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略)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三、初读体会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1. 诗中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语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鼓励学生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文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文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感受: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年代。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分析。

3. 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韵律、结构和创新手法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创作年代等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稼轩词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背景导入新课: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面对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现状,不由得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

诵读感知课文:诵读提示:1.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

2. 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3. 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研习品味用典:一.研习上阕: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

然后提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刘裕。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问题研讨:本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1、典故多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2、对比多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知识拓展: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布置作业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附:板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孙权、刘裕——向往、讥刺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词风豪放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廉颇——壮志、难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