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_刘长海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_刘长海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_刘长海

?教育基本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及其德育思路

刘 长 海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观追求至善,注重人伦,强调服从规范,杜威从实用主义关

注行动、实利和效用的原则出发,对传统道德概念进行了批评,在此基础上阐发了关注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经验改善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新型道德观强调个体道德发展过程是理性运用的过程,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是个体道德密不可分的三要素。杜威的德育思路以新型道德观为基础,主张对学校教育进行道德化改造,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这一思路在实验学校和一些进步主义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杜威的道德观和德育思路对我国的德育理论创新、德育实践变革及学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德育思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10)022*******

A study on De w ey ’s pragmatist morality concept

and his thoughts on moral education

L IU Chang 2hai

(S chool of Education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nce &Technology ,W 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The morality concept in formal et hics pays attention to t he most 2good ,t he re 2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 he st rictly obedience ,which is considered as unsuitable and misleading from t he angle of p ragmatism.John Dewey ’pragmatist morality concept emp ha 2sizes t he p roblem 2solving in concrete sit uation and t he p rocess of experience improvement.The new concept of morality declares t hat t he moral develop ment process contains t he use of ratio nality ,while social intelligence ,social abilities and social interest s form t he trinity of morality.Dewey ’s t hought s on moral education are based on t he new morality concept ,and it s aim is to rebuild school education morally so as to cultivate moral person by morally 2con 2ducted education.His t hought s were well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schools and some p ro 2gressive schools.The new concept of morality and t he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can help wit h t he educational reform t 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 ey w ords :Dewey ;p ragmatism ;t he concept of morality ;t he t hought s on moral educa 2tion

?

91?2010年2月第31卷 第2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Feb.,2010

Vol.31 No.2

收稿日期:2009212220

作者简介:刘长海(1979-),男,山东东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德育原理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作为实用主义伦理学家,杜威秉持关注行动、实利和效用的原则,对传统伦理学的道德概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并且在此基础上阐发了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新型道德观。这种新型的道德观,成为杜威分析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基础,对于理解杜威德育思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内涵

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是在批判亚里士多德开创、康德等继承的传统(或正统)伦理学中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加以阐发和建构的,因而,要把握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内涵,有必要沿着杜威的思想线索,进行逐步的解析。

(一)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观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确立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框架。其后的宗教伦理学、康德伦理学,基本上都遵循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思路。由于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西方伦理学此后成为伦理学的主导形态,对社会生活和教育有着巨大影响,故一般谓之传统伦理学。

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定:

1.追求至善,认为道德的根本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一切自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都追求一定的价值,即“善”。而人的实践是多样的,目的是多样的,“善”因而也是多样的。在不同的实践目的之中,有的是为其自身的,有的则是因为另外的目的而被追求的,那么,为其自身的原因而被追求的善地位更高。放眼人的全部实践,则“那种永远为自身而不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满的、绝对最终的目的,是最高的善”[1]。这种至善,亚里士多德把它看作是幸福,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基督教伦理学和康德伦理学都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追求至善的思路。他们把善区分为目的善与手段善,将至善放在善的最高级(尽管他们对至善的理解各有不同)。基督教伦理学将至善理解为天国中的幸福、上帝的恩宠;康德将至善理解为对“绝对命令”的遵从,即不考虑行为对行动者会带来何种后果,只要是“应该”做的就要去做。

2.注重人伦,认为道德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德性。

在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善的等级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善高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活动,因为物质生产是为了求得低级的物欲的满足,而物质欲望的满足只是人从事更高级的社会交往的手段。由此,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注重人伦,强调公正、节制、慷慨等伦理德性,自然科学的技巧、知识则不在其德性探讨之列。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伦理学基本上坚持把道德看作各种人际交往中的德性,如基督教伦理学中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诫(孝敬父母、不偷盗等),康德伦理学中的爱、尊重、诚实等。由此,自然科学与伦理知识构成人类知识体系中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

3.强调规范与服从,认为遵守规范就是善。

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人伦领域存在的各种德性,如慷慨、勇敢、节制、大方、友好等,尤其是从“过犹不及”的观念出发,详细解释了怎样才能在各种德性上保持适宜,如友好怎样才能不变为附和或走向孤傲。这些规范界定清晰之后,伦理学家的期望是人们依据这些规范的要求行动,从而具备相应的德性。这实际上提供了伦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应该”,整理出各种法则、规范,要求人们去遵守,遵守规范就是善、好,就是道德的。

基督教伦理学和康德伦理学都是严格的规范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通过神学论证,将“摩西十诫”等伦理规条定为教徒行动的指南,并且将严格遵守的教徒奉为圣徒。康德则从“绝对命令”出发,要求人们无条件地遵守规范,为道德而道德,不必或不应考虑行为的客观后果。

(二)杜威对传统道德观的批评

杜威从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社会观出发,对西方社会沿袭两千年的伦理学传统发起猛烈的攻击,指出了传统道德观在思维方式上的若干误区。

1.追求至善是强调静止的思想方式所导致的。

杜威指出,传统伦理学之所以认可至善或终极价值,关键在于理论出发点是如何维持社会的现实秩序。古希腊城邦实行长老制,长老对城邦事务行使管理权利,同时,对城邦居民进行道德训诫,以确保城邦的社会秩序。但在各个城邦,盛行着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准则;并且,随着城邦的发展、繁荣,市民会不断地超出常规,奉行一些更奢华、自由、开放或糜烂的生活。道德理论家的任务就是提出“某种终极至上的法则”,对来自习俗的生活行为规则进行批判,尽管不同理论对这种终极法则有不同的见解,但“他们有一个共同前提”,即承认至善的存在。[2]

2.追求至善导致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的脱离。

由于热衷于对至善的探索,伦理学在很大程度

?

2

?

上疏远了现实生活,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为“固定目标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将思想引入无法解决的争论的泥潭”。一方面,如果有一个至善,一个最高目的,它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人类两千年前争论不休,今天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放弃对至善的拷问,但我们认同多种目的(健康、财富、荣誉或名誉、友谊、审美、鉴赏、学问这样自然的善和正义、节制、仁爱等道德的善),当这些目的在现实条件下发生冲突时,我们又如何取舍?是诉诸偏爱,还是被迫将它们从最高的善到最无价值的善逐一排序?这种争论也会把人类带入困局。[3]并且,追求至善的伦理学将目的善视为更高级的、本身真正有价值的善,但它们是脱离日常生活利益的;手段善被视为只有在作为目的善的工具时才有意义,勤劳、科学、功利都属此列。理论家们讨论“高级”目的,而拒绝关注民生日用,这在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变得单薄而贫乏或者闲散而奢侈。

3.追求至善体现了传统伦理学的贵族化倾向。

传统伦理学区别了目的善和手段善、道德善与自然善,这两种区分的社会根源是贵族社会。贵族社会确立了贵族与农奴之间的阶级对立,农奴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与自然打交道,为社会提供物质和财富;贵族则过着受人供养的生活,他们无需从事劳动,可以尽享多彩的社交生活。由此,一种畸形的价值观得以形成:手工劳动以及一切与手工劳动相关的东西都是低下的,理智讨论以及一切与理智相关的东西则是高尚的。健康、经济保障、艺术、科学等东西与自然关系密切,往往是下等人的劳动,因而被视为低下的手段,被驱逐到正统伦理学的探讨范围之外。民主制度的确立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在客观上打破了传统道德观的现实基础。在民主条件下,贵族特权被打破,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得以凸现,即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中极具价值的活动,在不带等级偏见的前提下,它们可以成为具体情境中的至善。

4.遵守规则并不等于善。

传统伦理学将个体的善定义为遵守规则,传统社会中的圣人、贤人就是模范遵守规则的人。杜威指出,将遵守规则定义为善是不妥的,因为:(1)规则并不总是合理的。传统规则其实是一种习俗道德,这种道德体系并不必然合乎当代社会的需要。而且,就历史事实来看,传统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专注于约束、限制人的本能冲动,使人循规蹈矩,庸言庸行,传统理念中的善人要么是无功无过的乡愿,要么甚至“要寂灭种种意念,做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人”[4]。(2)机械地遵守规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道德规范往往只提出处理实际生活中一种社会关系的准则,而实际情形中却有大量的因素要求个体考虑,机械地遵守规则,哪怕是遵守地位最高的规则,也很难使行为取得满意的结果。(3)遵守规则并不能表明个体的真实意图。在强调遵守和服从的社会中,个体往往为了追合习俗而行动,他的合乎规则的行为,只是为了得到大众的表扬乃至奖赏,他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内涵,也不是真诚地信奉规则,没有对社会、对他人的“善意”。在变化了的环境中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极有可能违背规则,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合风尚,居心虽恶也是善”[5],传统伦理学的悖论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三)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内涵

在上述批判过程中,一种建基于具体情形中个体经验的道德观已经呼之欲出。笔者尝试将这种道德观解析如下。

1.道德是在具体经验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的善。

固定的至善是无法找到的,真正的善只能是具体社会情境中、个体具体活动中的善。杜威主张承认“具体情形的独特的、道德终极的特点”,认识到“每一个道德情形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其无法取代的善”。[6]具体情形中的善,即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善;凡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品质,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常识、坚强意志、乐观情感,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情形中的善。杜威指出:“凡是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的品质,如广泛的同情,敏锐的感觉,对不愉快的事情的坚持,使我们能够理智地进行分析和决定工作的兴趣的均衡,这些都是特别的道德特征———美德或道德优点。”[7]这样,杜威所谓的“道德”就不是等级森严的美德体系(诚实、宽容等),而是有助于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要素,“道德”不再是传统伦理学中绝对、刻板的行为规范,而成为基于具体境遇的具体的“善”。

2.“善”是经验由糟到好的持续改善过程。

杜威视野中的“善”,不是对固定标准的符合,而是个体经验改善的过程,也是个体的生长过程。杜威反对以某种高尚原则作为标准来严格限定个体的道德,而主张将对个体的道德判断置于其经验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伦理学依据确定标准,对个体行为进行评价。杜威主张,评判个人或群体不能根据他们达到或达不到某种固定标准,而要根据其行动的方向来评判。一个坏人就是开始变坏、变得不那么好的人,无论他曾经多好;一个好人就是正在变得

?

1

2

?

更好的人,无论他在道德上曾经多么不足取。依据这样的见解,发展、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果,变得重要,“不是作为一成不变的目的的健康,而是健康所需的改善,一个连续的过程,才是目的和善”[8]。目的不再是要达到的终点或极限,而是改造现存状况的积极过程;生活的目标也不是作为最终目标的完美,而是完善、成熟、提炼的持久过程。由此,幸福不是固定所得,而是必须在成功中才能找到;成功又意味着顺利向前,是积极的过程,不是被动的结果。

3.道德是对社会而言的善。

石里克在《伦理学问题》中指出,社会是制造道德要求的立法者,“善之所以为善,仅仅是因为它被社会认为是有用的”[9]。这种观点,对于理解杜威的道德观是极为恰当的。杜威是在其民主社会观基础上讨论个人、生长和道德的。当论及好、生长的时候,他所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个体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个体在有益于社会的意义上对问题的解决。在《伦理学》中,杜威认可“善即自我实现”的观点,视自我实现为道德行为的目的[10],但“在其思想体系中,自我实现和社会行动只是在对真实的活动进行抽象时才能区分开来,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利益的实现是一体的”[11],所谓自我实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被他理解为“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12]。

在很多论述中,杜威将个体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知识、操作技能、情感品质、性格品质等都列入道德之列,将“道德”理解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或者“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社会情感与精神”的合金,但我们必须看到他对道德有一个规定性条件,即它是“对社会有益的”。凡是使个体充分地在社会中“做好”自己的因素都被杜威视为“道德的”:“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是否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因为它增进个体的社会兴趣,并且提供必要的智慧使社会兴趣在实践中生效”;“虚心、专心、诚恳、见识广阔、思想深刻、忠实于信仰并承担行为责任”、

“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因为它们是“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13]而作为由糟到好的经验改善过程的道德过程,其实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学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的过程。

4.目的善与手段善是灵活变化的。

杜威指出:“道德的善和目标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存在。”[14]在必须做某事的情境中,存在着某种不足与弊病,这个弊病是目前的特殊弊病;因而该情形中的善必须依据欲矫正的那个缺陷和麻烦去发现、规划和获得,它不能从外部靠才智注入那情景中。由此,善总是特定情形中的善,这种善可能是健康,可能是改善经济状况。但不论是什么,“任何在特定情形中是目的和善的东西同其他情形中的任何善具有同等价值、地位和尊严,因此值得相同明智的注意”。“如果某一特殊情形的需要和不足说明改善健康是目的和善,那么就那个情形而言,健康就是终极和至上的善。它不是其他事物的手段。它是最终的和内在的价值”。[15]由此,手段善与目的善、自然善与道德善的区分在经验基础上被打破。经济目的也有内在价值,而经济目的与审美、宗教等其他目的的统一可以使伦理学融入日常生活,变得充实而普及。伦理学不应仅关注某些死板的人际关系准则,而必须看到自然科学的人道主义性质,因为当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有助于改善人类状况的时候,它们就是道德的。[16]

5.道德发展过程是理性运用的过程。

在肯定道德是在经验中逐渐进步的过程的基础上,杜威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方法适用于道德判断和道德生长:个体必须运用理性,仔细考察各种情形的需要和条件、障碍和资源,提出合理方案。在具体情形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是对某种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服从过程,而是个体的理性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规则、原理在个体行动中是没有价值的。杜威指出,人类的理性倾向于比较不同案例,把较具普遍性的善概括分类,如健康、财富、勤劳、节制、和蔼、礼貌、学问、审美能力、能动性、勇气、耐心、进取心、周密性等。这种分类暗示了在研究特殊案例时要注意的可能特征;它们暗示在消除弊病臆测的原因时要尝试的行动方法。它们是洞察的工具,它们的价值是促进个别情形中的个别反应,但它们不是行为的目录,不是像药方和食谱那样可以应用的一套规则。相反,每个情形都要求个体的具体研究与筹划:研究用来确定困难和不幸的位置,筹划用来形成计划,作为对付困难的假设。[17]

通过将道德与具体经验结合,将自然科学与道德统一,杜威成功地将道德与经验的改善过程,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效成员的成长过程统一起来。道德品质不再是服从某些固定的行动命令,而是在具体活动中实际处理问题的知识、能力、品质的复合

?

2

2

?

体。这种实用主义道德观,成为杜威阐发其德育思想的基础。

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简明而精辟的批评:“我们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是太狭隘、太注重形式、太病态了。我们把伦理的这个名词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从大量其它行为中分离出来的、与履行这些美德的儿童的惯常形象和动机更加分离的某些特殊行为联系在一起。道德教学因此与这些特殊美德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或与同它们有关的某些感情上的灌输联系在一起。道德被看作非常伪善的东西。”[18]

诚如杜威所言,由于学校德育遵循传统道德观,所以,把道德等同于诚实、贞洁等各种条目,使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割裂开来;强调学生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而不关心学生的理性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把不违反规范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使儿童习惯于被动地遵守、服从,从而可能促成“公民受政治首领专断统治的成人社会中的邪恶状况”[19]。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为基础,建构了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这种思路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其基础是实用主义道德观,其核心在于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其关键是如何使学校教育成为“道德的教育”。

1.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的合金。

杜威认为德行不是对某种刻板规则的遵守,而是“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而使一个人成为他所应形成的人的所有特质,都是道德的特质。由此,杜威主张,最高的道德动机和道德力量就是“社会性的智慧———观察与理解社会状况的能力———和社会能力———经过训练的控制能力———为社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工作”[20]。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论断:个体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在合乎社会要求的意义上解决问题,即达到“善”,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对社会利益的关心是必需的三个要素。杜威在华演讲曾明确解释三者的内在关系:“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体,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21]传统德育思路片面强调对具体条目的认同(情感方面的要求),但事实证明,单有良好意愿并不能确保实际问题的解决。

2.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构成教育的道德目的。

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一代新人,培养一代新人的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恰恰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责任。人本主义思想家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论及教育时倾向于就教育谈教育,主张教育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杜威一向从民主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讨论学校教育的价值,认为学校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机构,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其社会目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没有什么目的”,如虽然很多人认可教育的目的是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但是,“如果我们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来理解这个定义,我们就无法说明所用的任何一个名词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能力,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发展,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和谐。能力只有与它所派上的用场联系起来,只有与它必须履行的职责联系起来,才成其为能力。”[22]

杜威将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目的)界定为“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23];并且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教育的道德目的,因为“单讲社会的目的,其意就是要养成一种人品,能对社会有益,能做社会有用的一分子,这个目的自然就是道德的目的了”[24]。这种社会的有用分子,应该具备发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全部的学校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的而组织。于是,杜威跳出了将道德教育看作学校中的独立部分的实体化思路,将孤立的德育目的转化为教育的道德目的,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将道德教育与教育等同起来。

3.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统率学科教学。

杜威指出,“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25],这一观点得到社会公认,由此,教育的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就是一种合理的要求。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必然在大部分时间内放在智力问题上吗?

杜威指出,当个体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孤立地被

?

3

2

?

培养,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情境、社会意愿、社会后果相联时,经过教学而获得的各种知识,就可以被看作是道德知识———“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是否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因为它增进个体的社会兴趣,并且提供必要的智慧使社会兴趣在实践中生效”[26]。由此,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打造有德性的教学的问题,即如何“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使学得的知识能够对人生行为有影响,能够有助于个体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各种学科“如语言、文字、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不但使学生记得,还要使他懂得社会方面的重要”[27]。

4.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由于学校长期被看作孤立的机构,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时的知识,使他们可以通过考试或者炫耀自己的“修养”与“博学”。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道德目的实现。杜威指出,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28]然而,现实的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这一责任,其结果是学生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29]

要使学校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培养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充分发展的良好公民,学校所应该做的不是加强伦理课的教学,而是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造,“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30]。变革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教育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的好人”,使一切教育活动能够发展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知识、品格。能够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杜威称之为“有用的好人”,是对传统意义上“好人”的超越;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品格,杜威视之为道德的要素;发展个体道德知识、能力、品格的教育活动,杜威称之为“道德的”。因而,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5.“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与教育的道德化改造。

如何变革学校教育,使之成为道德的教育?杜威在《教育背后的伦理原理》及其后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提纲挈领地阐发了改善教育的道德性的基本原则。杜威从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阐发道德原理,因为道德原理要从人的行为中抽象,行为的本质(既是个体的行为,又是社会行为)决定了需要两种视角。[31]

就社会方面来看,社会智慧、社会情感与精神和社会行动能力能否得到发展并有机配合,关键在于学校生活的性质和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因而,学校应被看成、建成为其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学校本身在精神上应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学校教学过程应着重学生的建造和发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明确选择教材与判断教育价值的社会标准,把每门学科看作是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32]

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内在基础是个体的判断力、敏感性和本能,因而,学校应该重视自发的本能和冲动,为其提供足够的发挥运用的机会,发展个体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能力;提供形成良好的判断所必需的条件,使儿童在形成和检验判断力中不断得到锻炼;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随意而自由的社交的机会,提供欣赏的机会,使儿童的同情心、是非感和灵敏性得到发展。[33]三种心理标准的满足,也取决于学校生活的性质与教学方法的性质,因而,杜威关于“道德的教育”的社会标准与心理标准是一套标准的两个方面。

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德原理指示了学校变革的基本路向,而这种变革就是学校教育的道德化改造。改造的结果,是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这个小社会能够用服务的精神熏陶儿童,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同时也就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了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34]。这种教育,将服务社会的人生观与知识、技能融合为一,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学校生活融合为一,是民主时代真正合理的教育,也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6.“道德的教育”的实践图景。

1896年至1904年,杜威和支持者们一起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一般被称为“杜威学校”)进行学校改革实验,其“道德的教育”模型在这里基本得到落实,而杜威在《明日之学校》里所描绘的一些中小学校,也是这种模型的响应者。

就教育立场而言,实验学校集中体现了杜威对学校教育的社会责任的重视和谋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辩证观点。杜威重视实验学校内部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他倡导教师、儿童和家长“互教”的共同教育,这种共同教育不是被动的共同接受的教育,而是积极地参与彼此之间的教育,例如年龄较大的儿童

?

4

2

?

要负一定的照顾年龄小的儿童的责任。

实验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落实“道德的教育”的关键。实验学校的课程,努力实现儿童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衔接,第一阶段(从四岁到八岁)的课程主要是从事直接的社会活动,丰富儿童的经验;第二阶段(从八岁到十岁),在继续手工劳动和科学活动的同时,强调探索,进行读、写、操作、算等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从十岁到十三岁),开展分科教学,而由于有前期的经验积累,分科学习不会导致学习的孤立,儿童能够沿着社会性方向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和品格。[35]

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成功地实现了学科教学的德性改造。从经验中学习,是儿童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儿童能形成实用的社会知识或社会智慧;也是儿童主动探究的过程,儿童作为思考和行动主体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更是儿童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活动的过程,是同学之间积极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长期的活动和生活中,儿童开始意识到他的社会关系:意识到别人像他一样有他们的权利,意识到一起游戏的乐趣,意识到彼此谦让的重要,意识到“把他的努力和全班的努力集中起来,便能获得更大、更有兴趣的结果”[36]。

综合而言,实验学校是杜威所主张的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紧密联系的学校,同时,又是在校内建立普遍的伙伴协作关系、使学生从小习惯于合作和分享的学校,更是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中的道德原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行动能力和社会情感与精神协调发展的学校,符合了杜威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的德育思路。

三、杜威德育思路简评

杜威所阐发的德育思路,以实用主义道德观为基础,为世人开启了一扇重新理解道德教育的新窗,对我国的德育理论创新、德育实践变革以至学校教育改革都有启发意义。

就德育理论创新而言,杜威德育思想提示我们反思学校道德教育的伦理学立场,重新思考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怎样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反思道德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伦理学基础,建构新型德育理论,以更好地发挥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解释和指导能力。

就德育实践变革而言,杜威德育思路将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的德性改造看作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助于实践者改变过分注重直接德育的观点,转而从变革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入手,从建立学校共同体中的友好关系入手,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奠定基础。

就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德育思想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意愿和智慧、能力,这种教育立场,对于匡正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要的时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0.10.

[2][3][6][7][8][14][15][16][17] 杜威.哲学的改造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92,94295,93,93, 93,96,100,99,96297.

[4][5][21][23][24][27][28] 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256,276,158,100,158, 158,91.

[12][13][26]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0.375,3732376,373.

[9] 石里克.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0.

[10] 杜威.道德学[M].北京:中华书局,1935.3862388.

[11] M EL V IN C BA KER.Found ations of John Dew ey’s

Educational Theory[M].New Y ork K ing’s Crown

Press.1955.54.

[18][19][20][22][25][29][30][32][33][34] 杜威.学

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58,141,158,146,142,57,40,1472159,1622164,

41.

[31] RR GINALD D ARCHAMBAUL T.John Dew ey on

Education:Selected Writings[M].Random House,

1964.109.

[35] 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1275,78.

(本文责任编辑 邓建生)

?

5

2

?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试评杜威教育思想中其主要观点。 (1)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在教育哲学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西方教育哲学源于古希腊,一开始便存在着理性与经验的争论。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的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人们只能从其著作的残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转引来窥见其一二。德谟克里特看重感觉经验,他认为真理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并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唯心主义者则看重理性,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教育的使命是“认识自己”,而不须凭靠经验。柏拉图承认有理性,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承认有经验,它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理性是纯全的,经验则是虚幻的。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摆脱现象世界中假、恶、丑的经验,借回忆使人复归于理念世界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认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价值所在,而经验则是人们谋求理性的障碍。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霸居一统,在经院哲学内部,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也以理性论占居上风而告终。文艺复兴时代,经验论又复抬头。夸美纽斯处于中世与近代之交,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已明显出现经验论的倾向。培根则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的口号。培根之后,洛克提出“白板说”,批判先天观念,提倡感觉论。洛克的教育哲学中埋伏着唯心主义的内部经验论,而与唯物主义的外部经验论并存于统一的哲学体系之中。洛克的后继者各取所需;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而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却利用洛克的唯心主义。 (2)杜威的基本倾向是用“经验”这个概念包揽一切,主体和客体、人和环境、精神和物质、知和行等,统统被收入经验的范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名为“经验”。主要的教育观点是: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带有狭隘的色彩经验主义。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比起旧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来要高明一些,因为杜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杜威强调人不是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变环境,从而取得经验和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是其比机械唯物主义高明之处。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猛进、知识倍增的局势,杜威反对专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的,认为“科学”日益增加,若不讲方法,而专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的,则不免挂一漏万,徒劳无功。他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思维五步法”就是体现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的重要方法。 国外有学者说:“从智者派学者以来,没有一个人象杜威那样,把哲学和教育学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杜威既强调认识的过程,又不忽视认识的结果。他举例说,形式逻辑和实在思维的关系,好比一张地图和地图所由制成的测量和探险,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过程。没有测量和探险,地图当然不会产生;而地图既经制成后,尽可以不提那测量,探险的过程而自由地使用。杜威把形式逻辑和实在思维统一起来,其结果便是他提出的“反省思维”。“真正的反省思维都必定归结到一个结果,把这个结果明确地表述出来便成为结论;真正的反省思维,也必定要检查结论所根据的材料,把它表述出来,便成为前提。”因此,反省思维是“一种对于一切问题反复而严正地持续地思考的过程”,是“从现有事实,联想到其他事实,而以二者的实在关系作为信念根据的一种过程”。反省思维就是“思维五步法”的哲学依据。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思维在其中演进着。这一演进的过程,杜威认为一般有五个步骤:(1)联想(或译为“暗示”、“建议”),即心灵趋向一种可能的解决。(2)问题,将所曾觉察到的困难或疑虑理论化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必须得出答案的问题。(3)假设(或译为“臆说”),使用一个又一个的建议,作为解决此问题的观念或假设,并通过观察与其他工作,搜集解决此问题的事实材料。(4)推理,对作为观念或假设的心理操作(推理乃推论之一部分,而非全部)。(5)以外表或想象的活动试验此假设。他举例说,如有人在行路时,忽遇见一条水沟,而想着跨越它(联想、建议、计划);接着为安全计,此人便观察水沟的情形(观察),继而发现此沟颇宽,对岸湿滑(事实、资料);然后设想此沟是否尚有较狭之处(观念),于是上下查看(观察),以便探求究竟(以观察试验观念);如未发现较狭之处,便另拟一新计划,如发现一条圆木(复为事实),就没想此圆木是否可用作桥梁(复为观念),于是将圆木置于水沟上而越过之(由外表的行动试验及证明)。这

德育工作思路完整版

编号:TQC/K806德育工作思路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i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co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oice of appropriate way,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ost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育工作思路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计划资料适合用于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推出各项具体执行方案。主要特点是细致、周密,操作性强和不乏灵活性,同时考虑费用支出事项,根据自身力量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实现较低费用取得良好效果。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在学校整体中发挥其首位功能作用,为教学及各项工作运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丰富德育生活内容,营造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氛围。 ①增强教职工的师德意识与德育意识——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宣传、考核,提升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感,培育其敬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

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可见,杜威所强调的“做”基本上是指基于生物本能需求的一种“活动”,与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心理学也叫“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杜威认为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意识的内容。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应关心的是整

版德育工作思路

参考范本 最新版德育工作思路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 在学校整体中发挥其首位功能作用, 为教学及各项工作运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丰富德育生活内容, 营造充满生机、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氛围。 ①增强教职工的师德意识与德育意识一一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宣传、考核, 提升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感, 培育其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 ②细化学生德育工作,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培植一种积极寻 求向上的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与严格的制度约束, 在学生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习惯的规范上下功夫。具体讲 ?德育处通过全方位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分管干事的主抓意识(卫生常规管理、纪律安全常规管理、文体活动常规管理、德育课题研究及档案建设管理)。 ?团委牵头有计划的组织好学生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 寓教育于其中。 ?强化班主任培训学习, 更新育人理念(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注重良好生活态度、学习习惯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强化全体科任教师德育能力及从事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唤醒教辅、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真正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 ③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一发挥宣传栏、板报、校园之声广播、课间信息平台、电子屏等宣传工具的窗口作用, 让每一个视点、每一个声音都能愉悦人心, 勃发生机, 催人上进。 2、发挥德育处学生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在珍惜已有成绩的基础工作有创新, 要特色。

?抓班干部队伍建设(培训、学习、交流、提高一一强化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及组织管理能力)。 ?协助音体美教师组织相关大型活动及特长生培养工作(适时思想动员工作;搭建才艺展示平台)。 ?后进生转化采取“手拉手”跟踪式新举措, 并纳入师德考核(以级部为单位确定帮教目标与拉手教师, 建立跟踪档案做记录)。 ?开发利用家教资源, 实现家校互动, 构成合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家长会、致函、校信通等途径唤起家长的育子新理念)。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学生行为管理构建系列化、常规化、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模式(以学期为段, 思想动员——落实行动——督查考核;卫生管理仍然是切入点, 服装仪表常抓不懈)。 3、修改完善三个考核方案。 ?《班级考核方案》增加“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学生均给予奖励加分纳入考核方案;” ?《师德考核方案》将“在常规管理中有突出特色(或成绩)的班级给予特别奖励”;“后进生转化工作”列入其中。 ?《学生一日常规考评条例》个别条款。 4、召开第五届德育研讨会。( 4 月上旬) 5、常规工作 会议:⑴德育处工作会1次/月; ⑵班主任例会 1 次/月; ⑶班干部会 1 次/2 周; ⑷班会 1 次/ 周;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教科院1001班吴征炳2010105010155 【摘要】杜威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是极为推崇的,他曾经说过:“道德是教育最后最高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虽然杜威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值得采纳的,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道德教育在杜威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不难看出杜威对于道德教育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本文就从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来分析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德育目的 正文 一、杜威对道德教育的认知的失误 杜威注重德育,他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因素,而且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否定了马克思只把经济看 成是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多面,经常变化 没规律可循,在某一时期A起主导作用,在另一时期B起 主导作用,依据他的解释,当前民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就 是道德。他说专制政治离不开压制,民主和道德不可分割,以美国为例,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社会不是物质的,而是道 德的。杜威曾主张: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够代替道德给民 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民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因 素。

杜威认为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枢纽,他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的观点,认为革命完全是暴力的不合理的做法,而道德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才是合理的做法,通过道德的约束可以避免发生暴力事件,从而达到用暴力手段所达到的相同的效果。杜威主张必须采用同道德相符合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是假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采用暴力的手段,世界大战能够结束吗?或许能结束,可结果就是世界沦为法西斯统治,民主道德更不复存在。他认为当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只顾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殊不知只有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谋求社会的进步,在矛盾斗争中取得进步。杜威为了解决他所谓的那些社会问题,极力呼吁把道德进行改造,从而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不难看出,杜威提出道德重要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把整个社会的构成和发展归功于道德是不正确的,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曾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有怎么样的社会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并不是道德观念的作用,恰恰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道德观念的产生和改变。可能有点夸大了共产主义,只有当社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凭借人们的道德来决定社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二)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2-12-02 德育管理论文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苏楠(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就对当时及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其理论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精辟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今天我们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实用主义;德育思想;重要启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立和倡导,并通过长期卓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构筑了一个丰富、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被视为人类教育思想史上难得的佳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来,褒贬不一,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在美国甚至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短语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精髓。“作为整个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等基本特征。” 杜威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到中国讲学,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适认为,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2015至2016学年度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课程编号:213315 学生姓名:王雪婷 学号:151311102 年级:硕马院1501 任课教师: 陈岩 提交日期:2016年6 月21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3 周---第10 周 评阅日期:年月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2020学校德育工作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德育框架,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立体。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坚持“抓常规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的德育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和谐德育”的教育体系。以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主线,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核心,以自定目标、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四自管理”管理模式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学生会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构建具有xxxx中学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和体制,力争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支队伍,落实八项工作。 一个中心:围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两支队伍:加强政教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八项工作: 1.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2.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抓好仪表教育,促进规范管理。 3.扎实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师生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合理、健康的有利学生道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5.开创学校“四自”管理模式,严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行为,严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6.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络建设。 7.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管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平安和谐运行。 8.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工作内容 (一)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1.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育人素质。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马莉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曾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同,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为基点,透析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揭示其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现实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是当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 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杜威来中国访问并讲学,随后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大力宣传,因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传播。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学习和借鉴作用。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及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及措施 总体思路:德育工作主题化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管理精细化德育方式体验化、德育常规管理日常化,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范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对师生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政教处的教师积分管理制度和学生会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1、针对北校区年轻教师和年轻班主任较多的局面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政 教处教师积分管理方案和组织班主任学习修订学生会纪律卫生评比检查条例。让全体师生认识规则,明白规则、遵守规则。 2、加强全体教师师德教育和建设,注重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和年级长、班 主任队伍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业务指导,共同成长,不断探索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坚持校内优秀教师引领(优秀年级长、班主任、副班主任)每学期1-2次校内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学习名师和名班主任讲座,班级建设经验研讨分享,争取机会让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3、进一步规范学校升旗仪式流程,师生演讲主题围绕学校德育教育主题 内容:感恩、养成教育、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提前一个月规划下一个月的各周演讲主题。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流程与秩序(师生行为严格规范),解决升旗仪式学生歌唱祖国声音过小问题,通过改变升旗仪式评价方式和组织形式(班级值周升旗),如负责升旗的班级在所有班级的前面列队面向国旗合唱歌唱祖国。每次承担的升旗仪式包括(本周内每天升降旗和升旗仪式演讲及合唱表现),纳入学生会班级常规管理积分(20分)。

4、注重课间操管理与创新,传承过去好的做法,完善课间操流程和评价 体系,纳入班级常规管理积分,重视课间操和课间集体活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课间操集合做到快静齐,班级文化展示、跟音乐跑操、学生会总结、班级总结(本班跑操情况、优缺点,提要求、处理班务) 5、不断完善学生养成教育模式及流程,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初步形成每 学期初组织本学期养成教育活动签名宣誓启动大会,通过围绕养成教育主题的师生签名宣誓活动、本学期养成教育目标、口号的提出(四大陋习)、养成教育相对应的评价机制建立,通过班级评价机制评选反面典型,(四大陋习各选一个负面典型)。通过签名条幅的悬挂、养成教育氛围的营造,全校及班级学期内不同阶段主题班会的召开、包括演讲、文艺演出等宣传途径。让养成教育深入人心。 6、完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加强安全 健康教育,加强校园疾病防控,做好学校食堂管理,严防重大事故发生,为学校和师生提供安全卫生保障。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继续实施课间安全巡视管理制度和午间学生就餐值班,加强学生校外安全教育,学期初与家长沟通,倡导学生办理学平险。 7、加强北校区走读生管理,严格限制走读生名额,协同各班主任共同做 工作,原则上消除走读生,做到中午全面封闭管理。 8、发挥家长作用,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和家校联系工作,为激励家长, 根据(学校优秀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家长,发放证书,利用开学典礼、月考、期末总结。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的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关系失调所致。而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①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③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教育的社会功能(练习册)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其结构层次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 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从事教育历史研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把握好社会背景与人物特性的关系;教育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杜威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大规模扩张和改革的时期。由于当时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以及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深化,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断出现,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派标榜自己的教育为现代教育,和赫尔巴特形成对立面。 二、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并对其教育研究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四、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