4.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出示课件18】
(1)山野: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3)子规:鸟名,杜鹃鸟。
(4)如:好像。
(5)才了:刚刚结束。
(6)蚕桑:种桑养蚕。
【出示课件2】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
……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段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游客、商、妇女、老人乘着小艇,穿行在河道纵横的水域威尼斯,人与景物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出示课件3】
在这一段中除了让人感受到了牧场的宁静,还让人感受到荷兰人畜和谐共处的美好。
2.练一练,学运用。
(1)从“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选出小组中的优秀作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并投影展示优秀作品。
(二)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境,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出示课件9】
车船过后,--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眸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段话采取了由动到静的写作方法,写动是为了衬托出那儿的静。随着车船过后,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感受到原来静是由动来衬托的,这就好比经历了课间十分钟的喧嚣,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更能让人感受到教室里的宁静。
◊虽然雪下的不大,但是雪后的大地到处都披上了银装,变成了水晶般的童话世界。那一排排树木上都自豪的绽开了满树银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微紫色的光芒;而树叶落光的小树,垂下了许多玲珑剔透的银条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里的菊花可真多,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盛开,有白的,黄的,红的,绿的…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红的如枫叶,绿的如翠玉……
(7)插田:插秧。
5.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总结诗意: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站在白色大理石铺的地上,……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
(1)小组交流:语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段文字描写了纯白的搭里是地面及其给人带来的感受。作者在描写中把人的活动和周围的景观融为了一体。
【出示课件12】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照样子说句子。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13】
◊面前,是一大片草地。小草已经枯黄,可当中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树,开始落叶了,可那枯黄的叶子像美丽的彩蝶从空中飞落下来,慢慢地慢慢地铺成了一条路,踩上去软绵绵的,像铺了一条黄色的地毯。哦,秋天本是黄色的!
(3)【出示课件7】
水面上渐渐沉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①自由阅读,小组交流:这几句话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些句子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的活动。
3.我拓展,我积累。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