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通用版):第10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 串讲3 演练 含答案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对点特训:第10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 串讲2 演练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0讲串讲21.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D)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应对措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共同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这说明世界市场已处于无序化状态,故D项正确。
2.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C)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解析:A、B两项明显错误,排除;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坚守“自由放任”政策,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可知体现了胡佛尽己所能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胡佛整体上仍信奉“自由放任”政策,这一经济思想并不能解决和避免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3.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中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B)A.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C.罗斯福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解析:“民主巨星”中“民主”应与“专政”相对,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保留了民主传统,故B项正确。
A、C两项错误,新政只是调整了生产关系,美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1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的建

专题限时集训(十) [第1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1917 年的“电报革命”》中写道:“俄国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士兵的起义取得胜利的。
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发生革命的事实。
”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这表明列宁主张A.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C.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3.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4.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2017高考历史(通用版):第10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 特训 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0讲)(见逐题对点特训P271.20世纪20年代,列宁反复告诫全党,不要“装腔作势”,“妄自尊大”,“应该抛弃浮夸心理”,“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
据此可以推知列宁当时( B )A.认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B.放弃军事共产主义的做法C.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D.希望推迟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材料中列宁表达了纠正党风问题,材料中“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经商,向普通店员、资本家、商人学习经济管理和商业管理的经验”不完全等同于列宁认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是要向资本主义运作方式学习,故A项错误;随着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苏俄的发展,列宁的思想发生转变要求向“资本家”“商人”等学习,一定程度恢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故B项正确;列宁对社会主义未来-共产主义有坚定信念,且材料中并未提及列宁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列宁的做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做法,并未推迟,故D项错误。
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C )A.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B.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D.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解析:题眼关键在时间“1921年8月”,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3.1924年12月,在俄共“十四大”上斯大林首次给新经济政策下了一个定义:“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
2017高考历史(通用版):第10讲 二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0讲串讲21.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 D )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应对措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共同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这说明世界市场已处于无序化状态,故D项正确。
2.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C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解析:A、B两项明显错误,排除;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坚守“自由放任”政策,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可知体现了胡佛尽己所能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胡佛整体上仍信奉“自由放任”政策,这一经济思想并不能解决和避免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3.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中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B )A.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C.罗斯福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解析:“民主巨星”中“民主”应与“专政”相对,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保留了民主传统,故B项正确。
A、C两项错误,新政只是调整了生产关系,美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要求无关。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人教通史版,通用)现代篇 第1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

通 史 知 识 整 合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俄国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 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返回目录
第1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通 史 知 识 整 合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 全部实行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 贸易和实行 普遍义务劳 动制
恢复货币 流通和商品 交换
返回目录
允许私人开办小 企业,政府以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 家经营一些企业
第1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通 史 知 识 整 合
3.斯大林模式 (1)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 重工业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评价 ①作用:开辟了________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返回目录
阶段特征综述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 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适应大工 业时代的要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 模式,不但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返回目录
Hale Waihona Puke 历史时空定位返回目录
第1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资本主义的调整
通 史 知 识 整 合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规 范 解 题 策 略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精编版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一)中国现代史通史图览(二)世界现代史通史图览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十月革命)1.背景(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过程(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①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配套K12】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0讲西方工业文明的序幕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0讲西方工业文明的序幕——资本主义兴起时代(15~18世纪)一、新航路开辟1.五大促进因素(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
(3)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2.三个有利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3.两个推动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4.四个人物、三条航路(1)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到达“好望角”。
(2)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
(3)哥伦布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
(4)麦哲伦及其船队进行了经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环球航行。
5.五点影响(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4)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人类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地域性历史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荷兰(1)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2)结果: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1)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荷兰;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2)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1.“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前因后果2.四大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专题三第10讲串讲3
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是指( B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解析:“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表明是量子论,故B项正确。
2.“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A )
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物理学理论突破的理解。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项。
3.英国画家马克·格特勒的绘画作品《旋转木马》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目光呆滞、姿势僵直的数位成人骑着幽灵般的木马顺时针不停地高速旋转,因为无法停止下来,脸上纷纷流露出惊吓的表情。
《旋转木马》的艺术流派是( D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解析:《旋转木马》由立体几何图形构成,“目光呆滞、姿势僵直的数位成人”“脸上露出惊吓的表情”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巨大的精神压力,手法上反传统,符合现代主义的特征,故D项正确。
4.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
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C )
解析: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画家。
《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向日葵》是印象画派画家凡·高的作品,故A、B、D三项错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控诉二战中德国轰炸格尔尼卡所作,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
5.取消各种混合色,在画布上只并列不同纯色而让观者凭自己的视觉自行加以调合的做法,可以保持每一种纯色的新鲜和光彩,从而创造出更为强烈的发光度。
下列作品中属于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印象派绘画。
由“纯色”“纯色的新鲜和光彩”“强烈的发光度”等信息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A项是印象派绘画作品;B项是浪漫主义绘画作品;C项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D项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6.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D )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中国绘画主要是水墨画,故A项不正确;毕加索绘画运用夸张手法,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项不正确;C项与中国画不符。
中国画家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D项属于二者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